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設計基礎課程教學改革論文

時間:2022-06-29 09:43:57

導語:機械設計基礎課程教學改革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機械設計基礎課程教學改革論文

一、課程教學內容整合

結合這幾年的教學經驗,本人認為課程內容應結合最近幾年來該專業學生畢業從事的工作崗位特點,對本課程內容做有目的的刪減和整合。例如,對于數控專業來說,在鉸鏈四桿機構章節中,重點應該結合日常生活和生產實踐介紹四桿機構的應用和特性,而對于四桿機構的設計內容,可以簡單介紹甚至可以忽略,或對于接受能力強的學生做適當引導,安排其自學。另外,目前的教學內容偏重理論,比較抽象,學生聽課枯燥,教學效果不佳。任課老師需根據課程教學大綱基本要求,對知識進行整合。例如,以一個實踐工程為例,把大綱要求掌握的知識點運用到此工程上,把抽象的理論知識轉變為形象直觀的實際應用,這也為學生日后走上工作崗位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課程教學方法改革

打破傳統的教學方式,現在提倡理實教學相結合,但是《機械設計基礎》理論教學還是占主要課時。如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是本課程教學方法改革的關鍵之處。傳統的課堂教學方式都是“教師講,學生聽”的填鴨式教學,學生對課堂不感興趣。師生之間沒有互動或互動很少,課堂教學效果很難有提高。為了打破這種現狀,我校很多老師開始嘗試采取分組討論、啟發式、項目式等教學方法,課堂氣氛相對較活躍,既提高了學生的參與性,又激發了學生的創造性。本人在本課程的教學過程中,主要嘗試了分組式討論教學法和案例教學法兩種新的教學方法。分組式討論教學模式,每組分4~6名學生,專門設計學案在課前下發給學生,根據學案內容,讓學生在課堂上進行小組討論,再由小組學生輪流發言。案例教學法是利用生活生產中的實例進行知識的講授。在理論知識的基礎上,結合生產中實例進行講授。例如,在講常用機構分類、特點及應用時,可以直接讓學生觀看汽車雨刮器、牛頭刨床、揉面機、插床等機器的運動視頻,這樣可以直觀地反映知識內容,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較快地理解和掌握所學內容。

三、考核評估體系改革

目前,本課程的考核方式主要是平時成績和考試成績,其中以考試成績為主。本校期末考試成績占70%,平時成績占30%。平時成績比例太小,無法真實反映學生對這門課程的學習效果,也無法有效監督學生的學習過程。我們應該向其他一些國家學習,使考核方式實現多元化。本課程是機械專業的主干課程,應該注重過程性評價和目標評價相結合,包括課堂表現、平時大作業、實驗、期中成績、期末成績等多方面。課程實踐性較強,除了教科書的習題外,可以適當增加課后大作業,大作業應該結合具有實踐性的項目布置,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本人在教學過程中提出了以上教學思路。《機械設計基礎》課程的學習內容、授課方式、考核方式都應該進行相應改革。課堂應該以學生為主體,討論式、啟發式等教學方式應該得到推廣;教學內容也應該整合,與時俱進;考核方式應該過程性和終結性相結合。只要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學生理論結合實踐的能力,為其他專業課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作者:孫丹 單位:江蘇常州武進開放大學機電工程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