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計人員自身素質研討

時間:2022-06-08 11:59:00

導語:會計人員自身素質研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會計人員自身素質研討

一、當前我國會計人員素質現狀

(一)會計人員缺乏敬業精神,法制觀念不強。

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社會上的一些不良風氣給會計人員職業道德造成了不良的影響。部分會計人員追求物質利益,個人主義等不良思想日趨嚴重,為了謀取個人利益,不顧一切地故意偽造、變造、隱匿、毀損會計資料,大肆貪污,最終以身試法;部分會計人員墨守成規,不求上進,缺乏職業理想和敬業精神。這些人業務知識匱乏或知識老化,無法按照新制度開展工作,同時,他們不學法,不懂法,對會計準則、會計制度也知之甚少。一些會計從業人員為了小團體的利益,置國家財經法律法規于不顧,更有甚者為了中飽私囊、謀取個人利益,不惜鋌而走險,嚴重損害了國家和人民的利益。

(二)會計人員自身職業道德素質偏低。

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和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部分會計從業人員喪失自我,不注重加強個人的道德修養,受享樂主義和拜金主義的影響,以權謀私,貪污挪用公款,坑蒙拐騙,置國家和集體的利益于不顧,嚴重違反職業道德。當前,我國的會計專業教育過程中對會計人員道德教育重視不夠,一些會計人員面對企業領導營私舞弊不聞不問,聽之任之。另有一些會計人員職業道德素質嚴重缺失,表現在其會計從業過程中,嚴重違反實事求是、客觀公正的道德規范,造成大面積會計信息失真。

(三)會計人員知識體系不合理。

會計人員中一些人沒有經過會計專業系統教育,只是經過短暫的培訓即上崗從業,生搬硬套,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經驗豐富的老會計由于年齡都普遍偏大,只做簡單的記賬工作,忙于應付眼前最基本的工作,對新知識掌握得少,特別是對會計分析和參與企業經營管理工作感到力不從心,知識結構單一,不能適應新經濟形勢發展的要求。

(四)所學知識學用脫節,業務素質較低。

目前,我國的會計教學仍沿用傳統的教學體制,理論學得多,實踐做得少,即使做些練習,也是紙上談兵,由此出現高學歷、低技能的會計人員,難以適應新經濟環境的需要。剛畢業離校的大中專學生,缺乏工作經驗和實際業務操作能力,簡單的會計處理還能應付,對較復雜的會計業務難以處理。這些會計人員如果不加強自身修養,不與時俱進,將無法勝任會計工作,無法適應新經濟環境下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

二、新經濟環境下會計人員應具備的素質

(一)會計人員要有較強的法制觀念和職業道德水平。

會計工作是經濟管理工作的一項重要組成部分,在國民經濟中發揮著重要的基礎性作用。會計信息是管理者、投資人、債權人、社會公眾以及政府管理部門,改善管理、評價財務狀況、做出投資決策的重要依據。在現實社會中,不斷出現一些制假、泛假等嚴重觸犯國家政策法規的事情,擾亂了社會經濟秩序。會計從業人員只有具備較強的財經政策觀念和職業道德水平,才能保證會計信息的真實、完整,提高信息質量,真正維護社會經濟秩序。

(二)會計人員要具有多元化的知識結構。

在知識經濟時代瞬息萬變的形勢下,企業之間的競爭更為激烈,誰能夠迅速地獲得更多有價值的信息,并做出及時正確的反應,誰就能在競爭中搶得主動。會計人員的職能將會從單純的記賬、算賬集中到報表的分析與預測、會計的控制與決策上來。信息技術的發達,推動著世界經濟一體化形勢下的企業要在不同的文化、法律環境和經濟、政治系統里有效運作,這就要求會計人員在掌握專業技能的同時還應掌握相關國家的法律、法規、金融貿易等方面的知識。

(三)會計人員要有較高的職業判斷能力。

隨著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以及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對會計工作提出的要求也越來越高。1996年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在《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的報告中首次正式使用了“知識經濟”這一概念,并對“知識經濟”下了明確的定義,即“知識經濟是建立在知識和經濟的生產、分配和使用上的經濟”這標志著一個嶄新時代的到來,對企業財務管理來說,知識經濟改變了企業管理資源配置結構,使傳統的以廠房、機器、資本為主要內容的資源配置結構改變為以知識為基礎的知識資本為主的資源配置結構。這時,會計人員的職能也會越來越廣,包括企業生產成本的控制、風險控制與核算、戰略投資的策劃等等,這些都要求會計人員具備較強的職業判斷能力。

(四)會計人員要具備終身學習的能力。

隨著新經濟環境下社會經濟的巨大變化和我國會計改革的逐漸深入,會計人員知識結構不斷調整,會計人員要具有創新的意識和參與企業管理的能力。新經濟時代,經濟與信息發展速度加快,學習不是人們在學校接受一次性教育就一勞永逸的事情。只有通過堅持不斷的學習,提高自己的業務能力素質和水平,才能跟得上新經濟時代的步伐。

三、提高會計人員素質的方法

(一)深入開展會計人員職業道德和法制教育。

目前,我國會計職業道德教育處于初級階段,會計人員的職業道德水平較低,應該下大力氣狠抓落實會計職業道德教育。而且職業道德教育必須與法治教育緊密聯系起來,互相促進。加強會計人員職業道德,是一個長期的系統工程,它需要建立一個配套的道德教育體系,要把會計職業道德規范滲透到專業學習內容之中,理論與實際案例有機地結合起來,增加從業人員對職業道德規范的感性認識。此外,定期組織會計人員學習相關法律法規,引導每個會計行為者自覺履行《會計法》的各項義務,積極承擔自己應盡的社會責任。

(二)加強知識和技能培訓,培養會計領軍人才。

實施人才強國戰略,適應我國市場經濟和會計行業發展要求,培養和造就一批精通業務、善于管理、熟悉國際慣例、具有國際視野和戰略思維的高素質、復合型會計人才,促進我國會計隊伍整體素質的全面提高。高素質的會計人才,只有通過持續、不間斷地培養、訓練和長期積累才能形成。會計人員應當不斷地充實和更新會計理論知識及業務知識,以增強業務素質的信心和能力。會計人員還應勇于實踐,善于實踐,并在會計工作實踐中積極總結,以豐富執業經驗,最終達到適應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的目的。

(三)加強會計人員繼續教育。

對會計從業人員進行以提高政治思想素質、業務能力和職業道德水平為目標,使之更好地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要求的培訓、再教育。只有始終堅持終身學習,才能適應新經濟時代對會計人員業務素質的要求。另外,繼續教育工作必須做到規范化、制度化,才能不斷提高會計人員的整體素質水平。企業應每年都安排會計人員進行培訓學習,切實地使他們更新專業知識、提高業務水平。

(四)強化會計人員服務意識。

會計是服務性職業,它的服務對象包括管理者、投資者、債權人、企業職工等,搞好服務是會計人員的基本職責。不同的會計工作崗位,服務的對象不同,掌握的會計信息也不盡相同,這就要求廣大會計人員應充分運用會計理論、會計方法、會計數據,為企業決策層、政府部門、投資人、債權人以及社會公眾提供真實、可靠的會計信息。因此,會計人員要強化服務意識,做好會計工作,提高服務質量,履行好會計職責,才能維護好會計職業的良好社會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