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會計的四個國際重要區別
時間:2022-04-02 04:45:00
導語:漫談會計的四個國際重要區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資產計價
資產計價的國際差異具體表現在以下方面:
1、固定資產的計價。絕大多數以稅法為主導的國家(包括美國在內)對固定資產的計價長期堅守歷史成本原則。其理由有兩個:(1)可以正確地反映企業對固定資產的原始投資;(2)可以正確地計提折舊。但在基于“真實與公允”觀念的英國、荷蘭、澳大利亞、新加坡、瑞典等國,卻非常普遍地采用現行成本、重置成本對固定資產重新估價,并重新核定經濟使用年限,且不受法律或會計準則的約束。巴西的計價方法在世界上是個特例,它對固定資產采用歷史成本法加通脹指數調整法計價。
2、存貨成本的計價。(1)大多數國家如美、日、法對存貨都按原始成本計價,但當市價低于取得時的成本時,一般采用穩健性原則,使用成本與市價孰低法。但細究起來,其國際差異也是存在的。例如美國對其應用有一個條件限制,即存貨的售價已經下跌,因此,對訂有固定售價的合同尚未發售的存貨,即使其重置價格低于成本,也不能使用這一方法。而北歐國家的會計慣例則沒有這樣的限制。(2)在存貨發出的計價中,北美國家比較流行后進先出法,為此企業可以獲取延期納稅方面的利益。而在英聯邦國家和德國、瑞典等北歐國家,占優勢的慣例則是先進先出法,例如英國會計準則規定存貨的成本只能按先進先出法計算,理由是這種方法能夠與實物流轉相一致,也比較符合配比原則。(3)在資產負債表中,存貨按完全成本而不是變動成本計價,變動成本計算只應用于企業的內部決策和成本控制,這是世界范圍內的通行慣例,但瑞士的不少公司則在對外財務報告中按變動成本對存貨計價。
3、商譽的計價。國際上目前主要有三種方法:(1)極少數國家把它看成是一項永久性資產,并將其予以資本化列示于資產負債表中。(2)在法國、荷蘭、德國等國,會計慣例是把它看成一種權益抵銷項目,在會計處理上直接調整按股公司股東權益的準備金賬戶。(3)把它看成是可攤銷資產。從世界范圍看,美、英、加、瑞士、瑞典以及中國采用的都是可攤銷資產模式。如美國規定將合并商譽資本化,并在40年內攤銷。另外,有的國家如英國,對合并商譽可以采取多樣化處理,既允許企業采用一次性注銷的做法,直接沖銷有關準備賬戶,同時也允許確認商譽為一項資產予以分期攤銷,這主要是為了照顧某些企業的特定需要,如避免準備賬戶過渡沖減等。
二、收益計量
各國在會計收益計量方面差異很大。其主要有:
1、研究開發費用。國際上對此有三種處理方式:(1)在美、德、荷蘭等國,會計實務是把它全部計入當期費用處理。其理由是:如果將企業的研究和開發費用資本化,則會給企業帶來由于未來收益不確定,最終可能使成本與收益無法合理配比的風險。(2)在意大利、法國、日本、巴西、瑞士、瑞典等國將其資本化,然后按未來可取得收益的期限進行攤銷。日本攤銷期一般為5年,法國規定在不超過經濟壽命的期限內攤銷。(3)在中國,將研究和開發費用一般作為期間費用處理,在英國則將其按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開發研究三種類型劃分,前兩種類型做期間費用處理,后一種類型只有符合特定的條件(如取得成果的把握性極大)才能予以資本化。
2、準備。這是美國和英聯邦國家與歐洲大陸國家和日本的會計慣例中的一大差異。前者只允許為特定目的,在收益分配中提留專用準備,對利潤分配作一限制,只需劃撥相應的賬戶,美國稱之為“留存收益的分撥”;后者則允許在收益分配中提留可以任意處理的通用準備,如德國就有法定準備、任意準備、從凈收益轉來的準備、基于納稅設置的特別準備和預提退休金等各項準備。后者利潤通常被分成準備、現金股息、經理獎勵基金和長期再投資四部分。除非小筆未分配利潤轉至下一年度,企業賬上不體現留存收益項目。歐洲大陸國家和日本等國家設立準備的目的是:(1)為了能夠人為地調整企業的利潤水平;(2)為了保護債權人的利益。例如在日本,商法要求公司設置資本準備和法定準備,企業必須建立已發行股本25%的法定準備金;在韓國則必須建立已發行股本50%的法定準備金;而法國會計有三種備付:備付折舊、備付特別稅收和備付風險(或有項目)和負債。
3、遞延所得稅。遞延所得稅的會計慣例直接反映了各國稅法對財務會計的影響。市場驅動型國家,如美、英、澳等國,應稅利潤與會計利潤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因此,在會計上就出現了遞延所得稅的問題。但在政府控制型國家,它們的財務會計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稅法的影響,例如法、德、意、日、韓等國,因此這些國家的財務會計與稅務會計是一致的,也就不存在遞延所得稅的會計處理問題。瑞士采用的是分期預提應計所得稅的會計程序;在阿根廷,則根本不去預計所得稅負債,而只是在收付實現制的基礎上確認所得稅費用。
4、長期合同會計。由于長期合同經營的特點是生產周期長、成本費用大,因此各國對生產周期較長的企業進行收入的確認和計量形成了兩種不同的會計慣例:(1)是以瑞典、德國為代表的全部完工法,體現了現金收付制原則的應用;(2)是以美、英、法、德、意、瑞士、巴西為代表的完工百分比法,體現了應計制原則的應用。另外,還有部分國家,如中國、日本、荷蘭則規定兩種方法均可采用。
5、折舊。各國折舊會計的區別與其說是一個會計問題,不如說是一個稅收問題。在資本市場發達的國家,如美國,企業在會計上普遍采用直線法折舊,而納稅申報時采用加速折舊法,會計上較為復雜的業務不是折舊計算本身,而是因會計和納稅申報采用不同的方法出現的時間性差異。而在歐洲和日本等深受稅法影響的國家,會計折舊和納稅折舊是統一的。其中法國固定資產折舊獨具特色:納稅時采用折舊(通常為加速折舊)必須在公司單獨的報表中反映。公司單獨的報表將折舊分為兩個部分:商業折舊和納稅超額折舊。商業折舊列為費用,相應的貸方賬戶反映為資產負債表中的累計折舊。納稅超額折舊也計為費用,但為非常性項目,相應的貸記權益中的備付賬戶。
三、合并會計
企業合并是當今經濟全球化發展的一種產物。合并會計慣例的國際差異主要表現在:
1、合并報表披露范圍的差異。例如:(1)在巴西、西班牙、智利等國,企業僅公布總公司的財務報表,即使編制合并報表也不公布。(2)瑞士和意大利公司除了母公司財務報表外,只提供某些摘要性的合并資料。(3)英、澳、德、法、日、荷、丹麥等國除了提供合并報表外,還提供總公司財務報表。(4)美國、加拿大、巴拿馬只要求公布包括子公司經營情況在內的公司集團合并報表。
2、各國對集團概念界定的差異。主要有三種定義:(1)美、英、荷對集團的定義是指母公司及其占多數股權和投票權的附屬公司。換句話說,只有母公司擁有法定控制權的公司才需要合并報表。因此,若一集團是兩家規模相似的企業合并而成,并不需編制合并報表。(2)日本規定,凡是附屬公司總資產值大于集團總產值10%以上的都要合并報告財務狀況。但是這種定義并不能真正反映日本公司實質的集團成分。日本的企業集團叫keiretsu或株式會社,它不是靠法定控制權聯結的,其成員有的來自材料或技術上的供應商,有的是經銷關系,或提供貸款者。因此,一般日本的合并報表并不反映真正“集團”的財務內容。例如,日本東芝公司1976年度母公司財務報表盈利1.3億美元,但合并報表結果卻虧損了1300萬美元。(3)歐盟第7號指令規定的集團的定義是:除了母公司擁有法定多數股票權的附屬公司外,母公司具有實質影響力但未有足夠股權的公司也包括在集團的范圍之內。即使如此,歐盟之間仍有差異,如英國仍以法定控制權為基礎,德國則重視實質影響力。
3、各國合并方法的差異。研究表明,購買法已為美、英、日、法、德、加、荷等大多數國家采用,成為國際流行的會計慣例。目前,只有美國和國際會計準則允許使用權益集合法,但都有極為嚴格的限制。至于按比例合并法,只在法國和德國的某些公司使用過,在美、英會計實務中十分少見。
4、各國采用合并報表時間的差異。合并報表始于美國,19世紀90年代,就有一些公司開始編制合并財務報表,1925年英國才出版第一本有關合并報表的會計專著,歐洲大陸的合并報表發展更為遲緩,法國直到1985年之后,合并報表才具有強制性,且只限于股份上市公司。
四、財務報表
向企業外部的使用者提供財務報表,在世界各國已經是一種普遍的慣例,但各國的財務報表之間也存在著顯著的差異。
1、報表種類的差異。資產負債表和損益表是世界各國都要求編制的最基本財務報表,但涉及西方主要國家要求編制的“第三張報表”就有所不同了。(1)美、英兩國在20世紀70年代都要求將財務狀況變動表列為對外通用的財務報表,其他歐盟國家以及瑞士、日本等國家則沒有這一要求。1987年,美國又以現金流量表取代了財務狀況變動表,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也作了相應的變更。可以說,在國際范圍內,現金流量表已基本上奠定了它作為對外通用報表中的“第三報表”的地位。(2)增值表流行于西歐。20世紀80年代,英國和德國企業中約有半數以上編制該表;法國、挪威、丹麥、意大利等國也有一些企業編制;而美國、日本和新加坡等國企業則基本上沒有對外提供增值表。可以說,在國際范圍內,增值表還沒有奠定它作為“第四報表”的地位,但不少國家已對其產生濃厚的興趣。(3)1977年,法國通過了一項法令,要求所有職工人數達到或超過300人的企業都必須編制“社會資產負債表”,從職工人數、工資及福利成本、健康和安全保護、其他工作條件、雇員培訓、行業聯系、雇員住房、交通狀況等七個方面披露企業的社會責任,反映了法國社會中的社會福利主義傾向。歐盟其他國家,瑞典、荷蘭、德國對企業社會責任也有類似的要求。美國則只有極少數大企業才在年度報告中以簡短的文字披露社會責任的履行情況。(4)在美國和英國,公司向證券管理部門呈交的年度報告中必須列報分行業和分地區的分部報告,而大多數國家則沒有這樣的規定。(5)除三大基本報表外,美國相對于其他國家更加重視股東權益的增減變動情況。這是因為在美國的經濟中,股份公司占有重要位置。而在日本,把補充明細表作為一個單獨組成部分并提出專門的要求。
2、報表項目分類和術語差異。(1)在項目分類方面,典型的例子有:美國、加拿大等國的會計慣例將庫存股份列為股東權益的減項,而前聯邦德國、意大利、葡萄牙等國的會計慣例則把它列為資產項目。(2)由于語言的不同,各國會計界在財務報告中所采用的術語往往是不同的。有時即使兩國為統一概念采用同樣的術語,但由于會計準則的要求不同,在具體內容上也可能有重要的差異。如“前期調整”一詞,美國指前期財務報表差錯的更正以及收買企業在合并前的虧損所帶來的納稅抵減額的實現,英國則指前期財務報表差錯以及會計方法的變更所產生的影響。
3、報表格式的差異。報表格式的差異反映了各國對財務報表信息重要性的認識程度,也反映了各國不同的文化背景。
五、結束語
1、從資產計價、收益計量、合并會計和財務報表這四個關鍵因素或把這些因素結合起來考察,可以解釋現存會計國際差異的絕大部分。而造成這些差異的原因主要有:(1)會計管理上的社會性。不同國家具有不同的經濟、政治、法律、文化和理念等,在會計準則制定方面,也就必然存在著差異。(2)會計實踐上的適用性。堅持一種適合自身要求的會計模式,也是各國會計實務差異存在的客觀必然性。(3)每個國家制定會計準則的程序、方式不同,造成各國會計實務處理上的差異。(4)會計本身的特殊性,帶來許多不確定性,使各國會計技術運用方面存有差異。
2、各國會計理念的差異是解釋會計國際差異的一個重要原因,但往往被人們忽視。例如:(1)在對待“實質重于形式”還是“形式重于實質”方面,以美國為代表的判例法系國家更強調經濟實質,這樣融資租賃資產可以采用資本化處理;而以歐洲大陸為代表的成文法系國家往往考慮融資租賃資產的法律形式,主張不視為相應的資產予以確認。(2)在對待會計不確定性態度上,美、英等國采取的是適度的穩健主義原則;而歐洲大陸國家則往往過于審慎,會采取計提大量秘密準備的方法來對付。(3)在對收益確定的概念上,在美英等國采用的是總括收益觀,非常損益和會計政策變更的影響要通過收益表而不能直接計入留存收益,但在幾乎所有的非英語國家都允許把非常損益和會計政策變更影響直接作為股東權益的調整而直接計入留存收益。(4)在收益平穩化問題上,美國的會計準則要求明確地按年度分期,反對收益平穩化。例如,在外幣交易會計中不允許遞延匯總損益就是一個突出的例子。但西歐和南美國家則認為,按年度分期過于短暫,因而允許甚至支持在報告年度之間進行某些方式的收益平穩化。(5)在信息披露要求方面,美、英、荷等國為了保護投資者的利益都對企業財務報表所披露信息的最低程度做出規定,但在以德、法為代表的歐洲大陸國家,由于“真實公允性”不是會計主要特征,因而在法律上對財務信息披露的要求非常有限。
3、會計在實務方面的巨大差異和在會計理念上的本質差異給各國報表編制、合并報表、審計以及分析解釋對外公布的財務報表帶來巨大的障礙,縮小和消滅各國會計差異已成為國際會計界的共識和奮斗的目標。為此,聯合國、歐盟、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等多個組織為會計的國際協調或使之標準化一直進行著不懈的努力。盡管它們的工作已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如何跨越各國會計間的巨大差異而制定出一套世界各國都可接受、嚴格而權威的國際會計準則仍然任重而道遠。
- 上一篇:地籍科科長自我推薦竟聘演講
- 下一篇:外貿依存度的調整對策綜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