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我國第三產業發展價值之關系論文
時間:2022-12-14 11:42:00
導語:剖析我國第三產業發展價值之關系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論文摘要:本文通過對不同歷史時期產業結構劃分內容的變化分析,說明經濟理論隨著實踐發展而不斷發展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并在此基礎上對第三產業的內容、層次等進行了闡述,指出第三產業同樣是以人類勞動為實體,其勞動成果同樣是、也只能是用于交換,因此,該產業大部分行業是價值創造的部門,其價值實現的程度取決于傳統行業對其的依賴程度。
深化和發展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是實踐的迫切要求,也是理論本身的與時俱進品質使然。很長時期以來,理論界就這一問題進行了廣泛而深刻的討論。其中,關于第三產業與價值創造的關系問題,筆者認為.不能籠而統之地說第三產業是價值創造的主體或只是參與價值的分配,而應根據第三產業不同部門的不同作用進行具體分析。
一、傳統經濟學關于產業結構的劃分及其依據
經濟學或政治經濟學作為研究一定社會生產、交換、分配和消費等經濟活動、經濟關系和經濟規律的科學,伴隨著人類社會商品經濟活動的步伐迄今已經走過了近四百年的歷史。在這一歷史過程中,作為人類認識自然、改造世界的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也經過了由低到高的發展過程。以19世紀30年代為界,之前屬于古典市場經濟階段,之后被稱作現代市場經濟時期。與此相適應,作為社會經濟活動在理論E反映的經濟學也就有了傳統經濟學與現代經濟學的區別。而且各自在研究方法、內容、范疇、政策主張等方面有著明顯的不同。
就構成國民經濟體系的產業結構的劃分來說,傳統經濟學將產業結構劃分為兩大部類,即物質生產部門和非物質生產部門。認為社會財富是由物質生產部門創造的,非物質生產部門不生產物質資料,自然也就不創造價值,只是參與了價值的分配。因而,衡量社會經濟發展的指標是社會總產品(值),即社會物質生產部門在一定時期所創造的全部物質產品(值)的總和,它由各部門的產值匯總相加所得,非物質生產部門產值被排除在外。這是由當時的市場經濟狀況決定的。
古典市場經濟是對數千年占統治地位的自然經濟的否定,是生產力進步和社會分工的產物,同時,又是分工在專業化、廣泛化基礎上發展有限性的結果。其顯著特征是:(1)社會分工發展到相當高的程度,社會生產建立在機器大工業和生產社會化基礎之上,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幾遍及社會的各個角落;(2)市場交換借助貨幣實現,交換關系發展為生產者、消費者和商品中介人的多邊關系,即獨立的商業資產階級出現;(3)信用關系逐漸發展和擴大,紙幣、期票、匯票、銀行券和支票等逐漸代替金銀成為一種獨立的貨幣形態并作為資源配置必不可少的條件;(4)生產要素沒有完全社會化,市場體系并不完全,資金市場、技術市場、房地產市場、運輸市場沒有過渡到成熟形態,而且市場運行不穩定,尤其是金融市場仍受盲目自發勢力支配;(5)國家的經濟職能(宏觀調控職能)還沒有被認識到并提出來;(6)現代公司處在形成與發展過程中,相應的市場經濟法規仍需不斷調整和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和社會保險體系遠末建立。公務員之家
20世紀30年代,特別是50年代以后,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伴隨技術革命的步伐住各個方面發牛了前所未有的巨變。就產業結構的變化來說,新必產業不斷興起,并逐步取代傳統產業成為國經濟的支柱和社會財富的主要來源。現達國家國民生產總值的一半甚至近|三分之二來源于被傳統經濟學認為不創造價值的非物質生產部門。因此,傳統經濟學對產業結構的劃分已經能適應現代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于是,新的產業理論便應運而生。
二、現代經濟學關于三大產業的劃分及其內容
眾所周知,目前理淪界和世界各國在研究經濟增長時,經常把圍民經濟分為三大類,即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以便考察經濟增長所引起的產業結構的變動。第一產、第二產業這兩個術語最早流行于20世紀20年代的澳大利亞和新西蘭。30年代以后,英國經濟學家費希爾在其《安全與進步的沖突》一書中,首次提出了“第三產業”的術語。
后來,“第三產業”一詞逐步得到世界各國的認可。通常我們把一國圍民經濟的構成部分的基礎產業——農業為第一產業,把工業和建筑業視為第二產業;而把第一、第二產以外的所有部門都歸為第三產業。衡量一國經濟發展狀況的指標也被國民生產總值(GNP)或國內生產總值(GDP)等所取代。
- 上一篇:湖南臺節目品牌的全國性推廣論文
- 下一篇:互聯網蓄能超越電視研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