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分配結構調整分析探討
時間:2022-02-17 11:41:00
導語:收入分配結構調整分析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文章結合我國收入分配歷史與現狀,對當前我國收入分配的弊端和缺點進行了分析。對此,應該從抓住改革和發展兩個環節、發揮政府在收入再分配上的功能、改進宏觀經濟政策對收入分配的影響三個方面加強收入分配結構的調整。
[關鍵詞]收入分配結構;調整;途徑
當前,我國正處于物價變動頻繁的形勢,CPI月月攀升,PPI也呈現上升趨勢,據國家統計局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2010年6月,CPI同比上漲2.9%,PPI同比上漲6.4%,而這一上漲的趨勢仍然將持續。理論和實踐證明,在物價變動尤其是物價上漲期間進行收入分配結構調整是非常難得的機遇。因此,結合我國收入分配結構的歷史演變和現存問題的分析,討論當前情況下收入分配結構調整就顯得意義重大。
1我國收入分配歷史及現狀
1.1我國收入分配的基本原則
(1)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長期以來,人們把按勞分配作為社會主義的一個根本標志,從而把按勞分配當做進行收入分配的唯一原則。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堅持實行按勞分配的前提下,逐步放松了對其他分配方式的限制,使其他分配方式也有了用武之地。1987年黨的十三大政治報告明確地提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分配方式不可能是單一的。我們必須堅持的原則是,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其他分配方式為補充。”這里可以看出我國開始逐漸調整收入分配的方式。
(2)先富帶共富。所謂先富帶共富,是指允許和鼓勵一部分人通過誠實勞動和合法經營先富裕起來,促進效率的提高,在此基礎上帶動越來越多的人富裕起來,達到共同富裕的目的。這一政策,最早是由鄧小平同志提出來的。1978年12月,黨中央為即將召開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做準備,召開了中央工作會議。30多年來,不僅已經成為指導收入分配的基本原則和政策之一,而且成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理論的一個組成部分。
(3)效率優先和兼顧公平。1992年黨的十四大報告提出要“兼顧效率與公平”,1993年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議》中則進一步具體化為“效率優先,兼顧公平”。1997年黨的十五大報告也指出要“堅持效率優先、兼顧公平”。2002年黨的十六大報告進一步指出:“堅持效率優先、兼顧公平,既要提倡奉獻精神,又要落實分配政策;既要反對平均主義,又要防止收入懸殊。”隨后,黨的十七大對這一政策進行修正,以使更加適合我國的現狀。
1.2各種生產要素在收入分配中所占比重
黨的十六大關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的報告明確地指出:“確立勞動、資本、技術和管理等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原則,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強調各種生產要素參與收益分配的最大好處是有利于稀缺資源的優化配置和有效利用。并不會影響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的原則。勞動不僅僅是同資本、土地、技術、管理等相并立的生產要素,而且是一種特別重要的生產要素。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知識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變得越來越重要。在黨的十七大報告里,對此也進行了進一步闡述。
2我國收入分配的弊端與缺點
2.1按勞分配為主體體現不突出
以2002年為例,居民工資總額在1.2萬億元左右,占當年10萬億元GDP的12%和城市居民3.7萬億元全部可支配收入的33%。換言之,在城鎮還有2.4萬億元是通過非工資的方式分配的。而當前,我國城鄉居民收入占GDP的比例已經下降到歷史最低點,達到43%。工資占GDP的比例過低,說明在整個國民收入的分配當中,通過勞動報酬分配的比重過小,大量國民財富通過非規范的途徑流入個人手中,按勞分配為主體體現的并不突出。
2.2先富帶后富不能充分落實
“先富帶后富”的政策曾經給我國帶來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通過“先富”,中國大部分地區已經實現了巨大的發展。然而,在“帶后富”方面卻存在一些問題,最明顯的就是當前我國恩格爾系數的增大。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的標準劃分:恩格爾系數在60%以上為貧困,在50%~59%為溫飽,在40%~49%為小康,在30%~39%為富裕,30%以下為最富裕。而據有關資料統計,2009年中國城鄉居民恩格爾系數將分別為37%和43%左右,我國收入分配差距進一步加大。
2.3效益優先,公平難顧
目前的收入分配關系使企業重視短期利益,忽視長期利益,重視局部利益,忽視全局利益;其根源是重視效益,忽視效率;主要表現是重視規模,忽視集約,熱衷模仿,忽視創新。另外,在資本強勢的條件下,公平難以兼顧。主要表現在我國工資增長率方面。更為嚴重的是,即使工資增長出現回落的情況下,勞動者自身的工作狀況仍然沒有得到改變。這就進一步加大了收入分配差距,效益實現了優先,公平卻很難顧。
3收入分配結構調整的途徑
3.1抓住改革和發展兩個環節
盡管當前我國收入分配差距呈繼續拉大態勢,但是我們決不能把這些問題歸罪于改革本身,從而否定改革的大方向,甚至要求回到老體制去。同時,我們也不能因為我國采取的是漸進改革而放慢改革的步伐,從而加大改革的成本,使改革付出過高的、不必要的代價。因此,只有深化改革,積極推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的建立和完善,才能從根本上解決轉型期的無序狀態所帶來的問題。這可以說是改進收入分配狀況的一個大思路。而發展是硬道理,只有經濟的發展,“餡餅”做大了,才能為公平分配和減輕貧困打下牢固的物質基礎。從我國目前的情況來看,特別要重視農村經濟的發展和西部的大開發。只有加速農村經濟的發展,加速從二元經濟向現代經濟的轉換,才能為縮小城鄉收入差距創造必要的條件。西部大開發對縮小地區收入差距的積極意義更是顯而易見的。只有抓住改革和發展兩大主題,收入分配差距擴大趨勢才能最終解決。
3.2發揮政府在收入再分配上的功能
(1)稅收途徑。稅收調節的功能是非常重要的,為此要增強人們的納稅意識和提高收入的透明度。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引進了個人所得稅制度;而且有的人也確實先富裕起來了。但是,在實際經濟生活中,偷稅和漏稅的現象卻比比皆是。這種現象除了體制上的原因以外,同人們納稅意識的淡薄也有關系。因此,在建立和健全市場經濟體系的過程中,必須增強我國公民的納稅意識。此外,由于我國還處在體制轉型之中,提高收入的透明度也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要注意這種轉變的適度。因此,應該在增強人們的納稅意識和提高收入的透明度方面相互促進。
(2)轉移支付途徑。就我國目前的具體情況來說,轉移支付主要是東部地區向西部地區的轉移支付。這種轉移支付可以由中央政府直接進行,比如,更高比例的財政收入返還,撥專款興修對當地發展有重要作用的工程等;也可以是在中央政府的宏觀調控下由地方和企業來進行,如“一幫一”工程,即一個東部省市幫助一個西部省市,一個東部縣市幫助一個西部縣市,一個東部企業幫助一個西部企業等。
(3)改進宏觀經濟政策對收入分配的影響。如果說,上述稅收和轉移支付的調節是對初次分配的結果所進行的宏觀調節的話,那么,從更加宏觀的意義上來考察,還有對分配結果產生以前的調節,即對分配起點和分配過程的調節。現僅以勞動這一生產要素為例來進行考察。改革開放以來的事實已經證明,勞動力流動,特別是城鄉之間勞動力的流動,已經在縮小收入差距上起了顯著的作用,培育和健全勞動力市場,特別是城鄉之間可以自由流動的勞動力市場,仍然是今后宏觀經濟政策的一個重要方面。
- 上一篇:試探電影動畫片敘事時空的體現特征
- 下一篇:新媒體視覺傳達的特點理論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