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發展低碳經濟的公共政策選擇研究

時間:2022-04-19 03:20:17

導語:我國發展低碳經濟的公共政策選擇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我國發展低碳經濟的公共政策選擇研究

摘要:隨著全球生態環境的持續惡化,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社會進步與資源消耗之間的取舍關系已成為當前公共經濟政策所必須重視的嚴峻問題。經濟發展模式的根本轉型,即從傳統的資源消耗型發展模式到低碳環保型經濟模式轉變是保證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達到平衡的必由之路。本文通過對我國現階段低碳經濟發展現狀進行闡述,發現其不足之處,并提出我國在借鑒發達國家低碳經濟發展模式的基礎上,建立符合我國基本國情的發展低碳經濟公共政策,以期為我國低碳經濟發展促進社會進步做出貢獻。

關鍵詞:低碳經濟;公共經濟政策;制約因素;對策

1引言

改革開發的三十多年是我國經濟飛速發展的三十多年,我國從無到有建立了現代化工業基礎,實現了西方發達國家歷時百年甚至更長時間才經歷的發展變化。我們在看到我國經濟發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也要看到因經濟發展而犧牲的環境代價。人類文明繼農業文明、工業文明之后,因全球氣候變暖這一威脅人類生存與發展的挑戰而進入了低碳經濟時代??梢哉f,低碳經濟是以科技進步與迫切的環境要求為動因,是人類文明繼工業文明之后的又一重大進步??傮w而言,低碳經濟是以低能耗、低污染與低排放為基礎的先進經濟模式,其核心是能源的高效利用與清潔能源的開發。低碳經濟是能源技術與能源利用技術創新結合,產業結構調整與制度規范并重的人類生存發展觀的重大突破與根本性轉變。低碳概念最早由英國提出,其一經提出就得到廣泛的響應與支持,并迅速成為氣候經濟發展的新標準與新模式。我國作為全球第二大能源生產國與消費國,第二大二氧化碳排放國,我國在低碳經濟發展中的立場直接影響全球性的低碳經濟戰略布局。我國積極響應低碳概念的提出,并將低碳經濟作為一項長期堅持的重要任務,但由于我國基本國情所限,低碳經濟戰略的推行在我國還存在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

2我國發展低碳經濟的制約因素

我國發展低碳經濟的決心與力度不容置疑,但我國的基本國情決定了低碳經濟短時間內無法取得巨大成就,究其原因主要有資源結構、發展階段、技術等問題。

2.1資源結構問題

我國已探明的礦藏儲量中,煤炭資源占很大比例,石油與天然氣儲量較少。這種多煤缺油少氣的現狀決定了我國的一次性資源消耗中以煤為主,這就不可避免地帶來了大氣污染。我國的工業、取暖等燃料多以煤炭資源為主,目前大氣污染中絕大多數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及粉塵污染多由煤燃燒排放造成。這種以煤為核心資源的現狀很長時間內都不會得到很大改變,由于煤儲量占到所有資源儲量總數的94%之多,我國經濟在持續發展過程中對煤的需求量只會越來越大,由此帶來的有害氣體排放也會隨之增大。由此可見,資源結構問題是我國低碳經濟發展的最大制約因素,也是我國經濟發展的硬傷。

2.2發展階段問題

發展階段問題可以從兩方面來解讀。其一,我國處于發展中階段,離發達國家還有一定距離,這一發展階段中,資源的大量消耗是必然的,所帶來的環境污染也不可避免。發展中國家一般在貿易活動中居于產業低端位置,產業技術含量低、附加值低、競爭力低,這一系列的“低”相對應的卻是高能耗,可以說,發展中國家的發展模式是以高能耗、高污染換取相對的發展速度,這也是發展中國家所必須經過的歷程,也是發展中國家所要承受的代價。其二,我國正經歷著城市化快速發展階段,消費結構升級及大量的基礎設施建設使得對能源的消耗與日俱增,人口問題與工業化進程也是能源消耗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國民收入的大幅增加使得汽車尾氣問題又稱為制約我國低碳經濟發展的又一難題。由于我國現在所處的特殊發展階段,使得能源消耗與經濟發展的平衡很難打破,要在這樣的狀況下大力發展低碳經濟,勢必會拖慢我國的總體發展速度,因此,如何破解我國現階段經濟發展模式與低碳環保的沖突,是我們必須正視與深思的課題。

2.3技術問題

技術進步是解決能源問題與緩解環境壓力的有力武器。低碳經濟的實現是保護氣候、維持生態平衡的有效途徑。高新技術是支撐低碳經濟徹底成為現實的不二選擇。比如清潔能源的廣泛利用、甲烷的回收利用、二氧化碳的收集與有效儲存、工業廢氣的二次利用、工業廢水的分解排放等。但是,現階段我國的整體技術水平相較于發達國家而言,還有一定差距,這也是制約我國低碳經濟發展的障礙。

3我國發展低碳經濟的公共政策選擇

3.1法治促低碳

建立符合我國國情的低碳經濟法律、法規,從立法層面保障低碳經濟的順利實行。制度的建立必須依托我國國情,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比如,以煤炭為能源的火力發電占到我國總發電量的80%以上,一刀切的治理方式顯然與國情不符。在這方面的法規制定中,要嚴格要求發電企業應先用技術能達到的治理標準,盡量較少污染物排放。在治理的同時,大力發展水電、風電、潮汐發電、太陽能發電等多種發電形式作為有效補充,并且逐漸增大其他發電模式的總發電量,在保障經濟發展的同時,促進低碳經濟發展。值得提出的是,我國要大力推廣居于全球領先技術的核能發電,使技術優勢轉化為生產力。另外在法律、法規制定后,要嚴格執行,使煤炭污染降到最低。

3.2開發促低碳

能源問題的有效解決,主要靠國家能源戰略實現。在低碳戰略的實施過程中,把新能源開發與節能作為戰略中心。我國的能源結構決定了煤炭將長期居于主體地位,且這種模式在較長周期內很難改變?;谶@種現狀,在能源戰略的制定中,要把新能源的開發與傳統能源的節能治理并重,通過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利用,較少對不可再生能源的依賴性,逐漸增加新能源在能源結構中的比重,同時大力開發傳統能源的再利用與治理方式,以提高傳統能源利用效率。

3.3技術促低碳

倡導與鼓勵先能源與能源治理方面的技術創新。在技術創新過程中,大力借鑒發達國家的技術優勢及發展模式,通過學習、參考創新的思路,使高新技術在我國的適應力增加。加大在新技術、新能源方面的投入力度,通過政策導向鼓勵與支持低碳能源和低碳產業的優先發展。建立完善的獎勵機制,通過物質激勵等方式鼓勵企業進行低碳技術的投入與研發。

3.4產業促低碳

我國目前的產業結構,第一、第二產業所占比重較大,而第三產業所占比重較小。鼓勵地方發展第三產業,在提升經濟發展水平的同時,使綠色經濟所占比重逐步提升,從而遏制能源消耗型產業的發展。地區經濟宏觀規劃時,將第三產業的發展放到區域經濟發展的重心,以產業結構的調整促進低碳經濟發展。

4結語

綜上所述,在低碳經濟的發展中,政府要居于戰略主導地位,通過政策導向引導低碳經濟發展。低碳經濟的發展是一項長期工程,需要持續的資金投入,在這個過程中,國家居于主導地位,企業與個人也要擔負起各自相應的社會責任。國家從戰略層面主導低碳戰略的實施,企業要積極響應,在新能源開發與節能降耗技術方面勇于創新,個人要從點滴做起,從身邊的節能細節做起,使低碳經濟成為一種文化理念融入社會的各個角落。群策群力,為構建低碳社會,形成低碳文化做出貢獻。

作者:蔣輝 單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金城學院

參考文獻:

[1]馮周卓,袁寶龍.我國發展低碳經濟的政策主客體關系研究[J].湖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05).

[2]楚迤斐.河南省發展低碳經濟的公共政策體系研究[J].新鄉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01).

[3]袁寶龍.政策“解鎖”:發展低碳經濟的軟實力保證——關于促進低碳經濟發展的文獻綜述[J].經營管理者,2011(05).

[4]陶蘊芳,尚濤.國際低碳經濟發展中的政府行為與我國的策略選擇[J].江西社會科學,2011(06).

[5]宋雅杰.我國發展低碳經濟的途徑、模式與政策選擇[J].特區經濟,2010(04).

[6]席鷺軍.中國低碳經濟公共政策選擇[J].山東輕工業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