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分散經營與農機化發展路徑
時間:2022-07-18 04:44:41
導語:土地分散經營與農機化發展路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相關問題研究
而對于土地小規模分散經營的成因,學者也進行了相關分析。劉新逢(2010)指出農地經營規模小和細碎化的歷史成因是由于20世紀80年代初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推行及當時農村土地體制、人口現狀造成,并隨著人口變動等原因帶來土地經營規模越來越小,越來越分散化、細碎化的結果。土地規模經營發展應適度,切實兼顧農民利益。張鳳艷(2010),我國土地的基本國情是地少人多,且土地承擔的巨大的保障功能,農民脫離土地無處謀生。土地規模經營會破壞家庭承包制,挫傷農民的積極性,導致農業生產的下滑。當前農業機械化發展思路應堅持以農民利益為核心,尊重經濟規律,從解放農村生產力,增強農村生產力。有助于農村社會和諧可持續發展。
2土地小規模分散經營現狀分析
農業人口多、農業土地少是基本國情,根據第二次全國農業普查主要數據公報(第六號),我國現有耕地12177.59萬hm3,而同時,農村勞動動總數為53100萬人,勞均耕地為3.434畝。
(1)土地小規模分散經營與現實國情相適應。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人口在總人口中占有較大比重。而過多的農村人口享有對農業集體土地的使用權,是形成農村土地小規模經營的根源。特別是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為主要內容的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制度,調動了農民從事土地耕作的積極性,同時也給他們帶來了切身的經濟利益。因此農業機械化的發展應與農村經濟發展,與農業產業發展相適應,而不應過份苛求土地集中大規模經營來發展高效的農業機械化,否則,將造成更的的農村勞動力“失業”。
(2)土地小規模經營只是一個過渡時期。按照產業發展規律,農業的基礎地位將會引起足夠重視,農業比重下降,但絕對量上會增加,這就要求農業部門生產率的提高,這要依賴于科學技術手段,特別是農業機械化的發展與普及。但當前土地小規模經營維系著農村、農民問題,關乎農村穩定,關系農民切身利益。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不能集中了土地而趕走了農民。要切實做好土地規模化經營與農業人口的轉移。
3當前小規模分散經營存在的問題
(1)機械成本和人工成本大。農田地塊零碎,細小,增加了農業機械生產中的使用成本,增加了農業機械額外作業的成本,農業機械有用功比重降低。同時,農民的勞動作業成本效率也不高。不利于土地經營規模效益的形成。一家的勞力一年守著的土地收益很大程度上還少于他們在城里當勞動力獲得的要素收益。
(2)對科學技術的重視度不夠。根據對湖北襄陽襄州區東津鎮吳灣村的走訪、調查,農戶大多科學意識不強,經營自家的“一畝三分地”,普遍存在著“田地活不難做,人家咋做我咋做”的思想。當然,少數農民仍然相信科學,但也是憑經驗,半信半疑,只管把自家的幾畝地種得有收獲就可以了。“一季子莊稼沒種好,下季子再來”。科學技術是一項重要的生產要素,在缺乏競爭部分農村,靠著基本的經驗有收成基本上是千家萬戶農民的想法。他們很少能引起生產力發展的重要要素的科學技術的足夠重視。
(3)農業機械不配套。我國農業機械發展中的機械投入主體從計劃體制中的國家為主的投入到當前的社會主義市場體制下的國家引導支持,農民自主自愿選擇,農業機械化發展取得了成就。但一個突出問題是,農業機械結構不合理,相應的農業機械設施不配套。根據調研走訪,我們發現農民真正需要的是小型、成本低、簡單、實用、易操作的農業機械,比如:排灌設備、小型收割、插秧設備等等。所以,現階段,真正適度地普及與土地經營相配套的小型農機具,支撐起有著大量農業人口的農業機械化,是適應當前農業土地經營現狀的,而不是一味的讓廣大農民“被機械化”。
4結合當前農村土地經營現狀發展農業機械化的政策建議
(1)要結合我國“三農”問題基本國情適時、適度發展土地規模經營。中國農業耕地面積大,但勞均耕地面積少,這是基本國情。農業產業發展要做到與第二、三產業的相協調,農業機械化的推進也要以農業產業發展,第二、三產業上升為前提。農業機械化的發展應以農村勞動力的合理流動與轉移相結合,實現經濟效益的最大化,而不是實現了機械化而讓大量農業人口失業化。在當前基本國情下,小規模分散經營應采取逐步機械化,分地區,分階段,以農業科技示范基地園區發展為中心,起到示范作用,讓人口眾多的農民在示范、引導下,有目的、有特色的投入農業機械,獲得農業生產的高效益。
(2)化零為整推動有特色的合作性質的農業合作組織發展。農業企業和各類農業合作經濟組織對當前小規模分散經營下的農村經濟發展有著重要作用。政府相關部門要大力引導、扶持農業企業與農業產業對接,實現土地經營的最大化。同時尊重農民市場主體地位,鼓勵農民及相關集體組織、單位在廣大農村推動合作性質的農業合作組織發展。把分散的生產資料集中起來,如農業機械合作社,農業土地合作社,化零為整,取得規模經濟效益。
(3)宏觀決策部門積極引導規劃發展特色化、區域化農業。立足區位優勢發展特色農業,構建區域化生產農業。如農家樂、農業觀光等高附加值、高產值的特色農業。既可以提高農民收入,又可以促進農業產業化、機械化的發展。構建區域性的農業,如商品糧基地,商品棉基地等,區域性專業化生產使農民在獲得外部經濟性的同時,自身經濟實力增強,土地利用率提高了,農業機械化也逐步跟進,實現農業機械化與土地規模經營的協調發展。
- 上一篇:醫院經濟管理評核標準
- 下一篇:偏遠山區循環經濟發展方式
精品范文
10土地利用規劃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