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會計信息失真及防范策略論文

時間:2022-12-24 02:40:00

導語:探究會計信息失真及防范策略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探究會計信息失真及防范策略論文

摘要:找出會計信息失真的原因,制定行之有效的治理措施,保證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已勢在必行。

關鍵詞:會計;信息失真;原因;治理對策

會計信息是反映會計狀況的一種經濟信息,對經濟的健康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在現實經濟生活中,會計信息失真現象屢有發生,給信息使用者的決策帶來了不利影響,嚴重地干擾了國民經濟的正常運行。找出會計信息失真的原因,制定行之有效的治理措施,保證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已勢在必行。

1會計信息失真的原因

1.1會計制度體系不完備首先,會計原則為會計信息虛假提供了操作空間。現代財務會計是以權責發生制為確認基礎,從而產生了大量的應計、預提和待攤項目,會計信息制造者就可以通過操縱應計項目的確認時間來制造虛假業績,如提前確認收入、推遲確認費用;而穩健性原則在會計實務中的運用是建立在會計人員職業判斷基礎上的,存在較大的主觀隨意性,會計信息制造者很容易借此高估費用和損失、低估收入來操縱利潤;另外,重要性原則、實質重于形式原則都為制造虛假會計信息提供了想象的空間。其次,會計政策為企業提供越來越寬的選擇范圍,虛假會計信息制造者總是在規定的范圍內選擇有利于自身績交效或其它會計目的的會計政策。再次會計工作內容需要憑會計人員的主觀判斷來進行,這為會計人員制造虛假會計信息提供了職務上方便。會計核算工作就其內容而言,雖然有其客觀的一面,但也不能完全脫離會計人員的主觀判斷。在日趨復雜的經濟活動中,會計信息方法、會計信息程序的選擇及財產價值的評估等,都需要會計人員客觀、公正的主觀判斷。如果會計人員不能完全排除利益的干擾,其主觀判斷不會失去客觀和公正,這就為會計人員制造虛假會計信息提供了職務上便利。

1.2產權不明晰產權制度的基本功能是給人們提供一個追求長期利益的穩定預期和重復博奕的規則。清晰的產權是保證人們考慮長遠利益的前提。在所有權與經營權兩權分離的條件下,當受托人沒有追求長期利益的動機和動力時,他們就會選擇不守信。所有這些不誠信的行為,都將通過會計造假而以會計信息失真的形式表現出來。可見,失去了建立誠信的產權制度基礎,會計信息失真也就在所難免。

1.3執法與懲治力度不夠提供真實的會計信息,是現行會計規范的基本要求。但當社會中的行為人違法獲利大于守法獲利時,行為人便不會選擇守法;當制假販假的風險成本(即違規成本)低于為此而獲取的收益時,行為人便甘愿承擔這種風險。而我國相應法規和制度的執行、監管與懲罰均缺乏力度,給造假和失信者不能產生足夠的威懾力。懲罰對象和標準彈性大、不明確、也不具體,在執行過程中,還存在大量的執法腐敗問題,往往使造假和失信者反而成了最大的受益者。

1.4職業道德缺失會計職業道德嚴重滑坡,少數會計人員會計職業道德敗壞,主動違法犯罪,他們的個人利益膨脹,故意偽造、變造、隱匿、毀損會計資料,監守自盜,利用職務之便貪污、挪用公款,以身試法,也有相當一部分會計人員職業道德嚴重欠缺,表現為:違反實事求是、客觀公正的道德規范,不熟悉法規、遵紀守法的意識淡薄,缺乏鉆研業務、精益求精的精神。公務員之家

另外,會計人員制造虛假會計信息有時也是屈從于領導的壓力,被動作假,這主要是受單位負責人的不良道德影響。在目前的經濟社會中,會計人員與單位負責人在地位上的屬從屬關系,也就是說單位負責人對他們的工作完全擁有領導權和管理權;有了這種天然的從屬關系,會計人員的職業道德在單位會計工作中,能否發揮作用,和發揮作用的大小,也就不可避免地具有了從屬性,而這種從屬性又與所在單位的文化層次及其負責人的道德水平密切相關。單位負責人為了達到某種利益往往會向會計人員施壓,致使會計人員違背現有會計法規,在會計工作中弄虛作假。

2會計信息失真的治理對策

2.1進一步健全會計制度和會計法規其一,加快會計準則的研究和制定,減少會計虛假信息的施展空間。一是完善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壓縮財務報告粉飾的空間,這可以適當增加財務報表附注,鼓勵企業披露非財務信息,進一步完善與嚴格規范關聯交易的披露。加強對現金流量信息的呈報和考核幾個方面入手。二是加快制訂和完善具體會計準則,針對我國特別是上市公司容易出現問題的準則加以規范。三是考慮盡可能縮小會計政策的選擇空間,對會計政策的選擇方面的規范更加具體。其二,將會計誠信寫入《會計法》。任何違背會計誠信的行為,最終都是企圖獲取非法的利益。《會計法》必須明確獲得非法利益的人或集團應承擔的民事責任和刑事責任。僅僅把會計人員推向前臺,是不能夠從根本上解決會計誠信的問題的。必須讓所有懷著僥幸心理的會計造假者面對法律的威懾力知難而退,不敢以身試法。對于違背會計誠信,強迫或具體實施會計造假者要依法追究其法律責任。

2.2明晰產權真實世界的社會和經濟問題,就是行動者在不同約束條件下的行為結果。人如何行為,關鍵在于他所處的約束環境。產權就是一個讓人說實話的約束條件,因為明晰的產權促使人們自覺追求長遠利益,能保證說實話的收益不小于說假話的收益。這樣一來,為了獲得長期利益,社會行為人便會努力維護自己的聲譽。因此,產權是信任的基礎。不建立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產權制度,市場秩序、法律和道德規范就建立不起來,整個社會就會沒有信任可言;而沒有信任,就不可能創造長久的社會和經濟繁榮。

2.3完善法律體系,加大執法與懲罰力度法律和信任既有分工,又有互補性,法律可以促進信任的建立。有了明晰的產權,并不意味著人們就一定守法守信,還要有完善的法律制度作保障,使不守法不守信的人付出更高代價,只要他一次不守信,就要讓他再無翻本的機會。為此,我國要在完善法律體系方面下功夫。在會計方面,要協調好財政部與證監會的關系,以避免會計法規之間的漏洞和矛盾。其次,要改變過去罰則中的補償性處罰規則,變為懲罰性處罰,懲罰力度要能事前遏制人們萌發不守信的動機。例如,要結合我國實際情況,修改、完善相關法律和規章,加大對造假失信者的處罰力度,使其造假的預期成本大于其造假的收益;對外提供虛假會計信息而給投資者、債權人等使用者導致決策失誤并造成損失的,應承擔民事賠償責任,情節嚴重的還要追究刑事責任,使造假者無利可圖,從根本上遏制操縱會計信息行為的發生。整治會計誠信問題,規范會計行為,提高會計信息質量,在對相關會計人員、有關企業領導及會計主體進行懲處的同時,應進一步加大社會中介機構的整治和規范,強化行業自律性監督體系,加強執業質量的監督檢查,對其出具不真實、違背審計準則的審計報告,要受到嚴厲的懲罰并對會計信息使用者遭受的損失進行賠償。公務員之家

2.4加強會計職業道德建設第一,建立會計行為者誠信檔案,對相關人員失信和處罰等相關信息進行記錄和披露,是加強會計人員自律性管理的有效手段,使誠信執業者受到社會的信任和尊重,失信者受到市場的處罰。第二,深入開展會計職業道德教育。一是加強會計從業人員的法制教育,要定期組織會計人員和相關領導人學習相關法律法規和制度,引導每個會計行為者自覺履行《會計法》的各項義務,積極承擔自己應盡的社會責任。二是引導會計人員自省自律,自覺檢查自己的言行,思考自己的得與失、對與錯,自覺糾正言行偏差,按照會計職業道德要求,逐步完成從自發到自覺,從外表到內心、從被動到主動、從他律到自律的行為轉變,從而使自己的道德修養提高到一個新境界。第三建立健全會計職業道德評價體系,使會計人員的職業道德狀況始終置于各單位和社會公眾的督導之下。

2.5建立有效的內部控制制度內部控制制度是現代企業管理的一項重要制度,也是企業內部財務管理和會計核算的基本規范,一套完善規范的內控體系,能有效起到保護企業資產的安全完整,保證會計資料的真實、合法。能為管理者、投資者、債權人改善企業經營管理、評價企業財務狀況、進行投資決策提供重要信用的依據。企業的會計工作,由企業內部財務會計制度進行規范;企業財會部門,應按照內部控制的要求,建立必要的內部財務控制制度,對會計資料的取得、記錄、保管都有相關的制度進行約束,并建立內部稽核制度,盡可能保證會計信息的及時、真實和完整;嚴格貫徹執行《會計基礎工作規范》,使日常會計業務處理及會計檔案管理的每一個環節都努力達到標準規范的要求,制定會計人員崗位責任制,使之分工科學合理,職責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