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營企業社會責任與推行

時間:2022-10-04 11:14:00

導語:民營企業社會責任與推行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民營企業社會責任與推行

摘要:隨著連云港市民營經濟快速發展,民營經濟在社會經濟活動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然而近年來,“民營企業社會責任”問題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民營企業家也更加重視妥善處理好企業發展與承擔社會責任的關系。本文從對連云港市民營企業社會責任現狀分析入手,通過SA8000標準認證,推進連云港民營企業社會責任體系的建立,促進連云港市民營企業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連云港民營企業社會責任SA8000

一、引言

隨著當前連云港市加快跨越步伐,新一輪大開發、大建設、大發展的熱潮迅速掀起,民營經濟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全市民營企業由點到面、從上到下呈現出數量擴張加快和質量漸進提升的雙重景象。民營經濟發生了歷史性變化,民營經濟已成為連云港市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截至2007年上半年,全市民營經濟實現增加值149億元,占全市GDP比重51.4%,民營經濟對全市經濟增長貢獻率超過60%,拉動全市經濟增長超過8%。目前,連云港正處在跨越發展、崛起騰飛關鍵時刻,全市掀起大開發、大建設、大發展熱潮,這里面商機眾多,廣大民營企業家在緊緊把握這一千載難逢的新機遇,密切關注港城發展動態、梳理自身發展思路、找準未來發展定位、積極尋求投資機會同時,應不斷提高自身素質、練好企業內功、塑好企業形象、進一步做優做大做強。然而,仍有少數民營企業存在著履行社會責任缺失的現象。黨的十七大提出和諧社會人人共建,社會和諧人人共享,民營企業如何正確處理好促進企業健康快速發展與履行好社會責任,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作出自己的貢獻,不僅越來越受到民營企業的重視,也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

二、連云港民營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狀況

改革開放以來,黨和政府對非公有制經濟越來越重視。民營企業為我國的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扶貧和社會公益事業做出了很大貢獻。2007年8至9月間,全國工商聯各級組織開展了大規模的民營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情況調查統計。按全國工商聯、省工商聯的統一部署,連云港市工商聯在493家骨干會員企業中開展了民營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情況統計調查。調查統計內容分為7個欄目共50多項內容,包括企業基本情況、企業參與光彩事業投資項目情況、企業參與就業再就業情況、企業開展培訓情況、企業員工社會保障情況、企業參與公益事業捐贈情況和企業與村結對幫扶情況。先后進行了近兩個月時間,對數萬個統計數據進行了采集、匯總、歸類,在較高層面上進行數質量分析??傮w來看,連云港市民營企業在參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實踐中,呈現出了多方面的積極態勢和良好影響,涌顯出了一批優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者、光彩之星、新農村建設的帶頭人、熱愛員工的優秀民營企業家,納稅大戶、吸納就業先進、和諧勞動關系先進和雙愛雙評先進民營企業,他們已成為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的中堅力量。

(一)民營企業已成為“全面奔小康、重振連云港”的堅定實踐者

連云港市廣大民營企業大力弘揚“三創”精神,緊跟省委、市委發展港城的重大戰略部署,積極參與了市委、市政府組織開展的一系列重大社會建設工程,為港城的崛起騰飛作出了重要貢獻。2006年,連云港市民營經濟實現增加值占GDP比重、上交稅收占全市的總量均超過50%,對全市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62.5%。此次調查的493家民營企業注冊總資本47.3億元;資產總額198.7億元;2006年上繳稅金17.3億元;現有員工67628人。

(二)民營企業正努力成為扶貧濟困、樂善好施的奉獻者

發展不忘回饋社會,積極投身扶危濟困、共同富裕的各類光彩事業、公益事業和慈善事業,已得到連云港市恒瑞醫藥、太平洋石英等民營企業的廣泛踐行,涌現出了一批批優秀建設者和“光彩之星”,黨的十六大以來,已有近百名民營企業家被授予“優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者”、“光彩之星”榮譽稱號。據調查統計,自1994年以來,493家企業實施投資類光彩項目188個,累計到位資金611142.92萬元,安置就業39408人,培訓57509人,帶動脫貧161020人,帶動村數901個。實施捐贈類光彩項目981個,捐贈金額6538.218萬元,捐贈物資1008.109萬元,受惠人數達631142人。從中我們可以看,眾多的民營企業家已經成長為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參與者和一線指揮員。

(三)民營企業正努力成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積極參與者

投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民營企業的重要歷史任務和社會責任,已成為連云港市民營企業的廣泛共識。其中,康緣康緣藥業增資1000萬元與興云鵝業重組合作成立江蘇花果山鵝業食品有限公司,通過上市公司與龍頭企業的聯姻,實現強強聯合,直接為發展現代高效農業,實現農業產業化經營服務,走出了一條城市帶動農村,工業反哺農業的成功之路,為我市農業龍頭企業的發展開辟了一條新路徑。灌云縣種業商會率先在全省推行與農民簽定種子合同,每年簽定種子合同達35萬份,農民用上了放心種,會員企業銷售收入年年遞增,取得了比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他們的經驗已被省工商聯推薦到全國進行宣傳介紹。據調查統計,493家企業中有80家企業與92個村實施了結對幫扶,共形成98個幫扶對子。從幫扶途徑看,有的是實施產業帶動,如贛榆的泥鰍養殖業、康緣的中藥原材料種植業;有的是就業帶動,先后有數萬名農民朋友受到培訓并有了合適的就業崗位。從而有效地促使新農村建設產業帶動農民收入9337.7萬元,就業帶動農民工資總額10284萬元。

(四)民營企業正努力成為和諧勞動關系的自覺構建者

吸納就業、構建和諧勞動關系已逐漸受到包括連云港市鷹游紡機、君臣實業等廣大民營企業的認可和重視,并作出了積極貢獻。近年來,鷹游紡機、恒瑞、康緣、天明、君臣等民營企業分別被評為國家、省市就業、“雙關愛”、和諧勞動關系等先進單位。據調查統計,2001至2006年期間,493家企業安置就業96882人,其中為進城務工農民提供了49688個工作崗位,同時還為21760名下崗職工實現了再就業,更為難能可貴的是,這期間,民營企業還為1215名殘疾人士搭建了就業平臺。

總之,連云港民營經濟發展較快,民營企業在納稅、就業、培訓、新農村建設、扶貧濟困等方面做出了積極貢獻,但隨著人們對企業社會責任的關注度的不斷升高,民營企業社會責任問題也越來越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從493家民營企業統計數據可以看出,一是民營企業在對企業員工社會保障方面尚需進一步加強。2006年,493家民營企業的勞動合同、養老保險、失業保險、醫療保險、工傷保險的參保率分別是79.4%、60%、51.4%、63.4%和63.5%,距國家的全覆蓋、全方位和應保盡保的要求尚有一定距離。調查中也發現,已參保人員多為企業管理層、技術骨干或有特殊關系的員工,主動為農民工投保的還較少。二是薪酬制度還不盡合理,薪酬問題是民營企業普遍存在而又較難解決的問題。抽樣調查顯示,連云港市民營企業支付員工工資、獎金、分紅平均為133.7萬元,員工人均收入0.77萬元,比全省抽樣調查人均收入1.02萬元低了0.25萬元。此外,民營企業環境保護意識還有待進一步提高,一些企業中還存在強制勞動現象,安全與健康問題存在隱患。近年來蘇南轉移的一些中小化工企業中環保意識不強、環保設施投入還不夠,存在區域環境污染的可能。近年來,國家加大了整治力度,企業生產和生活環境有了一定的改善,但仍存在一些問題。職工的社會職險、傷殘補償、婦女權益、民主權利保障方面的矛盾和問題也有待于進一步完善解決。民營企業的工人生活工作等環境也有待于進一步改善。

三、連云港民營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思考

493家企業社會責任調查的結果顯示,越來越多的企業都正以越來越積極的姿態履行著自己所應承擔的社會責任。這說明,社會責任的觀念正在迅速普及,深化到全社會各種企業公民的經營理念和實際行動中。但調查也顯示,當前連云港市民營企業的社會責任理念和履行現狀與經濟快速發展的要求還有不盡相適應的地方。一方面,總體上看,企業的社會責任意識還有待于進一步提高,個別不負責任的企業行為特別是侵犯員工、消費者利益和破壞環境的現象仍存在;另一方面,一些民營企業在將企業社會責任戰略化和構建相應管理體系方面仍然不夠成熟,與發達國家企業相比顯得經驗不足,在正規化、組織化方面嚴重滯后,這使得民營企業不能有效地將承擔社會責任和企業經營績效有機聯系起來。其結果不僅使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效果打了折扣,也影響了企業履行責任的動力。還令人擔憂的是,目前我國對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社會環境尚不完善。主要是相應的法制建設尚不健全,社會監督還不規范;群眾觀念中的財富觀還有待更新,企業也需要公眾的理解和認同,其健康發展的社會環境還有待完善。具體來說,我們應思考以下三方面問題:

一是民營企業在社會責任方面首要的任務是企業發展。作為一個經濟組織,生產經營是民營企業最主要的活動。顯然,它承擔社會責任最主要的表現就應該是提高經濟運行效率,為社會創造財富。離開了物質基礎,社會都將不存在,何談責任二字。所以,只有依靠發展,同時兼顧效率與公平,才能解決改革中出現的問題。“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識榮辱”,發展經濟才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責任的基礎。

二是社會公民在社會責任方面責無旁貸。建設企業社會責任理念和推動實施過程中,絕不應該只有企業單方面的行動。事實上,脫離了社會的參與,企業就失去了承擔責任的對象,“責任”二字也就無從談起。因此,社會公民對企業社會責任的建設也是責無旁貸。作為社會公眾,通過媒體等輿論監督機構,既積極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又理性看待企業行為,為民營企業的健康發展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三是政府在推動民營企業社會責任建設過程中發揮著積極作用。一方面,政府需要切實保護人民的切身利益,加強法律法規的制定和執行工作,以限制性措施規范企業行為,使企業嚴格在法制的軌道內運行。例如,倡導民營企業以SA8000標準來規范企業社會責任行為,SA8000作為社會責任方面的一個認證體系,將社會責任和管理相結合起來可規范企業的道德行為,有助于改善勞動條件,保證勞工權益。另一方面,政府還應以各種鼓勵性措施來激勵企業積極承擔社會責任。例如,企業參加慈善捐贈活動,但我國目前還沒有出臺有關捐贈免稅或納稅優惠的法律,限制了企業參與公益活動的積極性。這就要求政府必須進行稅制改革,以鼓勵企業善舉。

四、連云港民營企業推行SA8000認證的必要性分析

SA8000標準是以保護勞動環境和條件、勞工權利等為主要內容的新興的管理標準體系,它是企業繼ISO9000和ISO14000之后的最新管理體系標準,反映了企業管理的新趨勢。它把人本管理、商業道德和精神文明等指標化,使關心人、理解人、尊重人、保護人有了可操作衡量的具體量化標準。

(一)SA8000是保護企業勞工權益的需要

SA8000標準的核心是保護勞工權益,標志著經濟領域“以人為本”時代的來臨。ISO9000標準針對產品質量、ISO14000標準針對環境質量,關注的都是“物”,而SA8000標準關注的則是“人”的生存和發展質量,這是一個質的飛躍。

(二)SA8000有利于建立和諧的勞動關系

SA8000社會責任國際標準要求企業必須保證最起碼的勞工標準。實施SA8000標準,對于民營企業建立和諧勞動關系,提供了一個切入平臺,這就是:企業的發展及和諧勞動關系是勞資雙方共同的追求目標。

(三)應用SA8000可改善企業人力資源環境

經濟全球化發展、科技進步與自由貿易使得我們不得不放棄以人力資源數量取勝的優勢,以及犧牲勞工利益保持國際競爭“比較優勢”的做法。SA8000強調人本管理,使關心人、理解人、尊重人、保護人有了可操作衡量的具體量化標準,為此創造一個良好的引才留才的環境。從長期發展看,實施SA8000標準有利于建設一支職業道德強、技術水平高的員工隊伍,充分提高人力資源效率,從而在根本上促進經濟發展。

(四)SA8000標準是適應國際貿易環境變化的需要

隨著我國對外開放的程度不斷深入,民營企業的外貿依存度不斷提高。但是,在面對國際“買主”說了算的時代,對民營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要求不斷提高,實施SA8000標準是適應外貿環境變化的現實需要。因為缺乏社會責任意味著要承擔較大的道德風險,而這種道德風險隨時都可能轉化為商業風險。

(四)SA8000認證具有潛在效益

SA8000提供全面而靈活的社會責任認證,通過供方統一的第三方審核計劃,減少對買家提出的供應商審核。特別是兼容其他管理體系,可以提高企業國際信譽,取得消費者的信賴,從而為企業帶來更多的長期利益。實施SA8000還能降低事故發生率,提高企業產品品質,培養員工和顧客對企業的忠誠度,增加競爭優勢,促進企業可持續發展。

五、連云港市民營企業SA8000社會責任管理體系的構建

建立社會責任管理體系,是企業實施SA8000認證的前提和基礎,必須以SA8000:2001國際標準為依據,以國家勞動法規和國際勞工標準為規范,利用ISO9000質量管理體系標準的框架,結合企業需要和行業特點。

(一)樹立利益相關者滿意的社會責任理念

實施SA8000標準,必須保證企業決策層在價值觀念上由企業利潤最大化向利益相關者滿意最大化的轉變,尤其是要關注員工利益,體現勞工權益保護與回饋社會。其與ISO9000質量管理體系所提出的“以顧客為關注焦點”并不沖突。ISO9000強調顧客滿意,并以此提高市場占有率來解決企業生存問題。SA8000強調企業的社會責任,更是對顧客的負責,通過提高利益相關者滿意尤其員工滿意來推進企業以人為本、持續發展。

(二)建立社會責任管理體系

一是企業實施SA8000管理體系前的現狀診斷。參照SA8000管理體系的第三方評審規范要求,由企業內部社會責任小組成員與外部咨詢專家共同參加擬訂企業現狀診斷檢核表,包括面談提綱和現場檢查表以及相關法律法規清單。其目的是從中收集問題、發現疏漏,確定SA8000導入的工作重點。體系建立前的現狀診斷內容主要是明確企業生產經營活動中的社會責任因素,識別出重大社會責任因素,評估企業社會責任表現與SA8000及相關法律法規標準的符合差異程度。

二是擬定社會責任政策與目標。在SA8000社會責任管理體系現狀診斷的基礎上,結合企業的資源、戰略發展規劃、利益相關者的意見、適用的法律法規等,擬定出企業的社會責任政策及其所要實現的企業社會責任目標。在目標的制定過程中,目標必須具體、明確,可以有效衡量,是企業全體員工的共識和可以實現的。社會責任政策反映了企業高層管理者對實施SA8000體系的承諾,而社會責任目標則是對體系實施過程中重大社會責任因素的量化與細化。

三是明確社會責任組織結構與職責。通過工作分析,明確社會責任組織結構與職責,確定穩定有效的組織結構,保證組織內外部溝通渠道與核實渠道的暢通。在此過程中,需將以下三方面內容予以文件化:①社會責任賴以實現的組織結構圖;②各組織職能的社會責任職責、行為規范與社會責任目標;③組織溝通的方式、程序與渠道。

四是編寫社會責任管理體系文件。社會責任管理體系的建立和有效運行需要一套文件化的管理制度和方法。編寫體系文件是公司實施SA8000:2001標準、建立社會責任管理體系的一項基礎性工作,也是企業達到預定的社會責任目標、實現持續改進必不可少的依據和見證。社會責任管理體系文件是SA8000體系標準的信息承載體,體系的文件結構一般包括三個層次:管理手冊、程序文件、作業指導書。

五是社會責任管理體系運行。社會責任管理體系文件編寫完成并經批準生效后,進入運行階段,按管理體系手冊、程序文件及技術規程等文件的要求,整體協調地執行。社會責任管理體系的運行是執行社會責任管理體系文件、實現社會責任目標、保持社會責任管理體系持續有效和不斷優化的過程,它將企業制定的社會責任政策、目標、方案及體系文件轉化為具體的行動。

六是供應商、分包商和分供商的監控。SA8000:2001標準要求企業對供應商、分包商和分供商進行有效的控制,確保它們滿足標準的要求。企業應根據供應商、分包商和分供商控制程序,在評估和挑選供應商、分包商和分供商時,同時評估它們的社會責任表現及其管理水平,根據評估結果決定是否選用。企業還應進一步要求供應商、分包商和分供商作出書面承諾,承諾遵守SA8000:2001標準、接受公司監督、對不符合項及時采取補救行動。

(三)內部審核

社會責任管理體系經過一段時間的試運行,企業需要通過內部審核,檢驗管理體系是否有效運行,是否符合SA8000:2001標準和法律法規的要求。體系的內部審核包括兩個部分:一是SA8000體系的策劃是否符合其標準內容。二是體系是否有效運行。內部審核的內容主要包括:企業社會責任政策、目標達成狀況及企業社會責任表現;SA8000的有效性和適用性;相關法律法規與SA8000的符合性;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變化;企業利益相關者的要求和意見;對內對外信息溝通;供應商、分包商的控制;意外事故與教訓;SA8000的組織結構和職責。

(四)管理評審

企業最高管理者定期組織管理評審是SA8000:2001標準的要求。企業最高管理者根據標準要求定期審查企業政策、措施和執行結果。在通過SA8000:2001標準認證后,定期的管理評審可以確保體系的持續適用性、充分性和有效性。管理評審是在企業最高管理者的領導下,企業對自身社會責任管理體系的充分、適用和持續有效性的綜合評價。它有助于實現企業的社會責任承諾與體系的持續改善。管理評審的完成并不意味著體系運行的結束,它只是體系下一個運行過程的開始。

六、結束語

在連云港市經濟和社會快速發展時期,強化民營企業的社會責任,從戰略高度上對企業的社會責任體系設計,引導企業創建對環境和消費者負責的企業社會責任體系,對于連云港構建和諧社會,促進可持續發展有著深遠的現實意義。企業社會責任是保護勞動者權益的有效手段,是人類社會發展的一大進步,它在企業發展的同時更多地考慮到了人的發展。當然,對我國不少企業來說,SA8000標準的選擇可能有些無奈,但是應該認識到,在經過價格競爭、質量競爭之后,勞工標準、企業社會責任的競爭時代正在來臨,人道的工作條件和和諧的勞資關系正在成為一種新的競爭優勢。

參考文獻

[1]岳燕,陳圻.審視8000:評析該標準存在的六大問題[J].商業研究,2006,(23):101-103

[2]王冉冉.論SA8000標準的雙刃劍效應及對策[J].北方經貿,2004,(10):19-20

[3]金碚,李鋼.企業社會責任公眾調查的初步報告[J].經濟管理,2006,(3):13-16

[4]文英.我國企業社會責任的主要問題[J].中國鄉鎮企業,2006,(9):26

[5]文炳洲.社會責任、核心價值與企業國際競爭力[J].經濟問題2006,(8):44-45

[6]國家質量技術監督局.SA8000社會責任標準理解及實施指南[M].北京:中國計量出版社,2004

[7]連云港統計年鑒(電子版).連云港市統計局,2007

[8]單忠東.2006-中國企業社會責任調查報告.經濟科學出版社,2007

[9]徐曄宇等.2006連云港市私營企業抽樣調查分析報告.江蘇人民出版社,2007

課題組成員:徐曄宇陳國華穆鳳華郭家春王洪海張繼武王祥

執筆:徐曄宇陳國華張繼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