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會計準則建設課題論文
時間:2022-09-08 04:52:00
導語:我國會計準則建設課題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新中國會計準則建設從1988年起步,已經走過了13個年頭,具體準則實施到現在也已經4年。當前,會計準則所面臨的國內外環境發生了許多重大變化,為我們進一步推進會計準則事業提供了許多機遇,也提出了挑戰,全面、及時。正確地認識這些機遇和挑戰,對于我們把握會計準則建設的形勢和任務,不失時機地推進會計準則事業,十分必要。
一、會計準則建設面臨的國內外環境
從國內環境來說,有這樣幾個方面值得我們在研究會計準則時認真考慮。
第一,《會計法》的修訂和實施,對為會計核算的真實、完整性提供重要保障的會計準則提出了迫切需求,為更好地貫徹實施會計準則起到了重要的法律支持作用。
第二,經濟形勢在經過幾年徘徊之后,從今年開始出現了回升的勢頭,今年上半年GDP增長了8.5%。有國際機構預測,我國今年的GDP增長率將達到了7.5%。國有企業脫貧解困取得初步進展,進出口轉旺。這一切為我們進一步實現國民經濟改組和創新創造了條件,也為我們進一步推進會計準則提供了寬松的經濟環境。
第三,無論是從國際經驗著眼,還是觀察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會計實踐,我們都可以清楚地看到,市場經濟和證券市場的發展將整體上改變包括會計準則在內的會計工作全貌。隨著二權市場的創立,會計信息披露成為這一市場正常運轉的前提條件,從而也對會計準則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
第四,經過幾年實踐,會計準則對規范證券市場、保護投資者、引導資源流動所起的作用已經為越來越多的人士所認識,同時也為我們深入認識中國市場經濟條件下如何制定好會計準則提供了有益的材料。
從國際環境來說,也出現了對會計準則建設和實施產生重大影響的新情況。
第一,金融市場監管和透明度仍然是國際社會的重大關注點。在經歷了國際金融動蕩和幾次重大的金融失敗事件以后,國際社會普遍認識到,交通工具的改進和更新固然重要,但是,如果沒有交通管制的相應改進和更新,那是比沒有交通工具更加危險的事情。沒有透明度的市場,沒有充分的會計信息披露,對金融市場來說,就像汽車上了高速公路而沒有交通信號。所以各國政治家、金融家都一再呼吁,加快國際會計協調和國際會計準則建設的步伐,提高國際金融市場的透明度。
第二,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實現重大改組,因際會計準則形成機制發生重大變化。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從它誕生的第一天起就是由各個國家和地區會計職業組織組成的一個國際組織。隨著國際經濟和金融環境發生重大變化,以及來自于證券監管機構國際組織的壓力,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在過去的兩年中,一直醞釀著重大改組。到今年5月,改組方案由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會員大會通過。按照通過的改組方案,新的國際準則委員會將改變原來以會計職業機構為主導的性質,變成一個相對而言由會計專家組成的會計準則制定機構。一是將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理事會由原來的按地域產生理事,改為不分地域由專家組成,同時保留常設解釋委員會;二是成立會計準則咨詢委員會,作為國際會計準則的咨詢機構;三是成立管理委員會,負責理事、解釋委員會委員以及咨詢委員會委員的任命,監督理事會的工作,籌措資金等等。(需要說明的是,這里的管理委員會的原文是Trustees,含義是“被委托的人”,或“受托人”,意為受國際社會各個方面委托來管理國際會計準則的人,為符合中文習慣,我們建議將其意譯為“管理委員會”,類似于企業的董事會。)新的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預期將于2001年正式運轉。
第三,證券監管機構國際組織通過對核心準則的評估,國際會計準則生存空間擴大。到1999年初,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歷時4年的核心國際會計準則初步完成,除金融工具項目取得中期成果外,列入核心國際會計準則計劃的會計準則項目都按計劃完成、同時,證券監管機構國際組織開始了對核心準則的評估。不久前,證券監管機構國際組織宣布,評估工作完成,同時聲明,公司跨國上市時,在輔之以必要的說明、解釋和調整的前提下,按國際會計準則編制的會計報表,國際組織各成員國家的證券交易所應當接受。這預示著國際會計準則向著真正“國際的”會計準則邁出重要一步。
第四,公允價值計量成為國際會計準則的重要選擇。會計信息之于證券市場的意義就在于,它是市場參與者預測一個企業未來現金流量,進而考察投資機構和風險的重要依據。公允價值相對于歷史成本,更有助于會計信息使用者預測企業的未來現金流量。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已經聲言,公允價值是金融工具的最為相關的計量標準,房地產投資準則中將公允價值作為可選的計量方法之一。擬議中的農業、保險等國際會計準則都將公允價值作為首選。
二、國內外環境對中國會計準則建設的影響
以上所列舉的國內外環境因素對中國會計準則的影響,總體來說都是積極的,有利的,為我們推進會計準則建設提供了重要機遇。但將中國會計準則放在國際經濟環境和國際會計協調這樣一個大背景中來考察,不難看到,有以下一些問題值得我們重視。
第一,會計準則的發達市場經濟背景與中國市場經濟初級階段仍然是中國會計準則建設的主要矛盾。我國當前會計準則建設,無疑存在諸多矛盾,像會計準則實施快與慢
的問題,會計準則與會計制度的關系問題,會計準則粗與細的問題,會計準則實施中的監督問題,股份公司、上市公司的會計信息需求與國有企業的信息需求之間的差異等等。但其中主要的矛盾則是會計準則的發達市場經濟背景與中國市場經濟所處初級階段這樣一對矛盾。會計準則這樣一個概論首先是從西方國家引進來的,為了將這個概念融入中國會計準則規范體系中,我們做了很多工作,但要將會計準則這個概念所代表的一整套市場經濟會計慣例與中國會計規范、會計實務有機地結合起來,那是需要更長的時間、作更多努力的。
第二,國際會計準則生長背景與中國法律傳統的矛盾。無論是從國際會計準則所依據的概念和假設來看,還是從國際會計準則的形成過程看,國際會計準則是以英美因家的會計模式為藍本的。比如,會計目標的界定,強調滿足投資者和債權人的決策需要,而不是其他國家所側重的考核管理責任,政府監管;在會計準則的實施上,更多地依賴于會計師的職業判斷,而不是法律條文的對照和解釋;在會計政策的選擇上,傾向于公允價值計量、未來現金流量的測定、實質重于形式等會計原則。從我國會計實踐來看,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發展中的市場,從法律傳統看,我們更接近于成文法,幾乎沒有依賴律師和會計師職業判斷的傳統。在中國引入職業判斷是一項與制定會計準則同樣重要的事情。
第三,國際會計準則形成機制變化后專家化與廣泛參與的矛盾。在國際會計協調實踐中,我們始終抱以極大的熱情,體現了廣泛參與的精神。我們花了十多年的時間,于1997年分別加入了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和國際會計師聯合會,無論是加入這兩個組織之前還是在這之后,我們都在參與國際會計活動方面做了很多工作。目的在于通過廣泛參與,使國際會計指南、國際會計文獻、國際會計慣例能夠較多地體現中國這樣一些發展中國家的情況和需求。實踐證明,這樣做是有成效的。隨著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的結構改組,雖然國際會計準則形成機制中的政治化傾向不會改變,但是這個政治化過程從會計準則研究和制定環節,轉移到人事安排的層面,即,將主要體現在誰來做委員這個環節上。這對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會計職業對國際會計準則廣泛參與的理念提出了挑戰。
三、中國會計準則建設中需要深入研究的若干問題
第一,關于中國會計信息需求。會計準則和會計信息都是為著一定的目標而在在的。從國際經驗看,會計準則做得比較好的國家,其目標的設定都比較明確,目標定位也比較準確。有關中國會計信息需求問題,我們已經做了一些理論探討和調研工作。比如,基本準則就指出,“會計信息應當符合國家宏觀經濟管理的要求,滿足有關各方了解企業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需要,滿足企業加強內部經營管理的需要”。這個目標指導了《兩則》、《兩制》改革創舉,功不可沒。時間已經過去8年,基本準則所列舉的三個方面的信息需求,其位次是否需要調整,特別是,在中國企業發展和會計信息使用者高度多元化和多樣性的情況下,中國會計信息需求到底是怎樣一幅多樣性的圖景,這些都是需要我們認真研究解決的。我們希望看到建立在全面調查研究上的對中國會計信息需求的分析和論證。
第二,關于會計準則的理論結構。與會計信息需求的研究密切相關,會計準則的理論結構問題也十分重要。不少人建議,應當建立中國會計準則的理論結構,作為會計準則的理論指導。應當承認,會計準則的理論結構對于制定高質量的會計準則是十分重要的。然而必須看到,理論來源于實踐,沒有實踐的充分發展,有關的理論結構是不可靠的。從目前看,影響我們建立會計準則理論結構的因素,起碼有兩個,一是中國市場經濟和證券市場發展的初級階段性質,使我們目前還沒有條件進行理論的歸納,還跟不出就事論事的、“救火式的”會計準則立項方法;再者,中國市場經濟發展的初級階段性質、中國經濟發展的多樣性等等因素,這些直接影響會計準則性質的因素本身也是需要認真研究的。這些問題研究清楚了,中國會計準則理論結構的建立也就水到渠成了。在對這些問題沒有得出有把握的結論之前,試圖搞中國會計準則的理論結構,是難以想象的。因此,在會計準則制定機構建立中國會計理論結構之前,先期進行一些理論研究無疑是十分有意義的。
第三,關于會計核算制度改革。《會計法》指出“國家實行統一的會計制度”。其內容包括會計核算、會計監督、會計機構和會計人員以及會計工作管理的制度。這就是說,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不僅僅指我們通常講的會計核算制度,也包括會計監督、會計人員管理這樣一些制度;并且,會計制度不僅僅包括以“會計制度”命名的、類似工業企業會計制度這樣一些行業制度,類似股份有限公司會計制度的按經營方式建立的會計制度,也包括會計準則、暫行規定這樣一些核算方面的制度。沿用習慣,我們這里將前述兩類制度統稱為會計制度。
經過幾年的實踐,大家比較一致的看法是,會計制度與會計準則并存,比較適應當前的會計實踐現狀,但需要對會計制度加以完善。為此,財政部最近提出了改革會計制度的設想。這套制度的思路是,從會計信息和會計核算的角度看,企業之間的差異,主要不表現在行業上,而是體現在企業規模的大小以及是否對外融資上,所以計劃將分行業的、分經營方式的會計制度加以全面調整,制定適用于除金融企業以外的所有行業和經營方式的“企業會計制度”,也稱為“綜合會計制度”;考慮到金融企業的特殊性,制定金融企業會計制度;同時考慮到小企業不對外融資、會計信息需求簡單的特點,制定小企業會計制度。目前,財政部正就這套改革思路征求各方面的意見,比如,除金融企業外,“企業會計制度”如何體現對各行業特殊業務的指導,怎樣在制定企業會計制度的同時,搞一套體現有關行業特點的會計核算辦法,加工業企業成本核算辦法、商業企業的購銷調存核算辦法、服務企業合同核算辦法、農業企業成本核算辦法等等。
第四,關于公允價值的理論框架和實用方法。公允價值計量已經成為國際會計準則的重要選擇。我們的會計準則也繞本開公允價值,像債務重組、非貨幣性交易等等,都用到了公允價值。與國際會計準則的差異僅在于,前者主要用于初始計量,后者已經全面用于初始計量和后續計量。公允價值的運用如此普遍,但有關公允價值的理論闡釋卻少之又少。公允價值計量與會計目標之間的關系,公允價值的性質,不同計量目標下公允價值的具體認定,等等,這些都是迫切需要認真研究的問題。
第五,會計職業判斷的理論闡釋。在計劃經濟會計模式下,我們是不需要會計職業判斷的。搞市場經濟,發展證券市場,從本質上改變了會計的命運,要求還會計反映經濟現實的應有面貌。壞賬準備、折舊年限、攤銷年限、收入實現、費用歸屬,這樣一些原來屬于財政經濟政策范疇的東西,成為需要會計師根據會計核算制度加以判斷的東西。為此,需要對會計職業判斷這一會計現象進行全面的理論闡釋,并深入研究職業判斷的規律性東西,用以指導會計實務。
第六,新技術革命對會計的影響和應對措施。新技術革命來勢迅猛,正在深刻地影響著我們的經濟社會生活,也改變著會計的觀念、會計的技術、會計的目標、會計的結構。有關新技術革命對會計的影響,我們已經看到了一些研究成果,然而,新技術革命對會計的影響是深刻的,全面的,除了現有研究成果已經涉及的對會計目標、會計假設的影響外,我們還應當進一步研究新技術經濟條件下資產、負債等會計要素的新內容、新特點,研究如何反映信息產業高投入、高風險,研究如何反映市場經濟新要素、所需求。
- 上一篇:村級會計核算對策分析論文
- 下一篇:會計師事務所激勵機制創新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