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類創新人才培育形式

時間:2022-09-09 10:15:51

導語:機械類創新人才培育形式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機械類創新人才培育形式

大學生自主創新的意識、思想、精神與能力,必須從入學就開始培養。對于機械等工科類專業的大學生應更加重視自主創新精神與能力的培養。學生在學完“工程制圖”、“機械設計”等技術基礎課程后,有針對性組織課外的機械創新設計制作競賽活動,特別是積極組織學生參加全國性的各類機械創新設計大賽,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合作精神,培養符合產業轉型升級需求的拔尖創新人才,是一種非常好的方式。通過組織參加機械類專業性比賽,更能為廣大學生深化機械設計的基礎知識、真正夯實今后自主創新的知識基礎起著長遠而重要的作用[1]。根據筆者多年組織指導學生參加競賽的經驗,本文對機械類創新人才培養模式進行了初步的探討。

1教學理念的創新

在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過程中,教師的教學觀念創新是非常必要的。教師要善于吸收最新教育科學成果、了解專業領域最新發展狀況,同時要有廣闊的思維、獨特的見解,能不斷調整知識結構,用科學有效的方法進行教學。目前,教學改革大多關注于教學大綱的修改或課程安排的調整,并沒有從教學思想和管理上提出適合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措施。而全國陸續設立的各種科技競賽活動,如“挑戰杯”競賽、機械創新設計大賽、工程訓練大賽和機器人大賽等,對深入開展高等學校教學改革有積極的推動作用。為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教師要注重課內教學與課外各類競賽輔導有機結合,在教學過程中,堅持以學生為中心,從學生的實際出發,組織教學活動,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成為教學活動的主體,課堂教學成為教師指導下的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專業老師在講授“機械原理”、“機械設計”、“機械制造”等機械專業的主干課程的過程中,將其與大學生機械設計大賽作品相結合,把學生獲獎作品和比賽錄像制作成多媒體課件,既豐富教學內容,又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更有助于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掌握,進而激發學生參加科技創新活動的熱情。

2大力開展課外科技活動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實踐是創造的前提,是創新能力形成和發展的載體。在改革課堂教學方法的同時,更要著力推動開展學生課外科技活動,使各類科技競賽應成為培養大學生創新能力的重要內容。課外科技實踐活動有助于培養大學生綜合運用知識、技能的能力和發現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培養大學生的創新能力。開展各類課外科技活動,如“挑戰杯”、機械設計大賽、工程訓練大賽等,可以為學生提供一個展示自己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舞臺,系統地培養出一批具有創新意識、創新能力以及團隊精神的創新型人才。這些都有助于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從而提高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培養的水平。同時,參加課外科技活動,能大大提高學生的工程素養,為學生進行課程設計、畢業設計等,打下堅實的基礎。

2.1建立學生課外科技活動及創新團隊

廣東工業大學積極推行“大學生創新行動計劃”,明確大學生創新意識培養是大學教育的重要一環,是推動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重要途徑。校長更是鼓勵同學們以勇于創新的意識積極投身于科技創新活動當中,豪情滿懷地囑咐青年大學生“用你們在廣工大學到的智慧去引領南中國新產業的崛起,廣工大學子將在南中國的科技產業轉移的大潮流中撐起一片天。”我校為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由校團委牽頭,各學院分團委協助,在全校范圍開展每年一屆的科技節活動,積極引導學生申報各類課題,并給予一定的經費資助,如學生科研立項、學生創新項目等等,學校各相關部門的重視和專業教師的積極投入,保證了本科生科技創新實踐活動健康、有效地開展。機電工程學院領導也十分重視學生創新能力培養,成立了長期運行的機器人、動力汽車和現代模型設計等三個大學生創新團隊,并由團委科技部負責各類賽事的宣傳和賽事組織工作。在師資配備上,選拔了一批實踐經驗豐富、責任心強的教師對三個大學生創新團隊進行培訓和指導,創新團隊的學生可以直接參與指導老師的課題和項目,這對創新人才培養提供了很好的舞臺。創新團隊的成員是各類專業賽事活動的組織者和積極參與者。為營造更加濃厚的科技創新氛圍和良好的參賽環境,除由學生為主體大力組織各種宣傳活動外,還定期組織“全國大學生機械創新設計大賽”等競賽和“大學生課外科技立項”專題培訓和指導。賽前培訓包括“作品選題的技巧、競賽規則的分析、科技立項的要求等具體的問題”,賽中組織專業老師對各個作品進行指導和評審,賽后則對整個比賽進行總結分析,醞釀下一屆比賽。通過一系列培訓講座,大大提高了學生的競賽水平和能力,同時也促進了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2.2管理與激勵機制

學生創新社團開展的各項活動,都以學生為中心,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為培養學生的協調管理能力,創新社團在指導老師(專業老師與輔導員組成)的悉心指導下,由學生自己組織和管理,尊重他們的個性、興趣和特長。各創新社團制訂自己的管理、定期匯報等制度。合理的激勵機制對創新人才的培養起到積極的激勵作用。目前,學校已建立了完善的獎勵機制。對于指導學生參加各類競賽的專業老師根據學生獲獎情況核算工作量;職稱評定優先考慮政策;學生手冊明確規定:對競賽獲獎或通過專利審批的學生,學校給予物質獎勵和綜合測評加分獎勵;優先推薦免試攻讀研究生,這些措施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學校還設置了“課外學術科技活動創新學分認定辦法”,支持和獎勵從事課外科技創新活動的老師和學生。獎勵措施和資金的保證,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學生和老師參與。

3結語

近幾年來,我們堅持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教學改革與探索,要求以學生學為主、教師教為輔;以加強實踐鍛煉為主、理論教學為輔。機械類創新人才培養是一項長期的研究課題,對任課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不僅要有較強的專業知識和工程素養,還要提供給學生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自主探索能力,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同時,要大力開展大學生的課外科技活動,特別是通過組織學生參加各類科技競賽,在實踐中培養大學生的創新能力。我們基于科技競賽的機械類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和將課外科技活動與學生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相結合的實踐,取得明顯的效果和較好的成績。四年來,我校學生參加各類機械設計大賽、工程訓練、挑戰杯等競賽,獲全國一等獎4項、二等獎6項,三等獎5項,省級一等獎6項、二等獎15項、三等獎13項,獲獎學生近300人次。2009屆工業工程專業畢業生周羿還獲得了10萬元的廣東大學生科技創業項目立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