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校內電子商務資助初探

時間:2022-10-26 02:50:51

導語:高職校內電子商務資助初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職校內電子商務資助初探

目前高校對貧困生的資助形式主要以“獎、貸、助、補、減”為主,受助方通過向所在地民政部門申請貧困生資格,得到認定后向學校提交貧困證明,學校按照貧困生證明材料對學生劃分貧困等級,按照國家有關政策給予相應補助。在實際工作中,學校教師還會向貧困學生給予一定數額的愛心資助,學生在整個資助體系中始終處于被動,總有講出心酸故事換取同情之感,對于一些感恩心較弱,自尊心較強的學生,每次接受資助都是一次“揭傷疤”。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當今電子商務快速發展的時代,網絡已經在校內外普及,讓學生嘗試在網上銷售自家農產品不僅可以將過去的“不勞而獲”變成通過個人努力而獲得報酬,贏得“尊嚴”,也可以讓來自農村的學生學以致用,通過信息技術獲得成就感,讓貧困學生擺脫思想的貧困,在大眾創新,萬眾創業的時代成功挖到人生的第一桶金。

一、通過創業教育,更新學生觀念

加強對電子商務的教育,讓學生突破傳統思想局限,主動運用信息化手段嘗試銷售。據調查,學生中超過95%具有網絡購買經驗,但其中很少會有學生想自己開店,其中原因很多,比如,課程較多沒有時間和精力經營網店,家里的產品較少,不能形成規模,不能大批量訂貨,家庭種植的往往沒有經過包裝,不能賣上好價錢等原因。如果從市場角度考慮,這些原因也有可以成為產品的賣點,比如,家庭不需要購買大量食品,綠色無污染是購買的首要原因,如果對賣家足夠了解,就能夠對其足夠信任,確保質量。包裝是否精良,是否有很高的銷售評價,這些都是可以忽略的問題。所以,如果賣家是身邊的同學,產品是自家或是親戚朋友種植的,產品就有很高的信譽度,有潛在的消費市場。

二、搭建校內電子商務網絡,為學生打造創業的平臺

校園里的消費群體由于年齡、教育水平方面的因素,容易接受新生事物,同時計算機的應用水平相對較高,是開展電子商務的主力軍[1]。學生通過認證后的電子商務平臺展示自己家的農、林產品,對于沒有種植任何經濟作物的學生,也可以通過親戚、鄰居的提供的產品在平臺進行展示,在校的老師或學生可以對自己所需的產品進行下單,買方既用愛心資助學生,也收到了一定的物質回報,沒有了“只出錢不領情”的尷尬。賣方通過自己的能力來獲得相應報酬,既獲得了資助,又鍛煉了銷售能力,更鼓勵了創業自信心,還回報買方,為他們提供了放心的綠色食品,這是一種共贏的模式。

三、營造寬松的交易環境,為經濟困難學生保駕護航

大學校園里的消費群體素質較高,容易接受新生事物,正處在求知欲旺盛的階段,是開展電子商務的主力軍[2]。學??梢晕蓪煂θ狈τ嬎銠C操作經驗的學生進行指導,不僅可以讓學生在經濟上獲得酬勞,更可以讓學生加強與導師的溝通,導師也可以根據學生自家條件進行深入、持續的指導,增加學生和導師的粘性,使幫扶延伸至創新創業,更加富有成效。

四、問題和對策

(一)預估風險。在校內搭建學生電子商務平臺,保證注冊學生身份真實、準確。產品的供貨者只有是學生或是與之有關的人才能獲得足夠的信譽,買方才可以放心購買。如果不對信息進行驗證,很可能造成食品安全事故,因此,注冊人必須是在校的學生或老師。(二)搭建平臺,獲得足夠的注冊和使用量。一個電商平臺沒有足夠的注冊和使用就說明這個平臺沒有獲得成功,要取得用戶信任和活躍度,必須做好前期的創業教育和相應的宣傳工作,讓學生敢于展示自己,敢于邁出“網商”的第一步。對于在網上獲得成功的案例,學??梢约右园b,鼓勵學生把自己的生意做大做強。(三)確保資金安全,維護平臺穩定。平臺實施過程通過以下幾個方面來規避風險。一是提升系統基礎設施建設,定期更新硬件配置。二是采用安全控件、數字證書、服務器等手段避免安全隱患。三是制定安全預案,加強內部風險管理體系。四是建立校方與執法機構、金融行業等相關部門溝通協調機制。

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打造具有林業特色的學生資助體系、創業平臺,體現了黨中央提出的“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是職業教育現代化、社會化、產業化的嘗試,通過這個新型資助平臺,使林業院校的人才培養、學生資助和信息化林業建設做出特色收獲成效。

作者:馬太郎 單位:遼寧林業職業技術學院

參考文獻:

[1]羅云芳.論校園電子商務的實踐意義.[J].職業,2010(15).

[2]陸丹輝李高強彭文兵.高校電子商務分析及構想.[J].人才,20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