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制造技術課程改革及實踐
時間:2022-06-23 11:38:36
導語:機械制造技術課程改革及實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隨著高等職業院校教育教學改革的發展,工學結合的教學模式已成為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主流模式。緊跟機械行業崗位的具體需求培養高素質高技能人才,全面提升高等職業教育學生的職業素養與創新能力,已經成為高等職業院校的教學主旨。針對機械類高等職業院校的專業核心課程,圍繞當今機械行業的實際人才需求,提出采用工學結合的教學模式對“機械制造技術”課程進行教學改革,探討高職院校在人才培養方案上存在的問題及對應的解決方法,希望對相關院校機械類專業課程建設有所幫助。
關鍵詞:工學結合;機械制造技術;人才培養模式
1課程改革的背景
通過對國內大多數高校“機械制造技術”課程教學活動的調研中可以看出,教師在授課過程當中主要是根據機械制造理論知識的系統性和彼此的邏輯結構關系來組建本門課程的教學內容。雖然有些學校也曾嘗試過對本門課程進行教學改革,但由于實踐條件和師資條件所限,只是單純地在理論教學環節中增加相關的圖片、動畫、視頻,使教學內容更加生動和具體。然而“機械制造技術”課程中的理論知識是非常抽象的,對于初學者來說很難理解與掌握。在本門課程的學習過程中,學生如果不能將所學的理論知識與工作實踐活動有機結合在一起,就會造成理論知識無法有效地指導實踐活動的情況,使理論與實踐形成嚴重的脫節。如果依托學校現有的實習實訓條件,依靠本課題組成員的實際動手操作能力,將授課過程中遇到的知識點運用到工作生產實踐當中,使同學們更深地體會工作生產實際應用中的道理,做到理論與實踐不分離,就能更好地理解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所講解的理論知識,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然而,事實上大多數高等院校的理論教學并不能做到這一點,多數還停留在偏重理論講授的傳統教學方式當中,課程改革迫在眉睫。
2課程改革的目的與意義
通過對本門課程的長期教學實踐發現,教學過程中學生普遍覺得學習內容枯燥且難以理解,學生的學習興趣低下,思維不活躍,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不到有效提高,更談不上將所學知識與工作生產實際聯系起來。而人才培養目標是培養高技能、應用型人才,是以市場需求為目標、以就業為導向的素質教育。在這種情況下,就要求高校必須對課程進行研究與教學改革,根據學生對事物的認知規律對課程內容重新進行設計,教學內容要由淺入深,便于學生的理解與消化。理論知識與工作實踐要快速、有效緊密結合,使教學更加具有實用性和針對性。 課題研究的意義在于通過本次教學研究,探索出一種“工學結合”的教學模式,改變原有的教學方法,將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授課過程中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使課堂充滿活力。在用所學的理論知識指導工作實踐活動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自主學習的能力,為后續的學習和工作打下良好而堅實的基礎。
3課程改革的實施
“工學結合”是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將所講授的理論知識充分在工作過程中體現出來、將理論教學內容在生產實踐中進行深度剖析的一種教學模式,是把理論知識充分運用在工作生產實踐中的一種教學方法?!皺C械制造技術”課程是機械制造與自動化專業的一門專業核心課程,同時也是一門重要的職業技能課程,本門課程開設在第三學期,共64學時、4學分。課程內容涉及機械零部件加工所必需的專業知識,在教學過程中主要以機械零部件加工工藝為主線,機械零部件加工所必需的知識為主體,實現對學生機械制造方面綜合素質的培養。通過對本門課程主要知識點的分析與整理,總結得出采用“工學結合”教學模式對本門課程進行教學改革,通過將理論知識的應用展現到工作生產實踐當中去,將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1]。課程改革的實施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3.1深入研究相關教學資料與資源,整合教學內容
組織“機械制造技術”課程組成員深入研究人才培養方案、研讀教材、參考相關資源、整合教學內容,對課程內容進行設計。在這個過程中,主要以機械零部件加工工藝為主線來設計課程,注重知識的實際應用。為提高學生的工作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將“機械制造技術”課程分解為三大模塊,即“基礎模塊”“設計模塊”和“拓展模塊”。其中,以制造方法和制造裝備作為“基礎模塊”,以機械零部件加工工藝規程制定作為“設計模塊”,以現代先進制造技術作為“拓展模塊”來整合教學內容。在整合過程中,突出教學內容的實踐性及先進性。
3.2構建與工廠生產實際相似的工作環境,依據教學進度改變教學模式
在教學模式的探索過程中,主要以企業工作崗位為載體,將授課方式改為“課堂—模擬車間—課堂”,創建“工學結合”的教學模式,使理論教學與工作實踐快速、有效地緊密結合。
3.3組建有效的教學資源庫,方便學生自主學習
古人云:“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边@句古話背后隱含的是教會學生學習方法、學生學會自主學習的重要性。無論哪一種教學模式,都應該以學生為主體,“工學結合”教學模式下,學生可能隨時會遇到或想到一些問題,雖然網絡上的資源非常豐富,但良莠不齊。作為初學的學生,可能不好分辨。這就要求教師盡可能地為學生提供足夠充分、合理、有價值的資源,以此來滿足學生自主去探索新知的需求。所以,為了更好地推進“工學結合”教學模式,建立有效的教學資源庫是非常必要的。教學資源庫主要包括與課程相關的教學課件、優秀教程、加工案例、教學視頻等,方便學生自主學習。
3.4研究研討式教學方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在教學過程中,注重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可將學生按人數合理分成若干個學習小組,上課之前,教師可以通過網絡向學生提供下一節課的學習內容,各個學習小組可以圍繞學習內容先進行自主學習。而在課堂上,可以采用“小組匯報”方式,推行研討式教學方法。針對某一個問題,先組織各個學習小組進行討論,然后,授課教師可以隨機在各個學習小組中找學生談談本小組的觀點。這種隨機指定學生回答問題的方式也間接地提高了學生對學習過程的參與度,也會逐漸地培養一些學習積極性相對較差的學生的學習興趣,不讓任何一位學生掉隊,調動全體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3.5制定合理的成績評定方案,提高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
一項教學改革要想順利地推進下去,成績評定方案也要進行相應配套改革?!肮W結合”教學模式下,制定合理的成績評定方案,要求成績評定方案不能再是傳統的“一考定成績”。而在考核方式上更應該注重學習過程的考核,在“機械制造技術”這門課程中,要特別注重機械零部件加工工藝規程實施的效果及實踐過程動手能力的考核,加大這部分的成績比例,可以占到學期期末成績的40%~50%。這樣設計的好處是:一方面,可以督促學生平時認真、踏實地學好這門課程,而不是臨近期末時搞突擊;另一方面,在學習的過程中,將所學的理論知識與工作實踐活動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再注重對這部分內容的考核,提高學生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達到學以致用的效果[2-3]。
4課程改革擬解決的關鍵問題
“工學結合”教學模式下,“機械制造技術”課程改革擬解決的關鍵問題是:工學結合,構建與工廠生產實際相似的工作環境,針對部分教學內容將授課方式改為“課堂—模擬車間—課堂”的教學模式。將教學場地移至模擬車間,對機床、刀具等進行實物展示,在實際操作過程中講解機械零部件加工工藝和制造裝備的實際應用。這使抽象的理論變得形象化,進一步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將理論知識和實踐應用有機地融為一體。推行“小組匯報”研討式教學模式,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提高學生對課程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使課堂充滿活力[4]。
5課程改革的創新點
1)有機地整合課程的教學內容,將課程原有的授課順序進行調整,設計出更偏重于工學結合、有利于提高學生實踐能力的教學內容與方式;2)對傳統的教學模式進行改革,適時將授課地點轉移到模擬車間,使理論教學與工作實踐快速、有效結合。針對不同的教學項目,采用不同的教學法來提高教學效果[5]。
6教學團隊保障
根據吉林化工學院師資的構成組建“機械制造技術”課程教學團隊,課程組成員均具有“雙師型”教師資格,其中具有高級技師職業資格教師1名,技師職業資格教師1名,高級工職業資格教師5名。航空制造工程系擁有普通機械加工廠房1個、數控機械加工廠房1個,面積達2 000多平方米,機械加工設備200多臺,完全可以滿足課程組產學結合教學模式的順利開展。另外,學校依托中國航空工業第一集團實踐教學基地,還聘請“長白山技能名師”作為兼課教師,對學生進行工作實踐的現場指導。2020年秋季學期,學校對2020級機械制造與自動化專業、機電一體化專業班級進行試點嘗試,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發現問題,及時溝通與研討,找出最優的解決方案。這一切有利的條件,都會保障“工學結合”教學模式下“機械制造技術”課程改革的順利開展。
7結語
隨著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高校與生產企業的聯系日益緊密,采用與生產企業工作環境相同的教學模式更加受到高校課程改革的青睞?!肮W結合”的教學模式,更加貼近企業生產崗位的實際工作內容,緊跟制造行業的發展腳步,畢業生能夠在進入企業后快速適應工作環境,大大縮短企業新員工的培訓周期,受到制造類企業的高度認可。高等職業教育旨在培養高素質高技能型現代企業人才,全面提升畢業生的職業素養與職業能力,采用“工學結合”的教學模式對機械類高等職業院校專業核心課程進行改革,必將成為高等職業院校教育教學的新趨勢,為高等職業院校的教育教學改革提供一定的助力。
參考文獻:
[1]李文正.構建專業技術核心課“工學結合校企合作”教學改革方案:“機械制造技術”課程教學改革為例[J].科技資訊,2018,16(25):179+181.
[2]吳斌,陳敏.工學結合模式下“先進制造技術”教學改革研究[J].科技與創新,2017(10):142-143.
[3]王虹元,王海文.工學結合模式下機械制造技術基礎教學探討[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6(28):92.
[4]林敏.高職工學結合培養模式下機械類專業選修課程改革的實施:以“現代制造技術發展史”課程為例[J].教育教學論壇,2015(39):125-126.
[5]尹亮.“機械制造技術”課程教學探討[J].科協論壇(下半月),2008(11):138-139.
作者:張勁英 單位:吉林化工學院航空制造工程系
- 上一篇:個人所得稅納稅籌劃問題及方式
- 下一篇:抖音家庭教育視頻內容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