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部結構優化下的新金融論文
時間:2022-08-23 09:36:04
導語:內部結構優化下的新金融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我國商業銀行治理結構存在的問題
雖然我國商業銀行已經建立了完善的法人治理結構及權力制衡機制,但是在內部治理上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尤其是在新金融環境下風險防控能力不足,具體分析如下:1.“一股獨大”和“委托—”易帶來風險。股東權力過大,會使商業銀行行為出現道德風險,降低風控能力,所以承擔風險就越大;如果國家控股,那么容易導致所有者缺位,出現內部控制人現象,易使政府對銀行管理層監督考核的弱化,會導致資產挪用,經營行為短期化等謀私利現象,銀行承擔風險越大,這從我國國有控股銀行不良貸款比例高于其他股份銀行的現象就能被證明。金融管制對銀行的股權運作上也有諸多限制,這也不利于股東對商業銀行內部治理監督作用的發揮。目前在我國商業銀行中,國有股一股獨大現象較普遍,如中國銀行由中央匯金投資公司控股等,其他銀行也是或中央控股或地方控股,只有民生銀行、深發展、北京銀行是非國有控股。這樣的股權結構容易導致政府對銀行的行政干預,不利于市場機制作用的發揮,使銀行存在信貸發放的操作風險。2.董事會和監事會功能設置存在缺陷。我國商業銀行在高管任命上,由地方黨委選派,董事會監事會缺乏人事任命權力,行政任命方式不利于選拔專業的銀行專家,不利于銀行發展;審計部門向行政機關負責,不向董事會負責,影響了銀行內部治理的監督。監事會無法獲得內部稽核部門、內審部門的結果,對銀行的監督形同虛設,也是治理結構上的缺陷。3.激勵和約束機制不完善。銀行管理層由于內部持股或持有股票期權計劃,經營行為會趨同于股東利益,會注重長遠發展,避免短期冒險行為,可以降低銀行風險。我國銀行,股權激勵機制沒有普遍采用,高管持股比例較低,這樣的激勵機制導致銀行員工工作積極性不高,甚至產生道德風險、信用風險等。而且我國銀行外部投資者和儲戶無法對銀行經營產生影響,業績考核機制和經理選拔機制不夠完善健全,導致銀行員工自我約束動力不強。銀行管理層的流動也不適用于職業經理人市場,產生不了人力資源市場競爭的約束作用。4.信息披露不健全。銀行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致使資本市場上的用腳投票,是外部對其治理機制監督的手段,會促使銀行完善治理結構;銀行存款的專家監督機制的建立,也有助于提高銀行的風險控制能力。我國相關法規對商業銀行信息披露的內容規定不夠充分,而且沒有明確規定違規責任,反映了監督缺失,造成我國商業銀行信息披露不充分,存在選擇性披露甚至虛假披露的現象,而且披露參照標準不同,披露信息可比性差,降低了銀行披露有效性。5.外部治理結構不健全。我國銀行內部治理上,法律保障還不夠健全有效,資本市場也不夠完善,不利于股權流動促進控制權的優化配置、在外部監管上,重事后管理輕預防,監管指標也不夠科學和全面,這些都是銀行外部治理結構上的缺陷。
二、優化商業銀行公司治理結構的策略
(一)優化股權結構、完善制衡與激勵約束機制
我國商業銀行應當實現國有股份相對控股,引進戰略投資者,適度分散股權結構。規范完善股東大會運行機制,嚴格投票選舉董事會、監事會的人員;增加董事會規模并提高獨立董事比例;保障監事會監督作用的發揮,保證其成員在董事會會議的發言權。
(二)完善信息披露機制
銀行要參照《巴塞爾協議Ⅲ》提出的信息披露要求,嚴格遵照我國《商業銀行信息披露暫行辦法》、《上市公司治理準則》、《股份制商業銀行信息披露辦法》的要求,對資本充足率、經營活動和投資活動的現金流量、不良資產狀況等財務指標,及重大事項、關聯交易、風險管理狀況等信息認真披露,完善信息披露機制。
(三)完善法律與市場建設
我國銀監會、證監會,要參照國際標準國際標準,進一步完善商業銀行治理的相關法律;我國要進一步完善資本市場,完善上市銀行準入退出機制,以制約銀行經營行為。要積極培育銀行職業經理人市場,將銀行高級管理人員的行政任命轉變為市場配置,提高人力資本效益的發揮。
(四)完善外部監管體系
我國應當完善銀行治理結構監管相關的法律法規,銀監會據此當對銀行治理制定專門而具體的監管政策,積極幫助且敦促銀行完善治理結構建設,并加強對銀行內部治理上的監督和管理,提高銀行經營的穩健性。
作者:趙清東單位:鞍山銀行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