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硬件協同設計型實踐教學創新思考
時間:2022-04-06 03:28:00
導語:軟硬件協同設計型實踐教學創新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實踐教學是高校教育教學的重要環節,是貫徹理論聯系實際教學原則的必然要求。開展實踐教學,學生可以將所學到的基礎理論知識與專業技術知識應用到實踐中,有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1]。
1實踐教學改革的必要性
通信原理及電路實驗為通信專業實踐教學的核心課程,是培養通信工程專業學生的工程能力的重要環節,也是加深學生對通信原理與通信電路理論知識理解的一個有效輔助手段。過去我校通信原理及電路實驗教學采用傳統的驗證型實驗內容,利用實驗箱等硬件設備,按照實驗講義指導要求進行操作,觀測記錄實驗現象,即教師一般只要求學生根據現象總結一種已然的結果。在這種實踐教學模式下,重知識的繼承與吸收,輕知識的突破與創新;重學習的結果,輕學習的過程;重教師的指揮,輕學生的參與。教師是一切實踐教學活動的主導和中心,缺乏情境教學,學風沉悶,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興趣,學習活動缺乏自主性的動力機制,教師自身的積極性也難以調動[2]。該方法雖然可使學生在實驗過程中獲得一些感性認識或體驗,但是對學生整體分析能力、綜合設計能力、積極創新能力的培養顯然不夠。
除此之外,通信原理及電路的實驗教學還由于受實驗時間、環境、測量儀器、電路元件、實驗平臺等條件的限制,基本以基礎式模塊化的實驗內容為主,學生按照實驗講義在實驗箱上進行操作,用示波器等設備進行數據波形的測量并記錄結果,不僅實驗手段單一,而且勢必會造成學生對實驗系統的整體概念,具體電路的設計思想、元件參數的選擇、實驗結果的分析等方面不求甚解。而對學生實驗成績的評定也只限于學生對實驗箱及測試儀器的操作技能層次上,無法對學生的綜合實驗水平進行一個全面系統的考核。實驗并不能改善大部分學生對于通信原理及電路等課程的認知僅僅停留在對公式、定理和框圖的死記硬背的現象,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思想依然未能得到應有的體現。因此,為響應教育部及學校的“教學質量工程”的指導思想,并努力滿足新世紀對人才的更高要求,通信原理及電路類實驗的內容上和模式上的改革成為必然。
2實踐教學改革原則
為了達到減少驗證型、演示型實驗,增加設計型、綜合型、研究型實驗,豐富實驗手段的教學目的,并結合我校實驗室建設實際情況,在設計實驗的選題、設計和指導、評估時,須遵循如下幾個原則:
2.1開拓性原則
將所學知識與生產實際相結合,注意適時采用新器件、新技術。將諸如系統仿真軟件、電路設計軟件、系統級的實驗電路等元素引入學生實驗之中、使學生能及時將所學的理論知識與現代科學技術相結合。
2.2軟硬件協同設計及驗證原則
隨著現代電子技術的高速發展,設計的電路越來越復雜,系統規模越來越大,通信系統及電路的設計與實現已經與功能日益強大的EDA及系統仿真工具不可分割[3]。借助于EDA及系統仿真工具進行通信系統及電路的設計和仿真實驗,一方面具有高效率、高精度、無損耗、靈活性、實驗條件限制小等優點,可以改善目前我校實驗條件及資源相對有限,實驗硬件資源的采購、維護成本及損耗相對過高的現狀;更重要的是實踐中采用了軟件仿真和硬件調試驗證兩個環節,能夠使得學生充分參與到實際通信系統及電路設計的各個環節,全方位學習和掌握通信原理及具體功能電路設計知識和手段。通過使用EDA軟件和系統仿真語言,學生具備了軟硬件協同設計、調試、驗證通信系統的能力,初步具備根據通信原理及電路的理論知識獨立完成通信系統的設計與仿真的能力,在工具學習掌握方面同樣做到與時俱進,提高學習興趣的同時更為今后從事現代化通信領域的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2.3循序漸進、難度適中原則
設計實驗對初次接觸的學生來說是比較陌生的,在實驗教學中,必須堅持循序漸進的原則。注意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進一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自覺性。要盡量選擇與理論知識聯系密切、涉及多項基本實驗技術、實驗方案與操作步驟相對明確簡單、實驗現象典型的實驗。這樣實驗的方案設計相對容易,方法步驟不很繁瑣且大多數所用到的技術方法學生在此之前已學習并基本掌握,可使學生在短時間內較好地完成實驗,產生探索未知并獲得成就感和喜悅感。
3實踐教學改革內容
3.1實踐教學內容的改革
將驗證性實驗和綜合設計性實驗相結合,將軟件設計仿真與硬件實現驗證相結合。調整改革驗證性實驗內容,目的為加強學生對通信電路基本理論的理解和掌握,并培養學習興趣。教師首先需要對實驗內容進行調研,在系統的了解相應的理論課程之后,所制定的實驗項目應能與工程實踐緊密結合,同時具備理論基礎和操作條件,使學生具備設計和實現的可能。在此基礎上,撰寫實踐環節實驗指導教材,力求內容上能覆蓋全《通信原理》及《通信電路》教學大綱的知識點,并盡量避免重復的實驗內容。側重激發學生自學熱情,難度適中,內容只應包含實驗任務或實驗目的及概要性指導,形式上采用給出系統功能、性能要求及參數,基本原理框圖,引導學生自行設計和仿真驗證的方式,并提出思考問題,進一步促使學生深入理解思考實驗現象背后的原理。其中,《通信電路實驗》首次與Orcad/PSpice軟件相結合,新開發了5個設計仿真類實驗,內容涵蓋了阻抗匹配、功率放大、振蕩電路、信號調制解調、最小通信系統設計等知識點,與理論教材有關章節實現了一一對應。其中部分實驗設計方案最終可通過硬件得以實現。而《通信原理實驗》則引入了MATLAB系統仿真實驗,新增了功率譜分析、眼圖仿真觀測、數字多進制調制解調仿真、信道建模仿真、OFDM通信系統仿真等8個實驗。從上述實驗內容,可以看到傳統的驗證型實驗逐步被設計型實驗所取代;以往以單一功能模塊實驗為主逐步轉變為模塊與系統級實驗并存。同時,軟硬件協同設計的理念也得到了充分體現。
3.2實踐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的改革
設計實驗必須是學生自己設計方案,制定實驗步驟。學生根據實驗內容和要求,自行完成資料的查閱、方案的設計、操作步驟的擬定、軟件仿真等。在設計實驗的探索中,學生不僅需要獨立地思考和大膽地創新,還需要相互的討論和協作的精神。學生必須在完成設計實驗的前期準備并由指導教師檢查通過后才能進入實驗室進行實際操作。傳統實驗教學中教師往往處于灌輸的狀態。實驗中出現的問題相對固定,教師的指導內容有限,在一定程度上使教師的教學思路單一,知識更新緩慢。設計型實驗教學是一種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以及學生自身的一種多向反饋結構。教師面對學生不同的設計理念、各異的實現方法、紛繁的問題呈現,必須知識廣博、思路開闊、擅長分析、操作熟練。實際上引導學生解決問題的過程就是教師再學習的過程。因此,要求指導教師認真準備,講課以實驗原理為主,減少或不講實驗具體步驟,教師指導主要提供實驗思路,讓學生設計實驗步驟和方法,提高學生在實驗過程中的自主性。對于學生自主設計的各類電路及編寫的程序應能給出指導意見,并能結合具體仿真現象,引導學生發現設計問題,從而將理論與實踐融會貫通。實驗報告要求包含設計思想、設計方案、原理、儀器、步驟、數據處理、誤差計算、思考題解答以及實驗中的體會和收獲等。實驗考核應更加注重學生的實驗綜合能力,包括系統方案設計能力、軟件編程能力、電路設計能力、軟硬件工具使用操作能力、問題分析與解決能力、實驗現象記錄歸納總結能力、數據分析能力及實驗報告撰寫能力等,綜合評判,客觀公正公平的反映學生的實際水平。
4結語
經過近兩年時間的改革實踐,教改課題組采取多種途徑了解教學改革效果,聆聽學生及教師的意見和建議,分析實驗報告,組織指導教師進行交流探討,并加以歸納總結,逐步完善;完善教學方法和實驗內容,制定了新版實驗指導用書。我校通信工程學院與電子工程學院先后近兩千名學生參與改革后的通信原理及電路實踐,反響良好。學生普遍反映對實驗的興趣增大,投入到實踐環節的精力與時間增多。同時,學生的《通信原理》與《通信電路》理論課成績較以往也有比較明顯的提高。由于實驗內容的擴充,目前我校《通信原理實驗》與《通信電路實驗》由過去的24學時增加為32學時,這也符合教育部大力加強高等教育實踐教學環節的指導精神,通信原理及電路實踐教學的改革成效明顯。
- 上一篇:全鎮食品藥品安全管理通知
- 下一篇:紀委效能問責工作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