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初霜凍風險評估論文
時間:2022-04-23 11:49:32
導語:玉米初霜凍風險評估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數據與研究方法
初霜凍只有發生在玉米成熟之前才會對玉米產量、品質造成影響,因此重點分析9—10月的0cm地溫數據。將9—10月第1次日最低0cm地溫≤0℃的當日定義為初霜凍日,根據QX/T88—2008《作物霜凍害等級》并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將霜凍分為:輕霜凍、中霜凍、重霜凍、嚴重霜凍四個等級。災害風險一般定義為一定概率下災害造成的破壞或損失。評估程序主要包括致災因子危險性、孕災環境暴露性、承災體易損性和人類防災減災能力四個方面的評估[6-8]。致災因子危險性是某一地區某一時間段內發生霜凍的嚴重程度以及發生霜凍頻率的綜合體現,因此將兩者結合起來可以組成一種較客觀地反應危險性的指標;孕災環境暴露性是指研究風險源和承災體的接觸暴露關系;承災體易損性是指同一級別的災害對不同承災體造成的損失,這里將玉米的相對單產作為承災體易損性的評價指標;人類防災減災能力要考慮當地科學技術水平、不可防御風險等社會綜合因素。玉米霜凍災害風險指數基于致災因子危險性、孕災環境敏感性、承災體易損性、人類防災減災能力的綜合影響構造,因此可以作為評估玉米霜凍的災害風險指數的綜合指標。
2結果與分析
2.1初霜凍日特征分析
2.1.1平均初霜凍日特征
統計1984—2013年遼寧省33個氣象站平均初霜凍日,發現,遼寧平均初霜凍日均出現在每年10月,其中,平均初霜凍日最早為10月1日(新賓),最晚為10月26日(長海)。遼寧內陸北部和西部地區平均初霜凍日大多在5日前后,最南部的旅順、大連、長海平均初霜凍日則在10月下旬,總體來說,平均初霜凍日自沿海向內陸逐漸提前。
2.1.2初霜凍日期
10a平均變化特征遼寧省各地以種植晚熟玉米為主,10月中旬前為玉米主要收獲期。統計結果顯示遼寧33個站點中有76%的站點初霜凍日在10月15日之前,這段時間,尤其是10月上旬發生霜凍會減少玉米產量、降低玉米品質,造成一定經濟損失。以10月5日為標準,通過分析1984—1993年、1994—2003年、2004—2013年內平均初霜凍日為10月5日的等日期線空間分布,了解近30a來遼寧省初霜凍的變化趨勢和影響范圍。從圖1可以看出,近30年來平均初霜凍日為10月5日的等日期線明顯北移,2004—2013年平均初霜凍日為10月5日之前的影響范圍比前20a大幅減少,僅有葉柏壽和昌圖的偏北地區。
2.2初霜凍風險評估
在遼寧省的中南部地區由于初霜凍發生頻次較低、初霜凍日期較晚、強度也較弱,因此這些地區玉米初霜凍致災因子危險性較低;遼寧省北部、東北部以及西北部地區由于初霜凍發生頻次高、初霜凍發生日期早、初霜凍強度大,造成這些地區玉米致災因子危險性高;遼寧省玉米初霜凍致災因子危險性整體由南向北隨緯度升高而增加。
3結論
(1)整體來看,1984—2013年遼寧省平均初霜凍日均出現在每年10月,76%的站點平均初霜凍日期在10月15日之前,且平均初霜凍日由南向北逐步提前。初霜凍日為10月5日的10a平均變化等值線明顯向北抬,表明初霜凍對遼寧玉米種植的影響范圍在逐步縮小。
(2)從玉米初霜凍風險評估劃分的五個等級中,阜新、昌圖、開原屬高風險區;遼西—遼南地區的長海、大連、旅順屬低風險區,適宜玉米的種植;其它地區風險居中,通過培育抗寒玉米品種可以大幅增加玉米種植面積,獲得良好經濟效益。
(3)在氣候變暖的大氣候背景條件下,可以適當調整種植制度,在遼寧省北部地區擴大玉米種植面積。
作者:鄭馳楊利霞單位:鎮巴縣氣象局漢中市氣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