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機電一體化高新技術企業現狀與對策
時間:2022-08-15 09:27:21
導語:光機電一體化高新技術企業現狀與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蘇州高企發展的現狀與特點
2015年,蘇州市光電一體化技術領域內共有高企790家,其中規模以上(營業收入>2000萬)的高企565家,占比達71.5%;領域內全部高企營業收入合計1240億元,營業利潤126.5億元,凈利潤113.8億元;領域內高企全部科技項目內部投入合計65.75億元,擁有有效專利數25456件、發明專利4583件。蘇州市光電一體化技術領域的高新技術產業和企業發展呈現出以下特點:區域集聚明顯;技術領域突出;企業數量快速增長;技術能力不斷提升;整體市場萎縮,企業虧損面擴大。(一)區域集聚明顯。2015年在蘇州各縣區的先進制造業高企的分布中,工業園區和昆山占比分別約21%、19%,是第一梯隊;張家港、高新區、常熟占比分別為12%、11%、10%,是第二梯隊;吳中區、吳江區、相城區占比在5%~8%之間,是第三梯隊。(二)技術領域突出。2015年,在蘇州各縣區的先進制造業(高企數量790家,營業收入1240億元)的7個細分的技術領域中,以“先進制造技術設備”和“機電一體化機械設備”這2個技術領域為主,企業數量為367家和215家,比達到46.5%、27.2%,占高企總數量的73.7%;營業收入分別是671.4億和336.5億元,占比分別達到54.1%,27.1%,占營業收入總數的81.3%。(三)企業數量快速增長。高企數量的快速增長說明大量的傳統企業通過轉型升級改造成高新技術企業。2013~2015年期間內,蘇州在光機電一體化領域內高企數量為608、684、790家,累計增182家高新技術企業,增長率達30%,其中規模以上高企數量分別為486、533、565家,增長率為16%。(四)技術能力不斷提升。專利是企業在市場競爭中的護城河,也是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核心指標。企業擁有的授權專利數量,特別是授權的發明專利數量,可以充分體現出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2013~2015年,蘇州在光機電一體化領域內的高企擁有的有效授權專利數量分別為1.45萬件、2萬件、2.55萬件,提升了76%,有效授權發明專利分別為2540件、3510件、4583件,也提升了76%。(五)整體市場萎縮,企業虧損面擴大。2015年領域內全部高企的營收收入合計1240億元,較2014年的1589億元下降了22%,這說明整個產業市場相對是在萎縮的。高企數量和專利數量的大幅提升與本行業高企的總營業收入的下降呈現出明顯的背離態勢,表明市場競爭更加劇烈。2013~2015年期間,光電一體化領域內高新技術企業虧損面擴大。3年期間,規模以下企業虧損率分別是38%、44%、53%,虧損率大幅提升。規模以上企業虧損率分別是9%、10%、12%,虧損率變化不大,基本走平。這表明企業規模越小,虧損率越高。
二、規模與技術對企業的意義
從營業利潤率和凈利潤率來看,規模以下企業隨著2015年的市場萎縮,率先遭受經營上的困境,走向大幅虧損。與此相反,規模以上企業在3大利潤率上表現很平穩,基本未受到太大的沖擊。這說明企業規模的大小在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上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在營業利潤率方面,規模以上企業3年的數值分別是10.12%、11.27%、10.62%,基本保持不變;規模以下企業3年的數值是-6.3%、-5.78%、-14%,2015年營業利潤率遭遇了比較明顯滑坡。在凈利潤率方面,規模以上企業3年的數值分別是9.25%、10.77%、9.75%,基本保持不變;規模以下企業3年的數值是-6.6%、-4.77%、-8.75%,2015年凈利潤率也同樣呈現出明顯下滑的態勢。從企業的技術能力上看,2013~2015這3年期間,強技術企業的產品毛利率分別為28.35%、28.81%、27.3%;弱技術企業的產品毛利率分別是22.69%、24.24%、24%,強技術企業的產品毛利率明顯高于弱技術企業,這說明企業專利的技術“護城河”可以為企業產品的定價權提供有效的保障。出乎意料,無論是在2013、2014年,還是市場萎縮的2015年,強技術企業在有效發明專利數量弱于技術企業的情況下,在毛利率有明顯優勢的條件下,強、弱技術企業3年平均營業利潤率為10.11%、10.58%,3年平均凈利潤率為9.66%、9.74%,強技術企業盈利能力反而略處下風,這種現象表明行業內的強技術企業的運營成本相對高。
三、推進光機電一體化高新技術企業發展的對策與建議
(一)政府應該支持、引導企業通過兼并、重組等方式做大規模。企業規模的擴大不僅可以增強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降低企業虧損率,同時對穩定行業就業形勢,提升行業信心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二)企業在提升技術開發能力的同時,更要注重降低運營成本。企業技術能力的提升意味著產品毛利率的增加,與此同時企業做大規模,通過規模效應攤薄運營成本,提升企業的營業利潤率和凈利潤率,保持企業的發展后勁。從短期來看,引導企業做大規模是抵御市場不利因素的首選方案;在鼓勵企業增強技術能力,提升產品毛利的同時,應注重降低運營成本,更好地發揮出高技術的競爭優勢。(三)進一步提升蘇州的區域產業創新生態系統。蘇州的區域創新要素之間還沒有建立起充分的有機聯系、創新生態系統的融合效應尚未充分開發,企業創新活動大多為獨立開展,沒有呈現出規模集聚效應。蘇州的產業呈現出相當的集聚規模,要通過構建創新分工與協作網絡、完善制度安排,讓要素流動起來,通過創新生態系統的正式或非正式的合作與交流,實現產業提升的良性循環。
作者:王玉峰 葛 川 孫游天 單位:蘇州市科技服務中心副研究員,碩士; 研究方向: 科技管理
【參考文獻】
[1]莊璐璐,何愛華.浙江省高技術產業創新績效的影響因素研究———基于創新價值鏈視角[J].中國高新技術企業,2016,25:3~6
[2]劉穎晰.遼寧傳統產業創新驅動發展模式研究[J].現代經濟信息,2016,6:490
[3]康健,胡祖光.創新鏈內多重網絡、創業能力與創業績效關系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7,2:7~16
[4]張玉明,聶艷華.基于創新系統方法的制定可持續創新政策的關鍵問題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6,24:21~25
[5]陳偉,李傳云,周文,楊早立.基于新能源汽車的加權專利合作網絡研究[J].情報學報,2016,6
- 上一篇:醫院人事統計工作現狀及改善措施
- 下一篇:化工機電一體化技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