吉安市農村金融資源供給分析

時間:2022-09-05 04:42:45

導語:吉安市農村金融資源供給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吉安市農村金融資源供給分析

一、吉安農村金融資源供給現狀

(一)金融資源分布不均,農村金融市場邊緣化。一是近年來大部分商業銀行逐步撤出農村金融市場,農村金融主要依靠農信社、郵儲銀行支持。以吉安為例,目前農信社、郵儲銀行共有縣以下銀行機構網點482個,占全市縣以下銀行網點數的80.3%。二是農村金融人員力量不夠。吉安市農村金融網點數覆蓋率為1.49個/萬人,全轄村級網點僅5個,村級覆蓋率僅為1%。三是農村金融基礎設施占有率低。全市村級沒有布放ATM機等自助存取設備。(二)信貸供給總量不足,農村資金外流現象嚴重。一是信貸投放不足。據抽樣調查吉安縣域有借貸需求的農戶中,僅30%的借款來自銀行。二是農村資金外流現象嚴重。2015年全市縣域銀行業金融機構存貸比為47.83%,遠低于市轄區存貸比73.02%。主要是農村金融機構購買債券、拆借和上存資金等方式所造成的流出。(三)金融服務功能弱化,服務方式較為落后。一是農村金融服務形式較為單一,主要為存、貸和簡單的中間業務。二是服務手段落后。邊遠山區網絡通訊基礎設施不完善,永新、井岡山市有18個助農取款點的商戶反映,每10筆業務,就有1筆由于通信網絡故障導致業務操作不成功。(四)金融產品供給不足,產品創新同質化嚴重。自2013年以來,吉安轄內縣域共有15款創新信貸產品被金融機構及其上級行叫停或壓降貸款規模,主要原因是出現同類“替代”產品或產品不“接地氣”發放規模較小等。

二、農村金融資源有效供給制約因素

(一)成本和效益不對等,農村金融積極性不高。以設立便民服務站為例,新干縣郵政局在距縣城最遠的城上鄉和潭丘鄉分別建立了1個便民服務站,從建成到投入運營的成本已超過45萬元,高額成本投入在可見預期內基本虧損,很難見到現實效益。(二)農業風險不確定性,加大農村貸款難度。一方面,農業屬于弱質產業,資金回籠慢,回報效益低,投資風險大導致商業銀行的“惜貸,慎貸”。另一方面,由于農業保險發展滯后,農業經濟所面臨的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容易轉嫁到農村金融上。(三)配套政策和服務不到位,執行效果打折扣。一是財政獎勵不到位。2011~2014年,遂川、峽江等8個縣市的涉農貸款增量應獎勵4680萬元,而實際僅撥付到位率為45.36%。二是配套措施跟進不到位。如新干縣農行在農村地區布放“智付通”對農轉賬服務,但由于電信專線的布放未及時跟進,導致進度緩慢,134個行政村僅有4個行政村布放了“智付通”40臺,占全部行政村的3%。(四)農村金融生態不健全,信用環境待改善。首先,農民信用意識淡薄。惡意逃債的現象經常發生,惡化了信用關系。其次,農村信用信息開放度不高,農村金融機構難以掌握借款人的真實資信狀況,貸款風險隱患較大。第三,農村金融法制建設滯后導致金融維權難。金融法制環境欠佳對銀行信貸資金造成了極大的安全隱患,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信貸資金的投入。

三、提高農村金融供給效率路徑

(一)建立健全農村保險。鑒于農業產業的弱質性,建議提高政策性農業保險的補貼貼比率、補貼范圍,降低保險費率;通過財政補貼、稅收優惠等措施,鼓勵商業性保險公司為農業保險提供再保險支持,有效降低農業貸款風險。(二)建立激勵機制引導縣域資金回流。一是改進政府對金融機構目標責任投放獎勵辦法,對承擔政策性支農業務量大、效果好的商業銀行進行獎勵和適當的稅收減免,調動金融支農積極性。二是嚴格執行縣域金融機構新組織存款按比例用于當地發展的政策,對縣域金融機構上存資金比例、利率通過設定限制等措施調控資金流向。(三)加快推進農村信用體系建設。一是政府和金融機構應健全信用文化,廣泛開展誠信宣傳,提高農戶的信用素質。二是加快建設和健全企業與個人的征信系統,加快征信立法,實現銀行、政府、執法部門之間的社會信用信息數據互連互通,提高共享程度。三是增加金融信用建設投入。金融企業要勇于承擔地方經濟發展的社會責任,增加企業授信,擴充信貸規模,優惠貸款利率,便捷客戶融資。(四)拓展農村貸款擔保來源。建議縣級政府鼓勵和支持由財政、公司、個人等多級出資成立農村融資擔保公司,為農村貸款防險增信。同時,要加快推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農民住房財產權抵押貸款試點工作,逐步推進確權登記頒證、價格評估、交易流轉、抵押物處置等工作。(五)擴大金融基礎設施覆蓋面。在無金融網點的偏遠鄉鎮,可托村委會、商店等固定地點布放惠農自助服務終端、轉賬電話等金融服務設施,實現助農取款。同時還應加快農村金融電子化建設步伐,推廣網上銀行、電話銀行、手機銀行等現代金融服務平臺。

作者:尹琰 單位:中國人民銀行吉安市中支

參考文獻:

[1]韓俊,等.中國農村金融調查[M].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2007,7.

[2]王力,黃育華.中國金融論叢[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8,11.

[3]姜霞.基于供給視角的農村金融發展探析[J].武漢金融,2009(2).

[4]潘林.反思農村金融改革三十年:困境與思路[J].調研世界,2010(1).

[5]田霖.我國農村地區金融排斥研究[J].調研世界,2010(2).

[6]蘇存,李萬超.我國農村金融供給的特征分析[N].金融時報,201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