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設計課程設計創新及實踐
時間:2022-03-17 11:20:00
導語:機械設計課程設計創新及實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機械設計課程設計》是機械設計課程重要的實踐環節,是對機械工程產品的結構、強度和運動原理所進行的一次實踐性訓練。其目的是培養學生對《機械設計和其它先修課程的綜合應用以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的能力,一方面培養學生獨立設計能力,掌握基本的設計方法和一般程序,學會查閱技術資料:另一方面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設計思想和嚴謹的工作作風.提高工程設計及創新的能力。對后續專業課程的學習、畢業設計及今后的工作都具有重要影響。
在目前的“大眾式教育”的高等教育大環境下,部分高等院校培養目標不再是培養研究型人才,而是培養應用型人才,以適應社會對人才的需求。而傳統的“以課程設計指導書為藍本、以教師的程序化指導貫穿始終”的模式已經難以實現這一培養目標.所以探索適應培養目標的教學模式有著重要的意義。筆者根據多年指導《機械設計》課程設計的實踐以及兄弟院校的經驗,就如何提高機械設計課程設計的質量做了以下一些探索與實踐。
1“機械設計”課程設計的現狀及存在的主要問題
1.1“機械設計”課程設計的現狀
目前.多數高?!皺C械設計”課程設計仍采用一般用途的機械傳動裝置一減速器為設計對象,設計題目一般為二級圓柱齒輪減速器、蝸桿減速器、單級圓錐齒輪減速器、二級圓錐一圓柱齒輪減速器等。設計時間一般為三周,安排在機械設計教學學期的期末進行。在設計過程中,指導教師對學生進行指導和答疑,同時對學生進行階段性檢查,設計結束后指導教師根據學生的平時表現以及完成任務的質量評定綜合成績。設計的內容包括電動機選型、減速器等,設計的工作量為傳動裝置減速器裝配圖一張、齒輪類和軸類零件工作圖各一張、設計計算說明書一份。通過課程設計,對大多數學生起到了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效果,但還存在一些問題。
1.2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原因
“機械設計”課程設計存影響課程設計質量的問題主要存在以下3個方面。
(1)抄襲現象。近年來課程設計現象普遍存在于各類高校,尤其對采用計算機繪圖的學校,嚴重影響了課程設計的質量,究其原因主要是:第一,學生對課程設計認識不足,不重視課程設計,缺乏積極性和主動性。他們認為做課程設計無非是將學過的知識再串一遍,沒有多大意義,對課程設計敷衍了事,持應付的態度,為完成任務東拼西湊,有的甚至同學間相互拷貝、在網上下載或在線購買等;第二,學校對課程設計不像對畢業設計那樣管理嚴格,缺乏對課程設計的管理文件,缺乏統一的評定標準,僅憑指導教師的來處理畢業設計成績的評定,影響課程設計評定的公平性。
(2)知識的建構與發現。機械設計課程設計本身就是對機械設計及其它先修課程的應用,是對這些課程體系中的知識進行重新建構、發現、創新的過程。而實際上。學生總習慣于照搬指導書,作機械模仿,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造成課程設計的圖紙尺寸標注、公差、配合、粗糙度的標注過于隨意,公差、粗糙度等級的選取不合理,不少學生忽略了設計方案的論證、確定。忽略了設計資料的查找。這主要是其一,學生對先修課程掌握不牢或不會應用;其二,課程設計的時間安排不盡合理,學生忙于準備考試,不少學生難于集中精力認真搞課程設計,采取應付的做法.根本不考慮知識體系的建構與發現創新。
(3)教師的角色定位問題。不少教師在課程設計過程采用傳統的教學模式,對設計過程逐步講解,指導非常詳細,設計過程中充當保姆的角色,這樣表面上看可能提高了設計質量,但設計出來的圖紙結構上千篇一律,甚至錯誤類型也極為相似,限制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的發揮,不利于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2改革的具體措施為使機械設計課程設計真正達到培養學生的工程設計意識和創新設計能力,改變上述問題,借鑒兄弟院校的經驗結合我院實際情況,采取了以下幾種具體措施,經過2年的實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所采取的具體措施如下:
2.1激發學生的興趣興趣盡管不是學生學習努力與否的決定性因素,卻有非常大的影響,從某種意義上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對多數抄襲的學生而言,缺乏興趣可能是很重要的因素之一,為激發學生的興趣我們教研室采取了以下幾種方法。
(1)“疏、堵”并重,以疏為主。所謂“疏”就是誘導??紤]大學生的可塑性,采用以疏導為主的策略。具體教研室牽頭邀請3—5個在當地工作的近兩年畢業的本專業學生和要搞機械設計課程設計的學生進行交流,時間安排2小時,采用指導教師回避制度.讓剛步人職場的學生結合他們的工作從今后的就業角度介紹課程設計的意義和重要性.避免了學生對指導教師說教的抵觸情緒。所謂“堵”就是強制,通過規章制度來保證實施。在學校缺乏課程設計制度的前提下,和院(系)部領導協商,制定了機電工程學院“關于課程設計管理理辦法及成績評定細則”,以加強課程設計的過程管理,規范指導教師的行為和成績評定方法,對課程設計抄襲嚴重的視為考試作弊,給予通報批評,并安排和下屆一起重新搞課程設計,迫使學生建立興趣。
(2)改革選題。拋棄“多年一題”的現象,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在設計題目和內容上進行改革,依據教學大綱所要求的內容和難度,給出幾個方向,允許學生自由選題,保留減速器設計題目.并增加了摩托車發動機設計和齒輪連桿式步進機構的設計題目,后兩個題目在圖書館有一定的資料可查。不至于讓學生摸不著頭腦,僅僅照搬照抄也不能完成設計任務,具有一定的挑戰性.以激發學生的興趣。
(3)組織答辯。引進畢業設計的方法在設計結束后組織答辯。答辯的內容主要為學生的弱項和應用能力方面,如齒輪設計材料的選擇;在按標準繪圖方面,公差以及粗糙度標注、零件結構的設計、設計方案等。答辯的目的一是為了督促學生對相關知識進行及時的復習,搞懂設計中的各個細節,避免抄襲;-是鍛煉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
2.2改革傳統的教學模式
傳統的課程設計教學模式往往是將機械原理和機械設計分離開來,對設計過程指導教師逐步講解,教師不僅限定了設計方案,還給學生提供了非常齊全的參:考資料,造成學生機械模仿。時間上和形式上集中安排在期末考試前2—3周,這樣不利于學生工程的意識的培養和創新意識的發揮,針對上述情況我們采取如下改革措施:
(1)整合機械原理和機械設計課程。將機械原理、機械設計的課程設計整合為一。將機械的原理:療案設計與執行機構、傳動機構的設計有機結合.將機構的運動設計和結構設計有機結合。加深對機械系統的整體認識,加強設計中的上程意識。培養綜合創新設計的能力。
(2)改革指導模式,變模仿型設計為思考型設計。設計過程中,變指導教師的逐步講解為必要提示,變提供詳細的資料為列出參考書目,鼓勵學生去查資料,翻手冊,培養他們對各種信息及數據的歸納整理能力。在方案確定階段,增加方案論證,由指導老師組織。首先由分組學生共同提出設計方案并闡述方案的優劣性,最后再由老師和其他同學對設計方案提出質疑。老師作出總結,給出指導性意見,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思考,同時也培養了學生對知識的應用能力和創新意識。在結構設計階段采用范例教學法,將歷年來學生所犯的錯誤加以總結.分析錯誤的原因以及改正方法,啟發學生全面地分析、消化現有的各種結構形式,在此基礎上增強工程意識和創新意識。’
(3)靈活處理課程設計的時間安排,采用集中于分散相結合的策略。針對傳統課程設計時間安排問題,我們采用了課程講授與課程設計計算同步進行,在機械設計課程講授后不久就發給學生設計題目。教學過程中.適時:布置學生閱讀設計指導書中有關內容,并完成相應的課程設計內容,教師利用答疑時間給予輔導及抽查。當課程的主要部分講完后,學生的設計計算部分也基本完成。這樣學生能較容易地初步感受到工程設計的特點,在設計周期問學生主要進行計算部分整理、修改和圖紙繪制,這樣學生就有較為充裕的時間復習先修課程和結構等方面的創新思考,這樣的安排,既緩和了教師和學生在時間方面過分緊張的矛盾,又不至于影響理論課的教學,同時又提高課程設計的效果。
3結論
在目前培養“能力型、素質型”的應用人才的環境下,《機械設計》課程設計是一個重要的環節.在這個環節中,要鍛煉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就必須充分發揮學生在課程設計中的主觀能動性,著重思考訓練,培養整體設計意識和創新意識,改革課程設計模式和成績評定方式,提高《機械設計》課程設計的教學效果,切實增強學生的工程設計能力和知識應用能力。
- 上一篇:PBL模式在兒科教師培訓中作用
- 下一篇:單位行政執法案卷評查情況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