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勞動力市場構造轉型及供求拐點

時間:2022-09-13 08:14:00

導語:我國勞動力市場構造轉型及供求拐點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我國勞動力市場構造轉型及供求拐點

摘要:本文從農業、勞動密集型行業及收入差距等角度建立了計量經濟模型,論證和檢驗了中國勞動力市場的結構轉型。結論是:①由農業總產出曲線計算的農業勞動邊際產出在2005年之前均為負值,2006年開始轉為正值,并且快速增長。②從制造業和建筑業勞動力供給模型可以明顯地看出2004年之后勞動供給曲線明顯向上傾斜。③從全國、城鎮和農村的基尼系數及城鎮庫茲涅茨曲線可以看出收入差距有縮小的趨勢,說明我國城鎮出現了代表經濟階段性變化的庫酋涅茨倒U型曲線的轉折點。以上實證研究表明中國已在2005年后越過劉易斯第一轉折點(即短缺點),進入勞動力有限供給階段。

關鍵詞:勞動力市場;結構轉型;劉易斯轉折點;基尼系數;庫茲涅茨曲線

一、中國的經濟體制改革和對外開放推動了經濟的高速增長,顯著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與此同時,隨著經濟改革的不斷深化,中國出現了大批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市大規模轉移的“民工潮”現象。大規模的勞動力從農村轉移到沿海城市的工業和服務業,廉價的勞動力成本為中國經濟蓬勃發展帶來了有利條件,使中國勞動密集型行業發展迅速,為中國吸引了大量的外資,促進了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然而2004年之初,珠三角、閩東南、浙東南等發達地區出現大范圍“民工荒”現象,隨后,“民工荒”開始由南部沿海地區向內陸地區蔓延,內地一些傳統勞務輸出地區也開始出現缺工現象。由此可以看出隨著經濟的不斷擴張,中國的勞動力市場也在發生巨大的變化,出現了結構轉型。

美國經濟學家劉易斯于1954年發表了《勞動無限供給條件下的經濟發展》、1972年發表了《對無限勞動力的反思》、1979年又發表了《再論二元經濟》,在這一系列論文中他系統地闡述了發展經濟學二元經濟模型中勞動力轉移的經典理論模型。劉易斯提出二元經濟模型具有三個特征:第一,它包括“現代的”與“傳統的”兩個部門?,F代部門通過從傳統部門吸收勞動力而得以發展。第二,在提供同等質量和同等數量的勞動條件下,非熟練勞動者在現代部門比在傳統部門得到更多的工資。第三,在現行工資水平下,對現代部門的勞動力供給超過這個部門的勞動力需求。Ranis和FEi在劉易斯模型的基礎上發展了劉易斯模型,由于模式相同,人們合稱其為劉易斯-費一拉尼斯模型(Lewis-FEI-RanisModel)。劉易斯-費-拉尼斯模型指出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存在三個階段、兩個轉折點。在經濟發展的初始階段即在第一個階段,非熟練勞動者是充裕的,故勞動力供給彈性無限大,現代部門能在現有王資水平上得到它想要的全部勞動力。當傳統部門的變化開始影響工資時為第一個轉折點,拉尼斯和費景漢稱為短缺點(shortagepoint),經濟發展進入第二個階段,傳統部門勞動力的邊際產品開始轉正,工人的工資水平逐漸提高,傳統部門和現代部門開始爭奪勞動力,推動現代部門非熟練勞動者的工資上漲;第二個轉折點出現于現代部門與傳統部門的邊際產品相等之時,拉尼斯和費景漢稱為商業化點(commercializationpoint),此時經濟發展進入第三個階段,二元經濟結構完全消失。

劉易斯的二元經濟理論提出后在經濟學界引起巨大的反響。由于他為發展經濟學做出的杰出貢獻,于1979年同舒爾茨一起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Todaro指出勞動力從傳統部門向現代部門的遷移是二元經濟條件下經濟發展的標志性現象,他把預期收入引入二元經濟理論,提出了Todaro模式。日本學者南進亮探討了日本的后發優勢從產生到消亡的過程,提出了判斷通過轉折點的5個標準,認為日本1960年前后為劉易斯轉折點,并對日本通過轉折點的過程進行了研究。

在中國的改革開放進程中,由于體制改革、政策、人口結構等因素使得中國勞動力市場具有與其他國家不同的特色,但是研究中國經濟的勞動力市場實際情況可以發現中國經濟基本符合劉易斯的二元經濟理論。近年來國內外學者對中國經濟是否到達劉易斯轉折點的爭論存在很大分歧。我國學者也對中國經濟是否進入劉易斯轉折區域進行了大量研究。蔡防從經濟增長、人口變化、勞動力轉移、市場發育、宏觀經濟周期、參與經濟全球化和制度建設等角度的觀察與研究中,發現并論證了勞動力無限供給的特征正在中國逐漸消失,發表了一系列論文和著作,提供種種證據來論述在中國已到達劉易斯第一個轉折點的階段性變化。李月驗證了20世紀60年代后半期為臺灣經濟的劉易斯轉折點。張曉波等基于甘肅省農忙和農閑時期的發展演化模式的長期調研發現,無論其他影響因素是否被控制,實際工資水平總是不斷地向上攀升。貧困地區實際工資在加速上漲,甚至農閑時期也是如此,表明剩余勞動力的時代已經結束。但是蔡防等的觀點引發很大的爭議,一些學者和國際機構認為這種現象發生在一個勞動力無限供給的二元經濟條件下,只能是短期的、暫時的,而不可能是真正的勞動力總量供給不足(例如樊綱),主要的爭論和分歧是中國農村勞動力供給是否短缺以及剩余勞動力空間的大小。

本文在國內外學者研究的基礎上建立了計量經濟模型,從不同的角度論證中國勞動力市場的結構轉型及劉易斯第一轉折點在中國確已出現。

二、劉易斯轉折點理論

從現代部門勞動密集型行業的實際工資和勞動邊際生產率曲線的變化可以說明劉易斯轉折點理論。如圖1所示,橫軸代表勞動量(L),縱軸代表勞動的邊際產品(Q)。OW是現代部門的實際工資,0S代表傳統部門的平均實際收入。WN1Q1代表最初階段的剩余,OWQ1L1L代表最初階段支付的工資總額。由于現代部門把部分剩余投資于創造新的資本,資本存量增加并且使得邊際勞動生產率曲線向右移動,達到N2Q2的水平,此時剩余和就業都增加了?,F代部門繼續投資推動邊際勞動生產率曲線進一步移動到N3Q3,只要傳統部門存在剩余勞動力,城市中現代部門就能夠利用這種勞動力優勢不斷地擴大投資規模,這個過程一直繼續到Q4點(劉易斯第一個轉折點)。此時傳統部門的邊際勞動生產率不再為零,勞動力從傳統部門向現在部門流動的機會成本增加,因此如果現代部門不提高工資水平就不會得到傳統部門足夠的勞動力供給。

日本學者南進亮指出劉易斯轉折點模型有以下幾個特點:

1劉易斯轉折點理論僅以非熟練勞動力為對象

劉易斯轉折點理論不適用于熟練勞動力。類似于工程師、機械修理師、研究開發人員和管理人員等勞動供給在經濟發展的任何一個階段都是有限的。

2劉易斯轉折點理論不適用于資本密集型部門

劉易斯轉折點理論的適用性是以二元結構存在為前提的。而現代部門又可以劃分為勞動密集型部

Y1=a1+a2Lt[a]+a3(Lt[a])2+a4St+a5GFt+εt(1)

其中,Yt[a]、Lt[a]、St和GFt分別表示農業實際總產值、農業從業人數、播種面積和國家財政用于農業支出實際值的時間序列。得到估計模型(2):

其中,εt為誤差項,在方程(2)中播種面積和國家財政用于農業支出實際值的短期乘數都為正值,表明播種面積每增加1000公頃,農業實際總產值將增加0.47億元;而財政的實際農業支出增加1億元,農業實際總產值將增加2,64億元。因此增加播種面積和對農業的財政投入都能有效地提高農業產出。方程(2)可以求農業總產出曲線的極大值點,通過計算發現極大值點出現在2005年。進一步根據方程(2)計算農業勞動邊際產出和農業勞動平均產出,計算結果由表1給出。

由表1可以看出農業勞動的平均產出變化與圖2中農業年人均實際工資的變化基本一致,說明我國農業的人均實際工資與平均產出相對應,依然是一種分享式的工資。農業勞動邊際產出在2005年之前均為負值,在2006年開始轉為正值,并且快速增長,說明中國經濟已越過圖2中的B點,達到P點。如果繼續轉移農村勞動力將會影響農業的總產出,即勞動力的變化開始影響工資,則根據劉易斯第一轉折點的定義,初步可以判斷中國的劉易斯第一轉折點應在2005年后出現。

四、勞動密集型行業的發展與劉易斯轉折點

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大批農民工向城市流動可以說是舉世矚目,截止2006年,農村外出打工勞動力規模為1.32億人,其中80%進入城市就業。然而我國農民工工資水平低,就業環境差,農民工的權益得不到根本的保障。從2000年下半年開始我國農村勞動力流動的政策進入公平流動階段。與農民工相關的政策發生了根本變化,如開始解決農民工工資拖欠問題、農民工子女教育問題以及農民工參加社會保險等問題。與此同時,隨著我國農村勞動年齡人口增長速度減緩,農村剩余勞動力大幅度減少,21世紀以來出現的“民工荒”已經成為全國性的亟待解決的問題。2010年初的調查顯示,約四成企業用工需求沒有得到滿足。一方面用工需求得不到滿足,而另一方面卻是農民工社會地位得到基本尊重,工資增速加快。2003年以前,農民工工資水平在近10年時間基本沒有變化,但是隨著勞動力短缺現象的出現,2004年增長2.8%,2005年增長6.5%,2006年增長11.5%,超過了經濟增長速度。勞動力市場的這種變化預示著我國勞動力市場供給已經由無限供給轉向有限供給,或者說中國無限供給的勞動力正在消失。由于農民工一般為非熟練工人,大多數都在勞動密集型行業就業,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開展的“農村外出務工人員就業情況調查”顯示,2009年城市勞動力市場上的農民工從事制造業的比重最大,占30.3%,其次是建筑業占17.1%,因此本文主要分析我國制造業和建筑業的勞動供給問題。筆者分別使用制造業和建筑業職工平均工資和從業人數,構建勞動力供給模型,模型形式為:

其中,w1表示平均實際工資,L1表示從業人員數。

1制造業勞動供給曲線

我國制造業在我國經濟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它是國民經濟的核心和主要源泉,是工業化的動力。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世界制造業的中心轉移到中國,為我國帶來了發展的機遇。但是近年來勞動者工資不斷提高,且制造業中存在大量勞動密集型行業,所以對勞動力工資的變化最敏感,因此本文分析制造業的供給曲線,來說明勞動密集型行業勞動力市場的情況。

利用制造業2001-2008年的數據估計模型(3),模型估計結果為:

其中,w和L分別表示制造業的人均實際工資(元)和全部從業人員(萬人)。方程(4)中L的平方項為正,說明制造業勞動供給曲線也是凹的。圖5是根據方程(4)計算的制造業供給曲線斜率曲線。由圖5可以看出,我國制造業勞動力供給曲線的斜率變化和建筑業類似,尤其從2004年以后曲線斜率增加較快。制造業勞動力供給曲線迅速向上傾斜。

2建筑業勞動供給曲線

建筑業是我國的支柱性產業,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建筑業的發展空間也在上升。特別是政府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進行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拉動內需和擴大就業的過程中建筑業產業規模不斷擴大,帶動了建筑業從業人數的增加。為緩解就業壓力,特別是為解決農村勞動力轉移問題,建筑業促進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做出了貢獻。因此在我國出現勞動力短缺和工資快速上漲的情況下,分析建筑業的勞動力供給情況有利于了解我國非熟練勞動力的總體情況。

本文利用1999-2008年建筑業的數據估計模型(3),估計結果為:

其中,W和L分別表示建筑業的人均實際工資(元)和全部從業人員(萬人),方程(5)中的平方項為正,說明建筑業勞動供給曲線是凹的,即與圖6的形狀一致,后期向上傾斜。圖6是根據方程(4)計算的建筑業供給曲線斜率曲線,由圖6可以看出1999-2000年建筑業供給曲線的斜率略微下降。反映在經典的供給曲線上為勞動供給曲線變得平坦,可見工人的實際工資不僅沒有上升,反而是下降的。說明這段時期內勞動力的供給是相對過剩的,勞動力的流動具有盲目性。進入21世紀后,由于城鎮化建設和房地產業的快速發展,建筑業對非熟練工的需求越來越大,因此工資開始了緩慢的增長以吸引足夠的工人。由圖6中可以明顯地看出2004年之后勞動供給曲線的斜率增加的速度加快了,因此建筑業的工資要大幅增加才能吸引足夠的工人,即勞動力供給曲線的明顯的向上傾斜。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雖然20世紀90年代末大批農民工涌向城市,但是城市當時的發展不足以吸收如此多的勞動力,并且由于農民工外出打工,背井離鄉,沒有保障,多數農民工的家庭負擔較重,因此農民工的就業積極性特別高,即使廠商支付較低的工資,只要工資比在農村的收入高,并且能夠彌補外出打工的其他成本,他們也愿意接受工作,而不是返鄉或者是選擇失業。隨著我國擺脫東亞金融危機和經濟飛速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也迅速發展,從而對勞動力的需求大幅度增加,但是農村剩余勞動力減少,勞動力轉移的增速下降,2005年后勞動力供給曲線明顯向上傾斜,勞動力供給的增加需要靠增加工資來支撐,非熟練勞動力的流動開始影響工資。意味著2005年開始我國勞動力市場越過劉易斯第一轉折點(短缺點),進入劉易斯轉折區域,我國無限供給的勞動力逐漸消失,勞動力進入有限供給階段。

五、基尼系數與庫茲涅茨曲線

美國經濟學家Kuznets在論文《經濟增長與收入不均等》中,探討了經濟增長過程中個人收入差距的長期變動趨勢,提出并論證了著名的收入分配差距“倒U理論”。庫茲涅茨分析經濟增長與收入不平等的關系是基于從傳統的農業產業向現代工業產業轉變過程進行的。他認為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過程就是經濟增長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收入分配差距會發生趨勢性的變化。庫茲涅茨設計了兩個部門,一個是農業部門,另一個是非農業部門,并研究了它們之間的結構變化對收入差距變化產生的影響。這種分法實際上相當于劉易斯的二元結構,即傳統的農業部門和現代部門。雖然庫茲涅茨分析的經濟發展過程與劉易斯模型不盡相同,但是庫茲涅茨接受了劉易斯的二元經濟理論框架,因此,不管從理論上還是邏輯上,劉易斯轉折點與庫茲涅茨的倒U型曲線的拐點應該出現在同一時期。

為了驗證我國收入分配差距和經濟發展情況之間是否存在倒U型曲線關系,本文利用《中國統計年鑒》中城鎮、農村居民的分組數據來研究各個階層可支配收入與收入分配差距之間的關系,計算了全國、城鎮和農村的基尼系數。

1全國、城鎮和農村居民收入基尼系數

由洛倫茲曲線計算出來的基尼系數是目前較為常用的衡量收入分配差距的指標。本文采用下梯形法,利用不同收入組的數據分別計算了各年全國、城鎮和農村可支配收入(農村為純收入)的基尼系數。

城鎮可支配收入基尼系數是從總收人中扣除個人所得稅后得到的可支配收入計算的基尼系數,能夠反映城鎮居民收入差距的實際情況。農村人均純收入的基尼系數是用從總收人中扣除稅收、家庭經營費用支出和生產性固定資產折舊等費用后的收入計算得到的。

由于沒有全國的居民收入水平分組數據,根據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收入分配課題組收集到的2002年居民收入調查數據,在全國收入最高的10%人群中,93%是城鎮居民,7%是農村居民;而在收入最低的10%人群中,城鎮居民只占1.3%,農村居民占98.7%”。因此,本文將全國居民收入分為8個層次:首先將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最高收入組和高收入組作為全國可支配收入最高收入組和高收入組,然后將剩余人口分為6組,計算全國混合基尼系數,結果如表3所示。

從表3可以看出,全國、城鎮可支配收入的基尼系數總體趨勢都是在2005年前擴大,在2005年后開始縮小,即在2005年分別達到0.421和0.354,但是2008年全國的基尼系數卻又上升到0.445。農村純收入的基尼系數總體趨勢是持續上升,2005年達到0.347后,略有下降,但是2008年農村基尼系數上升到0.349。根據國際一般標準,基尼系數在0.2以下為收入分配絕對平均;0.2-0.3為收入分配比較平均;0.3-0.4為收入差距較大;0.4-0.5為收入差距很大;0.5以上則為收入差距懸殊。由此可見,我國城鎮收入分配差距開始有縮小的趨勢,全國的收入差距,即城鄉之間的差距也有所減小,但是2008年又達到0.445,而農村收入分配差距仍在擴大,說明近年來我國農村經濟發展較快,農村的基尼系數處于上升階段,收入差距擴大,然而城鎮經濟已經發展到一定水平,此時城鎮和農村開始爭奪勞動力,這恰恰說明我國經濟進入了劉易斯轉折區域。我們應該看到雖然總體的收入差距有所下降,但是收入差距依然很大,縮小收入差距,保持社會穩定依然是我國的首要任務。

2城鎮的庫茲涅茨曲線

庫茲涅茨認為在經濟未充分發展的階段,收入分配將隨同經濟發展而趨于不平等。其后,經歷收入分配暫時無大變化的時期,到達經濟充分發展的階段,收入分配將趨于平等。在圖7中用橫軸表示經濟發展的某些指標(通常為人均產值),縱軸表示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的指標,則這一假說所揭示的關系呈倒U形,因而被命名為庫茲涅茨曲線。即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收入分配差距的長期變化軌跡是在經濟發展的低級階段上升,在經濟發展的高級階段轉而下降,呈倒U型變化。庫茲涅茨轉折點就是收入分配開始改善的轉折點。

為了驗證我國收入分配差距和經濟發展情況之間是否存在倒U型曲線關系,本文分別利用城鎮基尼系數和人均可支配收入(數據期間:2001-2008年)畫出庫茲涅茨曲線圖形(如圖8所示)。

從圖8可以看出,中國城鎮庫茲涅茨曲線在人均可支配收入10000元以上(2005年)達到峰值,雖然由于世界金融危機,2008年城鎮基尼系數有所上升,但整體仍保持下降趨勢。2008年全國基尼系數上升為0.445,說明世界金融危機對中國各個階層的影響差距較大增加了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程度。從基尼系數和庫茲涅茨曲線可以看出中國收入分配惡化的趨勢逐漸被遏制,收入差距出現縮小的趨勢。

2004年9月,十六屆四中全會第一次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2005年以來中國政府采取提高城鎮低收入家庭收入等一系列政策,使得居民收入有較大提高,勞動密集型行業的勞動報酬也有較大提高,促使中國城鎮2005年后出現庫茲涅茨倒U型曲線的轉折點,這與劉易斯第一轉折點出現的時期基本一致,從側面說明我國2005年后進入劉易斯轉折區域,即二元經濟發展第二階段。

六、結論和政策建議

本文從農業、勞動密集型行業及收入差距等角度建立了計量經濟模型,論證和檢驗了中國勞動力市場的結構轉型,認為中國在2005年后確已越過劉易斯第一轉折點。本文的結論是:

首先,由農業總產出曲線計算的農業勞動邊際產出在2005年之前均為負值,在2006年開始轉為正值,并且快速增長,說明農業的邊際勞動生產力正在提高,初步可以判斷中國的劉易斯第一轉折點應在2005年后出現。

其次,從制造業和建筑業勞動力供給模型可以明顯地看出2004年之后勞動供給曲線的斜率增加的速度加快了,因此,勞動密集型行業的工資要大幅增加才能吸引足夠的工人,即勞動力供給曲線明顯向上傾斜,說明我國勞動力從2005年后進入劉易斯轉折區域,意味著中國無限供給的勞動力逐漸消失,勞動力進入有限供給階段。

最后,為了驗證中國收入分配差距和經濟發展情況之間是否存在倒U型曲線關系,本文利用城鎮和農村居民的分組數據來研究各個階層可支配收入與收入分配差距之間的關系,計算了全國、城鎮和農村的基尼系數。認為我國城鎮收入分配差距開始有縮小的趨勢,全國的收入差距,即城鄉之間的差距也有所減小,而農村收入分配差距仍在擴大。進一步從庫茲涅茨曲線分析,中國城鎮庫茲涅茨曲線在人均可支配收入10000元以上(2005年)達到峰值,并保持下降趨勢。從基尼系數和庫茲涅茨曲線可以看出中國收入分配惡化的趨勢逐漸被遏制,收入差距出現縮小的趨勢。

綜上所述,中國已在2005年后越過劉易斯第一轉折點(即短缺點),進入勞動力有限供給階段區域,這一階段政府的作用至關重要。因為進入劉易斯轉折區域標志著我國勞動力市場轉型進入了加速階段。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建議:

收入分配公平不僅是單純的經濟利益調節問題,還是關系社會和諧穩定的重大全局性問題。應加大實施縮小收入分配差距的政策力度,調整國民收入分配關系,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

國內外實踐都證明,在一個社會中,中等收入群體的發展壯大有助于社會穩定。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應該是一個高收入者和低收入者占少數、中等收入者占多數的“兩頭小、中間大”的橄欖型格局。尤其是調整政府、企業和老百姓的收入分配結構關系,讓老百姓的收入增長快一點;要調整高收入、中等收入和低收入者之間的關系,讓中等收入和低收入者的收入增長得更快一點。因此,要建立勞動報酬正常增長機制,形成企業和職工利益共享機制,建立和諧勞動關系,促進經濟穩定增長。

應在實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帶動鄉村政策的同時,實施農業工業化、農村城鎮化的政策,不斷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進一步擠出農業的剩余勞動力。建立統一的城鄉勞動力市場,為推動我國國民經濟整體上向工業化發展提供人力資本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