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經濟協同發展利益分享與補償機制研究
時間:2022-03-02 09:28:35
導語:區域經濟協同發展利益分享與補償機制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區域經濟利益分享和補償機制的缺失,導致我國區域經濟協同發展進程受到阻礙。文章構建區域經濟協同發展利益分享與補償機制的總體框架,具體分析利益分成機制、利益補償機制、利益幫扶機制、利益仲裁機制、利益磋商機制,并從協調經濟利益、法律建設、科學研究等方面提出機制保障建議。
關鍵詞:區域經濟;協同發展;利益分享與補償機制
在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中,因為沒有重視區域經濟的利益協調,同時也不具備健全的區域經濟利益分享與補償機制,我國區域經濟存在著非常大的回波效應,缺乏應有的擴散與輻射效應,沒有緩解不斷擴大的區域經濟利益的不平衡和差距,并且對正常的區域間資源要素整合產生了不利影響。大量的研究證實,實現區域經濟協同發展的重要方式就是建立利益分享與補償機制,加快區域經濟合作。作為一種強化區域競爭優勢和優化資源配置的關鍵途徑,區域經濟協同發展急需建立完善的利益分享與補償機制。
一、我國區域經濟協同發展現狀
(一)我國區域經濟協同發展現狀特征
1.同步開展的區域空間聚集和產業轉移。區域經濟協同發展的趨勢在我國市場化進程不斷加快的同時也開始變得越來越明顯,產業的區域聚集、轉移和擴散等實現了同步開展。比如,作為我國經濟發展的火車頭,長江三角洲的區域經濟協同發展屬于一個典型,通過分析浙江、江蘇和上海三地前十位占據主導優勢地位的制造業在1993—2013年之間的空間布局演進過程,可以發現,傳統優勢制造業在長三角地區的貢獻率越來越低,并且開始逐步轉移向內陸腹地,現代戰略性產業的貢獻率不斷上升,而且開始迅速聚集到長三角地區。相關數據表明,在上海市制造業生產總值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食品加工制造、服裝及其他纖維制品、紡織業的生產總值所占比例從1993年的將近30%逐漸下降到2013年的不足10%;在江蘇省制造業生產總值中,紡織業生產總值所占比例從1993年的將近20%下降到2013年的不足8%;在浙江省制造業生產總值中,紡織業生產總值所占比例從1993年的23%下降到2013年的不足13%。此外,浙江、江蘇和上海地區的服裝鞋帽皮革制造業和傳統食品加工制造業的生產總值在“十一五”期間增速越來越低,而安徽和江西等泛長三角地區則出現了超過浙江、江蘇和上海等地的增速(見圖-1)。通過這一情況可以發現,從中心城市逐漸擴散到周邊地區是傳統優勢制造業發展的重要趨勢,同時現代服務業和一系列的戰略性產業正在不斷聚集到中心城市。①
2.誕生于區域經濟協同發展中的多元利益博弈。在區域經濟一體化和內部資源不斷整合的今天,我國的經濟競爭格局也出現了一系列的變化。不管是地方政府還是企業,為了在經濟發展中獲得先機,都要對區域整體力量進行借助,對資源進行合理配置,從而有效地應對各種競爭壓力。不過,在為了實現共同利益而實施的一系列跨行政區的經濟合作和經濟活動中,區域內不同的行政區展開了一系列多元利益關系的博弈。第一,行政區政府官員面對金字塔式的晉升模式和當下的績效考核機制,要對經濟和政治兩方面的利益予以兼顧,地方政府往往對地方局部經濟的發展更加關注,因此將區域整體經濟忽視了,只有在實現其利益最大化目標的基礎之上,才可以開展區域經濟協同發展。第二,不同地區的經濟發展具有不同的利益訴求和實現渠道,表現在區域經濟協同發展方面則是多元化的利益目標,這樣就導致區域經濟協同發展更加偏重于形式,并不能夠得到真正意義上的貫徹和落實。②比如,香港在泛珠三角區域經濟合作中希望能夠有效地對接內地,并且將內地作為自身對外開放的重要橋梁和窗口,從而進一步實現開拓國內市場的目的;澳門希望繼續建設國際博彩業旅游城市;廣東希望可以對內陸腹地進行拓展,通過對周圍其他省份要素資源的借助打造出一個更大的市場空間,從而有助于自身的產業轉型;江西等內陸地區則希望通過港澳地區和廣東省加快吸引投資,并且實現產業對接。
(二)區域經濟協同發展中的主要問題
1.不健全的區域經濟協同發展機制。實現區域經濟協同發展的基礎就是完善的區域經濟協同發展機制。通過對我國區域經濟協同發展的路徑進行分析,可以發現,目前制度安排的出發點都是進一步加快區域經濟的合作,加強區域經濟的聯系。盡管這種方式可以使不同行政區獲得巨大的區域經濟發展利益,并且使區域經濟規模變得越來越大,但是因為不具備完善的區域經濟利益協調機制,而且沒有對其進行有效的組織實施,因此導致只有少數發達地區集中享受了區域經濟利益,進一步加劇了其他地區分享利益的不平衡性。③此外,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實現途徑就是資源要素在行政區之間流動的自由性,如果將原有的利益格局打破,必然會造成一些地區享有更多的利益,但同時減少另一些地區的利益。一旦不具備預先設定的制度安排或者強大的外部壓力的制約,其中的收益方往往會對其既得利益進行強化,而不會考慮在區域內的利益再分配。所以,在區域經濟協同發展的過程中如果沒有對利益協調問題加以關注和考慮,就會導致區域內不同行政區具有越來越大的經濟社會發展基礎條件和能力差異。
2.未形成完善的區域經濟利益補償與分享機制。雖然現在我國很多區域都在不斷強化經濟協調機制,并且不斷增加協調的內容和力度,但是其中還是存在較多的問題。第一,目前的經濟協調機制從根本上來說屬于自上而下的一種由政府主導的經濟協調機制,相關行政部門的負責人和地方政府首長是其參與主體,在具體的協調機制中企業主體并未形成重要力量,而且沒有發揮市場的協調作用。第二,區域經濟協同發展機制不具備法制化、制度化和硬約束等特點,因此區域經濟協同機制具有比較嚴重的空洞化、程序化和形式化等不足,無法起到有效的協同效果。第三,通常通過規劃區域生產布局、優化區域產業結構、調整重大工程項目建設、區域資源開發利用等方式實現區域經濟的協同發展,然而目前我國很多區域都沒有形成完善的區域經濟利益補償與分享機制,制約了區域經濟的協同發展。產業的擴散和聚集從本質上來說屬于重新確立區域經濟利益格局,一旦不具備有效的利益分享與補償機制支持,再加上沒有權威政策管理機構協調區域的生產要素流動、企業遷徙、產業轉移和經濟合作等,就無法順利地實現經濟利益分享和經濟發展成果擴散。
3.缺乏必要的區域經濟利益輻射擴散機制。學者威廉姆森在區域經濟問題中納入收入分配倒U型理論假設,形成了新的區域經濟發展差異變化倒U型的理論。在該理論中,區域經濟的發展階段和發展差異不管是在時間序列分析中還是在截面分析中都表現為倒U型關系。也就是說,區域經濟發展差異在區域經濟發展初期會變得越來越大,直到發展到差異最大;而在區域經濟發展的高級階段則會變得越來越小。立足于長期進行分析,在理論上威廉姆森倒U型理論假設是成立的,不過從具體的實踐進行分析,只有具備相應的要件支持或前提條件,才可以實現倒U型效果。實現區域經濟協同發展的一個重要基礎就是形成完善的區域經濟利益輻射擴散機制和經濟協調機制,否則就無法實現區域經濟利益的分配平衡,并且進一步地擴大區域經濟發展差異。現在在區域經濟利益分配方面,很多區域中的行政區都存在著不平衡的問題,與中心地區的輻射擴散效應相比,其回波效應遠遠要大,并沒有實現有效的利益分享和補償。④目前一些區域還是在不斷擴展經濟規模,沒有實現產業結構優化、區域經濟結構優化和質的改善。沿著這條發展道路,區域經濟的量盡管會不斷增加,但區域中行政區與行政區之間將會出現越來越大的差距。之所以如此,根本原因就是缺乏必要的區域經濟利益輻射擴散機制。
二、區域經濟協同發展利益分享與補償機制的總體框架
例如,甲行政區地方政府和乙行政區地方政府要利用實施區域經濟協同發展利益分享與補償機制的方式實現利益分享與補償,那么就要確定其基本屬性。區域經濟協同發展利益分享與補償機制本身包含著一系列的子機制,這些子機制的特性有:第一,這些機制應具備全面性,要納入協調不同行政區主要利益關系的各種關鍵途徑;第二,這些機制要具備一定的銜接性,也就是說這些機制除了要在各自的領域中發揮作用,還要依據一定的次序發揮作用,從而形成銜接性。基于此,建立促進區域經濟協同發展的利益分享與補償機制的總體框架。
(一)利益分享與補償機制的總體框架組成
促進區域經濟協同發展的利益分享與補償機制的總體框架主要包括兩個部分:首先,利益分享與補償的核心機制,包括利益幫扶機制、利益補償機制和利益分成機制;其次,利益分享和補償的糾錯機制,包括利益仲裁機制和利益磋商機制。在滿足長遠利益和整體利益的基礎上,各區域中合理分配各種利益關系的約定或者契約就是利益分成機制。利益分成機制除了包括各區域在中央政府指導下所建立的具備強約束力的契約,還包括在公平原則的基礎上由中央政府制定的對區域中各個行政區經濟利益關系進行處理的規則。約束性和公平性是該機制最為關鍵的屬性,公平性主要是指要嚴格按照公平原則分配區域中各個行政區的利益,約束性主要是指區域內各個行政區都受到該契約的約束力,一旦達成利益分成機制,各個行政區就要嚴格遵守區域間的協調利益關系。作為利益分成機制的補充,利益幫扶機制和利益補償機制不可或缺。通常情況下,通過已經達成的利益分成機制已經能夠將大部分行政區間的利益關系解決掉,然而并非是全部的經濟事件都可以納入一個既定的機制中,因此建立完善的利益幫扶機制和利益補償機制具有重要意義。在協調一般行政區之間利益的時候,利益分成機制具有明顯的作用,一旦有非正常的情況出現或者發生無法寫入既定機制范式中的事件,利益補償機制就可以發揮作用。比如,在乙行政區中原屬于甲行政區的一家企業開設了分廠,以設定的利益分成機制為依據,該分廠每年有5000萬元需上繳利稅,而乙行政區需要向甲行政區每年支付其中的2000萬元的分成利益,在這種情況下,通過利益分成機制能夠與區域間的利益關系進行合理協調。之后乙行政區發現在生產的過程中該分廠具有一定的污染行為,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了乙行政區的環境,這時乙行政區認為需要扣除支付給甲行政區的利益分成中的500萬元作為處理污染的經費,這時利益補償機制就可以發揮作用。在利益補償機制中也納入了一系列的處理利益的原則,但是與利益分成機制相比,利益補償機制具有更強的靈活性。此外,如果乙行政區域發現該分廠的污染具有常態性,這時候就需要對利益分成機制進行修改,既可以采用直接修訂的方式,也可以通過利益磋商機制加以修訂。作為利益分成機制的補充,利益補償機制和利益幫扶機制存在一定的差異。利益補償機制的作用是對行政區之間的利益分配進行協調,減少區域間不同行政區的差距。區域經濟協同發展本身包含兩個層面的含義:首先是過程公平,即區域間不同行政區具有平等的發展機會;其次是結果公平,即區域的各行政區之間應具有適度的發展差距,如果區域中的各個行政區具有不斷擴大的經濟差距,就談不上區域經濟的協同發展。在包括中介組織、上級政府在內的第三方的介入下,區域中不同行政區以某種既定的原則為依據進行磋商,充分地協商和討論在利益分享和補償機制中不能夠得到協調的利益,從而達成一個盡可能滿足各行政區需求的結果,這就是利益磋商機制。需要注意的是,并非所有區域利益沖突都能夠通過利益磋商機制獲得解決,在無法解決的情況下就需要應用利益仲裁機制。如果區域經濟利益分歧通過利益磋商機制不能夠得到協調,作為最后的仲裁制度,利益仲裁機制就會在區域利益協調的過程中發揮作用,合理、公平地分配區域經濟發展的利益,而各個行政區必須嚴格執行利益仲裁的結果。在利益分享和補充機制中,利益仲裁機制和磋商機制作為糾錯機制,其糾錯行為會反饋到三種利益分享核心機制中,這樣便于對利益分享核心機制的內容進行修訂,確保區域經濟協同發展利益分享與補償機制的科學性和合理性。
(二)利益分享與補償機制的具體實施
比如,在某區域中有甲和乙兩個行政區,兩個行政區的政府是轄區內居民和企業面對利益協調問題時唯一的利益訴求渠道。設定甲和乙兩個行政區在經濟活動中存在一系列的經濟聯系,需要協調其中的很多經濟聯系。在該例中,甲和乙兩個行政區是利益分享主體,多重的區域經濟利益是利益分享客體。為了能夠合理分配甲和乙兩個行政區之間的經濟利益,第一步就是通過區域經濟協同發展的利益分享與補償機制對經濟利益進行協調。首先,區域經濟協同發展中的利益分成機制起到作用。在遵守利益分成機制約定的基礎上,甲和乙兩個行政區合理分享雙方的利益,在分享利益的過程中存在三種不同的情況。(1)在遵守利益分成機制的前提下,甲和乙兩個行政區無法達成一致的經濟利益分配結果,這時候就需要通過利益磋商機制幫助甲和乙兩個行政區解決經濟利益的分配問題。如果甲、乙兩個行政區在磋商環節就經濟利益分配問題達成了一致,就完成了第一個步驟;如果在經過磋商之后,雙方并沒有達成一致,這時候需要向利益仲裁機制求助,在利益仲裁機制形成結果之后,甲、乙兩個行政區就要對該結果予以嚴格執行,從而完成第一個步驟。(2)在遵守利益分成機制的前提下,甲和乙兩個行政區達成一致的經濟利益分配結果,不過其中的甲行政區或者乙行政區或者雙方均發現還存在利益分成機制尚未協調好的經濟利益,比如關于生態方面的補償問題,在這種情況下利益補償機制就會起到作用,在促進區域經濟協同發展的利益分享與補償機制中該步驟屬于第二個步驟。(3)在遵守利益分成機制的前提下,甲和乙兩個行政區達成一致的經濟利益分配結果,而且雙方都未發現存在還未分配的其他經濟利益,這時候就完成了甲和乙兩個行政區的利益分享過程。其次,區域經濟協同發展中的利益補償機制起到作用。在上一步驟中第二種情況下,通過利益補償機制合理分配區域中不同行政區應用利益分成機制沒有達成一致的利益。與第一個步驟相同,該步驟中同樣存在三種情況。(1)在遵守利益補償機制的前提下,甲和乙兩個行政區無法達成一致的經濟利益分配結果,這時候就需要通過利益磋商機制幫助甲和乙兩個行政區解決經濟利益的分配問題,一旦達成一致的磋商結果,就表明完成該步驟;如果沒有達成一致,這時候需要借助利益仲裁程序,在完成利益仲裁之后,甲和乙兩個行政區都要嚴格執行仲裁結果,從而完成該步驟。(2)在遵守利益補償機制的前提下,甲和乙兩個行政區達成一致的經濟利益分配結果,不過甲和乙兩個行政區存在比較明顯的發展差距,在一定條件的基礎上,兩者都愿意進行利益幫扶機制協調,也就是第三個步驟。(3)在利益補償機制協調結果方面甲和乙兩個行政區達成了一致,同時兩個行政區都不需要利益幫扶,表明甲和乙兩個行政區完成了利益分享過程。最后,區域經濟協同發展中的利益幫扶機制起到作用。在第二步驟的第二種情況下,出于嚴格控制區域中不同行政區發展差距的目的,利益幫扶機制協調了區域中不同行政區的利益,該步驟中存在兩種情況。(1)在遵守利益幫扶機制的前提下,甲和乙兩個行政區無法達成一致的經濟利益分配結果,這時候就需要通過利益磋商機制幫助甲和乙兩個行政區解決經濟利益的分配問題,一旦達成一致的磋商結果,就表明完成該步驟;如果沒有達成一致,這時候需要借助利益仲裁程序,在完成利益仲裁之后,甲和乙兩個行政區都要嚴格執行仲裁結果,從而完成該步驟。(2)在遵守利益幫扶機制的前提下,甲和乙兩個行政區達成一致的經濟利益分配結果,完成利益分享過程。
三、實施區域經濟協同發展利益分享與補償機制的保障
首先,要通過區域經濟協同發展利益分享與補償機制對區域中不同行政區的經濟利益進行協調,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確保對于各行政區而言該制度安排具備強大的約束力。所以,必須加強利益分享與補償機制對各個行政區的約束效力。為了實現這一目的,可以從兩個方面著手實施:第一,由國家發改委相關部門設置專門的區域經濟協調組織,同時設置日常事務機構,主要負責制定關于區域經濟協同發展的法律法規,同時在各省市設置專門的區域經濟協調組織,專門負責協調省級區域內行政區之間的利益;第二,考核在區域經濟協同發展利益分享與補償機制中地方政府的表現,并且在地方政府官員政績考核中納入該考核結果。其次,全面推動區域經濟協同發展利益分享與補償機制的法律建設,使利益分享與補償機制協調結果具有更高的法律約束力。最后,深入研究區域經濟協同發展的利益分享與補充機制的相關問題,比如:科學分類和核算不同行政區的利益關系,以此為基礎,形成一個具有較強可操作性的、公平的、合理的、標準的利益分享與補償機制的框架規則;選擇何種利益補償方式;如何確定利益補償期限等。此外,還要深入分析和探究啟動利益幫扶機制的規則問題。
作者:李珂 單位:甘肅政法學院經濟管理學院
注釋:
①杜鷹《區域協調發展的基本思路與重點任務》,載于《求是》2012年第4期第36至38頁。
②朱莉莉《探討國際貿易生態化與全球經濟協調發展研究》,載于《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6年第8期第35至36頁。
③羅富政、羅能生《地方政府行為與區域經濟協調發展——非正式制度歧視的新視角》,載于《經濟學動態》2016年第2期第41至49頁。
④石文霞《我國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制度探討》,載于《經貿實踐》2015年第9期第44至48頁。
參考文獻:
[1]黃天柱,張德宇.我國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趨勢及特征分析[J].山西青年,2016(13):55-60.
- 上一篇:實體經濟“五化”問題及其破解路徑
- 下一篇:中學生參與經濟生活選擇能力策略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