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新經濟時代信息產業的地位與發展對策

時間:2022-05-11 04:21:00

導語:剖析新經濟時代信息產業的地位與發展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剖析新經濟時代信息產業的地位與發展對策

摘要:根據人類社套已跨入新經濟時代的判斷,論證了信息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以廈中國加入WTO以后,大力發展信息產業的緊迫性和重要性,并對加快信息產業發展提出了對策。

關鍵詞:新經濟時代;信息產業;發展對策

20世紀90年代,隨著信息革命的興起和信息時代的到來,世界范圍內正在掀起一場迅猛的信息化浪潮,世界經濟因此而表現出以信息產業發展為特征的嶄新面貌。在這一新的發展機遇面前,我們應如何深刻認識發展信息產業的重要性,對加快發展信息產業應制定什么樣的戰略對策,采取哪些有力措施,都是擺在我們面前的十分緊迫的研究課題和重要的戰略任務。也是本文的中心內容。

一、信息產業在當今國民經濟中的戰略地位

信息產業在當今國民經濟中的重要地位表現在很多方面,集中起來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問題之中:

(一)信息產業是新經濟中的核心產業

自從1996年l2月30日美國《商業周刊》發表一組文章中提出“新經濟”這個概念之后,對于新經濟的討論頗多,但到底何謂新經濟,至今仍是一個很模糊的問題。大多數人所說的新經濟是指由于新技術革命,特別是信息技術、材料科技和生物工程等高新技術發展導致經濟形態的變化。有不少人則干脆把新經濟等同于信息經濟,認為新經濟是信息產業發展的產物,這是因為:

第一,信息產業是新經濟的先導產業。新經濟中最突出特征就是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使得信息產業成為新經濟最為重要的支柱產業,使信息網絡成為新經濟社會最重要的大眾聯系手段。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認為新經濟就是信息經濟。信息技術是高科技的先導技術和關鍵技術,其對經濟發展的作用占有極其顯著的地位。

據有關資料表明,信息技術的發展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已從20世紀初的5%一20%上升到70年代至90年代的70%一80%,在全球GDP中已有2/3以上的產值與信息產業有關。

新經濟發端于美國,主要根源于美國信息產業的迅猛發展。1991-2000年美國經濟的高增長,主要源泉是其5000家軟件公司,它們對世界經濟發展的貢獻,不亞于名列前茅的世界500家最大公司。據美國商務部和美國電子協會發表的統計數據表明,在過去5年中,美國經濟增長的1/4以上歸功于信息產業,如電腦和電訊業的增長是美國經濟增長速度的2倍;信息產業為美國創造了1500萬個新的就業機會;其產業內職工工資比全國私營企業職工的平均工資高出73%;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使美國1999-2000年前幾個月失業率降到24年來最低點,通貨膨脹率回落到30年來最低水平??梢?,信息產業已成為新經濟的先導產業,成為支撐新經濟大廈的支柱。信息產業最終將成為牽引21世紀世界經濟發展的火車頭。

第二,信息高速公路是新經濟的基礎設施。信息高速公路是對新經濟時代信息流通和傳播的基礎設施的形象比喻,它是新經濟高速、快捷運行的通道和途徑。

大家知道,在人類社會發展史上,任何社會經濟形態都是建立在自己的基礎設施之上的。例如,工業經濟時代,社會經濟流通的形式是“物質流”,其所依賴的基礎設施是鐵路、公路、航海和航空線。而人類社會進入新經濟時代以后,社會經濟流通形式已變為“信息流”,這種經濟形態存在的基礎是資訊設施。類比工業經濟形態下的高速公路對經濟發展的巨大作用,我們稱新經濟形態下的信息基礎設施為“信息高速公路”。

信息高速公路是新經濟時代最顯著的標志,它擁有很高的信息量,其信息帶寬遠遠大于現有的電話網和因特網的帶寬。它能提供聲音、圖形、動畫、數據和活動電視畫面等多種多樣的綜合性服務。信息高速公路的終端信息服務設備都是多媒體計算機,它能向用戶提供多媒體信息服務。可見,信息高速公路是新經濟的基礎設施,對新經濟的發展起著決定性作用。在新經濟社會,信息是最重要的戰略資源,它引導著世界經濟、科技和社會的發展,信息的掌握和傳播成為決定因素。信息高速公路通過四通八達的通信交通網絡轉瞬之間就可以把信息傳遞到全國乃至全球。在工業社會中,一個國家的鐵路、公路、航海、航空等運輸基礎設施往往是提高它的國際競爭力的決定性因素。在未來社會中,信息高速公路將發揮如同工業社會的交通運輸網一樣的重要作用。

信息高速公路使人類的社會生活發生了巨變,全面改變著人們的生產、生活和交往方式。入網以后,每個家庭都可以足不出戶便知全球事。在經濟交往方面,通過信息高速公路,可從全球獲取市場信息進行網上交易。信息高速公路為信息產業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無限的網上商機,促進了信息產業的發展,使信息產業又成為新經濟起飛的跑道。

(二)信息產業對國民經濟的影響

如前所述,信息產業促使新經濟的形成和發展,開創了人類經濟發展的新紀元。實踐證明,國民經濟的發展主要依賴于信息產業的發展,已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基本規律。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信息產業的發展,使國民經濟結構發生了巨大變革。不同國家有不同的經濟結構,但從當今各國的經濟結構來看,總的趨勢是由工業經濟時代的經濟結構向新經濟時代的經濟結構轉變,即信息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大幅上升,超過了工業、農業和服務業。如計算機業、設備業、網絡業、信息服務業等信息產業及其相關部門,在現今發達國家的經濟總量中已有50%以上的增加值是由信息產業創造的。比如,20世紀70年代中期美國45%以上的國民生產總值來自信息產業的生產與分配,目前這一比例已達到80%以上;日本1970-1981年投入使用的各類計算機以年平均24.5%的速度增長,信息經濟活動創造的價值年平均增長率為15%,到1980年已占到經濟總額的47.3%,目前,日本信息產業已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信息產業使新產品和新部門不斷涌現,產品更新速度加快,因而使得產業結構處于不斷改革和變動之中,近些年來在微型計算機等領域每隔6個月就有一代新產品問世。

第二,信息產業的發展促使原有產業部門的改造,使原有產業部門的技術不斷提高,從而促使這些部門的產品更新換代,甚至創造出新產品。據統計,由于計算機應用于工業自動化領域,使汽車、金屬加工、紡織等工業節約勞動力30%一40%,最多可達85%。西方國家由于新興信息技術的應用,其工業能耗大大降低。在農業領域,美國用信息技術建立的農用灌溉自動決策系統投入運行后,充分開發利用了原有的水利資源,投資效益比為1:250。日本通過信息化改造,1994年制造業中電子計算機輔助設施和制造系統普及率在大企業中已達90%以上,在中小企業中也達到40%,數控機床比例由1985年的50%上升到1998年的86%[33(P393)。被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稱為“夕陽產業”的汽車、鋼鐵、石油、化工、機械、紡織等傳統產業,在獲得信息技術改造之后,不僅沒有衰落,而且,堅強地挺立于產業結構的變化浪潮之中持續增長。這改變了托夫勒關于“夕陽產業,朝陽產業”的命題,即沒有“夕陽產業,朝陽產業”,只有“夕陽技術,朝陽技術”。

第三,信息產業的發展促進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增強國際競爭力

。20世紀初,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只有5%一20%是靠新技術成果的采用。而現在發達國家勞動生產率的提高60%一80%是靠信息技術的發展與應用。例如,美國自1980年以來,信息技術在工業和服務業中普遍應用,使工業生產和管理的效率大為提高,平均達3倍以上。1979-1989年信息技術使英國、法國、德國、日本的勞動生產率分別提高33%、88%、90%、130%。從1990年以后,美國由于信息技術及其產業化的迅猛發展,勞動生產率的提高速度超過了日本,使其國際競爭力于1994年在世界競爭力排行榜上重奪榜首。

二、“入世”呼喚信息產業快速發展

2001年11月11日我國正式加人世界貿易組織(WTO)。舉國上下一片歡騰。然而,WTO不是免費的午餐。相反,是一把雙刃劍,既能給我國經濟發展帶來新的機遇,同時又向我們提出了嚴峻的挑戰。

首先,從有利的一面來說,加入WTO以后,對于我國企業來說是一個充滿誘惑和風險的機會。我們企業面對的是一個更廣闊的國際大市場,新市場、新規則、新的競爭環境給企業帶來的機遇是多方面的。從科技進步的角度來看,必然會有力促進我國高科技產業特別是信息產業的飛速發展。因為,加入WTO,客觀上更加有利于企業引進外國資本、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促進我國技術改造和結構調整。會給我國以信息產業為主導的高新技術產業提供一個更加良好的發展空間,這就是人們常說的欠發達國家和地區具有的后起者優勢。

其次,從迎接挑戰方面來說,觀念的落后,機制的僵化,人才的匱乏,技術的落后……如果不盡快改變,我們將無法應對新一輪的技術革命浪潮和國際間的激烈競爭,無法面對新經濟的挑戰。我們的企業家基本上是土生土長,對全球競爭和新技術革命缺乏切身的感受和經驗。然而,如果他們長期對國際商業游戲規則不了解,怎能參與國際競爭,如果把握不住科技的發展方向,又怎能在日新月異的科技革命中搶占有利位置。20世紀80年代以來,技術飛速發展已經使卷入其中的企業疲于奔命,而加入WTO以后的全球競爭更使我國企業倍感壓力。面對生死存亡的高壓態勢,必將迫使我國包括信息產業在內的高新技術產業群的迅速崛起。

第三,進入WTO以后,面對的是全球市場,跨國經營,這樣就要對全球資源和全球市場進行重新認識和調整。這也迫使我們要盡快發展信息產業,以便以其發展帶動其他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促進傳統產業改造,以便在經濟全球化情況下,擴大企業選擇市場和資源的范圍,達到最優化選擇。比如,通過網絡的迅速發展,帶動信息服務、電子商務、網絡接人、網絡運營、應用服務、網絡設備等行業發展,就可以抓住國際市場商機,從而提高我國企業在全球市場的運營能力。

第四,加入WTO以后,必然要加快我國邁人新經濟時代的步伐,而新經濟的發展趨勢是網絡經濟,所謂網絡經濟其本質內涵是一種交易關系,網絡只是為這種交易提供一個更加簡捷、經濟的交易方式,網站的作用就是溝通買賣雙方,給交易雙方提供一種手段,一個交易平臺,或者說將市場移到了網上。

因此,從長遠看,未來所有的企業都是網絡企業。目前,因特網在世界每100天就增加一倍,我國網民也呈與日俱增之勢??梢?,加入WTO以后,我國的信息產業會逐步成為先導產業,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主流。

三、加快信息產業發展的對策

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世界信息產業發展極為迅猛,年平均增長速度達30%一40%,從而成為世界第一大產業。目前,信息產業在發達國家已經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和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例如,美國的微軟、英特等已經取代了三大汽車公司(通用、福特、克萊斯勒)當年的地位。面對信息產業在全球如此迅猛的發展,我們怎么辦?筆者認為應采取如下對策:

第一,制定發展信息產業的新戰略。中國加入WTO,標志著信息產業發展的國際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面對這樣的現實,首先必須在思想上轉變觀念,立足全球,放眼世界,在國際大環境中運籌我國信息產業發展的大思路、新戰略。

在發展目標上要逐步把信息產業建成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最終建成國家最大的產業,使之成為推動國家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在發展思路上,在滿足國內需要的基礎上,應該把擴大信息技術產品出口提高國際市場的競爭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加速信息產業由內向型向外向型轉變的進程;在發展方針上,要把國民經濟各種產業協調發展的方針轉變為優先發展信息產業的方針上來;在發展模式上,要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加強國際合作,積極參與國際信息產業的競爭;在技術開發上,要把引進為主,轉為自我技術創新為主,引進為輔的軌道上來;在發展速度上,信息產業的發展應保持高于國民經濟增長的一定幅度,使其保持快速持續發展的態勢。

第二,建立知識創新和科技創新體系。創新是一個民族和國家經濟發展的生命線。我國信息產業的發展應建立在自主開發的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體系基礎之上。為此,必須著眼于國家長遠利益,正確處理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開發研究的關系,努力做到合理匹配,有機銜接。在集成電路設計與制造、網絡及通訊、計算機及軟件數字化電子產品等方面,一定要形成一大批擁有自己知識產權并具有國際競爭優勢的信息技術企業和信息產品。當然,從總體上看,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我們的研究開發工作還是跟蹤性的,主要借鑒國外先進科學技術,結合中國情況,有所發明,有所創新,這是后進國家實現經濟振興的成功途徑。

第三,高度重視信息產業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使其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信息產業產品和服務,在我國市場有巨大的現實需求和潛在需求。我國有近13億人口,3億多個家庭,隨著現代化建設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強大的市場需求必定會拉動信息產業的高速增長。信息產業也勢必成為我們新的經濟增長點,因為,信息產業及其產品適應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客觀需要以及城鄉居民消費結構變化的新趨勢,其市場需求量大,產業關聯度高,科技含量大,經濟效益好,對經濟發展有很強的帶動作用。由于信息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度大,對促進產業結構高級化的作用也大,具有先導產業、支柱產業和基礎產業三種類型增長點的特性。因此,它不僅是一個新的經濟增長點,還是一個新的經濟成長鏈。

第四,加速信息產業國際化進程。加入WTO,意味著中國信息產業發展的全球化。中國的信息產業,不僅要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而且也要適應WTO的要求,全面走向國際大市場。因此,必須加大信息產業經營體制改革的力度,加快對外開放的步伐。在經營機制上,要建立健全現代企業制度,盡快和國際社會接軌;在行業管理體制上,要由主要依靠行政管理轉到主要依靠政策、法規管理上來,加強法律、法規建設,提高依法實施管理的能力;要通過制定技術質量標準和工藝規范等方式,依法對企業進行技術質量監督;通過組織建立信息產業市場體系,為信息企業創造平等競爭的環境。

總之,加入WTO之后,中國信息產業應充分利用有利的國際環境,采取與世界主流技術和產品兼容的方針,制定與國際相一致的產品、服務規范和技術標準,創造中國電子產品和技術與國際市場全面接軌的條件。

第五,大力發展軟件產業,使信息產業向高級化發展。軟件產業是2l-世紀的主導產業,是信息產業的核心。其發展規模和水平已經成為當今一個國家現代化程度和綜合國力的主要標志之一。由于軟件是人類智能的載體,它可以在社會、經濟、軍事等各個領域廣泛應用,如果中國不很快跟上世界潮流,在世界軟件領域占有一席之地,就會使我們陷入極其被動的局面。

中國軟件產業目前尚處于起步階段,加入WTO又面對與國外大公司的激烈競爭。因此,要縮短與國外的差距,后來居上,必須把軟件業列為國家戰略性的產業,制定特殊政策,重點支持,優先發展。針對信息產業結構變動頻率較高的特點,要不斷對其內部結構進行調整和優化,使其由硬件為主向以軟件為主轉變,達到使信息產業升級的目的。

第六,加強人力資源的開發和利用?,F在關于新經濟的說法很多,有新經濟、網絡經濟,還有知識經濟,不管怎么叫法,知識和人才在現代企業中的地位和影響力已經大大增強,技術進步和具有創新能力的人才是企業活力的源泉?,F代企業的競爭很大程度上表現在人才的競爭上。目前對人才的爭奪戰已經展開。早在20世紀90年代后期,國際大公司則紛紛在國內設立研究機構,以各種優厚的條件搶奪國內優秀人才。中國加入WTO之后,如果我們的企業不能建立一個有效的機制,吸引國內外優秀人才加盟,技術創新和走出國門只能是一句空話。或許某一天,我們發現優秀人才已經全跑到跨國公司企業那兒去了,那時再想辦法就來不及了,國內外企業競爭強弱分明,國內企業不戰而敗,這絕非危言聳聽。

中國20世紀50年代工業化初期,曾大規模培養工業化所需人才,當時的口號是“要造就一支產業大軍”。那么,在信息化啟動時期中國同樣需要高瞻遠矚,培養造就一批為信息化所需要的發展信息產業的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在企業的實踐中,應物色和造就一批信息企業家,大力加強從業人員在職培訓。還應創造條件吸引海外留學人員歸國工作,使他們致力于信息產業的發展。更要合理規范信息產業領域內人才流動,通過人力資本人股,年薪制等一些辦法,從經濟利益上穩住人才,吸引人才,使他們更好地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為發展信息產業效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