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戰略建設風險與意義
時間:2022-11-08 08:29:18
導語:“一帶一路”戰略建設風險與意義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戰略內涵。“一帶一路”的戰略內涵主要為以經濟發展作為第一要素,這可以看作是中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戰略的繼續,其可以有效地促進中國與周邊國家的外交發展,是中國經濟發展中的一重要環節。目前,我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在資本、技術、能力等方面均獲得了很大的進步并在國際市場上占據著越來越重要的地位。但是目前現階段,中國卻處于產能過剩,外匯資產過剩,油氣資源和礦產資源對國外依存度過高的背景下。因此,統籌國內外關系進一步促進經濟的發展已成為我國現階段的奮斗目標。首先,要加強基礎設施的建設,“一帶一路”涉及的范圍較廣,但地理環境條件較差,因此,只有加強交通設施的保障才有助于此戰略進一步實施與發展。基于現實的原因,目前基礎設施的建設集中在了中國與周圍國家范圍上,以陸路為主,由此才有利于我國與中亞、中南亞等國家油氣資源、礦產資源的交流和進出口問題。而對于產能過剩這一問題,中國應在戰略實施過程中特別注意投入與產出的關系,進行詳細的計劃制定是解決問題的關鍵。(二)文化內涵。“一帶一路”現已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新階段的目標。中國自古代以來,優秀傳統文化始終流淌著友好、合作的因素,合作共贏主張是對其中“和為貴”思想的繼承與發展。“和為貴”思想對今天中國人的價值觀念,生活方式仍有著深遠影響,“一帶一路”也以此秉為發展理念。因此,在“一帶一路”提出的4年時間里,這種以“和為貴”協和萬邦的思想指導得到了認同并也得到了各個國家對此戰略的支持,并取得了初步的成績。眾所周知,絲綢之路起始于古代中國,連接亞洲、非洲、歐洲的古代陸上商業貿易路線,其最初的作用,是運輸古代中國出產的絲綢、瓷器等商品。后來成為了東方與西方在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交流的主要通道,促進了各國之間的發展。因此,旨在借用歷史符號,由此體現中國文化對世界經濟發展的巨大貢獻,也表明了中國積極主動與其他國家經濟合作,適應全球化現狀,促進全球經濟發展的態度。(三)空間內涵。自“一帶一路”戰略提出以來,許多經濟主體均只從表面來理解其內涵,是個體參與其中的,這種錯誤的理解與想法已經使大多數主體產生了錯誤的觀念,有人認為這是一種自我的發展模式,與他人無關,不需別人參與其中進行經濟合作發展,甚至更有的個體認為這項戰略與自身發展沒有任何關系。而實質上,“一帶一路是一個多重空間的內涵”,從根本上,它是一個開放的,包容的國際區域戰略合作網絡,秉持著自由參與的模式,所以到目前為止,已經有60多個國家和40多億人口參與其中。“一帶一路”是一個國際交流合作網絡,我們不能僅限于地區與地區之間的聯系,而應著眼于地區與國家之間的聯系,不應僅限于國家與鄰國之間的聯系,而應著眼于國家與大國之間的聯系,由此才可以形成中西方相互交流合作的格局,達到提升戰略水平的目標。對于設施建設基礎這一方面,由于要開展國與國發展的現實狀況,國際運輸即為建設基礎,其也充分具備著空間指向和空間范圍。國家發展改革委提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重點方向是從中國沿海港口過南海到印度洋,延伸至歐洲,從中國沿海港口過南海到南大洋”,出于空間指向來促進合作。在某些方面,許多學者專家認為“一帶一路”是中國新經濟條件下的中國新戰略,實則不然,“一帶一路”是全球發展戰略,是統籌全世界全方位的開放,與沿線國家一同創立全局發展的戰略。因此,若僅將其作為中國的區域戰略,將大大削減了其地位與作用。
二、“一帶一路”面臨的風險與應對
(一)國際風險與應對。1.在啟動方面作為新時代下的新主張,“一帶一路”在大多數情況下很難得到各國的響應,無法真正有效地開展下去。又或者說,雖然得到了大多數國家的認同與支持,但是真正拿出行動的少之甚少,致使“一帶一路”無法發揮其本質作用。但是從當前來說,“一帶一路”獲得了很好的成果,甚至超過了預期。但是各個國家能否在長期的發展中積極地拿出自己的資源投入到該項戰略的建設中,能否做到獨立中求合作,發展中求共贏成為了現在面對的一個主要問題。2.在實施階段在“一帶一路”的正常推動階段會面臨各種各樣的風險與障礙,而對于戰略投入和戰略回報是否相符這一不是十分明顯的風險更要引起我們的注意。在初始過度的投入和追求反而會限制國家經濟實力的發展,過度追求利益而忽略的自身能力水平反而會導致國家走向衰退之路。“一帶一路”涉及到了60多個乃至更多的國家,并包含了40多億人口,涉及地理范圍十分廣大,由此合作領域也會增多。所以基于這個現實依據,要想讓所有國家在戰略中有效地融合、各取所需、各得其益的發展又變的難上加難,所以我們要貫徹落實共享方針。在過程中,我們要吸引到方方面面的支持,凝聚身邊一切力量,使戰略越來越有動力,只有這樣,才能得到國際市場的支持。(二)國內風險與應對。“一帶一路”始終堅持共享的原則,在該戰略的早期和發展中期,中國無疑成為其發展建設最重要的動力因素,所以中國的一舉一動都會對其產生一定的影響。對于任何一個戰略來說,以什么樣的資源投入,才用什么樣的戰略方法,以及實現什么樣的戰略目標,都會影響戰略的貫徹和落實。對于中國這一個在“一帶一路”建設中起舉足輕重作用的國家,這也成為我們首要關注的風險。因此,我們必須明確戰略定位以及努力方向,才可以避免使“一帶一路”本身面目模糊,才能使其戰略效果與作用得到充分的顯現。當上述問題得到關注和解決后,是否能做到可持續發展動力成為我們第二大關注點,無論是在地方還是中央,許多部門都熱衷于做面子工作,只注重于如何更大效益實現自身利益,提升經濟地位,而忽視了如何在工作中發展優勢,發動資源,發展戰略這一全局性的問題。所以我們一定要從根本來考慮“一帶一路”建設問題,重實際而輕表面,重長遠而非眼前,重深耕而非宣傳,不因一時的熱度而磨滅掉長期發展的耐心。中國一直是一個以廣大人民群眾為基礎的國家,因此如何充分調動人民的積極性并參與其中成為戰略實施的關鍵,只有群眾真正的加入,才可以擴大“一帶一路”建設的社會基礎。我們要思考去采用一定的方法,使民間企業和個人有真正參與的權利和渠道,根據市場的需要,建設自身的興趣,深入融合其中,自主參加自主運作,由此才可以實現互利共贏和全面發展。政府雖作為第一推動力,但是“一帶一路”作為一項長期的建設,需要的仍是自身的興趣和動力,畢竟政府推動不是長久之計。“一帶一路”作為新型的發展合作模式,毫無經驗的我們在建設過程中勢必會面臨一些失敗與障礙,這些障礙不僅限于經濟合作,還包括政治、文化的差異等方面。合作交流意見的不同也會阻礙我們前進的腳步并產生負面的情緒,所以我們一定要做好心理準備,不因一時的挫折和被動而產生了心理上的動搖,甚至戰略上的動搖。對于“一帶一路”建設推進工作迅速發展并導致越來越多的新事物涌現出來,頗為現實的問題就是,以往人才的培養是否仍適用于“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如果人才的供應情況無法適應于戰略發展的速度,則勢必會影響戰略的推進,便會大大削減戰略的效益,制約了經濟發展,對全球經濟產生了負面的影響。
三、“一帶一路”對國際經濟秩序的意義
(一)體現了國際經濟合作的新型方式。首先,“一帶一路”戰略體現了國際經濟合作的新型方式,隨著世界經濟貿易的持續發展,雖然每個國家均具有一定的經濟實力,但實力綜合程度卻有所不同,這也造成了在當今世界經濟格局中不平衡的狀態,特別是針對于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經濟實力差距逐漸加大,協調合作也變得越來越困難。“一帶一路”的經濟模式很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通過該戰略的實施,加強了各國的經濟溝通與交流,不僅促進了國家之間的良性區域經濟合作,也促進了國際貿易的發展。得力于“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使得國家間經濟差距逐漸縮小,促進了國際經濟合作新秩序的建立。(二)體現了國際經濟合作的必要性。金融危機的發生,使得全國各地的經濟都遭受了嚴重的打擊,也導致國際經濟發展受到了重創,很多國家支出大于收益的現象屢次發生,但也存在一些國家出現貿易盈余的情況,這也是導致國際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原因之一。“一帶一路”的倡議對經濟發展起到良好的作用,并且淡化了經濟發展不平衡的現狀。因此,該戰略不僅促進了我國的經濟發展,也對復雜的世界經濟發展起到一定積極的作用。(三)緩解了國際經濟發展的壓力。當今世界,無論是經濟市場的不和諧,還是政治社會的不和平,都對世界各國的經濟發展狀態造成了沉重的打擊,使得國際經濟平穩發展變得異常困難,甚至于發展的腳步變得難以前行。針對現階段這一情況,我國提出“一帶一路”戰略,該戰略不僅穩定了我國的國際地位,提高了國際影響力,還有效地預防了經濟危機的產生,增加了我國與周邊國家的合作機會,這也有利于我國與沿線國家建立良好的關系,形成國際影響力持續提高,國家經濟健康增長的新局面。
四、結語
在當今國際經濟發展的背景下,“一帶一路”戰略的提出,展現了國際經濟合作發展的新模式,既有利于中國社會經濟的發展與全面對外開放舉措的實施,也推動了整個國際經濟格局的變化。正確理解這個戰略,不但要深刻認識其文化內涵、空間內涵,還要理性面對該戰略所帶來的風險。“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一定要加強各個國家之間的聯系,這是實現國際合作的重要基礎,由此才可以促進國際經濟市場的發展。“一帶一路”戰略的貫徹與落實定將會打造世界經濟新體系與世界經濟新格局。
參考文獻:
[1]劉衛東.“一帶一路”戰略的科學內涵與科學問題[J].地理科學進展,2015(05).
[2]周方銀.“一帶一路”面臨的風險挑戰及其應對[J].國際觀察,2015(07).
[3]趙書昭.“一帶一路”倡議的文化內涵及其面臨的文化挑戰[J].探索,2017(10).
[4]高春曉.“一帶一路”背景下中華傳統文化的國際經濟理念創新發展[J].現代營銷(下旬刊),2017(08).
作者:劉詩琦 楊 麗 單位:遼寧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