詮釋電子商務對稅法的機遇

時間:2022-05-21 03:01:00

導語:詮釋電子商務對稅法的機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詮釋電子商務對稅法的機遇

【摘要】隨著電子商務的出現和蓬勃發展,這種全新的商務模式對適用于傳統貿易方式的稅收理論和稅收法制造成重大影響和沖擊。本文在介紹電子商務稅收的特點的基礎上,闡述了電子商務對國際稅法所造成的影響,并結合電子商務在中國目前的發展現狀和未來趨勢,就我國政府在跨國電子商務的國際稅收分配問題上應采取的原則立場和相應對策,提出分析意見和建議。

【關鍵詞】電子商務國際稅法

一、電子商務稅收的特點

電子商務是基于因特網之上的商務活動,其貿易的形式、途徑、手段均與傳統的實物直接交易有著本質的差別獷由此帶來的稅收問題必然有其自身的特點:

1.虛擬化

虛擬化主要包括交易行為虛擬化、稅收概念虛擬化、交易對象虛擬化。

(1)交易行為虛擬化

電子商務是利用因特網進行的,交易行為發生在虛擬商店、虛擬公司等虛擬場所。比如客戶在現代的電子購物中,使用瀏覽器進行信息瀏覽、購買、訂單發送、電子支付等操作發出交易信號。

(2)稅收概念虛擬化

傳統的稅收法律制度是由各個主權國家制定并執行的,各國稅法規定本國的征稅范圍、應稅項目、免稅政策和征收管理辦法。隨著電子商務的發展,商業交易已不存在任何地理界限,也就是說,電子商務利用因特網的虛擬世界,已無法用國界來區分,更無法依靠任何一個國家的稅收法律制度規范網上交易行為的課稅。

(3)交易對象虛擬化

電子商務交易對象均被轉化為“數字化信息”在網上傳送,稅務機關很難確定其交易對象的性質和數量。比如企業可以通過任何一站點向用戶發放專利或非專利技術以及軟件產品等,當用戶需要時,只需通過密碼將產品打開或在網上拷貝一下就可以了。這時,產品的物質載體和銷售數量都不存在,打破了通常的銷售觀念。一方面,稅收機關難核實其銷售收人;另一方面對其按銷售貨物征收增值稅還是按無形資產征收營業稅丫現行稅法喪看明確的規定,使稅務機關無所適從。

2.多國性

電子商務依賴于因特網將現實生活中原來在一個國家可以完成的交易,可在多個國家進行。即電子商務的發展大大促進了跨國企業集團內部功能一體化,通過因特網將產品的研究、設計、生產、銷售合理地分布于世界各地。電子商務稅收的多國性特點,為跨國納稅人利用合法手段跨越稅境,通過人、資金、財產的國際流動,減少以至免除其對政府的納稅義務提供了有利條件、跨國避稅更加容易。隨著銀行網絡化及電子貨幣和加密技術的廣泛應用,納稅人在交易中的定價更為靈活、隱蔽,對稅收管轄權的選擇也更為便利。

3.隱蔽性

電子商務影響征稅的特點可以歸納為:消費者可以匿名,制造商很容易隱匿其居住地,稅務當局無法判定電子商務情況;電子消費行為很容易隱蔽。

二、電子商務對國際稅法的挑戰

1.常設機構的概念受到挑戰

常設機構是國際稅法的一個基本概念。常設機構這一概念在國際稅法中的重要意義在于:非本國居民公司在收人來源國通過常設機構取得的經營所得,收人來源地國可以征稅。如果不是通過設在本國的常設機構取得的收人,收人來源國則不能征稅。因此,常設機構這一概念的規定,是實行收入來源地稅收管轄權的主要依托,而且涉及到收入來源國和居住國雙方稅收利益的劃分。根據經合組織范本和聯合國稅收范本的定義,在網絡交易中,由于可以任意在任何一個國家設立或利用一個服務器,成立一個商業網站,常設機構的定義因此受到挑戰。如果網站出售的是數字化商品,可以通過互聯網下載到顧客處,使交易完成,網站得到收益,這應該是常設機構。如果網站的商品是非數字化有形商品顧客可以在網站訂購貨物,網站通過設在異地的設施將商品配送或郵寄給顧客,收益由其他設施獲得而不由網站獲得,這類網站似乎可以不算常設機構。如果將該網站視作常設機構,由于網站能夠輕易從一國流動到另一國,業主很可能為了避稅,而將網站遷移至低稅國或其他避稅地,而不影響網站的效率。這些問題是國際上許多國家和國際組織討論的熱點問題,目前對此并沒有取得共識或達成協議。

2.跨國電子稅收所得的性質難以界定

大多數稅收條約和有關的國內稅法對不同類型的所得有不同的征稅規定。但是目前關于所得性質的國際稅法概念已不能適應電子商務活動。例如,在有稅收協定的情況下,非居民在來源國有營業利潤(即出售貨物所得),該營業利潤只有通過該非居民設在來源國的常設機構所取得時,來源國才有權對此征稅。而對非居民在所得來源國取得的特許權使用費和勞務報酬,通常來源國只能對此征收預提稅。然而在電子商務時代,隨著傳送方式的變化,上述3種所得的區別已變得模糊不清。

3.電子商務引起的其他國際稅收的納稅依從性問題

電子商務在納稅依從性上所產生的問題,主要包括電子貨幣、電子商務參加者身份的確認和會計記錄的保存。

(1)電子貨幣是一種可轉換貨幣,它已經被數字化、電子化,可以迅速轉移,且交易成本低廉。有兩種系統,即賬戶系統和非賬戶系統。前者它通常被諸如銀行等第三方所維持,這種系統提供一種審計(查賬)渠道,可追蹤經濟活動中的整個現金流向。后者是非賬戶系統,類似于現金貨幣,從稅收的角度看,這種款項轉移是不易被監督的。傳統的現金逃稅是有限的,因為現金交易數額不可能巨大,然而在電子貨幣中由于交易金額巨大,且隱秘、迅速、不易追蹤,因此逃稅的可能性空前增加。

(2)身份的確認。電子商務參加者身份的確定,對納稅人和稅務當局同樣提出了挑戰。對于稅務當局來說,這與稅法和有關稅收條約的執行是至關重要的。例如,確定一個在因特網上進行交易的人的身份是非常困難的,而這將影響到居民或來源地稅收管轄權的適用。此外,對消費者身份的確認也是一個問題。

(3)會計記錄的保存。現有稅制要求納稅人以書面形式保留完整準確真實的會計記錄以備稅務部門檢查。然而在電子交易中,這些交易記錄只是一種電子形式,并且可以輕易地被更改、不留痕跡,使交易無法追蹤,審計失去依據,征稅沒有基礎。

三、我國在跨國電子商務國際稅收問題上的建議

在研究和制定關于跨國電子商務所得的稅收政策方面,本文認為首先應該從我國的國情實際出發,考慮到電子商務目前在國內的發展現狀和未來趨勢,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目標,及在這方面達成國際共識和協調一致的必要性等因素,妥善地處理好維護國家在跨國電子商務活動中的稅收權益、實現公平競爭的市場經濟秩序和扶植鼓勵國內信息產業發展的政策關系。

同時,建立發展公平競爭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要求我們在電子商務的稅收政策上應注意貫徹體現稅收中性原則,即對電子商務交易的課稅,既不應采取歧視性的稅收政策措施,也不宜寬泛地給予減免稅這樣的直接稅收優惠刺激,兩者都會人為地扭曲正常的經濟活動。電子商務在我國的起步較晚,但對這種利用現代高科技技術,能充分發揮社會資源共享和節約成本的交易方式,政府應當予以積極鼓勵扶植。政府的鼓勵扶植應落實在增加網絡基礎設施的建設投人,加強對電子商務發展的宏觀規劃、協調組織,抓緊制定和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支付認證技術標準和安全管理制度,采取措施促進企業的計算機應用水平和網絡意識的提高,這樣才能真正收到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