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差距原因以及調整舉措
時間:2022-11-29 10:53:00
導語:收入差距原因以及調整舉措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收入差距拉大的主要表現
1、從基尼系數看。基尼系數的取值范圍為0-l間,其數值越小,表明收入分配狀態越趨于平均。基尼系數在0.2以下,表明收入分配處于高度平均狀態;基尼系數在0.2-0.3時,為相比平均;基尼系數在0.3-0.4時,為比較合理;基尼系數超過0.4時,收入差距偏大;基尼系數超過0.5時,表明收分配出現兩極分化。根據世界銀行測算,1978年我國人均收入的基尼系數為0.33,2003年上升到0.47。
2、從城鄉收入看。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字,2003年我國農民的純收入是2366元,城市居民收入中可支配的貨幣收入為6860元,差距為1:3。按照世界銀行提供的數據,世界上多數國家的城鄉居民收入之比為1.5:1,超過2:1的情況比較少見。
3、從地區收入看。國家統計局調查,以職工平均工資收入近似地反映收入分配的地區差距。1985年收入最高的五個省市區是西藏、青海、甘肅、上海和北京,職工平均工資依次為1967元、1644元、1345元、1344元和1343元。收入最低的五個省市區是四川、湖北、河南、江西和安徽,職工平均工資依次為1035元、1027元、997元、966元和950元。2001年收入最高的五個省市區是上海、北京、西藏、浙江和廣東,職工平均工資依次為21781元、19155元、19144元、16385元和15682元,收入最低的五個省市區是內蒙古、山西、江西、河南和安徽,職工平均工資依次為8250元、8122元、8026元、7916元和7908元。
4、從行業收入看。根據歷年《中國統計年鑒》顯示,各行業間的收入差距所呈的擴大趨勢。從相對數來看,1980年最高收入行業的平均工資是最低收入行業的1.68倍,到2001年則擴大到2.84倍;而從絕對數來看,1980年最低收入行業平均工資與最高收入行業相差419元,1990年相差1115元,到2001年則相差10536元,20多年間絕對差額擴大了25倍多,變化的趨勢十分明顯。
5、從階層收入看。2003年城鎮10%最高收入戶與10%的困難戶人均年收入之比為5.63:1.00。
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擴大定性分析
1、市場經濟自然發展的結果。市場經濟本身有一種難以抑制的自發傾向,即自發地使不同社會階層的利益收入趨于分化。也就是說,市場經濟本身不但不能消除貧富懸殊,相反有可能擴大這種差距。我國要建立的經濟體制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市場經濟的自發傾向必然顯現。
2、國家政策造成的差距。我國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是在政府政策的導向下產生并拉大的。從改革之初到90年代末,我國政府所實行的是“允許一部分人先富起來,以先富帶后富”,后來,又提出了“效率優先,兼顧公平”,以收入分配的差距來換取較快的經濟增長,從造成收入分配的差距擴大。另外,二元化結構是我國經濟的顯著特點,而戶籍管理制度限制農民向城鎮流動更“固化”了我國的二元化結構,制約了農村經濟的發展和農民收入的增長。因此,“城鄉壁壘”政策是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不斷擴大的重要原因。再有,改革開放以后我國對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和沿海經濟開發區等東部地帶實行了優惠政策,加之該地區的經濟和地理優勢,使這一地區迅速發展起來,東部地區的人均收入也遠遠高于中西部地區。
3、再分配手段不完善造成的差距。目前的再分配,無論是對高收入者的稅收調節,還是對低收入者的保護都還不完善,致使初次分配中形成的較大差距緩解比較慢。我國的分配方式先后經歷了“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其他分配方式為補充”和“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其他分配方式同時并存”、“把按勞分配和按生產要素分配結合起來”的過程,雖然調動了不同階層經營的積極性,但這種改革也使得非勞動收入在居民個人收入中的比重迅速膨脹,而非勞動收入的獲取是有條件的,諸如居民選擇職業的自由度、經營能力的大小、占有資產的多少、文化程度的高低等,由于擁有獲取非勞動收入條件的差異性,每位居民得到的非勞動收入的多少也不均衡,這拉大了居民間收入差距。
4、競爭起點不公平造成的差距。我國市場經濟改革,由于計劃體制下形成的不合理的價格體系、各經濟單位對公有資源的不同壟斷程度和各經濟主體對國家投資的不同受惠程度等原因的影響,使得各經濟主體進入市場競爭時所擁有的初始條件不公平、不均等,從而使得占有這些優勢的企業“效益好”,收入高。
5、社會保障面狹窄。目前我國的社會保障面太窄,只有國家機關、事業單位、國有企業和部分大集體企業職工享受,而私營企業、鄉鎮企業,外資企業的中方職工卻很少享受,尤其是占我國人口75%以上的農民幾乎不能享受,城鄉居民在享受社會保障方面的非均等性,使國家長期執行工業偏向政策而形成的城鄉居民間、黨政機關、全民企事業與其他企業職工間的收入差距進一步擴大。
三、解決收入差距過大的建議
1、取消“城鄉壁壘”政策,統一城鄉勞動力市場。盡快改革我國的戶籍制度,有計劃地加快推進城市化,讓更多的農民參與城市經濟活動,增加農民人均占有資源,是縮小城鄉收入差距的根本途徑。
2、運用稅收手段調節過高收入。稅收的調控重點是高收入者,當前可考慮從以下幾方面進行改革:一是適當提高個人所得稅的起征點,把納稅人的數量控制在一定范圍內。提高起征點后,使稅務部門能集中力量加強征管。二是積極推行存款實名制,并逐步創造條件實行金融資產實名制。三是強化代扣代繳制度。對過高收入的調節,還要盡早開征遺產贈予稅、大額財產稅、存款利息稅、特別消費稅等進行調節。
3、運用財政政策調節過低收入。財政政策的調節重點是低收入者,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地區之間的轉移支付;二是階層之間的轉移支付。縮小地區之間收入差距最根本的途徑是以市場為基礎,應在促進勞動力合理流動的條件下,依靠中央政府對中西部地區進行有目的、有計劃的援助。這種援助既可以是中央政府直接進行,比如提高中央對中西部地區的財政收入返還比例;也可以通過中央政府的協調建立地區發展基金,基金由發達地區按一定比例繳納,由中央政府統籌用于欠發達地區經濟發展。政府在階層之間轉移支付,可根據經濟發展水平和道德習俗標準確定貧困線,對貧困線以下的居民可以通過實行負征稅來提高其生活水平。也可以是直接向貧困人口支付補助金或實行低價免費制度。
4、運用法律手段規范分配行為。首先,應抓緊制定《最低工資法》,最低工資標準要與現階段我國生產力的發展水平相適應。其次,應制定《公務員工資法》,加快推進收入工資化、工資貨幣化進程,增加收入的透明度。再次,鑒于我國社會保障內容單一,保險業務還未全面實施的情況,可考慮先出臺《養老保險法》、《醫療保險法》等單項法津,以后再制定較為完整系統的《社會保障法》。
5、運用社會保障兼顧公平分配。當前,應對企業職工實行養老、醫療等保險社會統籌,對老弱病殘、鰥寡孤獨者提供物質幫助,最緊迫的應解決好企業改革過程中失業、待崗、下崗職工的基本生活保障問題。應充分發揮再就業服務中心的作用,使進入服務中心的職工確實能領到基本生活費,對那些不具備破產、兼并條件而其生產經營又十分困難的特困企業,確實無力支付下崗職工基本生活費的,可采取銀行提供一部分工資性貸款、地方財政貼息、其他渠道調劑一部分資金的辦法來解決,為這一低收入群體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定書
- 上一篇:國內水果業的革新
- 下一篇:安全生產管理效能監管年終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