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旅游產業發展效應分析

時間:2022-09-15 08:51:34

導語:醫療旅游產業發展效應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醫療旅游產業發展效應分析

一、引言

醫療旅游將醫院、療養、保健有機結合,以醫療護理、康復與修養等主題為服務,延伸傳統醫療業與旅游業鏈,為病患者提供高效的醫療服務。打破了傳統旅游的“吃、住、行、游、娛、購”六因素的旅游格局,讓消費者體驗到新興的、豐富內涵的旅游形式。在很多國家,醫療旅游的發展推動著多產業發展。在這種形式下,研究我國醫療旅游產業的經濟、社會、環境的效應,不只是積極效應同時研究消極效應,對醫療旅游產業整體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二、經濟效應

醫療旅游融合醫療產業與旅游產業的資源將二者融為一體,產生大于醫療效益與旅游效益之和的經濟效益,即1+1>2。通過技術、品牌、文化等無形資產,互補、共享雙方在醫療旅游產業中的資源,在互惠共生的模式下,醫療和旅游產生有正作用力的影響,雙方獲得更大的經濟效益。

(一)直接消費動力

旅游的動力效應主要來源于“搬運市場”,搬運市場主要指住宿、餐飲、購物、游樂、運動、養生、會議、展覽等多樣化、綜合性的終端消費帶來的消費經濟,帶動目的地形成產業集聚,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依據我國統計公報數據可知,我國國內旅游業總收入、旅游消費的增長速度一直較高,高于居民消費支出的增長比重。2014年,我國居民人均消費支出14491元,比上年增長9.6%。國內旅游收入30312億元,增長15.4%,旅游消費占比達12%,占GDP的比重達4%以上。據相關機構的預測,至2020年,我國將成為世界第一大國內及出境旅游市場,旅游業增加值占比GDP的值將達5%以上,從而成為我國國民經濟的支柱性產業(一個產業的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在5%以上,該產業即成為支柱產業;達到8%以上,該產業即成為戰略性支柱產業)。旅游業通過搬運能力,將一個地區的資源供給與市場需求進行良好匹配,從而使得一些資源豐富但市場競爭力不足的地區,充分體現其旅游業的經濟功能,從而在平衡經濟、消除貧困等方面做出積極的貢獻。例如,我國直接依靠鄉村旅游獲得收益的地區或村落的數量在2萬個以上,直接獲得經濟效益的農民百姓數量超過了2400萬,使得將近1/10的農民擺脫了貧困。

(二)帶動產業發展

醫療旅游以醫療和旅游活動為核心,突破傳統旅游產業的邊界,把傳統旅游資源和醫療衛生資源創新整合,拓展原有產業及廣泛交叉著許多行業。在為國家帶來豐厚經濟收入的同時,會帶動其他細分產業領域的發展。例如醫療旅游中介服務機構、保險公司、醫藥制藥企業、醫療器械制造企業、醫院組織、通信及網絡服務機構、交通服務機構、賓館酒店、會議展覽服務、法律咨詢組織、旅游公司、紀念品制造企業、旅游景點運營單位、翻譯組織、科技、教育、環境、建筑等領域,形成了多層次旅游產業鏈的網絡體系。世界旅游組織指出,旅游業每收入一元,即可帶動其他產業收入增加4元,醫療旅游產業的經濟帶動性更強。依據聯合國統計署的測定數據顯示,旅游業可拉動的產業數量達110個,對住宿餐飲業的貢獻率可達90%以上,對民航、客運的貢獻率達75%以上,對文娛產業的貢獻率達50%以上,對商品零售業的貢獻率達40%以上。醫療旅游產業對各個產業的貢獻度可依據此數據再增加。同時醫療旅游產業的消費者平均一天消費360美元,是普通游客每天花銷140美元的兩倍以上,表明醫療旅游產業帶來的收入效應遠遠大于傳統的旅游產業及醫療產業的收入效應。

(三)帶動城鎮化發展

土地財政、產業轉型、房地產等相關利益方,共同推動醫療旅游產業開發的新浪潮,與城鎮化、區域發展全面結合,突破傳統旅游的思維限制,走出一條區域綜合的開發模式。通過醫療旅游的投資規模及方向反映出此現象,之前在旅游項目的招商引資上,幾個億、十個億的投資項目已經可以稱為非常大的項目。但近兩年的投資洽談會中可發現,投資額不斷增長,幾百億、上千億的旅游綜合開發項目也逐漸顯露。依據國家旅游局旅游系統數據可知,2014年全國旅游項目投資總額達3萬億元,占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的7%。

三、社會效應

醫療旅游產業對一個地區來講不僅能帶來直接的經濟效益,同時也可帶來較大的社會效益。尤其是民族特色的醫療旅游產業,能有效展示一個地區的城市品牌想象,提升當地的知名度。同時還可以加深各國政府之間、社會團體之間的合作與聯系,推動互訪互通,帶動地區的醫療衛生及旅游事業及文化的綜合發展及有效傳播。

(一)積極影響效應

1.提高旅游城市知名度

國際上許多國家與城市因為開展醫療旅游產業而樹立了良好的口碑與品牌,提升了城市的知名度與美譽度。例如我國的五大連池地區,在其發展中開展新的旅游項目,例如溫泉度假村等項目,非常重視溫泉的醫療保健作用,將醫療旅游與城市的發展完美結合。該地區可欣賞湖光山色的美景、同時可對慢性病進行治療,將醫療與旅游有機結合。促進了當地的經濟良好發展,同時優質的醫療效果也提升了當地的城市知名度。城市知名度的提升可進一步提升醫療旅游產業的發展,醫療旅游業的發展也進一步帶動城市經濟的增長及城市品牌知名度,二者相輔相成,共同作用。

2.有利于拓展旅游產業

我國的傳統旅游城市開展的旅游活動通常是憑借當地的旅游資源形成的旅游規模,從而促進當地的經濟收入,而并沒有將旅游資源與其他資源有機結合。而醫療旅游是在旅游資源的基礎上進行延伸,對傳統的旅游項目進行推廣。典型代表國家是韓國和新加坡。每年到韓國整容的患者,韓國聞名世界的美容產業間接地促進韓國旅游業的發展,吸引了很多的患者每年到韓國做美容整形項目。新加坡在原來旅游業的基礎上,推行體檢業,此模式不僅為當地帶來較好的經濟效益,同時在一定程度促進了旅游業和醫療業的發展。

3.促進醫療服務業發展

醫療旅游產業的發展帶來藥品、醫療器械等的增加,生物化學與制藥技術的提高。以迪拜為例,其醫療器械和醫療用品貿易總額達10億美元,其中牙科設備、醫療與外科設備、器械及等占比達11%,藥品占30%,抗生素、醫療化驗設備占3%,其余為醫療設備、輔助設備、旅游產業(吃、住、行、游、購、娛等行業)等。可見,醫療旅游產業的發展促進醫療服務業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國外旅游者在我國旅游時同時進行口腔醫療治療,這引起了政府和相關部門對公共醫療衛生的重視。此外還有許多國外游客對我國的中醫保健、中醫按摩、中醫治療、針灸等傳統醫學治療充滿興趣,在旅途過程中會光顧世界聞名的中醫老店,例如同仁堂等,進行他們感興趣的保健項目。并在返回本國時,會購置大量的珍貴保健品、中藥材等。

(二)消極影響效應

1.影響目的地的醫療秩序

在醫療旅游模式興起之前,客源地居民多在本地就醫,但隨著大量居民外地求醫,會造成本地居民對本地醫療技術水平的不信任,對本地區醫療秩序會帶來一定的影響,而且醫療旅游消費者對目的地的選擇是呈現無序狀態。隨著外來居民來本地求醫,占用目的地的相關社會資源,本地居民與外來醫療旅游消費者之間的關系處理不當,會激化當地居民及醫療旅游者的矛盾,引起當地居民的強烈反對及消費者對目的地的不信任,影響社會的穩定及醫療旅游產業的發展。以印度為例,印度的國際醫療旅游者中歐美患者很少,原因在于印度惡劣的醫療衛生條件及貧窮的貧困的國家綜合實力等形象,影響了歐美等發達國家的病人前往印度求醫的信心。同時,醫療旅游產業對目的地帶來的負面影響還體現在醫療資源的分配不當而有可能使得當地居民的利益受損。

2.目的地居民醫療成本增加

醫療旅游產業的有序發展,要求接待目的地具備基礎的醫療與旅游設施,因而對于當地政府來說,有必要改善機場、道路、公共交通等基礎設施等,并且會要求政府提供減免稅收及金融優惠等政策。為更好發展醫療旅游產業,政府會投入大量資金改善包括公共交通、網絡、通訊、道路等基礎設施服務,并給予相應的稅收減免政策,減少對教育、健康等領域的投資,影響了當地居民的社會福利。不同地區的醫療旅游者到當地進行商品及服務的消費,當旅游人員到達一定數量時,產品及服務的物價會隨之上漲,這就造成了當地居民的生活成本上升(在工資并沒有得到相應提升的基礎上)。在此情況下,會造成當地較難滿足居民日常生活的基本需要,而導致大量外來居民進駐,剝奪當地居民的生活權利。

3.盲目推崇醫療旅游產業

隨著健康理念的逐漸深入,醫療保健旅游成為一些貧困地區脫貧致富的有力途徑。從實際發展情況來看,許多地區依據自身豐富的醫療及旅游資源而發展醫療旅游產業。但針對深圳等自然資源匱乏的城市其發展迅速的主要原因與其所處的地理位置及改革開放的特殊身份具有重要的關系,也可以說是取得成功的決定因素。因而一些具有創意的醫療旅游服務在其他城市則會遭遇失敗而在深圳則能獲得成功。經濟多樣性是經濟健康發展的標志,一個地區不能完全依賴某一個產業帶來的效應,否則會對當地該產業帶來非常大的壓力。許多地區的相關資源匱乏而將旅游業作為繁榮發展的重要途徑,而使經濟面臨較大的風險。一些交通不便、地理位置偏遠、基礎設施環境較差的地區,盲目開發醫療旅游業,不以自身發展情況出發,勢必會為該地區帶來財政緊張,旅游業也較難很好地發展。

四、環境效應

醫療旅游以豐富多彩的自然、文化生態資源為保障,具有特殊的環境效益,體現保護旅游資源和生態環境,維護基礎設施等,建立可持續發展的旅游產業模式,從而確保醫療旅游資源的擴展性和持續性。

(一)有利于改善生態環境質量

醫療旅游業不僅強調旅游者對自身身體素質健康的追求,而且也重視要營造自然、和諧的旅游環境,讓生態與醫療旅游業形成良性互動,最終有效利用旅游資源、改善當地的生態環境。生態環境是醫療旅游產業發展的內在動力,良好的生態環境是吸引醫療旅游消費者的重要因素,也是其可持續發展的基本條件。如果當地的生態環境惡化或破舊的醫療換將會影響消費者的消費體驗,最終導致無法開展醫療旅游項目。政府資料明確需要高度重視生態文明,旅游的生態效應也得到最大化的釋放,能減輕經濟發展對對生態、資源環境造成的壓力。

(二)有利于提升幸福價值效應

在追求和諧社會發展過程中需要將醫療旅游產業納入到幸福導向型的產業中。其不僅為目的地居民帶來收入,還能讓消費者帶來身體上的健康、精神上的愉悅,提升生活質量。廣東的《培育幸福導向型產業體系行動計劃》中指出醫療旅游產業成為符合幸福導向的產業之一,提升人民群眾滿意度的現代服務業。醫療旅游業在讓游客進行消費的同時,也讓消費者感受到不同于一般購物過程的新型體驗和服務,能帶來體驗性附加價值的提升。如醫療旅游消費者參加生態型醫療旅游項目,不僅能體驗到生態的樂趣,了解醫藥材等的生長環境,呼吸新鮮空氣等,這都是普通購物感受不到的。因而這種與生態相結合的形式,效益遠大于單純的農業效益。

五、對策建議

(一)制定產業戰略,扶持產業發展

目前我國醫療旅游產業的發展瓶頸在于配套的產業政策的不足。由于剛剛起步,迫切需要完整的國家指導方案來作為行業發展指導。我國的一些醫療服務機構就曾與哈佛大學有過合作,旨在制定出一套適合中國醫療旅游產業發展的國家發展戰略以完善國家層面上的醫療旅游產業政策。規劃六個方面的內容:組建政府的直管機構、構建醫保結算體系、甄別醫療服務機構、推介目的地項目、培養醫療專業人員、制定法律法規等。這六個方面的內容中,服務質量控制、機構準入標準、服務機構評定、法律法規制定等內容均需要國家及地區層面參與制定。整個戰略的核心體系在于,由國家成立了跨行業的直接管理機構,由此機構來統一負責全國整體的醫療旅游發展情況。

(二)培育相關產業,拓展產業集群

發展醫療旅游產業,支持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醫藥以及醫療設施等,包括醫療器械、健康保健品、藥品等的研發及市場推廣。借助科學技術專項發展研究資金和產業發展扶持基金,創新研發及文化推廣相關藥物、新型生物醫藥材料及醫療器械;不斷支持到期的專利藥物的生產和仿制;鼓勵相關企業研發生產適用老年人、殘疾人等的康復輔助醫療器具及保健用品;支持家庭及個人的身體健康狀況的檢測、健康物聯網產品的設計研發、數字化醫療產品的推廣;給予企業政策扶持,幫助提升具有知識產權的醫藥、保健用品、醫療器械等在國內外市場的占有率及競爭力。大力推動第三方的服務產業鏈條的快速發展。例如,在重點城市要規劃發展專業的醫學檢驗中心和影像中心;完善對健康管理機構的監管制度及第三方的醫療服務機構的評價制度,提升健康市場調查和咨詢服務機構公正性和公信力;鼓勵科研單位、企業及高校部門進行藥學研究、臨床試驗,同時也可將生物醫藥類研發服務進行外包;幫助科技中介體系不斷發展壯大,使得專業化、市場化的醫藥科技成果能夠高效、快速的進行市場化服務轉換。支持發展健康服務產業集群。結合當地的特色資源及環境優勢,對該地區的健康服務產業進行科學合理定位及規劃,政府需要在市政配套制度、土地規劃制度、人才引入標準、執業環境、服務機構準入制度等領域給予政策傾斜與扶持,不斷探索體制與技術創新,打造出適合本地區的健康服務產業集群。通過加大科技投入、產業政策引導、深化行政審批制度等綜合措施,培育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醫藥尤其是中醫藥、醫療器械等重點領域品牌。

作者:耿松濤 單位:海南大學旅游學院 海南國際旅游島發展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