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經濟與教育革新
時間:2022-12-22 05:36:00
導語:知識經濟與教育革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腳步向我們走來,知識經濟正越來越多地引起人們的注意。“知識經濟”這一名詞恰如其分地概括了當今世界經濟的最新特點和發展趨勢,它必將以巨大的力量改變著人類社會,推動社會的發展。
知識經濟對于社會領域各方面將產生不可估量的影響,尤其是對于傳統的教育模式、教育理論產生巨大的影響。因此,研究“知識經濟”與教育創新和教育改革的關系,是社會發展的要求,是社會進步的標志。面對知識經濟的挑戰,最有價值的不是獲得資源、設備和資本,而是人才,特別是創新型人才。教育是知識創新、傳播和應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養創新精神和創新人才的重要搖籃。因此,各級各類學校,特別是高等院校承擔著挖掘創新資源、培養創新人才的重要任務,為培養輸送更多更好的人才,為經濟建設提供重要的人才保障。
一、知識經濟時代就是教育時代
教育是知識經濟的基礎。知識經濟,是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是建立在知識和信息基礎之上的經濟,以知識和信息的生產、分配和使用為直接依據的經濟。是生產力發展的必然結果。與農業經濟、工業經濟相對應的一個概念,是一種新型的富有生命力的經濟形態。創新是知識經濟發展的動力,教育、文化和研究開發是知識經濟的先導產業,教育是知識經濟時代最主要的部門,知識和高素質的人力資源是最為重要的資源。
知識經濟的本質在于知識的創造、傳播和技術性轉化成為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知識成為生產力的核心要素。知識與經濟相結合,首先是知識,而且是不斷創新的知識;是將知識有效地轉化為技術和經濟效益的創新能力,是具有創新能力的人才。從這個意義上說,知識經濟的成敗取決于教育的成敗,取決于教育能否有效地培養全民族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彼德.德魯克在《后資本主義社會》一書中寫道:“在知識社會里”,“沒有貧窮的國家,只有無知的國家”,對于任何一個個人、組織、企業和國家“獲取利用知識的能力是競爭成敗的關鍵。”
面對知識經濟的挑戰,最有價值的不是獲得資源、設備和資本,而是人才,特別是創新型人才。
二、傳統教育不適應知識經濟的發展
傳統教育在對待知識、能力和素質的關系上,過于重視知識的傳授,忽視對學生能力的培養;在處理教與學的關系上,過分強調教師的主導性;在對學生的要求上,過分強調整齊劃一,實行統一大綱、統一教材、統一考試,忽視個體的差異性;學習的內容在數量上和難度上超過了學生的承受能力;學生對學習并非出自于自身的意愿,而是在外部強壓下屈從;學習的內容在內涵上缺乏充分的能夠有效培養學生心智的因素,即含金量不夠,滿足不了學生的智慧發展的學習。總之,這種重記憶、重考試而輕創新、探究的舊教育模式已經嚴重影響了受教育者主動的、積極的、自由的、有鮮明個性的全面發展,遠不能適應未來社會對創新型人才的需求。
針對教育發展面臨的尖銳的基本矛盾,我們要大力變革和調整教育,使教育發揮其積極的社會功能,使教育培養出來的勞動力更好地適應社會經濟的發展。
三、創新教育是社會和教育發展的必然要求
所謂創新教育是指利用遺傳基因與環境的積極影響,發揮教育的主導作用,充分調動學生認識與實踐的主觀能動性,注重學生的主體意識、創新精神、創新技能的喚醒和開發培養,形成創新人格,以適應未來社會需要和滿足學生主體充分發展的教育。它是教育試點呼應的應答,是教育與社會發展相吻合的積極選擇,是時代變革要求相適應的。
教育是知識經濟的基礎。當今時代,被人們稱之為“知識爆炸的時代”,新知識大量涌現,知識更新的周期性越來越短,隨著知識更新的周期越來越短,受教育的終身性已成為現代教育的基本特征之一。那種一次性教育,把人生分為教育與工作,兩個階段的觀念和做法,已經不適應當代科技進步與社會的發展。教育創新,在宏觀領域是構建學習化社會的終身教育體系,為社會成員的終身學習提供制度化保證;在微觀領域是最大限度地開發人的創造力潛能,形成適合人的充分發展的教育模式。這也正是素質教育的本義和要求。素質教育把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作為重點,必然要求教育領域的全面變革和創新,主要是觀念創新、模式創新、制度創新。
觀念的創新是教育創新的先導。教育觀念與教育理論、教育思想密切聯系,又有所不同,它存在于教育工作者和社會大眾的行為習慣之中,在教育實踐中形成,又影響和指導教育實踐。一是我們正在經歷的科技革命正帶來一場知識革命。《世界高等教育宣言》指出,現在有的專業的大學生,進校時學的知識到畢業時有些部分已經陳舊了。知識更新的速度不斷加快,學校教育的重點要從傳授知識轉變為著重培養能力,教育不僅應引導學生學習知識,還要培養學生應用知識的能力。二是不同的時代需要不同的人才,人才的標準和人才觀念總是要隨著時代的變化而相應變化。當今時代的迅速變化既為人才成長提供了多種機會,也對人才素質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社會對于人才的需要是多樣的,人才的素質也是不斷變化的,那種劃一的人才標準和人才觀念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四、知識經濟對創新型人才的要求
知識經濟的基礎是知識,核心是人才。1990年,聯合國研究機構提出“知識經濟”的說法。1996年國際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進一步對“知識經濟”以明確定義:即“知識經濟是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它是以知識的生產、分配、使用為最重要因素的經濟。”知識經濟時代的最大特征就是以文化知識和科學及時逐步取代以往那種以單純消耗自然資源和破壞生態環境為代價而換取一時經濟發展的原型經濟模式,由此就決定了科技、知識、文化在知識經濟時代說具有的重要性。因為文化知識和科學技術是純客觀的自然生成物,而且必須通過人的接受、消化、掌握和運用才能在實踐中發揮作用,這就決定了高素質人才對知識經濟時代所具有的更為直接和更為迫切的重要性。
人及其所具有的知識、技能和創造力是知識經濟社會的第一資源,同時也是促使經濟發展的第一驅動力。只有人才是知識經濟時代的核心之核心,根本之根本。由此可見,在知識經濟時代,經濟的催生力和爆炸力主要來自具有知識、技能和創新精神的人。
創新教育的出現是時代的需要,是知識經濟的需要,是提升個體生命質量的需要,也是教育自身變革的需要。作為我國培養優秀人才主要途徑的高校,在知識經濟時代,對高等教育及人才的培養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知識經濟時代,大學教育應向更加綜合化方向發展
因為,人類知識系統本來就是相互聯系的有機整體,未來的社會知識創新和應用更需要自然科學、工程技術、管理、人文、社會科學乃至藝術的交叉融合。讓學生掌握豐富的知識內容,了解世界發展的最新動態。使學生的知識層次和結構與世界發展的先進水平趨于同步。
(二)知識經濟時代,大學應更加社會化由于市場經濟和社會發展對人才需求的多樣化和不斷發展的要求,由于人們對自身的教育水準、職業素質和競爭力以及對知識的不斷追求,大學教育的社會化和學習的終身化趨勢將不斷發展,不但大學之間將加強交流與合作,而且大學將加強與研究機構和企業的合作與聯合,加快科研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周期。
(三)知識經濟時代,需要高素質創新型人才,即寬厚的基礎知識,不竭的創新能力和高尚的素質
大學教育應重基礎,鼓勵創新,發展個性,完善人格。所以,大學教育應更加重視對人才的人格、知識、能力的全面培養。因為,在開放和國際化的社會里,人才需要具有崇高的人格和道德觀念,寬厚的自然科學、人文社會科學的基礎和自主求索知識、運用知識、創新發展、服務社會的觀念和能力。“寬與厚”、“專”和“博”相結合,才能創新,才能適應知識經濟時代的需要。
(四)知識經濟時代,知識經濟時代的人才需要終身教育
據統計,人一生中所用的知識,大約有80%是在離開學校后自己學到的,是在實際工作中學到的.只有不斷學習.不斷受教育,終身受教育,才能掌握更多的新知識.更好地為知識經濟時代服務。
一個具有創造力的人才,除自身的條件和努力外,營造一個具有創造氛圍的環境對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人才是多么重要。因此,高校應營造一個有良好學風、校風,高雅文化品位,濃郁人文氣息的育人環境,使置身其中的學生受到熏陶,培養出能迎接知識經濟挑戰的創造型高素質人才。
- 上一篇:競選國資處副處長精彩演說材料
- 下一篇:安全自主管理工作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