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稅費改革的實踐和思考
時間:2022-05-31 06:35:00
導語:農村稅費改革的實踐和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是關系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的重大問題,農村稅費改革是繼和家庭承包責任制后,黨和國家對農村分配政策的一次重大調整,通過實踐,對農村稅費改革的內容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對改革后產生的一些問題作了幾點思考。
按照統一部署,今年7月1日開始要實施農村稅費改革。通過了一個時期的摸底核實計稅面積,把稅收后的農業稅任務落實到戶,取得了初步成效。(1)減輕農民負擔;(2)理順分配關系,國家、集體、農民之間的分配關系有了嚴格的法律保障,增加了透明度。農民只要交足國家的、留夠集體的,余下就是自己的。農村稅費征收管理進一步規范化、制度化;(3)簡化征管手續。農業稅從過去征收實物改為征收貨幣,并由財政部門直接下達任務到農戶,征收方式更為簡便易行,減少了人為因素引起的各種糾紛,也促進了農民納稅意識的增強。(4)促進了職能改變、鄉鎮干部從過去的催糧收款中解脫出來,有更多發精力搞好農村公共和社會事務管理。以及為農民提供服務。(5)積累工作經驗,通過開展定市畝、定產、定稅等基礎工作,掌握了計稅土地面積、常年產量、稅負水平、稅源結構等基本情況和經濟發展現狀。不僅較好地解決了歷史上“有地無稅,有稅無地”的問題,促進了稅負公平,也為今后進一步推進農村改革積累了經驗。(6)有利于調節農村社會矛盾,促進經濟發展、維護社會穩定。農村稅費改革代表了農民的根本利益,有利于農村生產力的發展,是鞏固農村基層政權,擴大黨的執政基礎,實現了農村長治久安的治本之策。
稅費改革后,也存在一些有待進一步研究和解決的問題。(1)鎮財政可用收入大幅度下降。鎮收入主要來源于收費,稅費改革后,從根本上大減輕了農民負擔,也相應減少了鎮收入。與此同時,鎮財政可用收入也大幅度下降,形成了新的收支矛盾。(2)鎮村債務無力償還。(3)征收主體錯位。(4)生疏法規有待改善。(5)配套改革尚需完善。農村稅費改革,如不及時推進配套改革,有可能功虧一簣,農民負擔即使一時減下去也會反彈。
要解決這些問題,應該:(1)轉變政府職能,農村的“政社合一”問題沒有真正解決,是造成稅費泛濫的主要根源。因此今后發展農村公益事業,要充分尊重農民的意愿,按照“一事一議”的原則,由農民表決決定。通過推進農村基層民主化進程,使廣大農村基層干部從過去催糧要款等繁重的工作中解脫出來,集中精力抓好農業管理和促進農村經濟發展。(2)精簡政府機構,鄉鎮就業渠道窄,許多人員爭相擠進工資福利水平較高且穩定的行政事業單位。“生之者寡,食之者眾”,形成惡性循環。因此精簡機構,減少財政支出這是保證稅費改革成功的重要條件和前提。(3)完善財政管理體制。按照財政和事權相統一的原則,明確劃分鄉鎮政府事權和才權。特別是結合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健全稅收體系,保證鄉鎮財政有較為可靠的收入來源。(4)解決債務問題。今后,鎮村不得再舉借或者保任何債務,把鎮村兩級債務控制在現有規模之內,只能減少,不能增加。從而降低鎮村財政運行風險。(5)調整農村教育布局,進行教育后調整不能搞成新一輪的達標升級活動,百應該以教育資源的內部調整為主。(6)加強農業稅征管。(7)培植新的經濟增長點。稅費改革后,解決鄉鎮財政出現的困難,單靠轉移支付是不可能的,還要把著眼放到農村自身,通過調查農村產業結構,培植農村的新經濟增長點,以擴大稅源,增加地方財政收入。(8)加快農村城鎮化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