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內部控制下行政事業單位資產管理

時間:2022-11-09 09:48:07

導語:探究內部控制下行政事業單位資產管理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探究內部控制下行政事業單位資產管理

摘要:有力、有效的內部控制體系,是確保行政事業單位有效開展資產管理工作的得力保障。雖然在黨的領導下,我國行政事業單位近幾年一直呈現出蒸蒸日上的趨勢,且工作效率也日漸提高,然而在一部分行政事業單位資產管理內部控制工作,仍然在風險意識、控制手段、內部控制體系三方面存在諸多不完善之處。基于以上背景,文章針對內部控制下行政事業單位資產管理模式開展深入研究,在通過調查,總結出行政事業單位資產管理現狀同時,深入分析導致這些資產管理不利現狀的內在原因,并針對這些原因,分別提出風險管理意識提高、建立績效評價、完善、健全內控體系的有效策略,以為我國行政事業單位資產管理提供有效借鑒。

關鍵詞:資產管理;內部控制;行政事業單位

本次研究前,對150名行政事業單位人員分別從資產處置、資產清查、監督檢查、內部控制等方面,以問卷調查的形式開展資產管理調查,調查后發現當前我國部分行政事業單位,對資產管理的重視程度嚴重不足,除了一些單位缺乏相應資產管理規章制度和資產管理部門,小部分單位即使存在制度,也并未嚴格履行制度,因此基于內部控制,對行政事業單位資產管理模式開展研究,對我國行政事業單位的健康發展至關重要。

一、內控體系下行政事業單位資產管理現狀

在資產處置角度,聽從單位領導“一家之言”,將資產隨意處置,在處置期間缺乏審批制度,或是不認真執行審批制度,并且將資產隨意定價處置,最后成為單位領導、單位的“個人福利”,存在資產處置收入坐支現象。在資產清查角度:一些行政事業單位資產清查崗位空缺,或根本不設置資產管理部門。在監督檢查角度,60%受訪者認為單位沒有正規監督部門,剩余40%中,55%認為即使在監督檢查中發現資產問題,領導也不予重視,這些人普遍認為內部審計不過是“走形式”的內容。此外,在內控方面,所有調查者中只有35%的人員,其所在單位會每半年之內進行一次內控管理系統的梳理和審核,其余受訪者所在單位,對內控體系審核的時間間隔都在1年以上。在資產使用角度,5%人認為單位不存在資產管理制度,25%受訪者因不清楚單位是否存在資產管理制度/部門而沒有回答,剩余70%受訪者中,有50%認為所在單位資產利用率很低,閑置資產已經達到資產總額20%~40%以上。

二、行政事業單位資產管理不利導致原因

(一)風險管理意識淡薄

當前部分行政事業單位,在處理日常資產相關業務期間,多數依靠以往的成功經驗,對存在問題按照“有章可循”的方式處理,即按照以往管理處理。從本次調查就能夠看出,很多行政事業單位的工作人員,單位領導嚴重缺乏風險管理意識,單位內部人員認為內控與自己的工作沒有關聯,無法將自己處理的業務與風險有效關聯在一起,認為只要按章辦事就不會出現問題,甚至有52%人員對《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規范》處在完全不了解的狀態。

(二)管理控制手段單一

當前行政事業單位對資產的有效管理、主要是靠著有效的監督檢查,即內審部門對財務日常業務處理的監督檢查和資產部門對資產的使用、配置、清查、處置業務的監督檢查以及紀檢監察部門對人員工作效率、態度的監督檢查,而僅依靠監督檢查對單位資產管理控制,這種做法十分單調,不具備很好的可持續性。對資產有效管理,需要從思想重視程度,業務處理效率以及良好的內部控制環境共同入手,而多數單位并沒有開展這種三位一體的資產管理方式。

(三)內控體系不夠完善

根據本次對150名行政事業單位人員開展的調查顯示,雖然絕大多數行政事業單位都設立了內部控制體系,但多數單位對內部控制管理的執行效果都不明顯,內部控制無法有效運行,無法真正發揮出應有作用,多數企業在內控工作中過分重視于對單位會計的控制,缺乏對財產保護的控制,不能做到不相容職位分離,很多單位領導層認為內控只要遵循會計制度、會計準則來執行,就能夠達到內部控制工作的目的,僅對資產使用方向、事項真實程度、準確程度進行限制和把控,對事項是否應該發生不予控制,根本無法解決單位資產、資金的安全性問題。此外,一些單位不設立有專職資產管理部門、預算編制部門,資產管理也缺乏相應制度,對單位的內控建設僅憑經驗做決定,具備較大的隨意性,雖然一些單位設立了部門,卻沒有執行力度,致使整個單位的內控體系不夠規范、科學,無法落實到實處,內控體系形同虛設。

三、基于內控有效改善行政事業單位資產管理策略

(一)確立全面風險管理理念

基于內部控制開資產管理期間,首先要明確各項業務可能造成的風險,即資產配置期間的預算編制不準確、配置不均勻風險、資產使用期間的使用效率低、閑置率高風險、資產處置期間的隨意處置、不經批準風險、資產清查期間的結果不準確風險、資產監督檢查期間為發揮實際作用風險。在使用上,經常檢查使用頻率低的資產,一旦數量、質量發生變化須及時徹查原因,數量減少即保管疏忽、質量降低即保管工作失職。在處置層面,須定期對處置文件進行檢查,一旦發現資產缺少審批文件,立即核查資產是否存在私自處置現象。同時,資產管理部門需要時刻監控風險變化情況,并著手于檢查是否存在類似的風險問題,成功應對風險后,還需要對風險的處理效果加以監控,確定是否取得較好的應對效果,并評估類似風險是否還會發生。

(二)建立績效評價機制

單純的監督檢查,并不能真正有效提高資產的管理效率,需要從員工的思想、工作效率以及內部控制環境三方面入手,最有效的辦法,便是結合行政事業單位實際情況建立資產管理績效評價機制,在該績效評價體質中,資產管理部門應作為績效管理的主體,對單位資產的配置、使用、清查、處置、監督各業務上進行監督管理,同時監理預算編制部門,負責編制部門資產預算,財務部門負責賬務的處理,倉儲部門負責資產的保管工作,在日常的資產業務處理中,資產管理部門需要依據這三個部門所履行的職務,分別對其進行資產管理績效評價,構建良好的內控環境。其次是建立績效評價的標準,在資產管理部門對預算編制部門、財務部門、倉儲部門進行評價期間,讓資產管理的每個環節都有章可循。此外,績效評價標準在制定期間,要具備科學性,并明確區分出非經營性資產和經營性資產,在指定標準期間充分考慮行政事業單位各部門的特點,建設通用標準和專用標準。

(三)完善、健全內控體系完善、健全內控體系,需要從預算、收支兩方面入手。

1.資產預算的控制

單位必須建立預算編制部門,并且在預算編制期間,與資產管理部門相互配合,確定配置資產的可行性、必要性,緊抓資產配置的標準,超出標準不予批準,并在財政資金撥付后,嚴格監督資金的收支是否嚴格執行預算。在開展預算編制期間,采用零基預算法、以單位實際需要編制預算,嚴控財政資金的流出,提高資產使用率。

2.收支控制

嚴格遵循“收支兩條線”對資產收支進行管理,嚴格監管經營性資產收益、資產處置收益、購置資產的支出,資產維護、保管造成的支出,建立資產管理崗位責任制,明確每一個崗位的權責、并讓資產管理的收款、開票、會計核算崗位相互分離。在資金支出期間必須有審批制度,財務部門以審批制度決定是否支付、支付的額度,已支出的資產購置款項,資產管理部門需對相應資產跟蹤檢查,確定資產是否送到單位。

四、結語

有效的內部控制,不僅對于行政事業單位的資產管理至關重要,更關系著國家財產的安全,因此,就需要行政事業單位對資產管理工作予以重視的態度,先要完善資產管理的部門和規章制度,樹立全面風險管理理念,將僅靠監督檢查的單一管理手段改革為利用績效評價使單位資產管理水平全面提高,同時不斷完善、健全內控體系,在預算和收支上做到嚴格控制,進而保證行政事業單位的資產利用率有所提高。

參考文獻:

[1]代方舟.基于內部控制的行政事業單位資產管理模式研究[J].財會學習,2016(12).

[2]韓春華.基于內部控制的行政事業單位資產管理模式研究[J].行政事業資產與財務,2016(33).

[3]閆海江.基于內部控制的行政事業單位資產管理模式探析[J].行政事業資產與財務,2017(09).

作者:王峰 單位:濟寧市公路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