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新農村金融革新道路

時間:2022-08-25 04:34:17

導語:探索新農村金融革新道路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探索新農村金融革新道路

一、概述新農村金融體制現存問題

(一)支農資源投放不足、使用不當

在我國城鄉二元經濟體制下,政府帶有強大的官辦氣息,加之農村經濟市場缺乏競爭力,農村金融的擴散效應遠大于回流效應。在農村金融體制中,農業發展銀行作為農村唯一的政策性金融機構,僅僅在棉糧油等產業發揮作用,對林水牧漁業等其他行業未能涉及規范管理。商業性質的農業銀行則因為農村金融市場發展緩慢造成其不愿涉足農村建設,郵政儲蓄更是趨向競爭力強、利益凸顯的城市業務。因而,農村信用社成為農村金融發展過程中的主力軍,但是農村信用社可供以使用的資源資金有限,不能獨立承擔起新農村經濟建設的任務,致使現如今農村經濟快速發展困難重重。

(二)農村金融服務有限

迄今,農村金融制度和服務體系[2]在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情況下仍然存在許多不足。結算效率低、農村網點覆蓋率低、農業保險發展相對滯后、風險保障機制未建立、農村信用強度低、農戶擔保貸款體系缺失、農業金融生態環境待改善、農村信用環境待加強等問題。因為缺乏有效的可抵押物,農民無法成功申請貸款,阻礙了農戶與小型企業多元化發展,進而影響整個農村金融體系。同時,農村金融市場嚴重不對稱的信息和非正規信貸機構拋出的大量非生產性貸款破壞了整個體系的良好運作。

(三)農村金融產品開發進度不強

隨著全國經濟快速發展,人們對農村金融產品要求不再單一,然而農村金融發展主要受政府宏觀調控,政府相關部門未深入了解農村經濟發展實際情況,從而沒能主導設計農村需求的金融產品。另外,因為從事人員專業性不強,內部人員管理制度不健全,也會影響到產品開發進度。

二、如何改善新農村金融體制問題

(一)有效借鑒發達國家農村金融成功經驗,取其精華美國農業[3]主要采用以政府信貸、商業金融機構、農場主合作金融、私人信貸機構為體系充分動員金融資源,利差補貼,減少政府過多干預,放松制度限制。法國的農村金融是以國有與民營相結合,垂直管理與運作并進,形成自負盈虧的市場運作體制。我國應取其精華,因地制宜。在學習引進外部先進金融模式的同時,根據中國農村經濟實際狀況,有的放矢,制定出相應的金融體制及所需的金融產品。利用法律與優惠政策將部分優秀非正規農村金融組織逐步轉變為正規統一機構。例如,重慶市在實施“農轉非”政策后,部分農民雖失去平日生活依賴保障,但政府立即提出了“減三加五”的做法,使得經濟得到了很好的發展。

(二)加強農村信用社與非正規信貸機構合作作為直接處理農民各種金融需求的合作性機構,農村信用社[4]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農村信用社的內部,推廣電子結算工具,增加網點設備覆蓋率等基礎設施,并引進優秀人員。在外部,信用社可與其他非正規優良信貸機構合并重組,實行股份制改革,允許新興小型銀行增資投股,分工協作,互相配合,達到高投入、高產出、集約型的效果,使真正的合作金融組織大力發展,合作金融體系[5]得到改革。這樣農村信用社才能真正成為“自我約束、自主經營、自我發展、自擔風險”的農村金融市場。

(三)有效控制政府宏觀支農職能力度通過政府嚴格選拔,挑選出決策層及管理層的專業人員,培養出各機構的信貸跟進、調查人員,解決金融風險機制等嚴重缺乏的問題。政府應積極鼓勵城市企業與農村合作開發農業項目,并對其實施鼓勵政策,制定相關法律,嚴禁假合作現象,有效地解決農民信貸擔保能力不足、信用缺失等問題。政府調控農村金融職能由國家不同部門共同制定、監管、審查并解決出現的問題。減少政府過多干預,放松限制。

(四)大力發展農業銀行、郵政儲蓄的惠農業務利用農業銀行、郵政儲蓄做城鄉橋梁,創新其信貸方式,將城市信貸分開,獨立形成部門處理惠農業務及開發農村所需求的農村金融產品。政府行使職能,對商業性金融機構實施新型農村金融機構費用補貼,對涉農貸款增量獎勵等政策,適當地提高農業銀行、郵政儲蓄對農民的貸款率,加大其貸款力度。形成可持續發展的道路,為眾多農民提供貼近式、專業化服務的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