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農民生產環境行為影響因素
時間:2022-04-29 09:40:00
導語:剖析農民生產環境行為影響因素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本文根據社會心理學家凱利(Kelly)的三維歸因理論,以晉中市Q縣B村為例,對影響農民生產環境行為的因素從“個人歸因”、“環境歸因”和“刺激歸因”三方面進行了分析,認為正是由于農民主觀的非理性、農村傳統政治、經濟、文化環境本身的一些問題以及農民非理性生產環境行為所造成危害的潛在性等原因,導致農民的生產環境行為不夠理性甚至不理性。在此基礎上,提出要建立完善農村環境教育體系、完善耕地政策及生產環境行為獎懲政策、加快農業技術轉化、增加農民收入等,使農民的生產環境行為趨向理性化。
引言
《國務院關于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強環境保護的決定》[國發(2005)39號]中指出:為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必須把環境保護擺在更加重要的戰略位置。“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提出在未來五年內,要落實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基本國策,建設低投入、高產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環、可持續的國民經濟體系和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去年閉幕的中共十六屆六中全會提出要全面構建和諧社會,而和諧社會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人與自然、人與環境的和諧相處。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民在總人口中占很大的比重,農民生產環境行為是否合理,直接影響到人與自然環境能否和諧相處,和諧社會能否實現。研究農民生產環境行為影響因素,有針對性的探討對策,使農民的生產環境行為更加合理、科學,將有助于實現人與環境的和諧相處,有利于推進和諧社會的早日實現。
一、文獻回顧
1975年,以美國社會學會設立“環境社會學分會”為標志,環境社會學初步創立,經過三十多年的發展,國外環境社會學對環境行為的研究逐漸形成了“行為控制論”、“意識改造論”、“適度人口論”、“綠色消費論”、“代紀平等論”等理論。其中,“行為控制論”是指采取多種多樣的手段約束、引導和優化人類行為,促進人類行為與環境之間的協調;而“意識改造論”指的是改造人們的觀念和意識,提高環保意識水平,其中一個基本方面就是加強環境教育,增進人們對人類社會與自然環境之間關系的了解,樹立現代的科學的生態意識。[1]
在國內,當前環境社會學的研究集中于對公眾環境意識的研究,研究對象多為城市居民或大學生,研究方式多采用大規模問卷調查,力圖從宏觀上描述公眾的環境意識現狀。例如,鐘毅平等以湖南三所高校650名在校大學生為對象的“大學生環境意識與環境行為的調查研究”,[2]王文勇以浙江師范大學學生為對象的“當代大學生環境意識調查”。[3]而以城市居民為調查對象的有洪大用關于“中國城市居民環境意識”的調查研究,[4]以及吳上進等在南京進行的“公眾環境意識和參與環境保護現狀”調查[5]等。所有這些研究,基本上均認為公眾的環境意識決定其環境行為,而筆者認為,環境意識只是影響環境行為的一方面,并不是全部。
涉及到農村或農民的有張玉林、顧金土《環境污染背景下的“三農問題”》,[6]陳阿江《從外源污染到內生污染——太湖流域水環境惡化的社會文化邏輯》,[7]以及徐慧清《試析環境污染背景下的農村社會關系》等。[8]其中,張玉林與顧金土重點談到了農村和農業環境污染的現狀與損失估算;陳阿江提到了城市污染向農村轉移的現象;徐慧清則從另外一個視角來看待農村的環境污染,認為環境污染不僅改變著農村的自然條件,也建構著農村的社會關系。尤其是對政府、企業主和農民關系的建構與農民自組織能力的建構意義重大。
綜觀這些研究,以“農民生產環境行為”為研究切入點的比較少。在具體探討農民生產環境行為是否理性及影響因素之前,有必要對農民的一般行為是否理性進行論述。
農民的一般行為是否有理性?人們對此已進行了曠日持久的論戰。韋伯曾指出,處于“傳統主義”下的農民,其追求的并不是得到最多,而只是追求為得到夠用而付出的最少。[9]波耶克通過跟蹤研究,指出在“農民社會”中,由于人們缺乏求利欲望和積累動機,只以“夠用”為滿足,因而也表現出了“非理性行為”。[10]但是,美國經濟學家舒爾茨則從理論和經驗兩個方面論證了農民向其他人一樣是理性的,即以盡可能小的代價換取盡可能大的效用。[11]美國學者波普金1979年出版了《理性的農民》,也對農民非理性的觀點進行了駁斥。[12]而西蒙則從心理學角度出發,論證了人類行為的理性是在給定環境限度內的理性,有限理性是由人的心里機制決定的,并提出了“有限理性決策模式”,批判和否認了完全理性的假設。[13]
二、研究設計
(一)核心概念的提出
所謂“環境行為”,主要是指作用于環境并對環境造成影響的人類社會行為和各社會行為主體(行動者)之間的互動行為。[14]對于農民來說,他們的“環境行為”更多地表現為“生產環境行為”。因此,本文將農民的“生產環境行為”定義為農民在耕作時,施用哪種肥料、施用多少,使用哪種農藥、使用多少,用什么水源來灌溉。
(二)社區概況
本文選取位于我國中部地區的山西省晉中市Q縣B村為例進行研究。B村,位于Q縣縣城北部,下轄4個村民小組,共800余戶家庭,總人口有3400余人。全村國土面積將近6000余畝,耕地面積4000余畝。之所以選擇該村,是因為:一方面,山西省位于我國中部,經濟發展介于東部和西部之間,其省內農村相對而言,富有時代變遷的意義,我們既可以看到新時代新農村的一些發展,又能看到經濟發展滯后而帶來的一些落后的東西;另一方面,該村為筆者的家鄉,村風文明,鄉風淳樸,便于開展研究。因此,選擇B村為研究對象,對研究主題進行深入探討具有一定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三)調查對象的選取及資料的整理
本研究以B村符合(1)已婚、(2)從事農業勞動、(3)具有生產環境行為的決定權(即自己有權決定使用什么肥料,什么農藥,哪種灌溉水源)等條件的村民為研究總體。首先運用分段抽樣(以門牌號碼為分段標志)來抽取調查對象(每家調查一人),然后通過入戶問卷調查來獲取詳細的資料,最后運用SPSS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整理和分析(描述分析、相關分析等)。
鑒于農村社區成員同質性較強這一客觀社會事實,共抽取100份樣本,實際獲得100個樣本。樣本的基本情況參見表1。
表1:樣本基本情況
頻數百分比有效百分比累計百分比
性別男6060.060.060.0
女4040.040.0100.0
年齡26-3588.08.08.0
36-452828.028.036.0
46-555858.058.094.0
56-6566.06.0100.0
文化程度小學77.07.07.0
初中8787.087.094.0
高中/中專55.05.099.0
本科/大專11.01.0100.0
注:樣本總量為100
三、農民生產環境行為及其影響因素
前面,筆者提到本文中的“生產環境行為”指的是農民在耕作時,施用哪種肥料、施用多少,使用哪種農藥、使用多少,用什么水源來灌溉。那么,具體到本文所調查的村民,他們的“生產環境行為”是怎樣一種情況呢?
在所調查的村民中,有68.2%的被訪者在排除一切情況下,仍傾向于施用化肥,而不是有機肥;在使用量方面,一般一畝小麥需要施用碳酸二銨(俗稱尿素)25公斤,但有58.7%的村民在施用時超過這個量。農藥使用方面,國家早已將3911、毒殺蘇、六六六、西力生等列入禁止在蔬菜上使用的名單,但被訪者中仍有人使用3911和六六六。其中,3911對人、畜毒性大,能通過人的口腔、皮膚和呼吸道等途徑進入體內,引起急性中毒;而六六六雖低毒,但殘效期長,能造成積累性中毒,化學性質穩定,不易受日光和微生物的影響而分解,能夠積累在植物和人、畜體內脂肪里。在灌溉水源方面,有28.6%的村民使用城區排放的生活污水來灌溉,而在沒有使用污水灌溉的被訪者當中,有52.3%的是因為不在污水排放渠附近。
那么是哪些因素影響農民的生產環境行為,或者說,是哪些原因造成農民的生產環境行為不夠理性、甚至不理性?本文以社會心理學為研究角度,運用社會心理學家凱利(Kelly)的三維歸因理論來探討這一問題。[15]
三維歸因理論又稱為共變理論或方差分析歸因模式,是現在各種歸因理論中比較有代表性和引人注意的一種歸因理論。這一理論遵循的基本原則是共變原則。在凱利看來,人們在接受行為的原因和結果的共變信息時,信息有可能來自三個方面,即:行為者自身、行為者所指對象和行為產生時的環境因素,而行為的歸因就是要在這三者中尋找出能夠說明和解釋行為的那一個因素。簡言之,就是:個人歸因、刺激歸因和環境歸因。
(一)個人歸因
格式塔心理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勒溫(Lewin)提出了行為公式B=f(PE),該公式表明:行為(B)隨個體(P)和環境(E)兩個因素的變化而變化,行為是個體和環境的函數。[16]就農民非理性環境行為的動因而言,其個人原因主要有:
1.以自我為中心的狹隘價值觀
人類任何實踐活動都是在一定的思想指導下進行的,而最深層次的指導思想是價值觀。解析農民生產環境行為不夠理性甚至不理性的原因,首先要揭示農民的環境價值觀。從柏拉圖到尼采的西方歷史一直是人類中心論,其認為人類是自然的主宰,自然只是人類的生存環境,從而導致人類對自然的蔑視。農民出于生存的需要,他們所考慮的是如何從有限的耕地中獲得最大的物質利益,所有的活動都是以“自我”為中心。正是由于這種以自我為中心的狹隘價值觀,農民從未意識到他們的生產環境行為是不夠理性的、甚至是不理性的;更不會去思考如何使自己的生產環境行趨于理性化。
2.農民文化程度普遍不高
農民為什么會做出非理性的生產環境行為呢?其主要原因是農民環境知識的貧乏與環境技能的缺失,更為深層次的原因是農民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在B村,只有5%的高中/中專文化程度和1%的本科/大專文化程度。由于B村位于縣城邊上,所以會有87%的村民是初中文化程度,而偏遠農村的村民是不會達到這個程度的。
在調查中,有62.8%的被訪者不知道過多使用化肥會使土壤板結;有45.6%的村民不知道農藥殘留;有67.5%的村民不認為使用污水灌溉對土地有危害。這樣,農民很難做出理性化的生產環境行為。
另外,筆者還對“文化程度”和“排除一切情況,傾向于使用哪種肥料”、“對于‘肥料/農藥使用量越大越好’的態度”、“對于‘過多使用化肥會使土壤板結’的認識”、“對于‘污水灌溉對土地的危害’的認識”等變量進行了皮爾遜相關分析。通過表2,我們可以看到:文化程度越高的村民,在排除一切情況下,更傾向于選擇使用有機肥;更不同意“肥料/農藥使用量越大越好”;更同意“過多使用化肥會使土壤板結”和“污水灌溉對土地有危害”。
表2:皮爾遜相關分析結果
文化程度
排除一切情況,傾向于使用哪種肥料PearsonCorrelation0.732(*)
Sig.(2-tailed)0.016
N100
對于“肥料/農藥使用量越大越好”的態度PearsonCorrelation0.716(*)
Sig.(2-tailed)0.020
N100
對于“過多使用化肥會使土壤板結”的認識PearsonCorrelation0.640(*)
Sig.(2-tailed)0.046
N100
對于“污水灌溉對土地的危害”的認識PearsonCorrelation0.866(**)
Sig.(2-tailed)0.001
N100
注:*Correlationissignificantatthe0.05level(2-tailed)
**Correlationissignificantatthe0.01level(2-tailed)
3.農民的消極社會心理
農民的消極社會心理主要有兩方面的表現。其一是消極從眾心理。也就是說,當有人通過施用化肥獲得增產時,當有人用污水灌溉沒有減產時,其他人就會紛紛效仿。在決定使用肥料與農藥的種類與量時,有64.1%和59.6%的村民是參照別人的經驗。其二是責任擴散機制下的旁觀者心理。旁觀者心理在社會心理學中指應急狀態下旁觀者介入的社會抑制現象。在環境行為中,個體其實也存在這種心態,集中體現在對公共領域(耕地,絕大多數村民認為國家遲早會把耕地收回去)的行為上。由于公共領域屬于國家,每個農民都有在公共領域中活動的自由,并總是從自身利益出發,決定自己的環境行為,然而每個農民所承擔的責任是分散的,責任擴散導致了農民自身非理性環境行為的產生與強化,并對其他人的破壞行為熟視無睹。在調查中,82.7%的被訪者認為土地肥力下降應有政府負完全責任,他們并沒有意識到自己也應承擔責任。因為正是由于他們過多使用化肥、用污水灌溉才導致土地肥力下降。
(二)環境歸因
農民作為社會性個體,其社會行為必然受到社會環境的影響。農民非理性環境行為的產生與農村傳統的生產方式、國家的耕地政策及生產環境行為獎懲政策的執行情況、農村環境宣傳教育的缺乏等密切相關。
1.農村傳統的生產方式
由于生產條件和技術等限制,絕大部分農村的生產方式依然是傳統的,廣種薄收是其突出表現。為支撐這樣的生產方式,他們必須用更多的環境資源換取生產效益,例如,造更多的田、用更多的水灌溉農田、盲目地依賴現代農業物資等等。農民采用這樣的生產方式達到生存目的,必然會影響他們對環境行為的選擇。在B村,所有的村民在灌溉耕地時,均是大水漫灌。由于處于黃土高原,周圍也沒有河流,因此耕地不在污水排放渠附近的村民灌溉用的水全部來自地下水,進而導致地下水位急劇下降,需要經常性地往深打井。
2.國家的耕地政策及生產環境行為獎懲政策的執行情況
雖然《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承包法》第二章第三節第二十條明確規定:耕地的承包期為三十年。但地方政府在執行時,或用行政命令的辦法硬性規定在全村范圍內幾年重新調整一次承包地,或強行從農民手中收回耕地等,這樣做,無法保持農民對耕地基本建設的積極性,也使已加大投入的農民得不到應有的回報,農民產生短期行為是可以理解的。
另外,按照行為主義的觀點,對個體的積極行為采用正強化,可以使其行為得以持續;對不良行為采取負強化,則會使其行為得以消退。顯然,這種觀點適用于對農民的環境行為的干預。但是,政府對農民的干預力度不夠,效果不明顯,主要體現為:行為干預的暫時性,沒有對農民的理性環境行為或非理性行為,給予反復的肯定或否定;行為干預的強度不夠,對農民污染環境、破壞生態并產生消極后果的行為,沒有采取高強度的懲罰。在B村,村民并不會因為使用有機肥或者使用殘留低的農藥而得到贊揚和肯定,更不用說是物質嘉獎;同樣,過量使用化肥或者使用禁用農藥也不會有人來制止和處罰??赡苷且驗槿绱耍r民可以從非理性的生產環境行為中獲得效益,但很難得到懲罰;或從理性的生產環境行為中得不到效益,也很難得到鼓勵和獎勵。長期如此,農民在面對環境時,必然會產生非理性或不理性的行為傾向。
3.農村環境宣傳教育的缺乏
環境宣傳教育對于提高公眾的環境意識、理性化公眾的環境行為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盡管國家環境保護總局、中共中央宣傳部、國家教育委員會在1996年12月10日聯合了《全國環境宣傳教育行動綱要》(環宣[1996]947號),但是,由于環境宣傳教育經費緊缺、宣傳教育機構的不健全,目前全國的環境宣傳教育對象主要停留在城市居民和學生,廣大農村成了環境宣傳教育的盲區,加上農民多是被動地接受環境知識,政府有意識的針對農民的環境宣傳教育的缺乏,會使提高農民的環境意識變成一句空話。通過調查發現,經由電視獲知“過多使用化肥會使土壤板結”、“農藥殘留”、“污水灌溉對土地有害”的村民分別達到82.4%、76.9%和87.3%。經由報紙、雜志、公共宣傳欄獲知地只占很小比例,甚至沒有。在B村,雖有公共宣傳欄,但只是用于政務公開,并沒有進行環境知識地宣傳教育。
(三)刺激歸因
人的行為是其對客觀刺激的反應,農民的環境行為則是其對環境做出的反應。沒有行為對象,行為也不復存在。農民產生非理性環境行為,除受自身和社會環境的作用外,還受刺激本身的影響。
1.肥料、農藥、灌溉水源的價格因素和購買(或使用)方便性因素
此前的大部分研究,或者說很多人的一種看法,均認為由于農民缺乏環境意識,或者環境意識比較低,才導致他們做出不夠理性甚至不理性的生產環境行為。但在調查中,筆者發現實際情況并不是完全如此。在被訪者中有一位村民是高中畢業,平時也比較關注電視、報紙等大眾媒介,他也十分明白過多使用化肥會使土壤板結、應該使用殘留量低的農藥,但是由于有機肥和殘留低的農藥的價格比較高,不可能長期使用。以一畝小麥為例,施用有機肥(牛糞)要花掉60多元;而施用化肥(尿素)只要用40多元。另外,化肥才本村就可以買到,有機肥(牛糞)需要到有養牛場的村才能買到,這樣又增加了成本。再將視野放大至所有個案,有72.8%的被訪者是因為價格低廉而選擇化肥,有68.4%的被訪者因為不用花錢而用污水灌溉。所以說,肥料、農藥、灌溉水源的價格和購買(或使用)方便程度對農民生產環境行為的刺激也是比較大的。
2.非理性行為與理性行為結果的相似性
如果個體或集體的非理性行為一旦產生,并出現了消極的行為結果,且受到應有的懲罰,其必然會克制自己,修正自己的行為。但是,在現實生活中,農民的非理性生產環境行為并不會很快的出現嚴重的后果,即使出現一些比較消極的后果,它與理性生產環境行為的結果也并不會相差很大,而且由于農民自身的文化水平和認識有限,他們更大程度上會把這種差異歸結為自然原因、種子的原因等。在調查中,有一位村民2005年的小麥畝產量是362公斤,2006年小麥的畝產量是310公斤;在回答后面的問題時,筆者發現他2006年使用了污水對小麥地進行灌溉,于是筆者問他,是什么原因導致減產?他的回答是今年的種子不好,沒有用去年用過的種子。筆者提出是否是因為使用了污水灌溉才導致減產,他否認了這一點,并舉例說別人家也用污水灌溉,沒聽說也減產。
- 上一篇:透析實行研究生收費對考研行為的影響
- 下一篇:工程師履職匯報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