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勞動價值現行分配體系研究論文
時間:2022-12-14 11:50:00
導語:剖析勞動價值現行分配體系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論文摘要:《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計劃的建議》明確指出:深化分配制度改革,把按勞分配和按生產要素分配結合起來,在新的歷史條件下,要深化時勞動和勞動價值論的認識”;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堅持和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要健全勞動,資本、技術和管理等生產要紊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制度,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都要處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關系”。本文首先概括了勞動價值論的基本內容;其次分析了勞動價值論與按勞分配為主體的關系;接著指出了勞動價值論與按生產要紊分配并不矛質,
一、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基本內容
馬克思對勞動價值論的論述主要包括以下內容:商品具有使用價值和價值兩種屬性,這是商品的二因素。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產商品的勞動的二重性決定的。勞動的二重性是指生產商品的勞動有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兩種屬性,具體勞動創造商品的使用價值,抽象勞動形成商品的價值。由于勞動創造價值,所以商品價值的大小取決于勞動量的多少,而勞動量只能用勞動時間來衡量,同時生產商品的勞動時間的長短與當時的生產條件和勞動熟練程度密不可分,因此,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了商品價值量的大小。其中心思想是活勞動決定、創造價值,勞動是價值的唯一源泉。
馬克思正是以勞動價值論為出發點來論證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不合理性,得出按勞分配是社會主義分配方式的科學結論的。根據馬克思的勞動價值理論,工人的勞動是創造價值的源泉,因此工人應成為價值的享用者,但在資本主義社會,資本家卻無償占有了工人創造的剩余價值,因此資本主義制度是不合理的制度,無產階級應推翻其統治。根據馬克思的社會發展理論和人的全面發展理論,我們可以看出,人類社會的最終結果應該是價值的創造者成為價值的享用者,剩余產品最終滿足它的創造者的需要,真正實現按勞分配。社會主義制度為價值創造與價值分配的統一奠定了制度基礎。生產決定分配,“消費資料的任何一種分配,都不過是生產條件本身分配的結果:而生產條件的分配,則表現生產方式本身的性質”’。同樣,在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范圍內,要對個人消費品實行按勞分配原則。所謂按勞分配(亦稱按勞取酬)是指按照每個勞動者向社會所提供的勞動量來分配勞動收入的收入分配制度。在社會主義社會實行按勞分配制度是由社會主義社會的客觀經濟條件決定的,具有客觀必然性。
首先,生產資料公有制是實行按勞分配的前提。生產資料所有制是勞動產品分配關系的基礎,在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中,生產資料歸勞動者井洞所有,勞動者不為那些生產資料的私有者據為己有,而是屬于全體勞動者所有,并在勞動者內部按照勞動者的共同利益分配。因此,在生產資料公有制的范圍內,消滅了小部分人憑借他們掌握的生產資料無償占有廣大勞動者剩余勞動或剩余產品的制度,為實行按勞分配建立了前提,按勞分配是同公有制經濟相適應的分配方式,它體現著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的特性和要求。
其次,舊的社會分工的存在和勞動還是個人謀生的手段,是實行按勞分配的直接原因。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不論在經濟、道德還是精神方面,舊社會的痕跡都可能完全擺脫,舊的社會分工還沒有消失,工農之間、城鄉之間、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之間的本質差別還依然存在,因而勞動者相社會提供的勞動也有明顯的差別。有些人能夠向社會提供質量較高的復雜勞動。有些人只能從事比較簡單勞動。同時,在現階段,勞動仍然是謀生的手段,還沒有成為人們的第一需要。在這樣的條件下,勞動者不同等的工作能力、便成為一種“天然特權”,如果在分配個人消費品的時候,不承認這種“天然特權”,不考慮勞動者勞動差別,實行平均主義分配,就會挫傷人們的勞動積極性,不利于生產的發展。只有默認“勞動者的不同等的個人天賦,從而不同等的工作能力,是天然特權”孟,承認各個勞動者的勞動存在著差別,并把勞動者向社會提供的勞動量同他可能獲得的消費品的數量聯系起來,實行按勞分配,才能調動勞動者的積極性,進而推動社會生產的發展。
最后,實行按勞分配的根本條件是由生產力發展水平決定的。生產力發展水平的高低,直接決定了一個社會可供分配的產品數量的多少,恩格斯在談到未來社會中“是按照勞動者分配呢,還是按照其他方式分配”的問題時,指出:“分配方式本質上畢竟要取決于可分配的產品的數量”逐。恩格斯還在產品的“數量”二字下面特別加了著重號。這段話我們認識不同發展階段的不同分配方式有著重要的啟發性。生產量發展水平決定社會產品滿足社會需要的程度,原始社會是平均分配,未來共產主義實行按需分配都是由生產量發展水平決定的,現階段,在生產量沒有達到高度發展以前,在舊的社會分工依然存在的條件下,不具有實行按需分配的物質條件,只能實行按勞分配。綜上可見,社會主義階段在公有制范圍內對個人消費品實行按勞分配的原則,這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我們必須遵循這個規律。公務員之家
三、勞動價值論與我國現階段按生產要素分配的關系
(一)我國現階段按生產要素分配的內涵及其特征
按生產要素分配,就是在生產要素私人所有的基礎之上,生產要素所有者根據其提供的生產要素的數量以及這些要素在產品生產中所起作用的大小,從經營中獲得相應的報酬和收入。其具體形式包括按資本要素分配、按勞動力要素分配、按土地要素分配、按技術要素分配、按管理要素分配、按信息要素分配等,并隨著社會生產力和經濟的發展不斷出現新的要素和新的分配形式。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實行按生產要素分配具有自己的特點:首先,它存在人民民主專政的憲法制度和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之內,是在以按勞分配為主體的前提下實行的按市場要素分配,不同于資本主義國家實行的單一的按生產要素分配。其次,我國的按生產要素分配是建立在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基礎之上的,認為按生產要素分配的剩余產品價值來源于活勞動,這是價值的唯一源泉:而資本國家的按生產要素分配則建立在要素價值的基礎之上,認為除了活勞動以外,各種生產要素也創造價值,也就是不變資本也會創造價值,從而否定了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
- 上一篇:網絡報刊發展態勢分析研究論文
- 下一篇:剖析學校建設和諧班集體的必要性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