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旅游發展與環境保護措施

時間:2022-04-22 04:53:45

導語:西藏旅游發展與環境保護措施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西藏旅游發展與環境保護措施

摘要:西藏獨特的地理環境孕育了豐富的生態旅游資源,既有自然生態旅游資源,也有人文生態旅游資源。通過開展旅游生態文明宣傳和鼓勵綠色旅游消費來促進旅游業發展,同時利用旅游法保護生態環境,對旅游發展和生態保護具有重大意義。

關鍵詞:西藏;旅游發展;環境保護

西藏位于中國西南部,土地遼闊,特殊的地理環境創造了白雪皚皚的山脈、眾多的天然湖泊、深邃的大峽谷等獨特的自然和文化景觀,憑借獨特的高原風光、民族文化、濃郁的宗教文化氛圍及豐富多樣的旅游資源,一直被認為是人類“最后的凈土”和精神家園。

1西藏生態旅游資源

1.1自然生態旅游資源。青藏高原緯度低、地勢多樣、氣候復雜,被稱為“世界屋脊”,無論是東部高山峽谷的農業、林業和牧區,還是南部的高山深谷,平均海拔都超過4000m。同時,南部的高山湖泊盆地、北部高原湖泊流域牧草區、中部高山深谷等自然資源豐富,擁有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125種,形成了獨特的、屬于高原地形的自然旅游資源。整個高原地區7000m以上的山峰有50多個,擁有世界上最發達的冰川。湖泊河流、生物多樣性和周邊地區的生態平衡維持了高原生態系統,因此保護西藏的生態環境非常重要。1.2人文生態旅游資源。西藏擁有豐富的文化和生態旅游資源,各個地區還有不同的習俗和傳統文化資源,其中各級文物保護點超過2300個。拉薩市、日喀則市和江孜縣由于居住區域不同,人們在生活、飲食、衣著等方面都有差異,這些地區有文物保護單位329個,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5個,被列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布達拉宮、大昭寺和羅賓卡擁有自治區級文物保護點112個,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82個,也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地。

2西藏旅游發展環境保護存在的問題

目前,占全球人口1/5的旅游業成為許多國家的支柱產業,根據世界旅游組織統計,旅游業發展非常迅速,這也表明了旅游市場的重要性。早在1980年,旅游專家就提出了生態旅游概念,旨在倡導基于自然生態環境的旅游活動。2.1目標不明確,可持續意識薄弱。生態旅游以生態保護為特色的小規模旅游團隊為主體,可以使游客在欣賞美麗的自然景觀的同時,體驗自然界獨特的傳統文化,但又不會對自然和社會造成負面影響的旅游形式[1]。但由于目標不明確,政府部門和景區管理人員缺乏對生態旅游資源的科學規劃和清楚認識,未能發揮應有的作用,對生態旅游僅起到了涂“綠色涂料”的作用,大多數風景名勝區僅將生態旅游作為商業口號,生態旅游資源保護意識不足,總體經濟水平有限,基礎設施薄弱,無法使西藏的自然和人文生態旅游資源產生應有的效益。2.2旅游資金和專業人才缺乏。西藏受特殊的地理特征和脆弱的生態環境影響,自身的社會經濟發展水平較低,雖然擁有豐富的生態旅游資源,但是生態旅游開發建設、配套設施和宣傳推廣需要大量的資金,嚴重制約了西藏旅游產業的發展,因此需要國家補貼和區域援助。另外,據統計,目前西藏從事旅游業的從業人員比例很低。2008年,西藏大學只有7%的畢業生從事旅游業,即在82名旅游管理專業畢業生中,只有6人從事旅游業,人才嚴重不足,且旅游從業人員素質總體不高,缺乏高層次的管理人員和高素質的導游。隨著人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旅游業的不斷發展,對人才的要求會更高。生態旅游屬于高端旅游范疇,人才是影響西藏旅游業發展的最關鍵因素。2.3受政策因素制約,區域開放程度有限。根據西藏自治區旅游局的統計,目前該地區有43座山,4個國家風景名勝區,2個國家歷史文化名城,13個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1件自治文物,總體較少,不能滿足社會經濟發展,特別是旅游業發展的需要。主要原因在于西藏是中國邊境最敏感的地區之一,穩定與安全始終是最重要的問題。隨著西藏局勢基本穩定和經濟快速發展,保護區已向外界開放了40多個旅游景點,但也應逐步放寬政策,與國際旅游的個性化、自助化和開放化接軌,擴大對外開放[2]。2.4旅游基礎設施薄弱。西藏位于中國西南邊界,人口密度低,經濟落后。旅游運輸基礎設施薄弱,海拔高,地形復雜,山高路險,交通條件差。主要道路狀況較差,已成為制約西藏旅游產業發展的主要瓶頸之一。盡管青藏鐵路的通車為西藏旅游業提供了幫助,但是受到天氣和地質災害的嚴重影響,不能充分發揮其作用。

3加強西藏旅游業發展中生態環境保護的對策

3.1開展旅游生態文明宣傳,鼓勵綠色旅游消費。積極開展西藏生態環境保護宣傳教育培訓,倡導低碳旅游行動計劃,制定高原地區游客低碳旅行和綠色消費政策,依照有關規定開展環境保護公益旅游,擴大旅游環境保護宣傳的范圍和力度,加快旅游企業環境污染責任保險制度建設,加強生態旅游宣傳,鼓勵建設旅游環保和低碳基礎設施,符合國家優惠目錄的可以享受有關政策。為提高旅游景點企業對游客的服務質量,應使用環保、節能節水的專用設備,鼓勵認證“綠色地球儀21”“中國環境標志”,廣泛使用節能減排技術和低碳產品,促進生態文明建設。鼓勵企業爭取國家和自治區級綠色低碳單位,鼓勵綠色旅游消費,通過生態旅游活動,采取有效措施處理污染物;積極發展循環經濟,建立生態旅游責任保證金制度,實現污染物排放標準和科學處置,開展綠色旅游經營,對通過認證并申請成功的企業給予獎勵。3.2協調旅游業發展與生態保護的關系。在旅游開發建設過程中,協調旅游開發與生態保護的關系。為促進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應注意旅游業與生態環境的有機結合,始終堅持“保護第一,發展促進保護”的原則,實現與資源環境相適應的旅游業可持續發展。開發環境脆弱地區的旅游資源,要確保旅游開發與環境保護相輔相成,以合理發展為指導思想,建立和完善生態補償機制,遵循“有限出行方式”,加強對旅游區生態環境的保護,嚴格執行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在旅游接待中,明確各項環境保護措施,提高游客的環保意識,自覺保護旅游生態環境,促進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3]。3.3增強游客的資源意識和保護景區環境意識。為增強游客的資源意識和保護景區環境意識,地方政府和有關部門應當利用《旅游法》開展生態環境保護和培訓,加大宣傳教育力度,做好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堵糜畏ā诽岢】怠⑽拿骱铜h境友好的旅游,通過對旅游從業人員的教育和培訓,提高旅游從業人員對生態環境保護的認知能力,并嚴格執行有關法律法規。

參考文獻:

[1]邱瑛.西藏生態旅游業可持續發展對策探析[J].特區經濟,2011(9):158-160.

[2]周玲強,張文敏.2000年以來我國旅游規劃研究領域熱點問題綜述[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2):134-143.

[3]周玲強,李罕梁,趙晟楠.西藏生態旅游認證體系構建的關鍵問題研究[J].經濟地理,2010(10):1752-1756.

作者:韓富貴 單位:西藏大學旅游與外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