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碳會計核算體系探討

時間:2022-05-12 11:03:21

導語:企業碳會計核算體系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企業碳會計核算體系探討

摘要:溫室氣體的過度排放是導致氣候變暖的首要原因。近年來由氣候變暖所引發的各種自然災害在很多國家頻發。發展低碳經濟成為世界各國關注的主要話題。隨著低碳經濟與有關產業的推進,碳會計也應運而生。本文主要介紹了碳會計核算的意義,碳排放的確認與計量方法,為構建碳會計核算體系提出一些個人建議。

關鍵詞:碳會計;核算體系;低碳經濟

近一個世紀經濟的快速發展帶來的不僅僅是經濟上的繁榮,也伴隨著大量的能源消耗與過度的工業碳排放。由于向大氣中排放了大量的CO2等溫室氣體,導致溫室效應越來越嚴重,全球變暖跡象也更加明顯[1]。在此背景下,世界各國不得不尋找減少碳排放量的方法,以減緩或阻止全球氣候惡化問題。低碳經濟成為當前各國推崇的經濟發展主題。碳會計是對低碳經濟下企業行為造成的環境后果進行的量化。其中,碳會計核算是碳會計中的一項重要內容,而目前理論界對這方面的界定還不統一。因此,本文主要探討如何構建碳會計核算體系,以期促進我國碳會計行業的進一步發展。

一、構建碳會計核算體系的意義

“碳會計”這一概念是2008年瓊斯教授首次提出的,旨在為企業溫室氣體排放方面提供一個合適的估算工具,確保企業的會計與報告準則的規范性。碳會計核算是對碳固化、碳排放、碳排放權交易進行的確認、計量、記錄與報告[2]。構建碳會計核算體系有利于我國發展低碳經濟,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通過一套健全的碳會計核算體系能對企業碳排放量進行真實的反映與監督,確保節能減排落到實處。構建碳會計核算體系也有助于企業對自身的碳相關經濟業務進行準確的核算與計量,做好自身的價值定位,良性企業的社會責任。此外,構建碳會計核算體系能讓我給碳會計研究水平跟上世界水平,也能提高我國在國際會計界的話語權。這有利于我國更好地參與國際碳會計規則的制定,確保我國的經濟安全。

二、碳會計核算會計要素

與傳統會計核算相比,碳會計核算下的會計要素是有所不同的。(1)會計資產:是指通過企業過去的交易或事項獲得,由企業擁有或控制,并能為企業帶來預期經濟利益流入的事項。碳資產是指能為企業提供低碳生產的相關資產,比如,為治理環境而引進的專利技術,或者為完成節能減排任務而購入的設備、原材料以及低值易耗品等。這些均屬于碳會計核算中的資產類項目。(2)會計負債:是指企業在過去的交易或事項中形成的,預期能夠為企業帶來經濟利益流出的事項。碳負債一般是指在低碳生產過程中涉及到的長短期借款,進行能源改造等支付的應付賬款,繳納的環境保護稅費等[3]。(3)低碳權益:這是對企業所擁有的清潔能源、接受的環保投資以及捐贈等。(4)會計收入:這是指企業相應經濟利益的流入。低碳收入是碳會計核算的主要收入,具體是指企業在經營活動中由于節能減排而獲得的非主營業務收入,或者由于節能減排而獲得的環保獎勵,或者企業出售多余碳排放權而得到的收益。(5)碳會計核算利潤:碳收入去除碳成本與稅金后的凈利潤,主要反映企業在低碳獲得中得到的收益。

三、碳核算會計內容

1.碳排放會計

這是對企業生產經營中排放的溫室氣體量進行核算。由于溫室氣體多數可折算為二氧化碳當量(CO2e)來表示,因此,碳排放就是指CO2及CO2等同物的排放,計量單位為CO2e。從企業角度來看,碳排放會計核算的重點是對企業的碳足跡進行核算。碳足跡是用來描述某一特定的活動或實體所形成的溫室氣體排放數量的一個術語。當前,核算企業碳足跡的通用方法標準是《溫室氣體協議:企業核算和報告準則》,此協議是以財務核算標準為參照,制定了一套溫室氣體核算語言,并按照企業所擁有的不同排放設施或排放源來認定其排放責任。

2.碳固會計

碳固是指將企業排放的CO2等溫室氣體經碳匯吸收清除掉,或借助碳固技術封存起來。碳固手段包括生物碳固與物理碳固、化學碳固。生物碳固的主要方法有碳匯造林、草原修復、農田保護、濕地保護等。當前,碳匯核算主要是對生物質碳匯、森林碳匯以及土壤碳匯進行核算。先要明確會計核算范圍,比如,企業森林碳匯的會計核算范圍是該企業所控制的所有林區,然后,利用遙感探測技術、實地測量等方法收集相關數據。隨后對企業當期的碳庫存量進行確認、計量。通常需制作測算森林碳庫存量的計量模式,再結合相關氣候、土質、樹木密度、生長年齡等因素計算企業擁有的每公頃林木的固碳量。物理化學固碳是利用碳固計算將CO2封存起來。這需要企業購買相關設備、碳固材料,引進碳固技術。企業通常可將購買的碳固設備確認為“固定資產——碳固用”,也可確認為“碳資產——碳固非流動性資產”。碳固消耗性材料一般可確認為“碳資產——碳固流動性資產”,或者“周轉材料——碳固用”[4]。

3.碳排放權交易會計

國際上很多學者認為,對于有強制減排義務的企業來說,在有償獲得碳排放配額后,應將碳排放權確認為企業資產。根據具體情況可確認為無形資產、存貨或金融資產。對政府免費提供的碳排放權,大部分企業采用凈額法,也就是只確認購買的碳排放權。由于缺少碳排放核算會計準則,很多企業對碳排放的會計核算方法都各不相同。筆者認為對碳排放權的確認應結合具體的交易目的進行確認:(1)政府分配給企業的,是企業必須的排放配額,屬于有償分配的應確認為“無形資產”,同時,在持有期內評估是否進行累計攤銷。(2)若實際排放量超過政府規定的配額,企業從市場上外購碳排放權以彌補缺口。這部分外購的可等同于從政府有償購入的,因此,確認為“無形資產”。如果企業沒有從外部購入,缺口仍在,應將該缺口當作“預計負債”。(3)若實際排放量低于政府規定配額,剩余的排放配額企業可留到下一年自用,此時確認為“無形資產”,若放到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交易,則應確認為“交易性金融資產”。

作者:劉弘瑤 隆衛 謝慧敏 郭丹 單位:南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參考文獻:

[1]徐可心,畢鵬.低碳經濟視角下的企業碳會計體系構建研究[J].全國商情.理論研究,2016,16(5):99-101.

[2]吳金萍.低碳經濟框架下的碳會計觀之我見[J].北方經貿,2016,21(9):79-80.

[3]楊博.企業碳會計核算內容論析[J].江西社會科學,2013,14(8):223-226.

[4]徐永濤,陳濤.企業碳會計核算體系研究[J].國際商務財會,2015,22(7):2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