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究經濟結構性失衡和多層次產業變遷決策

時間:2022-11-30 10:49:00

導語:深究經濟結構性失衡和多層次產業變遷決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深究經濟結構性失衡和多層次產業變遷決策

目前學術界對于產業轉移的內涵有著不同的理解:有人認為產業轉移是指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發達區域的部分企業順應區域比較優勢的變化,通過跨區域直接投資,把部分產業的生產轉移到發展中區域進行,從而在產業的空間分布上表現出該產業由發達區域向發展中區域轉移的現象。另外有人認為產業轉移實質是高新技術擴散和產業結構升級的過程。即通過區際產業轉移,存在技術經濟水平梯度差異的兩個地區按互補性原則,將一個地區內失去比較優勢的產業轉往具有比較優勢的地區,其最終結果是使各區域的產業類型和水平與自身的資源稟賦、要素價格和經濟發展總體水平相適應。

產業轉移的內涵

比較有代表性的觀點認為產業轉移是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的一種自發行為,是由于資源供給或產品需求條件發生變化后,某些產業從某一國家或地區轉移到另一國家或地區的經濟行為和過程,這是一個包含國際間與地區間投資和貿易活動的綜合性的要素與商品流動過程,是一個具有時間和空間維度的動態過程,是國際間或地區間產業分工形成的重要因素,也是轉移國或地區與轉移對象國和地區產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的重要途徑。

以上學者的觀點雖然仍存在一定的分歧,但都是對產業轉移現象的真實概括和描述,且均認為其本質是為了更好地適應市場和經濟發展,只是闡述的角度不同而已。本文在以上觀點的基礎上,從定量的角度將產業轉移定義為企業為順應技術創新及擴散要求、尋求比較優勢、擴展產品需求市場或者原材料市場而產生的生產要素跨區域流動,最終體現為產業在移出地規模下降乃至消失而在移入區不斷成長壯大。

產業轉移的發展歷程及其特征

二戰后至20世紀90年代前期,國際上先后掀起了四次產業結構調整與轉移的浪潮。第一次浪潮發生在20世紀50年代。二戰后美國在積極發展資本密集型重化工業,吸收已經失去了比較優勢的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生產要素的同時,進行海外投資和資本、技術輸出,率先進行產業結構的調整和轉移,其主要對象便是正處于經濟恢復期和實行重化工業進口替代的日本等東亞國家。日本在大量引進來自美國的先進技術和設備后,產業發展水平及其國際競爭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20世紀60年代美、日兩國集中力量發展資本密集型工業,以及電子、航空、航天等技術密集型工業,而把勞動密集型工業尤其是輕紡工業大量向海外的亞洲新興工業體轉移,從而掀起了第二次國際產業結構調整。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在經歷了四次大的浪潮后,產業轉移在目前的世界經濟環境中呈現出新的特征:一是國際產業轉移進程加速化。信息產業的迅速發展和互聯網的普及使原有的物質生產方式因此遭到極大的沖擊,促使國際產業轉移進程加快;二是國際產業轉移規模擴大化。20世紀80年代以來,發達國家發揮先發優勢,進一步加快了產業的國際轉移,而發展中國家則實行趕超戰略,這必然使國際產業轉移的規模擴大化;三是跨國公司成為國際產業轉移的主體。新一次的產業轉移浪潮與以往不同的是,各跨國公司在繼續向發展中國家轉移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同時,還開始將生產過程中的某個工序向發展中國家轉移。發展和利用跨國公司的能力成為發展中國家接納國際產業轉移、實現產業結構轉型和升級的重要契機。

我國經濟結構性失衡狀況及進行多層次產業轉移的必要性

改革開放對我國經濟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市場經濟的確立以及國際合作的進一步加深使我國經濟對世界經濟的依賴性增強。特別是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國內的宏觀經濟結構因此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而伴隨著每年8%-9%的GDP增長,我國經濟出現了結構性失衡現象。首先從勞動力市場來看,我國原來的勞動力市場特點是低素質的勞動力持續供給過剩而高素質的人力資本嚴重不足。

以上經濟失衡的深層原因是我國經濟內部的結構性問題,主要包括以下三點:第一,創新能力較差。經過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國許多傳統產業都已經成熟,但是國內企業由于技術創新能力較差,很難找到新的投資空間。缺乏投資空間而手頭又有資金,導致生產能力過剩,造成投資回報率的低下和“資本過剩”的假象(袁志剛,2003)。第二,金融市場效率低下。這就導致資金無法得到有效配置,降低了有效投資的形成。我國對金融市場的行政控制,尤其是利率和匯率的形成機制不健全以及資本市場中直接融資體制不發達,導致許多具有較強技術創新能力的中小企業得不到資金支持。

主動助推多層次產業轉移的政策建議

加強研發投入,增強技術創新能力。長期的經濟增長主要取決于知識積累和技術進步,而當前出現的宏觀經濟波動,更是要求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加快產業結構的調整升級,這就要依靠技術創新活動,這不僅僅需要企業的努力,更需要政府的支持。政府一方面應該加大教育投入,提升我國勞動力的人力資本含量;另一方面可以通過財稅手段,加大對企業從事研發活動和采用新技術、新設備的補貼,以降低企業研發的成本來鼓勵企業創新。

提高金融市場效率。2008年金融危機對我國的影響較小的原因并不是我國的金融體系非常健全,而是我國資本市場還不發達、金融市場發展水平嚴重滯后于發達國家的結果。由于我國的實體經濟是相對健康的,加上增長速度很快,目前我國金融體系的發展就有滯后于實體經濟發展的態勢。金融危機加強了金融機構的合作,促成金融領域全球治理結構的形成,我國可借助于此建立較為嚴密的金融風險防范體系,提高金融市場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