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犯罪推進電子商務發展論文

時間:2022-08-28 10:06:00

導語:網絡犯罪推進電子商務發展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網絡犯罪推進電子商務發展論文

摘要:通過對正確認識和理解網絡犯罪及懲治網絡犯罪的策略分析和論述,目的在于減少或避免網絡犯罪的發生,并懲罰和防治各種網絡犯罪行為,推動網絡犯罪相關法律的制定步伐,加快互聯網的推廣及應用,掃除我國電子商務發展過程中的犯罪障礙,促進電子商務健康有序地發展。

關鍵字:網絡犯罪;電子商務;懲治;策略

自從上世紀90年代初互聯網在商務中廣泛地應用而產生電子商務以來,其發展過程中一直被網絡犯罪的陰影籠罩著,并出現了許多網絡犯罪的案例,如2000年底的美國200余名富豪的網上受騙案、國內的2003年的廈門3.27網上特大詐騙案等。這些犯罪行為使人們產生了恐懼網絡人們不愿意或放棄運用電子商務手段開展商務活動??梢哉f:“網絡犯罪”是發展電子商務的重要障礙之一,特別是網絡經濟犯罪對電子商務的打擊是巨大的。因而,要采取有效策略懲罰和防治網絡犯罪,減少或避免網絡環境下的各種犯罪行為的發生,促進電子商務健康有序地發展,使電子商務在我國的經濟建設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一正確認識和理解網絡犯罪

網絡犯罪是一種特殊環境下的新型犯罪行為,其概念、特點和分類,以及構成要件和定罪等內容都需要很好地研究和分析,只有正確認識和掌握網絡犯罪的本質及內涵,才能有針對性地制定有效策略懲治網絡犯罪行為,加快電子商務中安全障礙的解決。

1.網絡犯罪的概念、特點及分類

網絡犯罪的概念是伴隨著計算機及計算機網絡的發展,從“計算機網絡犯罪”的概念逐步發展形成的。從最初的“計算機網絡犯罪”到“計算機網絡信息犯罪”再到“網絡犯罪”共經歷三個階段:第一階段(20世紀50~80年代),主要是指計算機單機犯罪或計算機局域網絡系統犯罪,所侵害的多為單一權益,如財產、侵害、欺詐、侵犯個人隱私等;第二階段(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計算機犯罪所侵害的權益延伸到許多領域,內涵在不斷增大,并從犯罪與計算機的關系上來界定計算機網絡犯罪,計算機網絡信息系統犯罪的概念也逐漸被引入;第三階段(20世紀90年代以來)越來越多的計算機網絡犯罪與互聯網有關,犯罪表現為利用網絡竊取各種秘密資料、銷售、傳播色情、侵犯知識產權等,“網絡犯罪”的概念被學者和專家們采用。雖然網絡犯罪的內涵是十分豐富的,但由于本文的網絡是指狹義的互聯網,因而“網絡犯罪”也是狹義的,是InternetCrimes的意譯。

目前,關于網絡犯罪概念的研究方法、各國或地區的定義形式均有很多種。如真實界定、理論性界定等研究方法;日本學者認為,網絡犯罪是指與網絡相關的反社會行為;德國學者SIEBER認為,網絡犯罪是指所有與電子資料有關的犯罪行為;臺灣資策會科技中心專家蔡美智教授認為,網絡犯罪是指利用網絡人作為犯罪場所或以網絡作為犯罪客體(攻擊目標)的犯罪行為;等等。而本文認為,網絡犯罪是指行為人利用互聯網系統所實施的危害互聯網系統(主要指系統中各種數據)安全、嚴重危害社會的犯罪行為。

網絡犯罪的一般特點包括:⑴犯罪對象的復雜性;⑵犯罪主體的低齡化和專業性;⑶犯罪的匿名性和隱蔽性;⑷跨國性;⑸犯罪危害的嚴重性。

網絡犯罪的分類會因劃分角度的不同而出現不同的分類,本文僅引用李其雙主編的《網絡犯罪防控對策》一書中,從侵害客體角度的分類。其包括:⑴妨害互聯網運行安全的網絡犯罪;⑵妨害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的網絡犯罪;⑶妨害市場經濟秩序和社會管理秩序的網絡犯罪;⑷妨害人身權利、財產權利的網絡犯罪;⑸利用互聯網實施其他構成犯罪的行為。

2.網絡犯罪的構成要件和定罪

傳統犯罪的構成包括四個要件,即犯罪主體、犯罪客體、犯罪主觀方面和犯罪客觀方面,這些要件既是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形成要件的有機整體,又是相對獨立形成要件的簡單個體。雖然這四個要件也適應于網絡犯罪,但由于網絡犯罪是一種不同于傳統刑事犯罪,帶有信息和智能等特性的一種新型犯罪,因而其構成的四個要件的界定就具有復雜化、具體化等特性,如出現了網絡犯罪的特殊主體概念;網絡犯罪的客體的具體化由2000年12月28日人大通過的《關于維護互聯網安全的決定》中網絡犯罪的16種行為可知;網絡犯罪的主觀方面故意與過失的區分認定是十分困難的;網絡犯罪的客觀方面需要解決犯罪對象和犯罪工具的確認問題。為此,在具體的定罪過程中,不僅要運用傳統的定罪方法,又要充分結合互聯網環境下的新特性、新特點,以利用網絡實施嚴重危害社會行為作為認定犯罪前提,并嚴格對照具體犯罪構成要件,正確把握網絡犯罪的罪名及其概念,實施具體化定罪。如利用網絡實施信用卡詐騙罪就有七個構成要件:⑴犯罪主體是一般主體,單位不能構成本罪;⑵犯罪形式是直接故意;⑶具有非法占有他人信用卡資金的目的;⑷利用虛假手段使用他人信用卡的危害行為;⑸侵犯的客體直接是他人的信用卡資金;⑹犯罪對象是自然人或法人;⑺數額必須較大。行為人只有完全符合這七個要件后,此罪才能成立。另外,要根據具體案情正確適用選擇性罪名,選擇性罪名是指該種犯罪的基本構成要件中主要構成要件并非單一的,它具有兩個以上并列選擇的條件,根據刑法和司法解釋規定應當選擇適用,否則將引起訴訟歧義的罪名。同時,恰當處理想象競合犯、法條競合犯等競合問題,以確定處罰原則是“從一重罪處斷”、還是“數罪并罰”等。

二懲治網絡犯罪的策略

互聯網的廣泛應用豐富了我們的社會,成為可以創造財富的生產力,因而也就出現了所謂的網絡經濟。但是,任何事物均具有兩面性。在虛擬的網絡世界中犯罪分子會借助高智能、無現場、低風險及難防控等特性采取一切手段實施各種網絡犯罪,而經濟犯罪是主流,因為趨利是導致經濟犯罪的主要根源。目前網絡犯罪現象的滋生和蔓延,已經嚴重地制約了電子商務的應用及發展,直接影響著我國網絡經濟的建設步伐。為此,要實施刑事政策立法策略和宣傳教育策略等,懲治各種網絡犯罪分子,嚴厲打擊犯罪分子的犯罪行為,震撼犯罪分子的各種犯罪欲望,避免過失網絡犯罪,凈化和完善互聯網環境,推進電子商務的健康發展。1.政策立法策略

首先,充分運用網絡犯罪刑事政策懲治犯罪。網絡犯罪刑事政策是指刑事政策主體基于預防網絡犯罪、控制網絡犯罪以保障自由、維持秩序、實現正義的目的而制定、實施的準則、策略、方針、計劃以及具體措施的總稱。我國網絡犯罪刑事政策淵源主要包括黨和政府的文件、司法機關的政策性文件、黨和國家領導人的報告和正式講話等。如1997年12月8日國務院信息化工作領導小組審定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計算機信息網絡國際聯網管理暫行規定實施辦法》、公安部的《計算機信息網絡國際聯網安全保護管理辦法》,以及國務院頒布的《網絡信息服務管理辦法》等法規政策;2000年3月3日總書記在九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和全國政協九屆三次會議關于《加快發展我國的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的講話中指出:我們的基本方針是“積極發展、加強管理、趨利避害、為我所用”,總書記的講話對2001年網絡政策發展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其次,加快網絡刑事犯罪的刑事政策法律化步伐。刑事政策法律化是指國家通過法定的立法程序將刑事政策轉化為法律。由于網絡犯罪是高科技發展到一定階段產物,而高科技具有發展快、更新快、技術新等特點,而法律具有相對比較穩定的特點,必然表現網絡犯罪立法的相對滯后性。因此,現階段是通過加大刑事政策和執行的力度,作為立法的補充,利用刑事政策制定快,規制具有靈活性等優點刑事政策彌補立法滯后的不足。但是,從發展角度來看,更要重視政策法律化過程及效率,采取有效措施加快轉化步伐,實現有法可依、違法必罰、以法懲治的效果。轉化時還要清楚轉化的條件,一般要求是具備如下四條之一:⑴成熟的刑事政策;⑵穩定的刑事政策;⑶預防犯罪、控制犯罪以及保障人權有重大影響的刑事政策;⑷規范性的刑事政策可直接轉化,而指導性刑事政策要間接轉化。

第三,通過完善《刑法》的不適用內容懲治網絡犯罪。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簡稱《刑法》是懲治犯罪分子的根本大法。但是,由于我國立法過程的長期性和復雜性,以及互聯網的特殊性,導致現行《刑法》在運用過程中的不適應性,出現了打擊網絡犯罪的薄弱現象。因而,完善《刑法》解決不適應性就顯得十分重要。例如,擴大《刑法》285條和286條對計算機犯罪的涵蓋面,凡以故意為目的的非法進入計算機系統或計算機網絡系統的應構成犯罪,從而讓犯罪者望而卻步或受阻以遏制繼續犯罪;并且,增加網絡犯罪方面的罪名。因為現行的《刑法》對以計算機為載體的網絡犯罪,無論是犯罪的表述還是罪名的定義都存在許多不適用之處,如此,既不能準確打擊犯罪,又無法體現《刑法》的法定主義,與實現懲罰、預防犯罪目標相距甚遠??稍黾泳W絡金融罪、網絡詐騙罪、網絡恐怖罪、網絡傳授犯罪方法罪等罪名。

2.宣傳教育策略

在加快網絡犯罪相關立法和完善現有法律步伐的同時,更要重視網絡犯罪及其懲治宣傳教育的緊迫性和有效性。通過實施宣傳教育策略,可以避免一些過失網絡犯罪行為,糾正網絡行為的錯誤認識,并震懾網絡犯罪分子遏制其犯罪行為。

首先,互聯網是一個新興的虛擬環境,對許多瀏覽者來說是一個很不熟悉的新世界。這種不熟悉可能導致瀏覽者的行為不規范、不正確,或者出現過失犯罪行為,因為這些瀏覽者并不清楚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以及哪些行為是違法行為必將受到法律的懲罰等。為此,就需要通過各種媒體及渠道,借助各種網絡犯罪的相關案例,開展宣傳教育工作,讓瀏覽者真正懂得自己應該怎樣做、以及哪此行為是合法的等。如網絡中什么信息是共享或可的,什么信息是不能收集或竊取的。這樣,就可以避免一些過失網絡犯罪行為的發生。

其次,有些瀏覽者錯誤地認為,在虛擬環境下瀏覽者可以用不真實的姓名或代號來進行各種操作,因而在現實中有些不合法行為在網絡環境下是可以做的或是不違法的,如數字化商品的網絡盜版問題、利用網絡制作和傳播淫穢物品等。產生此觀點的原因是這些瀏覽者不清楚或不了解網絡犯罪主體的定義及其內涵,或者說,不知道任何違法行為均要受到法律的懲罰,承擔法律責任的不是網絡中的虛假名字或代號,而是實施違法行為的現實中的行為人或管理者。解決此問題同樣需要通過宣傳教育的手段來完成,要讓瀏覽者真正明白虛擬世界與現實世界是密切相關的有機體,而且“虛擬”與“虛假”是兩個不同的概念,糾正對網絡行為的錯誤認識。當瀏覽者清楚“在網絡環境下自己的行為仍然是現實中人的行為”的時候,就會減少許多違法行為的發生。

第三,利用重大或影響面較大的網絡犯罪案例實施網上網下并行的宣傳教育策略。在實施過程中要充分體現我國對網絡犯罪的打擊力度及決心,要讓人們理解無論是現實行為還是網絡行為,只要是違法行為都將受到法律的嚴懲,而且無論犯罪分子多么狡猾、犯罪手段多么高明都將逃不出法律的懲罰。國內相繼出臺的有關計算機網絡安全與犯罪處罰的法律法規,如《計算機信息系統國際聯網保密管理規定》、《關于維護互聯網安全的決定》、《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計算機軟件保護條例》等等,就充分地證明了我國政府對網絡犯罪的懲罰和防治的重視。法網恢恢、疏而不漏,用事實案例警示犯罪分子的犯罪欲望,達到遏制網絡犯罪行為的目的。

綜上所述,要以正確認識和理解網絡犯罪為基礎,以實施各種懲治網絡犯罪策略為手段,預防和懲罰各種網絡犯罪行為,凈化網絡環境及虛擬市場,盡快減少或避免各種網絡犯罪,特別是網絡經濟犯罪,清除影響電子商務發展的安全障礙,使電子商務成為我國網絡經濟發展的助推器。當然,在實施懲治網絡犯罪的策略中還存在著其它策略,如:安全技術策略、國際合作策略等等,這些有待于今后很好地分析和研究。

參考文獻:

[1]劉德標等編.國際商務案例選編[M].北京:中國對外經濟貿易出版社,2003.3。

[2]許秀中著.網絡與網絡犯罪[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12。

[3]李其雙編.網絡犯罪防控對策[M].北京:群眾出版社,2001.3。

[4]覃征等編.電子商務與法律[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1.3。

[5]中國法律出版社.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M].北京:中國法律出版社,2002.11。

[6]朱娟英等譯.全球電子商務發展研究報告[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