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創新社會文化功能論文
時間:2022-03-12 10:04:00
導語:技術創新社會文化功能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技術創新作為一種整合科學、技術、知識與經濟等要素的人類實踐活動,不但在社會經濟系統的變遷上顯示了積極的推動作用,而且通過其特有的活動方式作用于社會文化系統,改變著社會物質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面貌。根據默頓的顯功能和潛功能的劃分,透過技術創新的文化視野,對技術創新所具有的豐富社會文化內涵、實現文化創新的顯功能,消解社會文化邊界的正面潛功能,引發社會文化危機的負面潛功能進行了全面解析,不但有利于全面認識技術創新的功能作用,而且對建立一種新的技術創新文化觀也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技術創新;社會文化;顯功能;潛功能
Abstract:Technologicalinnovationasapracticalhumanactivityintegratingsuchfactorsasscience,technology,knowledgeandeconomytogether,playsapositivepromotingroleinchangingnotonlythesocio-economicsystembutalsothesocio-culturalsystemthroughitsdistinctiveactivitiestochangethesocialfeaturescoveringmaterialculture,systemcultureandspiritualculture.AccordingtothedivisionofexplicitandimplicitfunctionsbyMertonandseeingthetechnologicalinnovationinaculturalperspective,theabundantsocio-culturalconnotationarisingfromtechnologicalinnovationisanalyzed,includinghowtorealizetheexplicitfunctionofculturalinnovationanddigestthepositiveimplicitfunctiontogetridofthesocio-culturalboundaries.Especially,thesocio-culturalcrisiscausedbythenegativeimplicitfunctionisfurtheranalyzed.Theseanalysesarenotonlyhelpfultoall-sidedlyrecognizethesocialfunctionsoftechnologicalinnovation,butalsoisofsignificancetoforminganewviewpointoftechnologicalinnovationculture.
Keywords:technologicalinnovation;socialculture;explicitfunction;implicitfunction
技術創新是企業家抓住市場的潛在盈利機會,以獲取商業利益為目標,重新組織生產要素,建立起效能更強、效率更高和費用更低的生產經營系統,從而推出新的產品、新的生產(工藝)方法,開辟新的市場,獲得新的原材料或半成品供給來源或建立企業的新組織,它是包括科技、組織、商業和金融等一系列活動的綜合過程[1]。它不但在社會經濟系統的變遷上顯示了其作為“第一生產力”的直接推動作用,而且也在社會系統的政治、社會和文化等諸層面上顯示了間接的功能作用。在社會文化體系中,技術創新的功能定位和角色期待直接影響著人們實施技術創新的效果。這就要求我們從文化視角來解讀技術創新活動的時候,“只找出它所依附的原因還不夠,必須進一步把這種現象所以能夠協和一致的功能找出來”[2]。
一、技術創新的顯功能和潛功能劃分
根據默頓的社會功能劃分,對于某一事項社會功能的解讀,既可以根據“多重后果和總后果的凈差額的概念”,劃分為功能、負功能和非功能,也可以根據主觀目的與客觀后果是否一致的情況,劃分為顯功能和潛功能。顯功能是指某一具體單元(人、亞群體、社會系統和文化系統)的那些有助于其調適并且是有意安排的客觀后果;潛功能是指同一層次上的無意圖的、未認識到的后果[3]152-170。與前一種劃分相比,顯功能和潛功能的劃分打破了非此即彼的思考模式,不但關注到未被意料和未被廣泛認識的社會和心理后果,而且區分了活動的主觀愿望與客觀效果。這不但有利于全面認識技術創新對社會系統的功能作用,更有助于人們從積極方面來理解技術創新活動,肯定技術創新行為。
默頓認為,顯功能和潛功能的劃分是以行動主體的動機為依據的。在社會文化系統中,所謂技術創新的顯功能是指技術創新活動想要達到的有助于社會文化系統調適的為人們所認可的積極后果。它與技術創新的目的直接相關,強調后果的積極性和可預見性。在同一層次上,技術創新的潛功能,是指那些發生于社會文化系統,人們在技術創新實踐之前未曾預料到的功能后果。它強調功能后果的“未能預期”和未被認識,不但具有非預見性,而且具有結果的不確定性。那些對社會文化系統具有積極意義的后果構成潛正功能;對社會文化系統具有消極意義的后果構成潛負功能;那些與社會文化系統無關的后果則可以忽略不計[3]153。因此,本文在分析技術創新的社會文化功能時,主要側重于它的顯功能和不能忽略不計的潛功能的內容,并且通過區分潛功能的不同后果,使人們在認識到技術創新的積極作用的同時,也認識到其對整個社會文化帶來的消極影響,從而做到趨利避害,揚長避短。
二、技術創新的社會文化顯功能
透過文化形態的多重視角,廣義的社會文化可劃分為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方面。技術創新通過在器物層上豐富社會物質文化資源,在制度層上為社會提供新的制度模式,在觀念層上創造一個全新的文化環境的方式,豐富著社會文化的內涵,帶來文化的創新。
1.技術創新豐富社會物質文化資源
社會物質文化指人在物質生產活動中所創造的全部物質產品,以及創造這些物品的手段、工藝和方法等。它處于社會文化系統的最外層,是人類活動的直接作用對象,比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都經歷更多更頻繁的變化、改進和更新。
技術創新作為促進技術進步和社會發展的關鍵因素,始于研究開發終于市場實現。技術創新的持續開展不但實現了技術發明的不斷商業化和產業化,同時也加快了創新產品的普及。從人的存在和發展看,技術創新成果為人的自然生命存在提供直接保障,如醫療設備和治療手段的創新,提高了醫療救治的成功率,整體上延長了人的平均壽命。從人和自然的關系看,技術創新成果提高了人的自我改造和發展程度,如自然災害監測設備在各國的普及,在相當程度上減少了自然災害對人類的傷害,推進了人和自然的協調程度。從人的現實活動看,技術創新成果實現了人對生活環境、條件的改善需求,如地鐵、輕軌、磁懸浮列車等交通工具的市場化,提高了人們的出行質量。從歷史的眼光來看,每一次成功的技術創新實踐都會把人類活動帶到一個新的廣度和深度,如射電望遠鏡的使用,使人們對宏觀宇宙的觀察可達到200億光年以上。載人航天技術的成功應用,不但把人類的活動范圍從陸地、海洋和大氣層擴展到太空,更使人們能夠利用太空和載人航天器的特殊環境進行各種研究和試驗活動,開發豐富的太空資源,等等。
2.技術創新構建新的制度文化模式
“一切創造只有通過貫徹客觀的必然性,才能達到其崇高的地位,所以,柏拉圖認為,創造服從于理念;康德認為,創造服從于普遍的法規。”[4]201技術創新對于社會制度文化層的影響,主要是通過建構新的社會組織網絡、規章和制度實現的。首先,從文化進化制約因素的六個維度[5],即改變、接受、執行、傳播、產生和評估來看,創新可能是文化走向結構變化的第一步,個人的創新行為必須和其他人對這種創新行為的接受區分開來,技術創新的個體的隨意性和理解上的差異性要求新的制度文化模式的產生。其次,技術創新作為一種創造性的智力資源需要有公正、有力的法律手段維護其勞動成果。馬克斯·韋伯認為,制度的“適用”不僅能使人在理性的基礎上處理好人與人之間的利害關系,也能產生“合理的經濟行為”,它還是合法統治的依據[6]。專利制度和知識產權制度等就是圍繞如何維護智力創造者、知識擁有者的合法權益,以調動其積極性,推動技術創新并最終實現經濟增長的一種社會關系[7]。它們的出現正是適應了技術創新成果的制度合法性訴求。第三,在企業層面上,以理想信念、價值觀念和行為準則為依據制定的企業制度文化對于員工行為的約束和規范,直接反映了企業技術創新的水平和接受程度。大到國際統一、行業統一的技術標準的建立,小到企業的技術規范、教育培訓等的形成,都是技術創新主體為適應技術創新實踐所作出的一種積極應對。
3.技術創新創造新的社會文化環境
從嚴格意義上講,制度可以體現價值觀,但是社會制度并不能完全包含價值觀。技術創新活動所遵循的社會規范和社會價值并不是完全由社會制度來體現和承載的[8]。技術創新帶來的人們的價值理念、思維模式等觀念的轉變,創造出一種維持技術創新社會角色的文化環境。首先,技術創新實踐的過程性和系統性使企業不再是因相互利用的需要而聚集起來的群體,而是一群有著共同價值觀、共同理想和情感追求的人凝聚起來的組織。企業共同價值觀的確立,為企業及其員工界定了技術創新的精神文化目標。其次,技術創新的價值預設反映出社會文化的價值內化結果,它通過對社會文化中有利于技術創新的價值取向的發現、肯定和加強,來自覺地維持技術創新的持續發展。其間逐漸形成的追求經濟價值、生態價值和人文價值相統一的新的生活方式,完成了對以往文化的超越。最后,技術創新的文化滲透具體化為一種整體的技術創新行為導向,意味著形成了共同的文化情境。這種文化情境不僅是技術創新功能、指令的反映,而且也是技術創新賴以生存的空間。它不是作為社會制度的補充而出現的,而是一種包含社會制度在內的,從更深、更廣的范圍和層次上來制約和影響技術創新活動的文化環境。
三、技術創新的社會文化正面潛功能
與顯功能相比,潛功能體現出的是“非常識性”知識,它使某一活動或信念不像它初看上去那樣簡單,而是帶來“意想不到”的后果。在有利的方面,技術創新對于文化邊界的消解,客觀上打破了文化對人類活動的各種束縛。
1.技術創新承擔了文化補償性功能,消除了傳統價值的桎梏
蘭德曼認為,技術發明補償了人適應自然的匱乏,也補償了幸存下來的道德和社會慣例的不足之處,它們被發明之后不會很快消失,而是成為一種伴隨著民族的永恒的財富。我們在創造技術文明的同時,也有能力把它們作為一種穩定的慣例和傳統價值保存下來[4]202。一旦技術創新居于劣勢的社會或文化系統處于文化方面具有高度控制性的技術創新社會或文化系統的開放狀態之中時,由技術創新優勢所建構出來的外來文化的示范效應就會通過文化的模仿和攀比機制而發生,而在逐漸地適應和整合這種文化示范效應的過程中,一種文化上的變遷過程也就不知不覺地發生了[9]。
在新技術面前,人們總是習慣用固有的思想觀念和傳統的思維方式來對新技術進行判斷,技術創新的受阻也主要來自技術思想觀念的保守。于是,技術創新所帶來的經濟全球化與多元文化的地方性關系,在價值層面上,必先遭遇緊張和沖突而不是共生和融合。然而,自工業革命以來,技術創新的持續快速發展顯然是對保守的傳統價值的有力回應,它對人類以重復性思維和重復性實踐為主的傳統生活圖式和價值傳統的消解,使人類進入一種超越傳統經驗性和人情化模式束縛的文化圖式。這樣一來,一種以崇尚創新、敢于冒險、尊重差異、容忍失敗等為特征的創新價值觀逐步建立起來。在這個意義上,技術創新承擔了對文化傳統中難以適應時代要求的文化要素的補償作用。
2.技術創新打破了文化的階層壟斷,使文化日益平民化
文化天然地限定了其服務的對象和范圍,在國家范圍、階級范圍、組織范圍等方面都會產生一定程度的文化限制和文化特權。然而,隨著技術創新的新進展,這種文化壟斷和文化特權逐漸被打破,為大眾所接受和利用。以網絡技術創新為例,最初,大型計算機主機只有極少數專家才能控制,他們對信息享有天然的壟斷權。到了20世紀六七十年代,“分時系統”技術的成功應用,使大型主機變成了個人計算機,讓計算機得以普及,進入尋常百姓家中。而80年代中后期開辦的數不清的BBS站點和以非層級方式鏈接的Usenet的興起,則徹底打破了專家和政府對信息的絕對壟斷,完成了計算機的英雄時代向平民時代的轉變。特別是近幾年來,個人博客的產生和發展,集中地反映出人們在社會文化領域,反對任何形式的集權和信息壟斷,推崇個人自由和自我創造的精神。一直以來由政府和官方控制的媒體資源,正由于網絡技術的不斷創新和發展被普通群眾所參與和享用,成為社會文化領域的主體趨勢。
3.技術創新模糊了文化的時空維度,消解了文化的民族性、地域性
從文化演進的方式、路線、環境、結構和內容來看,雖然一定文化傳統的形成和發展受到自然環境和技術發展水平的制約,但是在技術體系內在地規定了技術發展的譜系、邏輯或可能性的同時,一定的文化會在這諸種可能性之間進行篩選而使技術發展的軌跡呈現民族特征。一種文化在一定時期的發展過程中,技術的一些譜系可能會被遺忘或摒棄,然后經過一個時期后又再度出現[10]。當今,技術創新實踐的廣泛開展,使世界呈現出的經濟全球化、信息技術化和知識經濟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文化的民族性、地域性。
技術創新的結果,尤其是高科技成果的產業化、社會化過程,在一定范圍內實現了社會時間和空間的共有,比如,國家可以借助于媒體技術實現全球同步的決策;企業可以通過電視電話會議同時與全球各地的分支機構進行即時溝通。一項或少數幾個重要的技術創新成果的出現,以及隨之涌現的一系列在技術上與之相關的創新,使世界各國的人們經歷著日益相似的生活環境的熏陶。技術的全球化,使人們在對時間的理解上打破了不同地域從不同的時間觀念出發的地方時間觀,能夠從一個共同的時間即“全球時間”出發考慮問題。比如美國的電腦公司利用美國和印度兩國之間的全球時間差,要求跨國公司的兩國的軟件開發人員相繼工作,一個國家的員工下班了,另一個國家的員工正好上班,通過信息傳遞接著干另一國員工未干完的工作,從而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11]。正如雷蒙·潘尼卡、池田大作所認為的那樣,全球化生活給現代人的生存帶來一種前所未有的張力或危機。但從積極方面說,這反而迫使人不得不跳出個體、國家、民族、種族的框框,嘗試從一種全球意識出發,立足于全人類的利益考慮問題和采取行動[12]。
四、技術創新的社會文化負面潛功能
技術創新與社會文化的互動,是對技術創新本身的道德判斷和價值判斷的再認識。如果技術創新主體在價值判斷上割裂了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就會造成人文主義泛濫或功利主義盛行,而主體與客體的價值分離則嚴重危害著技術創新生態價值的實現。因此,技術創新具有人們不愿看到的消極文化功能。
1.長期只作單一經濟合理性的考察,助長了功利主義的價值觀
“作為一種在認識物的基礎之上,控制物和改造物的活動,技術活動由于其巨大的物性價值而大大促進了‘物’文化的張揚。”[13]在傳統的物本主義發展觀的指導下,技術創新成為一種“唯經濟價值取向”的實踐活動[14]。長期以來,人們對于技術創新的關注過于集中在其經濟價值上,與其他社會要素在層次上逐漸地脫節、斷裂,造成了技術創新行為的社會失范。在國家之間,經濟競爭使政府對政策和制度的供給偏向于經濟效能,人們在享受著技術創新帶來的巨大財富的同時,一種以單純追求經濟增長為目的的技術創新價值取向亦在逐漸形成。此外,企業作為技術創新的主體,其采取和實施技術創新的根本目標是最大限度地謀取經濟利益,追求利潤的最大化,這使得技術創新在經濟領域呈現出一種無限制的自我擴張的發展態勢,這種技術創新觀和技術創新模式逐步確立起一種社會共識和價值共識,被歷史地定格下來。于是,技術創新變成了人文主義者猛烈批評的對象,卻成為功利主義者追求物質財富的工具。功利性、短視性和唯經濟利益至上的價值觀讓技術創新離其促進經濟和社會進步的本來面目越來越遠。這種人們不愿看到的負面后果不但使人們開始懷疑技術創新的價值,也在一定程度上引發了對技術創新的否定,導致對技術創新活動的抵制。
2.對于環境的破壞和自然資源的過度使用,造成了與生態價值的背離
與技術創新發展速度相比,人類在道德上、認識上會顯得準備不足,這就導致技術創新成果的濫用。實踐表明,傳統技術創新觀由于忽略了資源的節約、自然環境的優化、社會關系的和諧和人文價值的追求,它在促進經濟快速增長的同時,又在不斷給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帶來障礙,產生了技術創新社會功能與價值關懷相背離的危險傾向。于是,某種情況下技術創新能力越強對自然的破壞就越大。如大規模機械采掘對地質環境的大規模破壞,造成的地面坍塌;生物技術創新對空氣、水域的污染和對地球植被的破壞,導致的“溫室效應”和“酸雨”等,都反映出人類在追求商業效益時,對自然生態系統所存在的“內在價值”的忽略。此外,在整體水平上,由于人們的天然活動空間的日益縮小,人造活動空間的日益擴大,使社會生態倫理價值在人們的腦海里逐漸模糊。因此,經濟、社會和生態不相協調和非共生性質的產生及社會公共福利的嚴重損失的現象背后蘊涵著的技術創新對“天人合一”的傳統倫理觀念的消解和對生態價值的背離,不但是人們在進行技術創新之初所始料未及的,也是有悖于人類的生存發展本質的。
五、結語
基于上述研究,我們認為,無論人們是否能夠感觸到技術創新的社會文化功能的暗流涌動,其都內在地作用于社會文化。總體來看,技術創新對于社會文化系統的功能作用是技術創新所具有的豐富社會文化內涵、實現文化創新的顯功能和消解社會文化邊界、引發社會文化危機的潛功能共同作用的結果。
技術創新對于社會文化的功能作用是通過其顯功能與潛功能之間及正面的潛功能與負面的潛功能之間的相互滲透、互補和耦合來實現的。當現存的社會結構總后果的凈差額顯然是正功能時,就會產生一種強烈的技術創新愿望和持久的創新動力,反之,就會產生一種強烈的、明顯的要求變遷的壓力。因此,必須在技術創新文化功能的消長中,發揮其促進人類社會進步的功能,反思其重構社會文化圖式的功能,遏制其危害社會進步的功能,使三者之間揚長避短,從而形成一種技術創新與社會文化系統協同互進的循環模式,達到持續、健康的技術創新實踐的實現。此外,社會文化系統總是要靠不斷地與外界進行著物質能量的交換,來達到從不平衡、不穩定而趨向平衡和穩定。在技術創新與社會文化的互動過程中,技術創新要素與社會文化要素通過從不和諧、不穩定而趨向和諧與穩定創新的互動,形成了一種超循環的發展態勢,使得一種具有技術創新特征的文化體系得以孕育和產生,成為一種技術創新文化。因此,當我們從文化視角來考察創新活動的時候,僅認識它的各種功能作用還不夠,還要建立一種新的技術創新文化觀。
參考文獻:
[1]傅家驥.技術創新學[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8:13.
[2]迪爾凱姆.社會學方法的規則[M].胡偉,譯.北京:華夏出版社,1999:79.
[3]默頓.社會理論和社會結構[M].唐少杰,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6.
[4]蘭德曼.哲學人類學[M].閻嘉,譯.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6.
[5]RamseyG.Thefundamentalconstraintontheevolutionofculture[J].BiologyandPhilosophy,2007,22(3):406.
[6]賈嵐生.文化生產力的社會功能[J].理論與改革,2005(3):111.
[7]馬林諾夫斯基.科學的文化理論[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9:65.
[8]馮鵬志.論技術創新行動的環境變量與特征一種社會學的分析視角[J].自然辯證法通訊,1997,17(4):44.
[9]馮鵬志,阮丹生.技術創新在當代社會發展中的功能分析[J].理論前沿,1998(16):13.
[10]王志偉.技術擴散過程的幾類限制性因素[J].自然辯證法研究,2002,18(1):26.
[11]陳凡,朱春艷,胡振亞.論技術、時間、文化的全球性與地方民族性[J].東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8(3):157.
[12]黃銘.過程與拯救懷特海哲學及其宗教文化意蘊[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序言.
[13]張成崗.現代技術問題研究[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87.
[14]易顯飛,李兆友,傅如良.科學發展觀與技術創新的價值重構[J].自然辯證法研究,2006,22(10):82.
- 上一篇:語義網知識管理研究論文
- 下一篇:管網水水質預測研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