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低碳經濟的制約及調控制度

時間:2022-04-17 03:20:47

導語:論低碳經濟的制約及調控制度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論低碳經濟的制約及調控制度

低碳技術當前的低碳技術體系主要體現在傳統技術節能改造、清潔能源燃燒技術以及CO2捕獲與埋存技術等方面。在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和能源危機的困境中,低碳技術構成了低碳發展路徑的核心內容,成為低碳經濟發展能否成功的關鍵。與相對貧困落后的經濟體系相并存的是多數發展中國家的低碳技術軟肋。即使這些國家傾其所有、超前地引入低碳經濟模式,也會受到技術力量的制紂。不過,根據西方國家在前幾次產業技術革命過程中累積的經驗,技術難題對于發展中國家來說不僅是阻礙也是機遇。由于沒有西方發達國家那樣的技術,因而也就不會對過去的技術路徑形成依賴,在創新之路上無后顧之憂,也就有可能超過那些通過傳統經濟模式發展起來的發達國家,從而體現后發優勢,實現跨越式發展。

消費模式從理論上講,人類排放的CO2來源于生產和生活兩方面??傮w上看,目前生產性排放依然是人類CO2排放的主體。如美國1997年居民生活CO2排放量全美總排放量的41%,[1]伴隨城市化加快、現代化提速,以及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升,CO2的生活性排放數量和比重都將不斷增長,并很快成為大氣CO2排放主體。經驗和常識表明,消費模式對CO2排放強度具有重要影響,這種影響甚至超過生活水平。低碳生活、低碳消費既是低碳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低碳化的起點和最終表現之一。因而,發展低碳經濟需要修補的必修課是要求反思傳統的消費至上理念,扭轉消費主義思潮。然而,一種消費理念和模式一經形成,要改變和廢棄并非易事,因為人們對消費方式和模式的路徑依賴同樣強烈,對于新的消費模式總有個適應過程,尤其是那些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的國家,人民往往眷念傳統消費模式,甚至因其傳統而自豪,視傳統守護為光榮,要改變這些國家居民的消費理念和模式更難。中國就屬于這樣的國家。現代社會是消費決定生產,越發達的經濟體,其經濟增長對消費的依賴性越強烈。如果缺乏低碳消費理念和模式的有力支撐與強勁拉動,低碳經濟發展也會面臨動力不足、后勁乏力的問題。

低碳資源經濟學上,將所有利用過程中追求低碳化目標的資源稱為低碳資源,它主要涉及傳統能源、可再生能源、碳匯資源、氣候資源、生態資源、土地和勞動力資源、資金技術資源等。低碳資源是推進低碳經濟發展的物質基礎,因此大量低碳資源的開發十分有利于低碳社會的構建。

低碳制度低碳制度是一切有利于推動低碳經濟發展的體制機制總稱。按照經濟理性人假設,自然人的生活追求效用最大化、企業的生產行為追求效益最大化。無論效用,還是效益,都是收益(受益)與成本(付出)的比較。而社會經濟制度會直接、間接地影響生產生活成本與收益,從而影響其生產和生活方式。比如,以低碳化為目標的財政補貼就能直接增加生產生活收益,對高碳行為和模式的高稅與罰款制度,更能直接增加生產生活成本,進而抑制高碳生產和高碳生活方式。在現今中國,比低碳技術更缺的可能是低碳制度,包括這些制度的完善程度、有效性及執行力。根據我們的調查,很多居民并不是不接受低碳生活,而是多數消費品未體現低碳的價格優勢,甚至使低碳生活反而不便;很多企業也并不缺乏減排技術和治污設施,而是因為不采用低碳技術的成本更低,而對收益卻影響不大,相反采用,則成本增加,經濟所得并不會響應增加,因而高碳生產、生活反而合算和便利。這種“違法所得大于違法成本”的機制體制必然導致生產、生活行為的逆向選擇,形成“劣幣驅逐良幣”效應;更有甚者,某些地方政府不恰當的調控政策反而直接給了低碳經濟當頭一棒。以小排量汽車的使用為例,早在1996年國務院就通知要求各地取消對小排量汽車的各種限制,然而到2011年我國22個省市的88個城市都存在對小排量汽車的歧視性政策條款。政府的高碳調控政策不僅直接引發碳高排放,也把居民消費引入了歧路,甚至對居民的低碳消費理念構成扼殺,這將對中國的低碳事業造成致命打擊。

中國低碳經濟發展面臨的制約因素

(一)發展階段制約

當前中國的發達地區相繼進入了工業化加速階段,根據歐美發達國家發展的歷史經驗表明,這一時期正是傳統資源投入高度增長、碳排放急劇增加的階段。同時,由于我國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經濟發展程度、規模、速度與傳統發達國家所經歷的路徑差異較大,使得我國經濟社會面臨更大的碳排放困境。資料表明,2010年中國能源消費量已占全球的20.3%,比美國高出了1.3個百分點,為世界頭號能源消費國。另據國際能源機構(IEA)2009年的統計數據,2007年中國CO2排放量已超過美國而成為世界最大CO2排放國。[2]雖然1999-2002年間中國只有30%的CO2排放量屬于居民生活性排放(包括生活直接排放及滿足這些消費相關活動的排放)[3],但伴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速,城鄉居民生活CO2排放量將急劇增加,并成為CO2排放的主要來源。因此,在這一階段推進低碳發展,難度極大。

(二)產業結構制約

產業結構往往與某種增長方式和模式相對應,低端化的產業結構往往體現了粗放的增長模式和經濟的碳排放強度,而目前我國國民經濟的產業結構低端化特征非常明顯。1.三次產業結構不合理產業結構中傳統工業結構偏大,服務業過低的矛盾十分突出。2011年中國的一二三次產業增加值比例分別為10.12%、46.78%和43.10%。①中國三次產業比重與美、英、德、日相比偏低70%,甚至與更高的三次產業水平相差甚遠。2.工業內部結構不合理這主要表現為傳統能源、原材料加工業比重偏高,2010年這三個產業部門產值比重超過了40%,分別比2000年和1980年提高了9.4個百分點和14.5個百分點。這種傳統資源依賴型產業的資源消耗系數極高,污染排放強度也極大。以2010年為例,該三產業產值比重占全部工業的40%,而所消耗的能源量卻占到了工業總消耗的近80%。[4]顯而易見,這種低端的產業結構并不適應低碳經濟發展的需要。3.高新技術產業結構不合理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存在一個共同的風險,即對國外技術存在嚴重的依賴,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比重偏低。同時,在整個高新技術研發應用過程中,生產環節是技術含量較為缺乏的環節,這就使得我國技術創新領域失去了一塊基地,對我國高新技術基礎創新環境的形成極為不利。從很大程度上來講,低碳經濟是一種廣泛依賴技術創新的發展模式,失去了以高新技術為核心的技術基礎支撐,低碳經濟發展必將面臨諸多困境。

(三)能源結構制約

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在世界能源利用結構中,油氣資源已逐步成為常規能源,而中國的能源利用結構仍以煤炭為主。目前我國的煤炭在一次能源生產和消費中所占的比重達70%,而國際水平大約是27%。2000~2008年,中國一次能源總消費量累積為183.3億噸標準煤,其中煤炭累積消費量175.6億噸,占95.8%。[5]如此的能源生產和利用結構嚴重偏離了世界能源利用結構態勢。這種“低質型”的能源結構必然造成重污染和高碳排放。2000~2008年,全國累積排放CO2450.4億噸碳當量,其中來自燃煤排放308.2億噸,占總量的68.43%。根據世界銀行的估計,中國溫室氣體中85%的CO2,大氣污染中80%的SO2,67%的氮氧化合物來自然煤。[5]

(四)技術創新制約

1.低碳技術創新激勵不足企業是低碳技術創新的主體,而我國國有大中企業由于產權和治理結構等方面的原因,往往創新動力缺乏。而大量的中小型企業一般追求利益短期化,并無動力和耐心投入大量的人力、財力、物力來從事周期長、風險大的低碳技術研發。

2.低碳技術創新能力薄弱首先是創新人才缺乏。技術的創新載體廣泛依賴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而我國這些機構在人才培養上,多傾向于基礎理論研究,對于實踐型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動力不足;而企業研發機構由于受社會環境和自身發展戰略的影響,對低碳技術創新戰略理解并不深入,對相關人才的培養動力同樣不足。種種原因導致了整個社會低碳技術創新人才匱乏。其次,低碳技術創新研發投入不足。長期以來,我國在科技研發上的投入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如2011年中國R&D與GDP的比值僅為1.83%[6],而早在2007年,日本、韓國、芬蘭、瑞典和以色列就分別達到了3.44%、3.47%、3.47%、3.60%和4.68%。[7]可見,我國的科技投入水平不僅與發達國家差距巨大,也未完成國家“十一五”科技發展規劃“到2010年達到2.0%”的預定目標。低碳技術在很大程度上屬于前沿性高新技術,而我國企業的R&D投入主要集中于傳統產業,高新技術的研發投入比重太低。如2007年我國大中型工業企業R&D經費總額中,高技術產業R&D經費只占25.8%,這一比例遠低于主要發達國家及新興工業化國家(地區)的水平,如同期英國、美國和法國超過了40%,韓國高達53.8%,臺灣甚至達到72.3%。[7]

3.低碳技術創新的國家利益制肘當前主要西方發達國家低碳技術創新體系已逐步形成,并掌握了世界主要生產、交易、消費等領域的低碳技術,在世界低碳經濟發展之路上占據著主導地位。他們一方面強調發展中國家要與其承當等量的減排責任,卻出于國家利益或者商業利益不愿意向發展中國家轉讓低碳技術。這樣,發展中國家不僅面臨該不該承擔與自己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嚴重不對稱減排義務的理論難題,更受到節能減排技術供給不足的剛性約束。其實,節能減排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即使對發展中國家政府而言,也是毋庸置疑和心照不宣的。之所以各國對此重視和行動差異較大,除了經濟發展水平、技術進步制約、大眾理念和傳統習俗影響外,國家利益保障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在國家利益至上,國家間治理與協調機制軟弱無力的情況下,國際社會的“劣幣淘汰良幣”現象比比皆是,因此,往往是誰減排誰吃虧。我們有足夠理由認為,21世紀的低碳經濟發展模式將成為西方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利益博弈的借口,“氣候戰”、“碳戰爭”、“環境沖突”等極有可能取代傳統的“宗教戰”、“領土戰”和“意識形態戰”,成為新世紀人類戰爭與沖突的新火種。

(五)消費觀念制約

1.根深蒂固的面子消費觀念中國人向來講究門面和排場,而且越是貧困的地方和人群,越顧及面子。這樣的消費理念勢必造成資源高浪費、污染高排放。[8]以機動車為例,2011年中國機動車保有量已突破1.2億輛,其中僅民用汽車保有量就達到10578萬輛,成為世界頭號汽車銷售大國。很多購車者不顧消費能力,過度追求豪華、氣派、高排放型汽車。在多數中國人看來,三箱才是真正的轎車,排量象征消費能力、身份地位和氣派程度。于是,每每地方政府出臺高稅政策抑制大排量汽車消費之日,就是大排量汽車銷售火暴,以至斷貨之時。這種奢侈性、攀比性、炫耀式、爆發戶型的消費心理在世界上算是一道獨特風景。對那些暴富的煤老板、房地產商和貪官而言,最不缺的可能就是錢。因而缺乏現代消費心理、人文素質,尤其是生態文明和可持續意識支撐的經濟手段往往會失靈。中國人過度注重面子的消費理念,與低碳消費的現念嚴重相悖。

2.過度包裝的商品商品的過度包裝是資源浪費的一種典型表現,包裝材料如紙箱、玻璃、塑料盒、鐵盒等大都來源于木材、石油、鋼鐵等國內稀缺資源。過度包裝行為增加了原材料短缺潛在危機爆發的可能性,同時,包裝產品在被使用后,大多被遺棄成為固體垃圾,給社會生態環境造成了巨大的壓力。中國人對面子的過度看重恐怕也是商品過度包裝的重要推動因素,一些禮品化商品,如月餅、茶葉等過度包裝表現尤甚。

3.節能意識淡漠無論是國民經濟總體,還是主要產品,我國的能耗指標都數倍高于發達國家,甚至世界平均水平。世界銀行的研究報告顯示,中國生產1億美元GDP所消耗的能源為12.03萬噸標準煤,大約是日本的7.20倍、德國的5.62倍、美國的3.52倍,印度的1.18倍,世界平均水平的3.28倍。[9]除了技術和增長模式等因素,節能意識的淡漠也是重要原因之一。以節水為例,雖然中國是個缺水國家,雖然節水標志無處不在,但生產生活中的節水行為并未大量、經常地發生。我國的農業灌溉用水占總量的62%,而灌水利用率在西北多數地區僅為0.45,東南沿海發達地區為0.6,與發達國家的0.85的水平相差甚遠;水的重復利用率在多數地區小于0.4,而發達國家則達到了0.7;自來水管網漏損率21%,是發達國家(5%~10%)的2~4倍。[10]4.“一次性”消費品的嗜好一次性消費品生產供應是建立在嚴重的資源消耗和環境污染基礎之上的。以木筷消費為例,我國每年一次性木筷生產量為450億雙,向國外進口大約150億雙,木筷年林木消耗面積近500萬平方米。[11]從我國林木資源看,人均森林資源面積占有量不足10平方米,僅占世界人均量的13%,這樣的木筷消耗量對我國森林資源的可持續性開發構成了極大威脅。在環境污染上,每天都有大量的一次性消費品被遺棄,數量龐大的塑料購物袋,餐廳的一次性餐具,旅館的一次性牙刷、牙膏、梳子,以及居民待客用過的一次性紙杯子等,都被轉變成為了固體垃圾,更為嚴重的是某些一次性消費品具有不可回收性,給環境治理帶來巨大挑戰。

中國低碳經濟發展的調控目標

(一)近期目標中國低碳經濟發展調控的近期目標,一是堅持節能優先的發展戰略,不斷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實現能源安全和環境保護的雙重目標。二是調整能源結構,加強新能源開發與應用,降低對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的依賴程度。三是引導和遏制奢侈浪費,倡導節儉、低碳的健康消費。四是加快低碳能源技術開發,提高傳統化石能源利用效率,加大可再生能源推廣力度,注重碳捕獲和封存技術研發。

(二)中期目標中國低碳經濟發展調控的中期目標,一是推進能源市場化改革,減少行政審批的程序和步驟。二是加強節能政策法規建設,制定更為嚴格的能耗排放標準,多種調控手段結合,抑制高碳資源消耗。三是建立和完善有效的節能管理體系和運行機制。四是建立符合市場經濟要求的節能激勵機制。五是擴大可再生能源的利用領域。

(三)長遠目標中國低碳經濟發展調控的長期目標,一是確立全社會低碳經濟發展的效能目標。構建出科學、有效的能源需求和能效變化預警指標體系。二是有效推進石油供應保障體系建設。三是到至本世紀末,基本建成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型低碳社會。

中國低碳經濟發展的調控政策體系

(一)產業政策調控中國低碳經濟發展調控的產業政策,一是增加低碳技術研發投入。除對低碳產業共性技術和關鍵技術進行直接項目支持外,還應對企業研發進行技術支持和財政補貼。二是注重低碳產業市場空間的拓展,以此拉動企業技術創新。三是制定的產業政策要契合企業需求,顧及企業對產業政策的適應和應變能力。四是積極支持節能服務產業的發展。將那些具備條件的改組成商業化經營的節能服務公司;對眾多不具備企業化經營條件的節能服務中心,政府應適當地給予預算經費的支持,為其發展創造一定的環境條件。

(二)財政政策調控中國低碳經濟發展調控的財政政策,一是加強節能技術研發投入力度,將每年增加的財政收入中的一部分要用于節能投入,并整合和打捆節能的各項財政資金,設立國家節能專項資金。二是創新財政支出方式,完善節能財政補貼政策,提高補貼資金的針對性和效益。三是鼓勵和支持企業簽訂自愿節能協議。四是完善節能產品政府采購制度;完善節能產品的采購目錄,擴大政府采購的節能產品的范圍和比重。五是提高節能財政政策的績效,建立科學的績效評估體系;提高節能財政專項資金透明度;建立嚴格的財政專項資金使用管理制度,針對重大違規企業建立起相應的企業黑名單制度。

(三)稅收政策調控中國低碳經濟發展調控的稅收政策,一是調整稅收政策目標,優化稅種設計。二是全面改革資源稅,在考慮企業承受能力基礎上,逐步提高資源稅費征收標準。長期以來,我國礦產資源稅費只占其銷售收入的0.5%~4%,而多數國家多數礦產資源的權利金費率都保持在2%~8%之間,國外石油、天然氣等礦產資源補償費征收率一般為10%~16%,美國12.5,澳大利亞、馬來西亞為10%。[12]資源稅在征收方式上實行從價與從量相結合。三是完善環境稅費制度,當前迫切需要完善綠色環保稅收優惠政策;實施稅收優惠政策,引導民間資本和外資資本進入環保產業領域;將主要污染物排放由征收排放費改為征收環境稅。

(四)金融政策調控中國低碳經濟發展調控的金融政策,一是構建完善的金融支持體系,包括低碳銀行制度、低碳保險法律制度、低碳衍生金融產品制度,以及對金融機構開展低碳金融活動的補貼制度。二是加強低碳金融風險控制,設計專門的指標體系對低碳金融進行監管;探索總結符合我國現實的風險控制標準;建立低碳金融信息共享、低碳金融風險共擔機制。三是加強低碳金融監管。

(五)技術政策調控中國低碳經濟發展調控的技術政策,一是加快出臺低碳產業技術促進政策,縮短低碳技術創新的周期;完善低碳技術的推廣和普及機制;重視低碳設備、技術的更新時間和周期。二是構建完善的低碳經濟技術信息服務網絡體系,強化政府服務職能。三是加強低碳技術創新型人才的培養與引進。

(六)消費政策調控中國低碳經濟發展調控的消費政策,一是積極引導消費習慣,改變不良消費習慣,形成良好、可持續的消費風俗習慣。二是修改和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為實施低碳性的政府采購提供法律依據。目前關于政府的低碳采購和低碳消費的規定,只限于《中華人民共和國采購法》中提到的保護環境總原則,具體細節則沒有制定,需要完善和細化。三是以“三公”消費為重點與切入點,規范職務消費,約束政府的奢侈消費。四是引導和鼓勵普通消費者選擇低碳生活方式,如逐步提高稀缺資源價格,依據資源的生態成本、環境成本定價;將某些企業或部門增加的收益收歸財政,用于環保事業,以免淪為壟斷行業的部門利益和壟斷企業的單位福利。

作者:劉成玉楊穎單位:,西南財經大學中國西部經濟研究中心中共四川省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