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計信息造假研究論文
時間:2022-07-30 11:49:00
導語:會計信息造假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關鍵詞:會計信息披露利益相關者博弈
摘要:運用博弈論原理系統分析了會計信息披露過程中的經營者、會計人員、投資者、注冊會計師、政府監管部門等利益相關者的態度與行為,指出了導致會計信息造假的多方面原因,并提出了相應的治理建議。
一、會計信息提供者之間的博弈分析提供會計信息是市場經濟對企業的基本要求,但是企業是否提供真實的會計信息則取決于真實會計信息能否帶來利益。
利益追逐是會計造假的潛在動力,這一潛在動力能否成為現實動力取決于會計信息披露的環境。假設存在兩個企業,他們存在共同的利益驅動,會計行為都有“會計誠信”和“會計造假”兩種選擇,在選擇會計行為時,他們沒有信息溝通,可以估計會計行為的收益,企業會計行為不受監管或監管很弱。這是一個類似于“囚徒困境”的完全信息靜態博弈。其戰略式表達如下:1.參與人集合:企業A和企業B,用i=1,2表示;2.每個參與人的戰略空間:Si={Sij}={會計誠信,會計造假},i=1,2;3.每個參與人的支付函數:Ui=Ui(SijS-i),i=1,2收益矩陣表示,若兩個企業都選擇會計誠信,則收益均為A;若都選擇會計造假,則收益均為B;若一個企業選擇會計造假,另一個企業選擇會計誠信,則造假企業獲得比誠信企業更多的收益,甚至影響誠信企業的收益,設造假企業獲得收益為D,誠信企業獲得收益為C。按照前文的假設,顯然,D>B>A>C。分析可得,S*=(S*1,S*2)=(會計造假,會計造假)是該博弈的納什均衡。也就是說,D>B>A>C條件下,兩個企業都毫無例外地選擇“會計造假”。造成這一結果的直接原因不是會計行為本身,而是不合理的利益分配格局(造假者獲得相對收益,而誠信者卻獲得了相對懲罰),即博弈規則的不合理。要改變這種狀況,必須改變博弈規則,調整收益矩陣,使誠信企業能夠獲得更多利益。如果收益矩陣中的相關數據變為以下關系:C>A>B>D,那么,上述博弈的納什均衡則變為:(會計誠信,會計誠信)。因此,能否實現從“會計造假”向“會計誠信”的轉變,關鍵取決于這種利益分配格局能否轉變。這種轉變與會計信息披露的利益相關者對待“會計造假”的態度緊密相關,其中包括通過會計信息反映其業績的經營者、直接生產會計信息的會計人員、作為委托方的股東、作為會計信息質檢員的注冊會計師以及作為博弈規則制定者的政府。所以,有必要進一步分析他們在會計信息披露中的態度和行為。
二、經營者與會計的博弈分析兩權分離條件下,投資者通過會計信息來掌握經營者的經營業績,為了謀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經營者往往具有“會計造假”的自然動機。
但是,經營者的造假動機能否實現取決于會計的態度和行為,這就形成了經營者與會計之間的博弈。與企業間的靜態博弈所不同的是,在正常情況下,會計受雇于經營者,其造假動機遠遠低于經營者,而經營者往往采用威逼利誘的手段使會計與之合謀。所以,在提供會計信息時,會計的態度往往取決于經營者的態度,二者之間存在完全信息動態博弈。經營者只有一個信息集,兩個純戰略:威脅、不威脅;會計人員有兩個信息集,每個集信息集上有兩個可選擇行動,因而有四個純戰略:(1)不論經營者行動如何,都選擇造假;(2)經營者威脅,會計人員選擇造假,經營者不威脅,會計人員選擇不造假;(3)經營者選擇威脅,會計選擇不造假,經營者選擇不威脅,會計選擇造假;(4)不論經營者行動如何,會計都選擇不造假。該博弈的擴展式表述如下:1.參與人集合:i=1,2;2.參與人行動順序:經營者先行動;3.參與人的戰略空間:經營者的戰略空間S1=(威脅,不威脅),會計的戰略空間S2=({造假,造假},{造假,不造假},{不造假,造假},{不造假,不造假});4.參與人的收益函數。為分析方便,一個假定的合乎邏輯的收益組合如果經營者選擇“威脅”,會計將選擇“造假”,如果經營者選擇“不威脅”,會計將選擇“不造假”。但是,如果經營者知道會計的理性行為,則必然選擇“威脅”,所以(威脅,{造假,不造假})=(威脅,造假)是該博弈的惟一子博弈精練納什均衡。從這個分析中我們可以得出幾個基本結論:(1)會計人員并不是會計造假的罪魁禍首;(2)會計監督職能的發揮是有限的;(3)由于會計人員與經營者的地位懸殊,二者之間的博弈是非平等博弈,會計人員很可能成為經營者會計造假的幫兇。當然,導致經營者一定選擇“威脅”,而會計一定選擇“造假”的直接原因是的利益分配格局。為了轉變這種格局,需要引入懲罰規則。規則1:經營者承擔會計造假的全部法律責任。規則2:會計人員承擔會計造假的全部法律責任。規則3:會計人員承擔主要責任,經營者承擔連帶責任。規則4:經營者承擔主要責任,會計人員承擔連帶責任。在規則1條件下,經營者將承擔全部的造假風險。如果經營者認為其所承擔的造假風險足夠大,以至于打消了造假念頭,則會計人員的最優策略是“會計誠信”。但如果經營者認為這種風險所帶來的損失不足以抵消造假收益,經營者仍然會選擇“威脅”,會計則毫無考慮地選擇“造假”。這種情況下,由于會計人員不承擔法律責任,會計人員的行為完全取決于經營者的行為,會計的監督職能被大大地削弱。
在規則2條件下,由于會計人員承擔全部法律責任,故經營者的最優選擇是“威脅”。但是,由于會計人員的人事任免和獎懲權掌握在經營者手中,會計人員將面臨“造假→承擔全部法律責任”和“不造假→被降級、冷落甚至開除”的兩難境地。無論哪種選擇,都使會計人員屈服或受制于經營者。在規則3條件下,雖然經營者承擔連帶責任,但由于會計人員承擔主要責任,最終將演化為規則2的情形在規則4條件下,由于經營者承擔主要責任,其造假傾向受到較大制約,不會貿然選擇“威脅”,同時由于會計人員對造假承擔一定的連帶責任,也受到一定的風險制約而不會輕易與經營者合謀。從會計造假行為過程來看,經營者是主動的,會計人員是被動的。規則1和規則4從主動者角度控制會計造假行為是比較合理的。如果加強對會計造假的監督和懲罰力度,使經營者承擔的現實法律責任足夠大,這時經營者將選擇“不威脅”,會計將選擇“誠信”,納什均衡為:(不威脅,誠信)。我國新《會計法》總則第四條規定,單位負責人對本單位的會計工作和會計資料的真實性、完整性負責,是非常合理的。
三、投資者之間的博弈分析兩權分離條件下,所有者通過會計信息來掌握企業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檢查經營者的經營業績。
在對經營者的會計信息披露行為進行監督時,小股東與大股東的態度和行為是大有差異的。由于小股東的股權過于分散,對經營者進行監督為小股東帶來的收益遠遠少于大股東,小股東在證券市場上往往難以“用手表決”,而只能“用腳投票”,因而小股東缺乏對經營者監督的積極性,在監督經營者行為時存在“搭便車”現象。小股東與大股東之間的這種行為構成了一個“智豬博弈”,二者的戰略空間都是(監督,不監督)。若大股東選擇“監督”,小股東可以坐享其成;若大股東選擇“不監督”,小股東也無所謂。所以小股東的最優戰略是“不監督”,而大股東為了自身利益,只能選擇“監督”。納什均衡是,大股東擔當起搜集信息、監督經營者的責任,小股東則搭大股東的便車。但是,另一種情況是,大股東很可能利用小股東對會計信息質量的“麻木”以及二者掌握會計信息的不對稱,侵犯小股東的利益。事實上,在“一股獨大”現象廣泛存在的情況下,絕大多數經營者并不是背著大股東去造假,而是與大股東合謀。這時,經營者和大股東共同成為會計造假的主謀,成為博弈的一方,小股東成為博弈的另一方。在這個博弈中,小股東由于在信息能力和經濟能力等方面的劣勢,只能選擇“不監督”,而大股東和經營者則選擇“會計造假”,小股東成為會計造假的最大受害者。
四、注冊會計師行為的博弈分析注冊會計師的行為選擇過程也是注冊會計師與有關方面的博弈過程。
這里至少存在三個博弈:注冊會計師之間的博弈;注冊會計師與企業之間的博弈;注冊會計師與委托人(股東)之間的博弈。第一個博弈是完全信息靜態博弈,注冊會計師的戰略空間是:(審計舞弊,客觀公正),這是一個類似于“囚徒困境”的博弈。從行業競爭的角度看,當前審計行業的無序競爭使注冊會計師不得不以降低審計質量為代價來求得自身的生存和發展。一方面,與來自客戶的威逼利誘和市場競爭的巨大壓力相對應的是較小的舞弊成本;另一方面,與提供優質審計服務需要承擔較高的審計成本相對應的卻是喪失客戶的潛在風險。從被審計單位的角度看,在目前資本市場尚不發達的情況下,企業往往是按照法律和制度的要求被動地接受審計服務,他們更喜歡價格低、麻煩少的注冊會計師,提供優質的審計服務不僅得不到好處,而且還會遭受“白眼”。第二個博弈是完全信息動態博弈,在不考慮其他條件下,注冊會計師的行為取決于企業是否向其提供了額外收益。假設被審計企業的戰略空間是:(收買,不收買),則注冊會計師的戰略空間是:({審計舞弊,審計舞弊},{審計舞弊,客觀公正},{客觀公正,審計舞弊},{客觀公正,客觀公正})。因為被審計企業總是希望注冊會計師與其合謀,所以在不考慮其他條件下,(收買,{審計舞弊,客觀獨立})=(收買,審計舞弊)是該博弈的納什均衡。但是,如果注冊會計師舞弊將受到嚴重懲罰,以致于其放棄額外收益而恪守獨立,則(不收買,客觀公正)是該博弈的納什均衡。由于注冊會計師與委托人之間同樣存在由于信息不對稱導致的人“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問題,所以,第三個博弈類似于企業經營者與所有者之間的博弈。正如上文分析,注冊會計師很可能與經營者串通,從事審計舞弊。
五、會計信息披露者、注冊會計師與政府監管部門的博弈以上博弈的參與人中,企業經營者和會計人員可以抽象為會計信息披露者,注冊會計師是會計信息質量的檢查者。
他們的行為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政府監管部門的態度。所以,有必要建立會計信息披露者、注冊會計師與政府監管部門之間的博弈。會計信息披露者的戰略空間與注冊會計師的戰略空間仍然不變;政府可選擇的行為有:嚴懲、懲罰不力、不懲罰,由于懲罰不力與不懲罰的最終效果并無較大差別,所以,政府部門的戰略空間可歸納為:(嚴懲,不懲罰)表中括號內字母表示概率,大寫字母表示收益,顯然,在正常情況下,E>F>D,B>C>A。對于會計信息披露者,其會計造假的平均收益與會計誠信的平均收益相等時,即:[Dr+E(1-r)]q+E(1-q)=F,簡化后,得qr=E-FE-D(1)其中,E-F為會計造假未被發現比會計誠信的增量收益,E-D為會計造假未被發現比被發現并受到嚴懲的增量收益。qr為會計造假并被發現的概率。當會計造假并被發現的概率≥E-FE-D時,會計信息披露者選擇會計誠信;否則,選擇會計造假。對于注冊會計師,其審計舞弊的平均收益與客觀公正的平均收益相等時,得:pr=B-CB-A(2)其中,B-C為審計舞弊未被發現比客觀公正的增量收益,B-A為審計舞弊未被發現比被發現并受到嚴懲的增量收益。pr為審計舞弊并被發現的概率。當審計舞弊并被發現的概率≥B-CB-A時,注冊會計師選擇客觀公正;否則,選擇審計舞弊。由(1)式和(2)式可以進一步得出以下結論:若q或p一定,則r隨D或A呈同向變化。即:在檢查力度一定條件下,如果處罰力度不大(D較大,A較大),那么,必須加大處罰的嚴格程度(提高r)。若r一定,則q隨D呈同向變化,p隨A呈同向變化。即:在懲罰的嚴格程度一定的條件下,如果處罰力度不大(D較大,A較大),那么,必須加強檢查力度(提高q,提高p)。若D與F相差不大,A與C相差不大,即“嚴懲”不嚴,則會計信息披者必然選擇會計造假,注冊會計師必然選擇審計舞弊。因此,有效制止會計造假和審計舞弊,必須同時加強四方面的工作,即:(1)制定明確的處罰制度;(2)加大檢查的力度;(3)提高處罰的嚴格程度;(4)加大處罰的力度。公務員之家:
六、結論與建議利益追逐是會計造假的潛在動力,這一潛在動力之所以能夠成為現實動力,至少包括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1)缺乏能夠正確反映會計信息質量及其作用的有效資本市場;(2)缺乏能夠懲惡揚善的有效獎懲制度;(3)缺乏增強會計監督職能和審計監督職能的職業保護機制;(4)缺乏監督會計信息披露行為的合理的公司治理結構;(5)缺乏高效的監管機制、監管措施和監管方法;(6)缺乏有效的制度執行保障機制。因此,提高會計信息質量至少要從以下幾方面入手:(1)進一步完善資本市場;(2)制定有效的獎懲制度;(3)建立會計職業、審計職業的職業保護機制;(4)進一步完善公司治理結構;(5)建立與獎懲制度相配套的高效的監管機制;(6)建立相關的制度執行保障機制;(7)嚴厲打擊會計信息披露的地方保護行為。
參考文獻:
[1]李海波.四種經典博弈模型及其啟示[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2,(11).
[2]王浣塵.經理與投資者的投資決策博弈[J].系統工程理論方法應用,2003,(1).
- 上一篇:學習廉政準則心得體會
- 下一篇:縣民政工作暨廉政建設工作會的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