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財務會計監督體系的構建
時間:2022-07-13 03:28:09
導語:農村財務會計監督體系的構建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不斷推進,農業產業化逐步融合發展,農村財務會計監督愈來愈重要。在闡述了農村會計監督體系重要性的基礎上,具體分析農村產業融合視角下農村財務會計監督體系存在的問題,從內容和舉措兩個方面完善監督體系,以確保農村經濟的健康、持續穩定的發展。
關鍵詞:農村產業融合;農村財務會計;監督體系
一、構建農村財務會計監督體系的重要性
農村產業融合的不斷發展,對農村財務會計監督體系的建設提出了新的要求,深刻理解農村財務會計監督體系的重要性是構建農村財務會計監督體系的前提和基礎。一是規范農村財務管理的所需。根據當前調查研究可以看出,如今在農村財務管理方面還存在著諸多問題,對于會計負責人的任命較為隨意,大多數是僅憑部分人的主觀觀念來決定,相對而言會計人員的整體素質不高,業務能力有待提升,難以很好地履行自身職責,會計人員在進行交接時流程不夠規范,很多款項項目交代不清,留下很多歷史遺留問題,難以追根溯源,對農村財務管理進行規范顯得尤為必要;二是規范財務賬目的需要。由于缺乏應有的會計職業操守和道德規范,農村會計人員大都不能嚴格按照會計規范進行賬目的梳理,建立賬目、規范記賬、按照程序報賬和定期對賬都不能夠很好地完成,故而構建農村財務會計監督體系顯得意義重大;三是避免集體資產流失的需要。從當前農村現有財務會計的管理看,存有集體資產的村不太多,大多數村由于缺少規范的管理使得村集體資產大量的流失,更有甚者被部分不法分子侵占、貪污或者挪用,村委班子成員對于集體資產的使用也較為隨意,以至于部分村出現負債的現象,強化對農村財務會計監督體系的建設顯得十分重要;四是體現財務真實狀況的需要。財務狀況如實的被呈現出來,既能夠很好地避免出現虛假信息,又能夠起到通過財務公開來約束和規范農村管理中各項事宜,構建了正常、規范的財務會計監督體系,財務會計的監督作用才真正有效地得到體現和發揮。
二、產業融合視角下農村財務會計監督體系存在問題
(一)農村財務會計基礎薄弱。對農村基層集體資產的重視不夠,使得農村財務會計基礎較為薄弱,主要體現在財務會計制度不夠完善、財務負責人員素質有待提升等方面。基于農村現有實際,缺乏基本的財務會計規章制度,沒有從制度層面對農村財務會計人員的基本標準做一個要求,對會計人員的選拔和任免都較為隨意,不夠嚴肅,沒有一個明確的選拔任用規定,日常中會計人員的變更交接工作缺少翔實的程序要求,此外,對于財務制度要求的建立會計檔案,憑證入庫管理,對賬和報賬流程規范等,也缺少明確的制度規范;基于產業融合不斷發展的實際,農村財務會計從業人員自身素質有待提升,據調查農村財務會計多是沿用傳統的會計思想,面對新的形勢,不能夠駕馭信息時代的新知識,網絡化辦公水平不高,缺乏會計電算化的專業操作,難以勝任新形勢下的農村財務工作的要求,面對新的挑戰難以很好地去適應。部分村財務人員法律意識淡薄,認識不到財務管理的重要性,現金支出隨意,更有甚者村內私設“小金庫”,違反了法律規定和會計準則的要求。(二)農村財務管理不夠規范。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不斷深入推進,政府對于農村資金的投入逐漸加大,農村集體掌握的可支配資產也愈來愈多,對農村財務管理的規范化要求也越來越高。當前農村財務管理不規范突出表現在以下方面:一是缺少財務預決算制度,通過實施預決算制度能夠控制不合理的開支,避免財務支出的盲目性、隨意性和臨時性,通盤規劃,整體考慮,使資金的使用有序、合理和有度;二是村委會領導參與財務決策不夠,財務的支出僅憑個別村委會領導的決定,財務支出特別是重大財務支出應該是經村委會班子成員集體討論決定,少數人的決策很容易造成資源的浪費,不利于農村集體的發展;三是缺少必要的財務公開,財務記賬混亂,管理無序,無法編制出真實有效的財務報表,為掩人耳目對村集體財務狀況不公開,或者是提供假的財務信息,編制假的報表信息,應付上級檢查和村內村民監督;四是集體資產不能最大化利用,農村財務管理混亂,有限的資源難以用到真正需要的地方,農村經濟的發展受到影響,更有甚者,將農村集體資源進行變相買賣,私吞或者瓜分利益所得,造成農村集體財產的大量流失。(三)農村財務審計監督乏力。做好監督工作是保證農村財務管理有序進行和開展的重要抓手。實際工作中,農村財務審計仍然存在著監管乏力,監督不到位,監管效果不佳等問題。從制度層面看,現有的法律法規對農村集體組織顧及不夠,作為會計工作的根本法的《會計法》從宏觀層面對政府和企業,以及其他經濟實體組織的財務管理從法律制度層面給予約束,規定哪些可為哪些不可為,但是會計法不可能面面俱到到具體的某一經濟組織個體,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作為一個特殊的存在群體,會計法對此兼顧不夠,雖然國家財政部門出臺了《村集體經濟組織會計制度》,然而具體到農村集體會計內部操控和監督層面缺少明確的規定,這使得農村集體組織成為有效會計監督的盲區;從上級政府監督看,監管不夠充分,按照規定作為村集體上級領導部門的鄉鎮、街道辦事處等政府部門要定期、定時對村集體的財務狀況實行監督,做到監督工作制度化、例行化和常態化,實際中鄉鎮或街道辦事處一級的相關部門對村集體財務監督不夠,部分人員甚至認為村集體資產有限,不值得去審計,認為只要會計人員自身素質高,就不會出現問題,監督成效不顯著,多數是走形式,疲于應付;從村內自我監督看,缺少有效的監督形式,對于農村財務的監督很難像行政事業單位或者企業形成一整套的成熟的內控監管制度和體系,農村集體很少有村集體內部的監督制度,部分村即使有也多是形式化,制度內容多是空話、套話,不具有可操作性,缺少建立村民民主監督理財小組之類的真正體現全民參,真正能夠起到內部監督作用的舉措或監督形式。
三、完善農村財務會計監督體系舉措
(一)農村財務會計監督體系建設的內容。1.明確監督主體。《會計基礎工作規范》中規定對本單位的經濟活動進行會計監督的對象是單位的會計機構和會計人員,作為一個經濟組織的存在形式,村集體實施農村會計監督也遵照會計基礎工作規范的要求,但是其又有自身的特殊性,這也決定了農村財務會計監督主體由農村會計人員監督、群眾監督、國家監督和會計行業專業監督組成。一是農村會計人員監督,村集體作為一個村民自治的形式存在,村內所有財產的所有權、使用權和管理權歸全體村民,村民可根據實際需要選出法定代表,將權力委托給法定代表人,但是村不具備國家機關的職能和性質,難以像行政事業單位一樣設立獨立的會計機構,根據村集體的現有情況,實施村內監督的只能是村會計人員;二是群眾監督,依據《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的規定,農村實行村民自治,對農村日常事務實行民主決策,對農村的管理實行民主管理,由農民集體選舉出村委會成員,代表廣大農民行使權力,同時農村全體群眾對村內的各項事務擁有監督權,可見群眾監督在農村管理中地位重要,為有效地做好日常事務和財務等方面的監管,有條件的村可以成立村民民主監督委員會或者村民民主監督理財小組等組織,強化對農村財務會計的監督;三是國家監督,根據法律法規的相關規定,作為上一級管理組織的鄉鎮政府或街道辦事處中諸如財政、稅務等相關部門,有權力代表國家對農村財務會計管理進行督查,履行國家監督的職責;四是會計行業專業監督,產業融合形勢下,以村集體為單位開展的與村外其他經濟組織之間的合作和業務開展越來越多,根據審計準則的要求,需要委托會計師事務所來進行會計行業的專業監督,由注冊會計師對所進行的經濟業務進行審計,確保村集體的經濟活動合法合規,此類監督形式有越來越多趨勢。整體看,四種形式的監督主體開展監督活動時不是孤立存在的,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2.找準監督依據。對農業財務會計進行監督必須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監督依據可分為國家法律法規、會計制度準則、政府規章制度和村內管理制度四個方面。國家法律法規方面看,為切實落實財務會計監督制度,國家制定了相關的法律法規以及財政法律條款等,這是實施農業財務會計監督的保證和基礎,實施時農村經濟組織雖有其特殊性,但必須要融入法律法規的普遍性之中;會計制度準則看,財務會計的專業性體現在學科自身具有一定的準則和范式,必須要按照特定的準則和流程來進行日常的財務管理,不得有出格之處,這是實施農業會計監督的專業保障;政府規章制度看,從具體實際操作和可行性角度出發,地方各級政府組織及相關財務管理主管部門根據法律法規和《會計法》等制定了具體的實施細則,對原有的規章制度做一補充和細化,使得能夠符合農村會計管理的實際,便于農村建立規范化和系統化的財務管理和內控監督體系,這一方面確保了農村財務會計監督的可操作性;村內管理制度看,村集體為確保農村財務會計管理的有序開展,結合村內實際情況,從會計人員的管理、現金貨幣的支出、會計賬務的歸檔管理、財務報表的公開、重大財務事項支出審議、財務民主監督、村委會干部離任審計等方面制定具體的管理制度,使得農村財務會計監督能夠真正落實、落細、落小,監督真正能夠落地。3.細化監督內容。將農村會計監督內容進行細化,力爭具體到日常管理中的每一個方面。村會計人員監督方面,主要參照《會計法》和會計準則制度等的基本要求,從財務會計的專業性和規范性著手,對賬目的原始憑證、會計單據的留存、現金支出的流程、實物固定資產的盤點、財務報表的填寫以及其他方面的村集體經濟活動等實施有效的監督;群眾監督方面,主要通過村財務民主監督小組開展,對村集體財務支出、村集體經濟收入、農民負擔情況以及村民關心的其他經濟活動事項定期進行監督;政府監督方面,村集體依據法律法規的要求,要定期接受上級政府的財務、紀檢和審計等部門的常規監督,根據監督單位要求,如實地提供原始的諸如憑證、報表等相關的會計資料,配合檢查,不得隱瞞,不得造假,不得拒絕接受檢查;會計行業專業監督方面,村集體的經濟活動按照國家法律法規規定和會計準則等,需要專業的會計師事務所介入開展專業審計的,必須要依照規定來進行,委托專業的注冊會計師對財務狀況進行審計,由會計師事務所出具真實有效的審計報告。(二)優化農村財務會計監督體系建設的舉措。1.完善財務審批制度。財務支出是農村財務會計監督的重中之重。既要體現村委會集體決策的作用,又要充分發揮農村財務監督民主小組的職能。村委會作為代表全體村民管理農村日常事務的組織,在強化對村務財務收支的審批,做到事前有會議記錄,事中優化發票管理,事后有財務公示。遇到需要財務開支的事項,應由具體經辦人提交村委會領導集體開會研究,就事項的可行性和支出金額做出討論,形成會議決議,留存會議記錄;在事項推動過程中,優化對發票的管理,由專人專責負責管理,嚴格發票的領取、開具程序,做到規范合規,上次鄉鎮政府相關部門應定期對村內票據開具情況進行核查,嚴懲虛開發票和開具假發票的行為;事后要對專項財務支出情況進行公示,一事一公示,強化農村財務會計監督。此外,切實發揮農村財務監督民主小組的職責,村級財務支出在經過村委會領導研究通過后,要知會財務監督小組進行報備,民主小組若對支出項目存有異議,則該事項應進行重新研究或者不予批準,體現監督小組的履職功效。2.規范財務公開制度。財務公開是農村財務會計監督的有力抓手。規范財務公開制度要從公開內容、公開形式、公開渠道和公開程序等方面進行優化。完整規范的財務公開內容應涵蓋公開形式、公開渠道、公開程序和公開時間等;財務公開形式根據農村財務實際包括定期公開和不定期公開兩種形式,一般每季度末和年末要進行定期的公開,不定期的公開根據具體財務開支情況隨機進行;財務公開渠道多樣化,將財務支出情況在村委會或者村文化活動場地進行張榜公示,通過廣播、液晶大屏等多媒體形式在村內進行傳達和展示,隨著信息化的不斷發展,部分村利用村微信公眾號公開財務收支狀況;財務公開程序要規范和合規合理,按照村會計人員提供財務報表,村財務監督民主小組審核簽字,村委會主任簽字蓋章而后予以公示的流程,對財務支出的明細盡量細化,特別是針對農民關心的諸如公務招待、村干部工資待遇、村集體創收盈利等。3.提高審計監督力度。提高審計監督的力度是農村財務會計監督的有力保障。一是提高國家監督力度,按照國家法律法規的要求,村集體的上級鄉鎮政府要嚴格對農村財務會計的審查和監督,由鄉鎮財政部門、紀委和相關業務主管部門對農村財務管理實施管理,定期審計,形成震懾力,切實發揮國家監督的職能;二是提高會計行業專業監督力度,加大會計師事務所的審計參與度,第三方的介入確保農村會計審計的專業性、客觀性,提升了農村財務會計審計的質量;三是嚴格村委干部離任審計監督,農村產業融合的不斷深入使得農村城鎮化的步伐逐漸加快,由于拆遷等村集體財產劇增,“小官巨貪”的村干部現象屢見不鮮,對離任村干部進行嚴格的經濟審計,能夠增強村干部的履職意識,查找農村財務管理中的不足,嚴防腐敗現象的發生。4.強化農村財務管理人員監督。財務管理人員的監督是優化農村財務會計監督的基礎。一是對農村財務管理人員選用的監督,杜絕僅憑個人喜好的指派制和委任制,通過社會招聘,公開、公平、公正的選拔業務能力強、素質高的人員擔任村財務會計人員;二是要加強對會計人員的日常監督和考核,保證管理工作的有序開展;三是農村財務會計人員要定期向鄉鎮財務主管部門匯報工作并按時參加政府部門組織的各類培訓和考核等。
參考文獻
[1]杜寧.農村財務會計管理模式的比較研究[J].農村經濟2019(9):129-131.
[2]劉富輝.農村財務會計監督體系建設初探[J].農業經濟,2009(05):93.
[3]鞠紅.淺談農村財務會計監督體系建設[J].農村財務會計,2007(10):14-17.
[4]馬惠艷.農村財務會計監督體系建設分析[J].中國外資,2014(01):55.
[5]董愛翠.淺談農村財務會計監督體系建設[J].中國農業信息,2016(01):48-49.
作者:韓寶真 單位:青島酒店管理職業技術學院
- 上一篇:物聯網與區塊鏈在會計的應用及趨勢
- 下一篇:亞馬遜平臺跨境電子商務物流發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