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區級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論文

時間:2022-04-22 09:36:59

導語:縣區級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縣區級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論文

一、國有資產管理方面存在的問題

第一,在采購環節未履行審批手續。雖然縣區采購辦每年都制定政府采購目錄及限額標準,但是由于部門預算制定的過于粗略,且大多沒有制定政府采購預算,仍有不少單位自行或擅自購置政府采購目錄內的貨物或服務。例如部分單位為規避政府控購小轎車規定,經常以個人名義購買車輛記入單位資產賬核算。

第二,未建立資產驗收制度。由于縣區級行政事業單位不是經常購置國有資產,所以對購入的資產質量、數量是否達到標準和要求,很少進行驗收就直接投入使用,而且在當前大多資產通過政府采購,許多單位認為既然是政府采購的肯定質量、數量沒有問題,所以也就省略了驗收環節。這不僅不能分清責任,而且容易造成國有資產流失。

第三,資產登記制度不健全。由于縣區級行政事業單位的賬目多年來大都由會計核算中心集中記賬核算,各單位資產賬都是會計核算中心按資產類別記的金額總賬和明細賬,比如2013年12月31日,某單位固定資產明細賬顯示電腦設備30000元、交通工具150000元等,沒有記錄每種資產的數量、單價和金額。而國有資產占有和使用單位也沒有建立資產數量明細賬,這導致資產賬目記錄與實際占用和使用數量長期無法對賬,財務部門也失去了對資產管理部門和資產使用部門的有效控制,容易造成資產被貪污、盜竊、挪用等問題。

第四,資產核算不規范。因外單位捐贈或無償調撥的資產有的沒有金額,許多縣區級行政事業單位沒有進行評估或參照市場價格記入資產賬管理和核算;自行建造的資產長期不入賬。由于基本建設情況比較復雜,往往是基本建設工程已經結束,工程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竣工決算還遲遲未進行,資產不能及時入賬,也未估價入賬,形成賬外資產。例如某單位建造的辦公樓雖已投入使用多年,但賬面上卻沒有此項資產,原因是長期未辦理竣工決算,也未按估計價值記賬;縣區建設部門承建的許多公共基礎設施比如道路、橋涵等沒有記入資產賬,造成大量國有資產在賬外循環,政府資產家底不清;用專項資金購置的固定資產計入專項資金賬套核算,當項目已經完成,專項資金結余結轉到法定的賬套后需封存專項資金賬套時,資產仍封存在此賬套內,并未同時結轉到法定的賬套內核算管理,造成資產混亂、無法盤點、無法保值增值。

第五,資產保管和使用制度不完善。未明確保管或使用人的職責,丟失、毀損的情況常有發生。為單位領導人配置的資產沒有在領導人離任時辦理資產移交手續,這部分資產往往責任劃分不清。例如我們在盤點某單位資產時,就發現該單位賬面上的一輛小轎車被早已調離該單位的原領導人長期使用。

第六,未建立資產盤點和清查制度。許多縣區級行政事業單位資產長期不進行盤點和清查,賬實不符現象比比皆是,資產家底心中無數。審計中經常發現一些單位不是賬面資產遠遠大于實有資產,就是賬面資產遠遠小于實有資產,賬面上的資產已失去了真實性。

第七,未建立資產處置、清理制度。對長期不使用、無需用的資產不及時處置;對毀損、報廢的資產長期不清理;對出售、出讓的資產未經審批,也未經評估、拍賣、招投標等程序自行變賣。例如某行政職能部門因工作需要利用財政資金購買一大型機械60萬元,隨后未經財政部門審批就轉讓給了一個工程承包單位,該單位由于沒有資金不能一次付清,就采取了抵償承包費分期付款的方式來支付貨款,實際上該承包單位是借用財政資金來獲取個人利益,但該職能部門并未收取任何資金占用費,造成國有資金損失;又如某單位的車輛早已辦理報廢手續,但卻未核銷賬面資產,導致資產長期掛賬。

二、加強國有資產管理,提高國有資產使用效益

第一,縣區財政部門、主管部門及各縣區級行政事業單位應提高思想認識,定期開展國有資產管理工作專題教育,提高全體干部職工的“主人翁”意識,強化對國有資產的領導、監督和指導工作。

第二,應加快制定適合本地區的國有資產管理實施辦法和操作規程,明確資產在購置、調劑、租借、對外投資、處置等方面的具體程序、審批權限和責任,使各縣區級行政事業單位在具體處理國有資產業務時,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真正實現國有資產歸口管理、科學管理和規范管理。

第三,各縣區級行政事業單位應當合理設置崗位,建立健全國有資產管理崗位責任制,強化資產在配置、使用、處置等環節的控制,防止各種資產被盜、毀損和流失。

(1)建立資產歸口管理制度。明確資產采購、驗收、使用和保管責任人,落實職能部門負總責、使用部門負主責、使用者負全責的責任制。在管理上,堅持使用與管理、權利與責任相統一,堅持把責任分解到部門、落實到個人。

(2)建立資產采購制度。單位應當加強對政府采購申請的內部審核,按照規定選擇政府采購方式、政府采購信息,堅持集中采購、陽光采購。

(3)建立資產驗收制度。指定部門或專人對所購資產的品種、規格、數量、質量等進行驗收,確保所購資產的真實、可靠。

(4)健全資產登記制度。財務部門應建立資產數量、單價、金額明細賬,永續記錄各項各類資產的名稱、品牌、規格、型號、數量、購置、使用、處置等詳細情況;資產保管和使用部門應建立數量明細賬,詳細登記各項資產的保管和使用數量。

(5)加強和規范資產核算。對外單位捐贈或無償調撥的資產、自行建造的資產、建設部門承建的公共基礎設施、用專項資金購置的固定資產或其他方式取得的資產要分別按照發票上注明的金額、評估價、竣工決算價、估價或參照市場價格登記入賬,全面記錄各項資產,確保資產安全、完整。

(6)建立資產核對制度。核對分三種情況進行。第一進行賬證核對,保證資產記錄與會計憑證一致;第二進行賬賬核對,保證資產總賬和財會部門明細賬的金額一致,財會部門明細賬與資產保管和使用部門明細賬的數量一致;第三進行賬實核對,保證各資產明細賬的記錄與實際存在狀況一致。

(7)建立資產盤點和清查制度。定期對本單位國有資產進行盤點或清查,除核對資產的數量是否準確外,還要確保資產的質量完好、使用狀態良好。

(8)建立資產處置和清理制度。對不需要、不使用的資產及時處置;對毀損、報廢的資產及時鑒定清理;對出售、出讓的資產履行審批手續,同時進行資產評估、招標拍賣等程序,確保資產真實、可靠。

作者:劉新靈單位:新鄉市鳳泉區審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