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鎮化與工業化協調發展論文

時間:2022-09-17 08:55:00

導語:城鎮化與工業化協調發展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城鎮化與工業化協調發展論文

摘要:城鎮化與工業化協調發展是新階段加速推進城鎮化和加快完成工業化任務的客觀需要。要實現其協調發展,當務之急是要提高城鎮化水平,縮小工業化與城鎮化之間的差距。其基本思路應為: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增大就業比重,重點通過加快服務業的發展來帶動城鎮化,而不是反過來,依靠加快城鎮化來促進服務業發展。為此,要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加快服務業的發展,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防止產業“空殼”化。

關鍵詞:城鎮化協調發展第三產業政策措施

前言

城鎮化與工業化協調發展是新階段加速推進城鎮化和加快完成工業化任務的客觀需要。能否做到城鎮化與工業化兩者的協調發展事關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增長速度的快慢和效率的高低。從根本上講,要實現城鎮化與工業化之間的協調發展,必須采取行政的、經濟的、法律的等綜合措施,才能奏效,單靠哪一種措施都無法解決。其基本思路應為: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增大就業比重,重點通過加快服務業的發展來帶動城鎮化,而不是反過來,依靠加快城鎮化來促進服務業發展。具體的政策措施就是要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加快服務業的發展,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防止產業“空殼”化。

對策之一:大力發展第三產業,推動工業化與城鎮化的協調發展

傳統理論認為工業化是城鎮化發展的根本動力,第三產業是城鎮化發展的后續動力。在相當長的時間里,這一理論一直占據主導地位。但當工業化與城鎮化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后,第三產業的地位已經發生了較大變化,其推動作用越來越顯著,并不斷上升,而工業化的作用則呈現遞減的趨勢,傳統理論由此面臨新的挑戰。

城鎮化、工業化與第三產業之間具有密切的聯系:工業化推動城鎮化的發展,城鎮化能夠促進第三產業發展,反過來,第三產業的發展也會增強城鎮的吸納能力,加速城鎮化的進程,為工業化發展提供豐富的人力、物力資源。城鎮化與第三產業的發展存在一定的正相關關系。城鎮化水平越高,第三產業發展程度也就越高,城鎮化水平較低,表明第三產業不太發達。一方面,發展第三產業,必須依托城鎮化。第三產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斷變化的,在工業化的后期,第三產業對國民經濟的貢獻會逐漸大于第二產業,對農村向城鎮集聚的要求也高于第二產業。只有城鎮化才能促進第三產業的繁榮和發展。另一方面,沒有城鎮化,第二、三次產業就失去了發展空間和載體。城鎮化與相關產業本當融為一體,沒有產業支柱的城鎮化是沒有什么意義的,也是發展不起來的。因為沒有產業支持,城鎮的人口就很難充分就業,就沒有足夠的收入,就很難刺激消費,而沒有消費就沒有再生產。發達國家城鎮化與第三產業的相關系數一般為0.8,而中國2002年城鎮化與第三產業的相關系數則為1.16。中國城鎮第三產業比重也明顯高于農村第三產業比重。

第三產業對促進和推動中國工業化與城鎮化協調發展是功不可沒的,尤其是近年來業已成為經濟增長的“新高地”。但存在的問題不容忽視:第三產業比重明顯偏低,而且內部結構不合理。與世界大部分國家相比,中國第三產業增加值在GDP中所占比重偏低。目前,絕大部分發達國家的這一幅比重在60~80%,大部分發展中國家也超過35%,而中國2002年這一比重僅為33.7%。從第三產業內部結構看,發達國家主要以信息、咨詢、科技、金融等新興產業為主,而中國仍以傳統的商業、服務業為主,一些基礎性第三產業和新興第三產業仍然發育不足。這些問題,直接影響GDP的增長,制約了城鎮化的發展。

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切實推進工業化與城鎮化的協調發展,其主要政策措施為:(1)盡可能地消除制約第三產業發展的不利因素。現階段制約第三產業發展的主要因素是人均GNP。經驗表明,在人均GNP較低的情況下,消費產品的需求彈性低于物質產品,第三產業不可能有很高的發展速度。另外,制約第三產業發展的因素還有:城鎮化水平偏低和質量不高;城鎮化滯后于工業化;國內有效需求不足;第二產業比重偏高等。要提高城鎮化水平和降低第二產業比重,就必須發展第三產業。(2)調整產業結構序列,變“二、三、一”不良型為“三、二、一”合理型。西方發達國家城市工業和第三產業的比例一般為1:2或1:3,產業結構序列呈現“三、二、一”的合理態勢。中國1990年城市工業與和第三產業的比例為37.0:31.3即1:1.18,第一、二、三產業比重為27.1:41.6:31.3,產業結構序列呈現“二、三、一”的不良態勢。到2002中國年城市工業與和第三產業的比例發展為44.9:33.7即1:1.33,第一、二、三產業比重為14.5:51.7:33.7,產業結構序列仍呈現“二、三、一”的不良態勢。也就是說,12年來城市工業與和第三產業的比例變化不大,上升了0.15個百分點。要進一步加快第三產業的發展,收縮第二產業,提高第二產業的聚集性,培育支柱產業,退二進三,發揮比較優勢,努力使大多數城鎮特別是大城市、沿海城市的產業結構,從“二、三、一”的不良型轉變為“三、二、一”的合理型。(3)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根據中國資源稟賦,按照比較優勢原則,應當調整工業發展戰略,適時適度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擴大就業機會。國家應當出臺一些相應的配套政策,為勞動密集的中小企業發展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鄉鎮企業應該繼續把勞動密集型產業作為主要發展方向;引導鄉鎮企業向重點小城鎮合理集聚。在城市工業和經濟發達地區鄉鎮企業產業升級過程中,應鼓勵勞動密集型產業向中西部地區擴散;把農副產品加工業和運銷業作為鄉鎮企業發展的重點;大力發展有地區資源優勢、傳統工藝和特定市場優勢的特色產業。在市場準入方面,消除各種形式的對勞動密集型產業和中小企業的歧視;在稅收方面,糾正對中小企業各種形式的不公平待遇;在金融方面,大力發展能夠真正為中小企業服務的中小金融機構。

對策之二:通過加快服務業的發展,帶動工業化與城鎮化的協調發展

服務業是第三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第三產業對城鎮化與工業化的推動作用中,服務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可以說,第三產業的發展主要取決于服務業的發展程度。因此,服務業是否發展嚴重影響著城鎮化的發展,影響城鎮化與工業化的協調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服務業得到較快發展,1979年到2000年,服務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0.3%,2000年達到29704億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由23.7%提高到33.2%;從業人員年均增長6.7%,2000年超過1.9億人,占全社會從業人員的比重由12.2%提高到27%。服務業內部結構發生較大變化,電信、金融、保險、房地產、文化體育、科技綜合服務等附加值較高的新興產業發展迅速,比重提高;商貿餐飲、交通運輸、居民服務等傳統產業繼續發展,技術水平也有一定程度的提高,服務項目增加,服務質量改善。當前,中國服務業存在的問題:第一,總量不足,比重過低。2001年,中國服務業在GDP中的比重和從業人員占全部就業人口的比重分別只有33.6%和27.7%,不僅大大低于發達國家,也明顯低于發展中國家的平均水平。第二,內部結構落后,傳統服務業比重過高,現代服務業發展明顯滯后和不足。第三,服務領域小,服務水平不高。多數服務領域嚴重不適應發展市場經濟的要求,服務品種少,手段落后。

中國服務業發展滯后影響了非農產業就業比重的上升,影響了工業化的整體演進和城鎮化的進程。在“十五”至2010年期間,工業部門吸納就業的能力已相對有限,而城市服務業擴張的空間很大,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向非農產業的轉移主要取決于服務業的發展。同時,三次產業結構調整的重點是提高第三產業的比重,工業和農業的結構升級也依賴于市場中介和高層服務業的較快發展。在這種條件下,只有大力加快服務業的發展,才能帶動工業化與城鎮化的協調發展。應當全面發展城市服務業尤其是大城市的各種現代服務業,以此帶動城市居民消費結構的升級和消費需求的擴大,并促進城鎮化的發展和城市整體水平的提高。對于已經長期工作和生活在城市的農村勞動力及其家屬,要適應城市發展的趨勢而有步驟地將其轉變為城市人口,并根據城市經濟運行的需要相應擴大城市的規模。具體政策措施為:(1)深化城鎮住房制度改革,落實住房分配貨幣化政策;發展以居民住宅為重點的房地產業和裝修裝飾業,規范發展物業管理業。(2)加大旅游市場促銷和新產品開發力度,加強旅游基礎設施和配套設施建設,改善服務質量,促進旅游業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3)優化配置和充實社區服務設施,鼓勵創辦各種便民利民的社區服務企業,壯大社區服務業。(4)理順職業培訓的管理體制,探索公辦民助、民辦公助、中外合作等多種辦學方式,促進職業培訓產業成長。(5)開發健康有益大眾化的娛樂、健身項目,發展文化和體育產業。(6)積極引進新型業態和技術,推行連鎖經營、物流配送、制、多式聯運,改造提升傳統流通業、運輸業和郵政服務業。(7)加快發展金融保險業,支持商業銀行拓展信貸業務,拓寬保險資金運用渠道,提高保險公司承保能力和償付能力,鼓勵金融保險業務創新,改進服務。(8)實現中介機構脫鉤改制,確保其獨立、客觀、公正地執業,大力發展會計服務、法律服務、管理咨詢、工程咨詢等中介服務業。積極發展信息服務業特別是網絡、信息技術應用咨詢和數據庫服務業。(9)加快適宜產業化經營的社會事業的改革,實行政企(事)分開、企業與事業分開、營利性機構與非營利性機構分開。(10)加快機關、學校、醫院和企業事業單位后勤服務的社會化進程,逐步改制為獨立法人企業。(11)積極推進商業、外貿、供銷、糧食等系統的改革,增強流通企業活力。

對策之三:大量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增加就業,促進工業化與城鎮化的協調發展

中國是一個人口大國,2002年全國人口達到12.85億,其中,農村人口7.8億,占總人口的61%。目前,中國農村勞動力總數大約為4.7億,從業人員3.2億左右,農村剩余勞動力保守估計在1.5億以上,且每年仍以1000萬驚人的速度遞增。加上城鎮每年新增的1300萬的就業勞動力,形成了嚴峻的就業壓力。據統計,中國每年大約有1500萬農民轉移到城鎮和非農產業。

農村剩余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和城鎮轉移,是工業化和現代化的必然趨勢。要大量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根本的辦法就是堅持工業化、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與城鎮化三位一體,防止產業“空殼”化:(1)加快城鎮化進程。城鎮化水平每提高一個百分點,可以轉移農村人口1300萬,城鎮化水平越高,轉移出路越廣,就業比重也就越大。城鎮化水平過低或滯后,轉移出路狹窄,就業比重也就越小。(2)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同量資本投入第三產業所創造的就業崗位是第二產業的3-4倍;第二產業每增加一個就業者,第三產業相應地增加3-5個就業者。(3)加快發展服務業。(4)繼續完成工業化。

除以上4個方面的措施以外,要把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出去,還必須注意2個問題:

一是要正確認識農民工問題。農民工是一個特殊群體。據權威部門估計,現在跨地區打工的農民約有8000-9000萬人左右,占農村勞動力的15%~20%。如何全面正確認識農民工地位與作用,是當前城鄉就業政策的一個突出問題。第一,農民工進城務工經商是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的重要途徑,是推進城鎮化必然要經歷的過程。中國要推進城鎮化,走向現代化,農民進城打工就是不可避免的。第二,農民工進城務工經商是擴大農民就業和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渠道。第三,農民工進城務工經商是加入WTO后發揮中國勞動力成本低的優勢,增強中國工農業產品國際競爭力的必然選擇。第四,農民工進城務工經商是發展城市第三產業、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質量的客觀需要。第五,農民工進城務工經商是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文明輻射農村的現實途徑。

二是要善待農民工,消除農民工搶城里人飯碗的舊觀念。要轉變觀念,樹立農民剩余勞動力進城打工是新增就業崗位,而不是擠占城鎮原有就業工作崗位的錯誤觀念,適度地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補充經濟發展對勞動力的需求。要善待農民工,做好有關農民工方面工作:(1)要從多方面給農民工“減負”,減少各種收費,降低農民進城務工的成本。(2)搞好多方面“服務”。建立勞務市場,提供就業信息,加強就業指導與培訓,提供法律援助、勞動安全、子女教育等方面的服務。(3)要給農民工“留退路”,力求做到回鄉可以種田,進退有路,無后顧之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