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與審計信息披露的思考

時間:2022-03-02 03:30:00

導語:上市公司與審計信息披露的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上市公司與審計信息披露的思考

摘要:本文依據博弈論原理,對上市公司審計機構信息披露過程進行博弈分析,通過建立博弈模型,深入剖析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這兩個主體在一定環境條件的約束下,從各自允許選擇的行為策略中進行選擇并加以實施的過程。

本文還以瓊民源為例進行實證分析,并對加大造假成本,加強監管提出治理對策。在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中,主體是上市公司和審計機構兩個方面。由于對每個理性的經濟個體來說,其行為動機和目的,都是使自身的預期效用最大化。無論是中國的瓊民源、銀廣夏,還是美國的安然(Enron)、世通公司(WorldCom)等,產生虛假會計信息的根本原因,在于這種行為能滿足行為主體(上市公司和審計機構)兩方某一方面的需要,能為其帶來預期的經濟利益。我們稱這部分經濟利益為虛假信息的“租”。上市公司會從提供虛假信息中受益,然而卻不能獨占這部分“租”。這是由于無論審計機構默認其造假行為還是與其串謀造假,都存在著要承擔誠實執業之外的風險,這種額外風險使得審計機構必然會向上市公司要求額外的“回報”,因此存在上市公司與審計機構共同分割虛假會計信息的“租”的問題,兩個主體之間會產生某種程度的利益沖突和對抗,從而產生博弈。本文依據博弈理論(GameTheory)分析會計信息披露的兩主體在一定環境條件約束下,從各自允許選擇的行為策略中進行選擇并加以實施的過程,進而探討有效的治理方案。

1博弈模型的建立

1•1前提假設

1)假設上市公司與審計機構均為理性的經濟人,且均為非風險偏好型。

2)上市公司作為一個整體,即上市公司管理層與公司股東利益完全一致。

3)上市公司與審計機構之間具有完全信息,即對于上市公司的會計造假行為,審計機構完全有能力檢查出來,不存在能力、知識和經驗的不足。

4)只有當上市公司存在著披露虛假財務報告的企圖時,審計機構才有可能默認其造假行為,或與之串謀進行造假。當即上市公司準備誠實地對外提供會計信息時,審計機構不會主動要求造假。

5)設W為外界約束,即為監管部門對造假查處的力度,包括發現的概率及處罰的力度。

6)設A、B分別代表上市公司和審計機構。

7)設ΔG為對外提供虛假會計信息的額外收益,即虛假會計信息的“租”。

8)設ΔGm為上市公司支付給審計機構的虛假信息租,也即審計機構的額外收益。

9)設W為企業不誠實即提供虛假會計信息,而審計機構誠實執業時,企業給審計機構的“懲罰”(比如解雇審計機構)所帶來的負效用。

10)設P為造假被發現的概率,且0≤P≤1。

11)設Ⅰ表示當造假被發現時,有關監管部門給予上市公司的處罰。

12)設F表示當造假被發現時,有關監管部門對審計機構的處罰。上述模型中,A表示上市公司,B表示審計機構。在終結點的支付向量中,括號中第一個數字為上市公司的額外收益,第二個數字為審計機構的額外收益。上市公司的戰略選擇有兩種,即(誠實)與(不誠實),而審計機構的戰略選擇有三種,即(誠實,誠實)、(不誠實,誠實)、(不誠實,不誠實)。

1•2模型討論此博弈樹存在著三個均衡戰略組合:(誠實,誠實)、(不誠實,誠實)、和(不誠實,不誠實)。

上市公司是否提供虛假會計信息,取決于能否獲得額外收益,即(ΔG-ΔGm)(1-P)-IP>0時,便會有造假的沖動。且企業允許審計機構分割的信息租為:ΔGm-W。此時,要求分割的信息租為:ΔGm>FP-W1-P(2)令ΔG*m2=FP-W1-P,即為當上市公司要求審計機構默認或與其合謀造假時,上市公司給審計機構向報酬的最低限值。低于此值,審計機構便會選擇誠實執業,拒絕造假。因此,當ΔG*m1>ΔG*m2時,只要上市公司可以給予審計機構的利益的最大值大于審計機構要求利益的最小值時,博弈的最優戰略組合為(不誠實,不誠實),此時,存在審計機構與上市公司合謀造假的可能性。換言之:ΔG*m1-ΔG*m2=ΔG-IP1-P-FP-W1-P=ΔG-(1+F)P-W1-P(3)

當(3)式值大于0時,便會有提供虛假會計信息的動力。此差值越大,合謀進行信息造假的動力便會越強;差值為0時,雙方均無虛假信息披露的動力,從而(誠實,誠實)便為最優戰略選擇。

1•3模型的政策啟示

公式(3)得出,ΔG即虛假會計信息“租”的值不變情況下,可采取以下措施提高(3)中第二項數值,來減少ΔG*m1-ΔG*m2的差,從而減少會計造假行為的發生:第一,加大對上市公司提供虛假會計信息的處罰力度,即增大(3)中的Ⅰ值;第二,加大對審計機構出具虛假審計報告的處罰力度,即增大(3)中的F值;第三,加大對會計報告質量檢查的力度,即增大虛假信息被發現的概率,表現(3)中的P值,增大IP值同時增大;第四,減小(3)中W值,使第二項變大。W值為當上市公司意欲進行會計造假而審計機構堅持誠實執業時,上市公司給予審計機構“懲罰”(如解雇等)帶來的負效用。減小W值也就意味著減小上市公司對審計機構的控制力,增強審計機構的獨立性。從我國目前情況來看,上市公司審計的實際委托人是上市公司的經營管理者,即公司管理層自己聘請審計機構“監督”自己的行為,上市公司由于掌握著審計機構的聘用、續聘與審計費用標準制定等權力,是審計人員的“衣食父母”,明顯處于主動控制的地位,審計機構明顯處于被動地位。審計機構在同業競爭的壓力下對上市公司做出讓步,默認、遷就上市公司,甚至與上市公司串謀進行會計造假活動就成為可能。

2模型檢驗

由于瓊民源事件已經有了一個“結局”,而銀廣夏、安然(Enron)、世通公司(WorldCom)等事件尚在處理之中,因此,本文以瓊民源事件為例對上述博弈模型進行檢驗:

2•1瓊民源事件梗概

1993年4月30日,瓊民源在深交所上市(0508)。1994年凈資產收益率僅為0•03%,1995年每股收益尚不足1厘,是一只名符其實的垃圾股。1995年報公布時(1996年4月30日)股價為3•65元。到1997年1月22日,瓊民源率公布1996年年報,稱其每股收益為0•867元,比上年增長了962•33%,1996年實現利潤5•7億元,同比增長1290•68倍,資本公積金增加6•5億元。同時,股價也從1996年4月30日3•65元飚升至1997年1月22日的26•18元[1]。經監管部門查實:瓊民源1996年年報是公司的高層管理與審計機構海南中華會計師事務所串謀捏造出來的,共計虛增利潤5•4億元、虛增資本公積金6•57億元。控股股東民源海南公司利用公司編造虛假利好消息,與深圳有色金屬財務公司聯手非法操縱本公司股票,民源海南公司非法獲利6551萬元,深圳有色金屬財務公司非法獲利6630萬元,中國證監會對此事件涉案人員已作處罰:對公司原董事長馬玉和判處有期徒型3年,判處原總會計師班文紹有期徒刑2年,緩期2年執行;對民源海南公司和深圳有色金屬財務公司處以警告、沒收其非法所得6651萬元和6630萬元,分別罰款200萬元;對出具無保留審計意見的海南中華會計師事務所處以警告、暫停其證券業務資格6個月、暫停簽字注冊會計師證券從業資格3年。

2•2模型檢驗

在模型檢驗之前,需要說明的是,由于媒體和官方披露的瓊民源事件資料有限,有必要做假設如下:(1)由于1995年—1997年間審計機構的具體收入數字尚無詳盡的報道,因此,經咨詢業內資深人士后作假設如下:如果審計機構誠實執業,其正常收益約為15萬元,如果審計機構與上市公司合謀造假,其收益約為20萬元。這就意味著上市公司分給審計機構的信息租ΔGm=5萬元。(2)如果上市公司有造假意圖而審計機構堅持誠實執業,上市公司將于第二年解雇該審計機構,這就意味著該審計機構將會永遠失去上市公司這個客戶,審計機構損失的將是一個永續年金,設市場利率為2%,則由于上市公司給予審計機構的制裁而使審計機構遭受的損失為:W=15÷2%=750(萬元)關于會計造假被發現的概率P??勺魅缦录僭O:我國現有上市公司1100余家,在過去多年間累計對外提供的資產評估報告、招股說明書、上市公告、投資價值分析報告、年報、中報、季度報告等會計信息資料約有2萬份。據新華社報導,國家審計署2001年組織的對上市公司財務報表的抽查發現,總樣本為32份的上市公司年報中有23份嚴重失真,造成財務會計信息虛假金額達71•43億元[2]。按此比例,上市公司造假的概率P=23÷32×100%=71•9%。截止2001年底,我國共查處會計信息造假案37例。其中1997年及之前僅有5例,1998年8例,1999年8例,2000年10例,2001年8例[3]。據以上資料,可推斷目前造假被發現的概率P=37÷(20000×71•9%)=0•26%也就是說,造假不被發現的概率為:1-P=1-0•26%=99•74%另外,瓊民源會計造假的信息租ΔG可計算為:ΔG=上市公司額外收益+審計機構額外收益式中,上市公司額外收益=(股價增加值×流通股數)+非法獲利可計算瓊民源會計信息造假案中虛假會計信息的租為:ΔG=(26•18元/股-3•65元/股)×18742•35萬股+6651萬+5萬=428921•14萬元

可見,如果造假成功,瓊民源公司與海南中華會計師事務所的額外收益是巨大的,即近43億元人民幣。瓊民源會計造假被發現后,監管部門處罰為200萬元。設經刑事處罰后,該馬某和班某將不得再擔任原來類似的職務,年薪原是5萬和3萬,損失也是年金,仍設市場利率2%,他們受處罰的損失現值=(5萬+3萬)×(P/A,2%,20)=8×16•3514=130•81(萬元)可計算Ⅰ值為(已知對其罰款200萬元):Ⅰ=200萬元+130•81萬元=330•81萬元設監管部門對審計機構—海南中華會計師事務所的處罰為F:F=對會計師事務所的處罰+對簽字注冊會計師的處罰如果海南中華會計師事務所原本一年可承接上市公司的審計業務10筆,并設這10筆業務僅為中報和年報審計,且每筆業務誠實執業的收益均為15萬元。并設每筆業務收益在事務所與注冊會計師之間分配的比例約為7∶3,即這15萬元審計費中會計師事務所收益為10•5萬元,注冊會計師個人所得為4•5萬元。設該會計師每年只能進行一家上市公司的審計業務,據前可知其年業務收入為9萬元,并設其非上市公司業務一年所獲得的收入為4萬元,則在造假被發現之前,該簽字注冊會計師年收入為13萬元。由于監管部門處罰給海南中華會計師事務所帶來損失(仍設利率2%):F=(15×10×0•7)÷12×6+13×(P/A,2%,3)=52•5+13×2•9410=90•73(萬元)模型中的ΔG*m1-ΔG*m2值計算為:ΔG*m1-ΔG*m2=ΔG-(1+F)P-W1-P=428921•14-[(330•81+90•73)×0•26%-750]÷(1-0•26%)=429671•99(萬元)(這一數值遠遠大于0)可見,在現有環境約束下,要想杜絕信息披露中的造假行為是非常困難的。也就是說,監管部門公司治理相關政策在減少造假方面是無效的(需要修訂)。這也就是我國繼瓊民源之后銀廣夏、麥科特等,美國繼安然、世通公司后,會計造假行為仍層出不窮的原因。

本文建議:加大對上市公司會計造假行為的處罰力度,對于其利用虛假消息而獲得的非法收入處以相當于其非法所得額3倍的罰款;由于公司退市而對股民造成的經濟損失,應引入民事賠償制度;加大對審計機構共謀造假處罰力度,一經發現信息披露造假,便吊銷該簽字注冊會計師和師事務所的證券業務資格;審計機構的罰款應為非法所得的10倍;加大對公布會計信息的檢查力度,即增加發現信息披露造假的概率。如上例,若將P提高到75%,則上述模型結果將不同,上述數據代入ΔG*m1-ΔG*m2式為:ΔG*m1-ΔG*m2=428921•14-[(137729•8+5741•15)×75%-0]÷(1-75%)=-1491•71萬元<03

結束語

以上討論中,如果造假成功則上市公司的額外收益還應包括其他非貨幣性收益,如市場擴大、虛假品牌、商譽等,還可能比其他公司更易借到成本較論文低的貸款等。但這些因素較難量化,本文未加考慮。另外,如果造假失敗,上市公司和審計機構還會有不能被貨幣化的損失,如主要負責人可能被刑事或行政處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