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理論研究金融貨幣的使用論文
時間:2022-05-28 11:03:05
導語:貨幣理論研究金融貨幣的使用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貨幣供給與貨幣總量
1.貨幣供給是指在現代信用體系下,一個國家和地區的貨幣供給由其銀行體系的負債所構成的。具體來說,在同時滿足資金來源主要是存款和資金運用主要是貸款的金融機構就是銀行,當代的銀行主要是指中央銀行和商業銀行,中央銀行的現金發行是它的負債,商業銀行的存款是它的負債,即是由中央銀行發行的現金貨幣和商業銀行的存款貨幣構成。貨幣總量涉及兩個概念,一個叫貨幣存量,一個叫貨幣流量。存量是指在一個時點上的貨幣供給量,貨幣流量是指在一定時期內貨幣流通總量,貨幣存量和貨幣流量之間的關系是流量=存量*貨幣流通速度,一般來說流量是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情況來定的,經濟發展越好則流量越多,是較為穩定的。而存量在一定的情況下的貨幣流通速度會加快,如果貨幣的流通速度加快了,整個社會會對貨幣的存量下降,存量是一個相對變動的概念。在通貨膨脹的情況系啊,物價上漲飛快,會導致整個社會所需要的貨幣單位增加。、2.商業銀行通過推出新的金融工具,能夠吸收更多的資金存入銀行,給商業銀行帶來了更多的存款貨幣。原來的活期存款是沒有利息的,通過金融創新新型存款款如Nows——可轉讓支付命令賬戶,新型活期存款是用支付命令取代了原來的支票,同時銀行要為它支付利息,這樣廠商及個人就愿意到銀行開這種賬戶使銀行的存款貨幣總量擴大。但與此同時,也會帶來一些問題,如狹義貨幣原來主要是為了滿足交易支付的需要,本身是不增值的,但現在這種新型的活期存款推出來后,導致狹義貨幣的定義不再像以前那么純粹。金融創新使得貨幣的定義或貨幣的層次遭到混亂,也對貨幣的總量發生影響。在現代這樣一個金融創新時代,貨幣的研究變得更加復雜,貨幣政策的制定面臨的難度也就更大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貨幣層次劃分是M0=流動于銀行體系之外的現金,如我們口袋里的硬幣、紙幣,家里面、企業中存放的現金.等等;M1=M0+活期存款(活期存款只有商業銀行可以接收);M2=M1+儲蓄存款+定期存款+其他存款。
存款貨幣的多倍擴張與多倍收縮
1.原始存款是指以現金和支票方式存入銀行的活期存款,現金是流通中的現金,存入銀行表明銀行存款的凈增長,支票是每個企業它所得到的買方所支付的支票方式,代表著一定的貨幣數量,活期存款是為了滿足購買、支付、交易的需要。派生存款是由于銀行提供貸款或銀行參與投資所衍生出來的存款。銀行的派生存款的產生是需要些前提條件的,它不僅僅是因為有投資、貸款這些因素,還受到銀行存款準備金和存款準備金比率的限制。銀行存款準備金是指為了防止銀行在緊急關頭流通性不足導致不發應對客戶的提存,使銀行被擠提的問題。中央銀行規定各家商業銀行吸收存款后都要繳,一部分的存款準備金,使得在出現上述問題時,中央銀行能來向商業銀行提供貸款,幫助商業銀行通過難關。存款準備金通常它只是吸收存款當中的一部分,當存款準備金占存款比例較高時,這個經濟體中銀行的可用資金相對比較少了,當存款準備金占存款比例較低時,這個經濟體中銀行的可用資金相對比較多了,這個存款準備金的高低就成為中央銀行調節商業銀行可以運用資金多少的手段。當中央銀行覺得經濟過熱,通貨膨脹的壓力比較大的時候,中央銀行就會提高法定存款準備金比率;當中央銀行覺得經濟疲軟,通貨緊縮的壓力比較大的時候,中央銀行就會降低法定存款準備金比率。2.存款貨幣的多倍擴張,需要假設整個銀行體系由一個中央銀行和至少兩個商業銀行構成,中央銀行規定的法定存款準備金比率為10%,商業銀行只有活期存款,沒有定期存款,商業銀行并不持有超額準備金,銀行的客戶得到貸款后沒有提取現金。在這些假設條件后,假設存入甲銀行活期存款一萬元,繳納存款準備金1000元,剩余的資金甲銀行全部用于貸款,也就是負債一萬元,資產一萬元。甲銀行提供貸款9000元給客戶,客戶將所取得的貸款又存入另一家銀行乙,乙銀行的9000元是從甲銀行的貸款轉化而來,這9000元就是派生存款。但無論是原始存款還是派生存款都需要交納存款準備金,乙銀行交納準備金900元,剩下的8100元又用于貸款。這樣就商業銀行一方面吸收人們的原始存款,另一方面通過它自身的業務,它能創造出更多的派生存款。原始存款加上派生存款就構成了銀行可以運用的資金,也是銀行可以向社會提供的貨幣資金。所以,商業銀行是貨幣供給最重要的一個機構。而存款貨幣的多倍收縮與存款貨幣的多倍擴張的演變情況剛好相反。金融理論的研究范式隨著相關科學的發展而不斷革新。系統科學能夠全面有效解決非線性、復雜性、動態性問題,20世紀80年代系統科學理論逐步應用于金融研究中。為發展金融理論、指導金融實踐,有必要構建完善的系統科學范式下的金融理論體系。系統金融理論采用非線性、復雜性和系統動力學的方法,能夠更加準確地揭示金融系統的演化規律,因而較現代金融理論和行為金融理論更加接近于實際情況,是金融理論研究范式未來的發展方向。
本文作者:蘭琳工作單位:江西財經大學會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