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節能減排稅收制度研究論文

時間:2022-12-06 02:44:00

導語:我國節能減排稅收制度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我國節能減排稅收制度研究論文

內容摘要:本文闡述了節能減排的涵義,分析了稅收政策在節能減排中的作用以及我國現行稅收制度所起到的作用,并提出了我國節能減排制度的構建思路。

關鍵詞:節能減排稅收制度環境保護稅

“節能減排”簡單地說就是節約能源資源消耗,減少廢物排放。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首次把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確定為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中長期規劃的一項戰略任務。黨的十七大報告再次強調要加強能源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并指出必須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放在工業化、現代化戰略的突出位置。

我國經濟發展中面臨的環境問題

我國經濟的快速增長,消耗了大量的資源,也對環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壞。據統計,2003年我國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造成的經濟損失,占當年GDP的15%。而世界銀行2001年發展報告列舉的世界污染最嚴重的20個城市中,我國占了16個。

上述問題的存在,使得與人們生活緊密相關的生態安全受到了嚴重威脅,甚至一定程度上抵消了經濟增長所帶來的利益。據世界銀行按照目前發展趨勢所做的預計,到2020年中國僅燃煤污染一項導致的疾病,所需付出的經濟代價就高達3900億美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3%。因此,構建我國節能減排稅收制度已刻不容緩。

稅收政策在我國節能減排體系構建中的作用

強化社會節約意識。稅收體現的激勵與約束效應是引導市場主體行為的有力杠桿,是強化社會節約意識的有效途徑。稅收政策的調整將促進市場主體按照政府建立節能減排體系的要求調整自身的經濟行為,強化節約意識。

促進資源節約技術的開發和利用。資源節約技術的研究與開發,既是一項基礎性研究,也是一項應用性的科技推廣活動,包括資源節約技術在內的技術進步主要來自于國內的發明創新、向國外引進和提高本國的勞動生產率這三個方面。在建立節能減排體系的過程中,稅收作為政府的一個經濟杠桿可以通過降低稅率、延期納稅、加速折舊和投資稅收抵免等稅式支出方式促進節約資源技術的研究、開發和推廣。

鼓勵資源循環利用以減少污染。在鼓勵資源循環利用、減少污染的過程中,政府既可以采用法律手段、行政手段,也可以采用經濟手段來減少原生資源使用、提高要素綜合使用率、降低污染。世界各國實踐表明,經濟手段是保護環境、節約資源最為有效的手段之一。而稅收作為政府主要的經濟手段,是控制污染、保護環境、促進資源循環利用不可偏廢的措施。這些措施可以是限制不可再生資源消費的稅收政策,也可以是鼓勵資源綜合利用、循環利用、節能環保的稅式支出。

與其他促進節約的政策形成協同效應。國家宏觀經濟政策要在建設“節能減排”中發揮積極作用,需將稅收政策與其他經濟政策結合起來,發揮政策的協同效應。因為節能減排體系的建設涉及到能源、資源、土地、科技進步、產業布局等多個方面,每一個方面的宏觀經濟政策都涉及到幾個相關部門,因而政策措施是一個綜合的、長期的系統工程,相互之間需要進行協調與配合。只有這樣才能充分發揮稅收政策和其他宏觀經濟政策在節能減排體系構建過程中的協同效應,提高節能減排政策措施的整體效益。

我國現行稅制在節能減排方面的措施及不足

(一)我國現行稅制中的環境保護措施

增值稅:對原材料中摻有不少于30%的煤研石等廢渣的建材產品和利用廢液、廢渣生產的黃金、白銀在一定時期內給予免稅優惠。消費稅:將對環境造成污染的鞭炮、焰火、汽油、柴油以及摩托車、小汽車等消費品列入征收范圍,并對小汽車按排氣量大小確定高低不同的稅率。企業所得稅:規定企業利用廢液、廢氣、廢渣等廢棄物為主要原料進行生產的企業,可以在5年內減征和免征企業所得稅;對外國企業提供節約能源和防治環境污染方面的專有技術所取得的轉讓費收入,可減按10%的稅率征收預提所得稅,其中技術先進、條件優惠的,可給予免稅。此外,我國現行的資源稅、城鎮土地使用稅、土地增值稅等稅種也對保護環境不受污染、提高資源的使用效率、實現可持續發展有積極的作用。

(二)現行稅制在節能減排過程中存在的不足

我國現行稅制中缺少以保護環境為目的的專門稅種,稅收對環境保護的作用主要靠分散在一些稅種中的稅收優惠措施來得以體現,這樣既限制了稅收對環境污染的調控力度,也很難形成專門用于環保的稅收收入。同時,現行稅制中為了環保而采取的稅收優惠措施的形式過于單一,僅限于減稅和免稅,缺乏針對性和靈活性,影響了稅收優惠的實施效果。在保護自然資源方面,現行的資源稅也很不完善。我國節能減排稅收制度的構建思路

(一)應遵循的基本原則

堅持以國情為本的原則。建立并完善我國的環保稅制,需要借鑒國外的成功經驗,但應以我國的基本國情為準,建立適合自身發展的環保稅制,而不能盲目照抄照搬他國做法;堅持公平與效率相協調的原則。環境保護稅應該體現出“誰污染誰治理”的原則,對造成環境污染、破壞生態平衡的企業和個人征稅,同時,環保稅應在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進行合理、有效的分配,以提高效率,更好地治理環境;堅持依法征收的原則。在新環保稅制中,應體現對破壞環境的企業和個人必須依法征收的原則;堅持專款專用原則。稅款專用是環保稅充分發揮作用的一個重要條件,應當把稅收用于政府承辦的環保設施和重點環保工程上。同時,又要為環保科研部門提供科研經費,用科技手段來加大環保的力度。

(二)構建思路

開征環境保護稅。根據國際標準,環境保護稅是國家為了促進環境保護而根據“污染者負擔”原則而開征的專門性目的稅,其稅收收入通常作為專用基金,全部用于環境保護。我國應將目前的各種有關環境污染的收費項目進行整合,開征環境保護稅。環境保護稅的納稅主體應包括直接向自然環境排放污染物的所有單位和自然人。借鑒外國經驗,環境保護稅的具體稅目可以分為:大氣污染、水污染、固體廢棄物、噪音等。

完善資源稅。擴大資源稅的征稅范圍,征稅對象包括礦產資源、水資源、森林資源和草原等。應將土地使用稅、耕地占用稅、土地增值稅并入資源稅中,以加強土地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和對耕地的保護。另外,對資源稅的稅率也需要重新設計。

改革消費稅。可以通過對相關的產品征收消費稅的方式,如增設含磷洗滌劑、臭氧損耗物質、煤炭、焦炭、火電、一次性筷子、一次性飲料容器、一次性電池等污染產品為消費稅稅目,提高其生產成本,進而達到提高個人消費成本的目的;通過價格機制限制損害生態環境和資源的消費,鼓勵保護資源環境的“綠色消費”,如提高低標號汽油、含鉛汽油,大排量的小汽車、越野車、摩托車等的消費稅稅率;針對高檔建筑裝飾材料(如木制地板)、高爾夫球具等征收消費稅,控制資源的過度消耗。而對清潔能源如生物能源免征消費稅等。

在所得稅和關稅等稅種中體現“節能減排”精神。如在企業所得稅方面,對于企業進行的治理污染和環境保護的固定資產投資,可采用加速折舊辦法;企業購進的節約能源和防治污染的專利技術等無形資產,允許一次性攤銷;企業用于環境保護和污染治理方面的開發費用允許據實列支;對荒地、荒山、荒漠等方面的開發投資,給予減免所得稅優惠;對有償轉讓環保科研成果及提供相關技術咨詢、技術培訓而取得的收入,給予一定的所得稅優惠。在關稅方面,對進口國內不能生產的治理污染設備、環境檢測和研究儀器,應免征或減征進口關稅。嚴禁或嚴格限制有毒、有害化學品或可能對我國環境造成重大危害產品的進口。

參考文獻:

1.張剴.建立完整的“綠色稅收”體系的探討.中國稅務報,2007-11-22

2.朱軍.構建節約型社會的稅收政策.經濟參考報,2005-10

3.趙恒.環境保護期待“綠色稅收”.檢察日報,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