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通股與非流通股分類表決制度
時間:2022-10-28 08:36:00
導語:流通股與非流通股分類表決制度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本文結合有關各國公司立法例關于類別股東表決制度的有關規定,分析了類別股份的區分標準和建立類別股東表決制度的合理性。從我國證券市場上存在的流通股份和非流通股份是否構成為類別股份、流通股股東單獨表決是否構成對《公司法》上股份平等原則的違背等方面著重探討了目前建立流通股和非流通股份類別表決制度的合法性。
關鍵詞:類別股東表決制度;流通股、非流通股
目前,我國股票市場存在的股權分置現象,即股票市場約占總股本三分之二左右的國有股、法人股等股份不能在股票二級市場進行交易,給證券市場的平穩發展帶來了諸多問題[i]。理論界和實務界均在呼吁監管當局盡快建立起的流通股與非流通股的分類表決制度,即類別股東表決制度,規定上市公司在實施再融資、重大資產重組、分拆上市等關系社會公眾股股東切身利益等重大事項時應實行流通股東的分類表決,以保護流通股股東的權益不受侵犯,增強證券市場的信心[ii]。由于我國《公司法》未規定類別股東制度,也未規定除普通股之外的其他特別股,且在第130條規定了股份有限公司的“同股同權”原則[iii]。在此情況下,建立流通股和非流通股分類表決制度是否存在法律障礙?其法理的依據何在?本文在此擬作探討。
類別股東表決制度的海外實踐
一、類別股東表決制度的涵義
類別股,是指股份公司的股權結構中,因認購股份時間、價格、認購者身份或交易場所的不同,而在流通性、價格、權利及義務等方面有所不同的股份。如優先股、普通股、劣后股和混合股,無表決權股份和特殊表決權股份(如雙倍表決權)等就是不同的類別股。持有類別股份的股東為類別股東。
從公司法律制度來看,類別股源于對普通股和特別股的分類。依據我國《公司法》第3條對股份有限公司的定義[iv],股份是出資人投入公司全部資本的均等單位,其意義在于表彰股東的權利義務。普通股股份是劃分公司出資人權益的基本單位,一般來說,普通股股東在享有表決權、盈余分配請求權和剩余財產索取權等方面一律平等,并無區別。特別股則是相較于普通股而言股東對公司享有特別權利的股份。具體來說,特別股指其表彰的股東所享有的在盈余分派請求、剩余財產分配或表決權行使等權利與普通股存在不同的股份。依此分類,優先股、普通股、劣后股和混合股是典型意義上的特別股。
依各國或地區的公司立法例,一般均允許公司發行特別股,但要求發行特別股的公司,須在公司章程中列明特別股股東權利義務優先或受限的情況;凡未在章程中列明特別股股份種類及其權利義務的,均為普通股。如美國《示范公司法》第6.2節規定,公司董事會在公司章程有授權的情況下可設置“類別股”,也可設置“系列股”[v],《日本商法典》第222條允許公司就盈余分配、股息分配、剩余分配、以盈余銷除股份等,發行內容不同的數種股份,于是在日本就有優先股、劣后股及償還股份等類別股的存在?!俄n國公司法》第156條第1項規定,公司資本的一部分,得為特別股,其種類由章程定之。
當公司發行有不同權利的數種股份時,由于類別股份的權利內容設置存在著差別,這就決定了公司在按照章程規定或在章程無規定而依照董事會或股東大會決議時,存在給某一類別股東權益造成損害的可能。因此,為保護各類別股東的合法權益,各國或地區公司法上多規定了當公司某項決議可能給某類股東帶來損害時,除經股東大會議決外,還必須事先經該類別股東大會決議通過,這就是所謂的類別股東表決制度。如《美國示范公司法》第10.4節規定,公司章程的修訂行為如影響某種類股東或某系列股票持有人的利益,則應由該類股票持有人組成投票團體來進行投票[vi];依據香港《公司條例》第64條“股份持有人權益之改變”的規定,“公司之股本,如系區分為若干種不同之股份,而該公司之組織大綱或組織章程原規定授權改變某種股份之權益使異于他種股份之權益,但須照所定人數比率由此種股份持有人依比例率表示贊同或經由各該股份持有人另行集會,通過議案,議決實施”;《日本商法典》第345條第1款也有關于類別股東表決的規定,“于公司發行數種股份情形,章程的變更將會有損于某種類股東時,變更章程除應有股東全會決議外,還應該有該種類股東全會的決議”。
二、類別股份的區分標準
在什么情況下某一部分股份得以成為類別股呢?構成類別股的具體標準又是什么呢?根據前面提到的幾個大陸法系國家或地區的公司立法例,區別某部分股份是否為類別股主要看該股份所代表的股東權利內容是否存在優惠或限制等不同,即該部分股份是否存在與其他股份不同的權利義務內容。在英國法上,同一類股份的持有者如權利不同則分別召開會議,此為判例所確定;[vii]但當同一類別的持有人享有相同的權利卻有不同的利害關系時是否構成類別股份,對此情況有兩種不同的觀點:一類認為“不同的權利導致不同的類別”,如澳大利亞,其法院堅持認為重點應放在權利上,只有享有不同權利的持有方才有權分別召開會議;另一類認為“不同的利害關系導致不同的類別”,如英國和其他英聯邦國家,如在“海萊尼克信托公司”(ReHellenic&GeneralTrustLtd)案中,公司53%的股份由M公司持有,M是H的全資子公司,公司提議取消現存的普通股,對H公司發行新股,即由H公司收購本公司。法院判定,該項收購由包括M公司在內的普通股股東批準無效,M屬于H陣營,應召開其他普通股股東組成的類別會議。[viii]
三、類別股東表決制度的合理性
首先,類別股是公司法律制度為適應社會經濟發展需要而出現的。這可從股份表決權設置的不同發展階段來做一考察。起初,公司并不是平等地賦予每份股份一個表決權。如在英國公司制度發展的早期,受合伙制度的影響,公司認為表決權應當與純粹的經濟性權利(分配紅利與公司凈資產)相分離,“平等”是存在于股東之間,而非“股份”之間。因此,英國《1845年公司法》基于“股東平等”的原則,對持有不同數額股份的股東表決權進行了不同的規定:除非有相反的約定,每個股東持有股份在10股以下,每股享有1個表決權;11股至100股之間,每5股享有一個表決權;101股以上的,每10股享有一個表決權。[ix]隨著商業的發展,股份公司聚集資金、對資本規模化的要求不斷加強,經營者開始吸收那些小額、分散資金的投資人到公司中來,資本的無差別性導致股份公司開始逐步褪去合伙經營中的“人合”特性,向著“資合”特性發展,股東平等原則的重要性開始讓位與股份平等原則,進而形成了大家熟悉的一股一個表決權的制度。但是,建立在一股一個表決權基礎上的絕對的股份平等原則不利于對小股東利益的保護,各國或地區的公司立法例多允許公司設立表決權利內容不同的股份,以作為對股份平等原則的例外,如發行“限制表決權股”和“無表決權股”,以平抑股份平等原則帶來的負面影響。[x]如德國、日本和我國臺灣地區的公司立法例上均規定了公司可以發行對投票權予以限制的股份。且我國臺灣地區2001年修訂前的《公司法》第179條第1款規定原則上公司一股具有一表決權,但一股東持有已發行股份3%以上者,應以章程限制其表決權(后這一規定因過于嚴格而被取消)。無表決權股一般是在公司持有自己的股份時,為出現管理層利用其優勢地位操縱議案的通過,規定公司自己持有的股份不得參與表決。但在現今美國公司立法例上,為鼓勵純粹對投資有興趣的股東從事公司投資,也有針對普通投資者發行無表決權股的情況。為維護無表決權股股東的利益,美國法規定有表決權股東與無表決權股東之間存在信賴關系,有表決權股東負有為全體股東利益而行使表決權的義務。[xi]而且,允許設置不同權利的股份有利于公司根據實際情況作出相應的經營策略。如經營狀況不佳的公司,通過發行優先股容易籌集資金;經營狀況良好的公司,通過發行劣后股份可以避免影響現有股東的利益;而償還股份則是為滿足公司內部人為籌措資金拉進圈外投資者,一旦資金狀況好轉,就將其逐出以躲避分派壓力、穩定公司經營權的需要而出現的。
其次,從公司治理的角度來看,類別股東表決制度是少數股東制衡控股股東、維護自身權益的重要手段,通過建立類別股東表決制度,可以較好的約束控股股東侵犯少數股東利益的行為。一股一票原則把公司的控制權賦予了多數股東或控股股東,同時,客觀上也為控股股東濫用“資本多數決”侵害少數股東權益提供了可能。為了保護少數股東的利益,許多國家的公司法均規定在某些情形下控股股東的表決權應受到限制,限制的方式之一就是:如待決事項涉及到某類少數股東的權益,則允許有利害關系的少數股東組成類別股東大會進行表決,如果少數類別股東中的多數表決同意該事項,這就顯示了一定的公正性,較好的維護了公司少數股東的權益。
流通股和非流通股分類表決的合法性
一、非流通股和流通股是否構成為類別股
從形式上來看,對于我國資本市場目前存在的非流通股和流通股來說,兩者均為普通股,并非法律設定或公司章程設定的特別股,兩者在盈余分派請求、剩余財產分配權或表決權行使方面并無不同,依照本文第二部分大陸法系的標準和澳大利亞的“不同的權利構成不同類別”標準,非流通股和流通股并非類別股份。但按照英國法上“不同的利害關系構成不同類別”標準,如非流通股股東和流通股股東在某些具體事項上具有不同利害關系的話,則非流通股和流通股構成類別股份。下面,我們將通過對該兩類股份股東實際利益的分析,來探討非流通股和流通股是否實質上已構成利益不同的種類股份。
因國有股、法人股不能在二級市場上交易流通,這兩類股份被阻滯在一級市場,從而一級市場和二級市場之間的聯系被人為的切斷了,導致公司新發行的社會公眾股無法采用市場化的定價機制。在缺乏定價基準、股票又供不應求的情況下,證券監管管理部門采用了人為規定市盈率的定價方法,曾規定公司發行新股按照5-10余倍的市盈率(后來上限上升至20倍)定價。因此,股票市場本應統一的市場被分割成為兩個市場:不流通(只能私下以協議轉讓的方式實現有限的流通)的國有股、法人股市場和流通股市場。在這兩個市場中,不同投資者的每股出資額不同,股票價格也不同。這種股權分置的狀態,導致了非流通股股東和流通股股東利益表現不一致,在諸如再融資、分紅等事項上利害關系不一樣,實際上形成了兩類不同利益的主體。非流通股股東的利益主要體現為分紅、溢價增發或增配流通股所帶來的每股凈資產的增加;而流通股股東的利益主要體現在二級市場上股票價格的高低。具體分析如下:
(1)對非流通股股東而言,目前市場的增發、配股價格均高于公司的每股凈資產值,且非流通股股東基本上不參與再融資,這種再融資方式導致公司每股凈資產值上升,非流通股股東由此獲得資本增值;而且在增發、配股價格遠高于公司每股凈資產的情況下,非流通股股東獲得的資本增值將遠高于其由于公司經營所獲得的增值,例如某家鋼鐵類上市公司,非流通股股東從2003年增發中獲得資本增值3.71億元,是其可從公司2002年凈利潤分享金額的1.5倍。因此,在目前的增發、配股情況下,非流通股股東有強烈的再融資傾向,以實現其股權的資本增值。
(2)對流通股股東而言,目前普遍實施的配股價格為前20個交易日平均價格的75-85%,增發價格為前20個交易日平均價格的80-95%。這種按二級市場股價一定折扣進行定價的方法,其合理性的理論前提是二級市場股價(或考慮一定折扣后)基本恰當地反映公司的市場價值。但在目前公司大部分股份不流通、流通股股價普遍存在虛高的情況下,根據二級市場股價進行折扣定價,構成了對流通股股東利益的損害。同時,目前增發普遍采取部分向老股東配售、其余向新股東配售的辦法,由于增發后股價需向下除權,這種發行方式除定價過高外,又構成了新流通股股東對老流通股股東利益的損害。因此,在目前二級市場環境下,再融資按股價的一定折扣定價普遍構成對流通股股東利益的損害,再融資行為由此普遍遭到流通股股東的反對。
股權分置導致的股東利益不一致,加上我國資本市場上非流通股股東占據了絕對控制地位,“一股獨大”現象普遍,而“資本多數決”的議事規則使非流通股股東在表決權方面擁有絕對的優勢,經常通過合法的程序做出不利于流通股股東的決議;流通股股東在持股比例上處于弱勢,又缺乏保護自己權益的有效機制,基本喪失了“用手說話”的權利,即參與公司管理的權利。由此可見,控股股東們既不能從公司股價的上升中得到任何好處,也不會因為股價的下跌遭受任何損失,即控股股東是與廣大中小投資者——流通股股東是不同的利益集團,兩者在諸如處置公司資產、利益分配和再融資等事項方面利害關系有著重大不同;且控股股東在處置公司資產、處置少數股東權利和涉及股東利益分配等事項時往往濫用控制權,侵害中小股東權益的現象普遍。是故非流通股股東和流通股股東是利益不同的主體,將該兩類股份設置為類別股不僅符合“不同利害關系構成不同類別”的標準,且對于加強廣大中小股東權益的保護有著積極的現實意義。
二、流通股股東單獨表決,是否構成對股份平等原則的違背
我國《公司法》并未明確規定股份平等原則,然而,《公司法》第106條第1款、第130條第1款、第177條第4款和第195條第3款的規定均體現股份平等原則,如同股同權、同股同利、一股一表決權等。如實行流通股股東單獨表決,是否意味著對股份平等原則的違背?其實不然。首先,股份平等原則并不是絕對的,特別股的出現且為各國公司立法所確認即意味著公司制度在采用股份平等原則時應兼顧股東平等原則,在股東平等原則的前提下,股份平等也只是相對性的平等,即如同股同權原則也只是“每一類股份的內部彼此權利義務相同,允許不同種類的股份間存在差異”[xii];其次,在流通股股東內部,仍有股份平等原則的適用;最后,因我國《公司法》未涉及到類別股事項,如通過公司章程的形式規定將流通股視為種類股份,涉及流通股股東利益的重大事項實行流通股股東的單獨表決,符合公司意思自治原則。
三、證監會能否以部門規章的形式來規定上市公司建立起流通股股東單獨表決機制
目前,我國《公司法》中雖然未明確規定有特別股和特別股制度,如類別股東表決制度等,但在市場實踐和有關部門規章中卻有先例可循。如1995年,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的杭州天目山藥業股份有限公司(600671)公告,將1890萬股國有股改為優先股(占其總股本的21.16%),其設置優先股的情形得到了默許;另外,我國財政部頒發的、目前在股份制公司中適用的《企業會計制度》(財會[2000]25號)在第112條規定企業進行利潤分配核算時設置了“分配的優先股股利”項目,也間接涉及到了對特別股的規定。由此看來,我國現行公司法律、法規和行政法規并不禁止企業存在或發行特別股。1994年8月27日由原國務院證券委員會、原國家經濟體制改革委員會的《赴境外上市公司章程必備條款》中專設一章規定“類別股東表決的特別程序”。根據其規定,持有不同種類股份的股東,為類別股東,公司擬變更或者廢除類別股東的權利,應當經股東大會以特別決議通過和經受影響的類別股東按規定分別召集的會議上以特別決議(出席有表決權股份的2/3以上)通過,方可進行。[xiii]據此,我國資本市場上便將A股和H股視為類別股來對待。從私法“法無明文禁止則可行”的原理和上述部門規章確立的成例來看,目前證監會若通過部門規章來要求上市公司建立起正式的流通股股東單獨表決機制在法律方面并不存在實質性的法律障礙。
因此,我們建議目前除承認A股、H股的種類股份劃分外,還應當承認事實上存在的類別股——非流通股和流通股,并在此基礎上建立起類別股東表決制度,凡涉及到流通股股東(包括內部職工股和社會公眾股)利益的重大事項議案,除提交全體股東大會表決外通過外,還須提交流通股股東組成的類別股東大會表決通過。
設計分類表決制度中的幾個問題
一、關于分類表決的適用范圍
納入流通股和非流通股份類表決范圍內的事項,應該是那些影響流通股股東切身利益,且我國資本市場以往的實踐表明流通股股東合法權益極易被侵害的重大事項,如公司再融資、公司分拆旗下資產上市、公司合并或分立中的換股比例和折股作價、大比例變更募集資金投向和紅利分配等事項。但也應注意到,因流通股股東考慮更多的是短期的二級市場上股價的表現,與公司的長遠利益并不一定一致,且流通股的流動性較強,可能會存在濫用表決權的情況;如表決事項的范圍過于寬泛,可能會影響到上市公司的正常運作。
二、關于類別股東范圍的確定
為防止個別流通股股東(尤其是機構投資者)濫用權利,要挾上市公司,限制市場上“莊家”的短期投機行為,有人提出有必要規定只有持有上市公司股票一段時間(如3個月)的流通股股東才能參加表決。但是,目前對參加全體股東大會的流通股股東的持股時間沒有進行限定,只要股權登記日登記在冊,均有權出席股東大會,如對其持股時間作出限定要求,一則將增加許多協調工作;二則,由于基金等機構投資者換倉頻繁,確定持股時間和數量上存在操作上的難度。為增強社會公眾股股東的參與股東大會的可操作性、維護中小股東的利益起見,建議除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股權登記日作為股東出席要件外,不宜再限制參加股東大會的社會公眾股股東的持股期限。
三、關于對類別股東出席要件和表決要件的規定
由于類別股東大會決議的事項多屬于股東大會應該以特別決議的事項,各國對類別股東大會的決議要件大多比照股東大會的特別決議要件執行。如《日本商法典》345條第2款規定,應有代表已發行的該種類股份總數過半數的股東出席,以出席股東的2/3以上的表決權通過。《韓國商法》第435條第2款則規定,應以出會的股東所持表決權數的2/3及該種類發行股份數的1/3以上數來進行。根據我國《赴境外上市公司章程必備條款》第82條、83條的規定,擬出席會議的股東所代表的在該會議上有表決權的股份數,達到在該會議上有表決權的該類別股份總數1/2以上的,公司可以召開類別股東大會,而其決議,由出席類別股東會議的有表決權的2/3以上的股權表決通過方可作出。如果實際出席類別股東會議的股東達不到有表決權的股份總數的1/2以上時,會議應推遲舉行,公司在5日內以公告形式再次通知該類別股東后舉行,即使再次出席會議股東仍不到一半股份的,只要出席類別股東大會的有表決權的2/3以上的股權表決通過,類別股東大會的決議仍為有效。
上述《赴境外上市公司章程必備條款》的規定值得借鑒,建議目前建立的類別股東大會股東的出席要件定為有表決權股數的1/2,如果首次出席人數未足有表決權股數的1/2,可采同樣的二次催告程序;但表決要件建議定為相對多數(1/2),而不宜定為(2/3)。這是因為《公司法》第106條第2款對須經絕對多數(2/3)通過的特別決議事項有明確規定,且范圍較小,并未包括目前市場上呼聲較高的再融資、重大資產重組、紅利分配等事項,如采用絕對多數方式,則實際上突破了《公司法》的規定,擴大了特別決議事項范圍或提高了表決通過比例。
四、其他配套制度的設計
建立類別股東表決的配套制度,應解決和完善網絡投票表決方式、委托投票制度、表決權征集制度和股東大會決議瑕疵的救濟制度等。同時,要強調股東大會的召集程序嚴謹,面向流通股股東的股東大會召集通知應當具有合理的具體性和可預期性,而且應當要求上市公司進行多次公告,盡到充分告知的義務。同時,關于召開方式的問題上,有人主張“一次召開,兩次點票”,筆者建議采“兩次召開,兩次點票”的方式,要強調類別股東會議和全體股東大會應分別舉行,確保類別股東會議的獨立性。[xiv]
結語
在我國資本市場目前因股權分置帶來非流通股和流通股利益巨大差異的現狀下,在現行法律、法規的框架下,針對上市公司股權結構的特點和資本市場運作中出現的實際問題,建立起流通股股東和非流通股股東的類別股東表決制度,對目前在權益方面急需得到加強保護的流通股股東(同時又是中小股東)來說具有較強的現實意義。
但從長遠來看,要真正解決我國資本市場上廣泛存在的大股東侵害中小股東權益這一問題,類別股東表決制度并不是根本措施,僅僅是類別股東表決制度也承擔不了上述艱巨任務。首先,應切實解決股權分置這一遺留問題,讓國有股和法人股進入二級市場交易,實現兩者在市場交易、流通方面的平等。其次,即使是全流通的公司和市場,也不能保證不存在控股股東侵害中小股東權益的情形,所以,還要認真檢討《公司法》中關于中小股東股東權益保護的制度設計,從完善特別股制度,建立起統一的類別股東表決制度,到完善中小股東權益保護的具體制度,如建立起少數股東的股東大會召集制度、股東代表訴訟、異議股東的股份收買請求權和控股股東對中小股東的信托義務等一系列新舉措,才是根本之道。
--------------------------------------------------------------------------------
[i]如股權分置帶來的股票發行定價非市場化、近兩年來股價指數大起大落,非流通股和流通股股東在股東利益方面的對立等。較突出的例證有前不久招商銀行發行100億可轉債、上市公司銀山化工的類別股東表決風波等事件。
[ii]在市場力量的推動下,2004年9月26日,中國證監會了《關于加強社會公眾股股東權益保護的若干規定(征求意見稿)》,要求上市公司在實施再融資、重大資產重組、以股抵債、境外分拆上市等關系社會公眾股股東切身利益等重大事項時,應當按照法律、行政法規和公司章程規定,經全體股東大會表決通過,并經參加表決的社會公眾股股東所持表決權的半數以上通過,方可實施或提出申請。
[iii]該條規定“股份的發行,實行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必須同股同權,同股同利”。
[iv]該條規定“股份有限公司,其全部資本分為等額股份,股東以其所持股份為限對公司承擔責任,公司以其全部資產對公司的債務承擔責任”。
[v]類別股與系列股僅在設置方式上不同,類別股的設置由公司章程規定,而系列股的設置由董事會決定。
[vi]這些修訂主要針對以下幾方面:(1)增加或減少該種類股份的數量;(2)將某類股票的全部或部分兌換或轉換成另一類股票;(3)改變某一種類股票的名稱、權利、優惠或限制;(4)將某類股票換成同類的不同數量的股票;(5)設置一種在權利或優惠優先于、高于或在實質上等于該一類的股票;(6)限制或取消該類股票已有先買權或取消、影響該類股票的分配、取得紅利的權利。
[vii]何美歡.公眾公司及其股權證券(中),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第672頁。
[viii]何美歡.公眾公司及其股權證券(中),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第673頁。
[ix]L.C.B.Gower,J.B.Cronin,A.J.Easson,Charlton:Gower’sPrincipleofMordenCompanyLaw,4thEdition,LondonStevens&Sons,1979,第403頁。轉引自盧菁菁.評我國公司法對股份有限公司股東表決權種類的設計,載北大金融法研究中心編,金融法苑,2003年,第7期。
[x]相應地也出現了具有復數表決權的股份,如金股。金股指通過公司章程設置的具有超常表決權的股份,為復數表決權股份的一種情形。金股一般被應用于家族企業為防止其家族對企業控制力的削弱,對付潛在的企業兼并而設置的,采用這種措施的有《紐約時報》和《華爾街周刊》的出版商。一般認為,金股是由于英國政府為保持對私有化了的國有企業的控制而采用得以合法化。參見何美歡.公眾公司及其股權證券(中),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第808頁。
[xi]王泰銓著.公司法新論,三民書局,2002年,第335頁。
[xii]吳志攀主編.上市公司法律與實務,石油工業出版社,2000年,第61頁。
[xiii]具體情形包括:(1)增加或減少該類別股份的數目,增加或減少與該類別股份享有同等或者更多的表決權、分配權、其他特權的類別股份的數目;(2)取消或減少該類別股份的權利,如在股利取得、剩余財產分配等方面的優先權;(3)發行該類別或者另一類別的股份認購權或者轉換股份的權利;(4)設立與該類別股份享有同等或者更多表決權、分配權或其他特權的新類別等。
[xiv]英國上議院1937終審的“CarruthvImperialChemicalIndustriesLimited”一案中,公司在所有人在同一房屋內的情況下先后召開了一系列會議,這遭到了上議院的批評:“一般來說類別會議應該只由該類別成員參加,以便保證對會議議題的討論不會受到其他對此持不同觀點的人存在的影響;如果不顧會議成員反對,外部人員仍然存在,那么就不能說類別會議已正當召開”。由此案我們可看到類別股東會議和全體股東會議分別召開的重要性和意義所在。參見何美歡.公眾公司及其股權證券(中),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第674頁。
[1]如股權分置帶來的股票發行定價非市場化、近兩年來股價指數大起大落,非流通股和流通股股東在股東利益方面的對立等。較突出的例證有前不久招商銀行發行100億可轉債、上市公司銀山化工的類別股東表決風波等事件。
[1]在市場力量的推動下,2004年9月26日,中國證監會了《關于加強社會公眾股股東權益保護的若干規定(征求意見稿)》,要求上市公司在實施再融資、重大資產重組、以股抵債、境外分拆上市等關系社會公眾股股東切身利益等重大事項時,應當按照法律、行政法規和公司章程規定,經全體股東大會表決通過,并經參加表決的社會公眾股股東所持表決權的半數以上通過,方可實施或提出申請。
[1]該條規定“股份的發行,實行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必須同股同權,同股同利”。
[1]該條規定“股份有限公司,其全部資本分為等額股份,股東以其所持股份為限對公司承擔責任,公司以其全部資產對公司的債務承擔責任”。
[1]類別股與系列股僅在設置方式上不同,類別股的設置由公司章程規定,而系列股的設置由董事會決定。
[1]這些修訂主要針對以下幾方面:(1)增加或減少該種類股份的數量;(2)將某類股票的全部或部分兌換或轉換成另一類股票;(3)改變某一種類股票的名稱、權利、優惠或限制;(4)將某類股票換成同類的不同數量的股票;(5)設置一種在權利或優惠優先于、高于或在實質上等于該一類的股票;(6)限制或取消該類股票已有先買權或取消、影響該類股票的分配、取得紅利的權利。
[1]何美歡.公眾公司及其股權證券(中),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第672頁。
[1]何美歡.公眾公司及其股權證券(中),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第673頁。
[1]L.C.B.Gower,J.B.Cronin,A.J.Easson,Charlton:Gower’sPrincipleofMordenCompanyLaw,4thEdition,LondonStevens&Sons,1979,第403頁。轉引自盧菁菁.評我國公司法對股份有限公司股東表決權種類的設計,載北大金融法研究中心編,金融法苑,2003年,第7期。
[1]相應地也出現了具有復數表決權的股份,如金股。金股指通過公司章程設置的具有超常表決權的股份,為復數表決權股份的一種情形。金股一般被應用于家族企業為防止其家族對企業控制力的削弱,對付潛在的企業兼并而設置的,采用這種措施的有《紐約時報》和《華爾街周刊》的出版商。一般認為,金股是由于英國政府為保持對私有化了的國有企業的控制而采用得以合法化。參見何美歡.公眾公司及其股權證券(中),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第808頁。
[1]王泰銓著.公司法新論,三民書局,2002年,第335頁。
[1]吳志攀主編.上市公司法律與實務,石油工業出版社,2000年,第61頁。
[1]具體情形包括:(1)增加或減少該類別股份的數目,增加或減少與該類別股份享有同等或者更多的表決權、分配權、其他特權的類別股份的數目;(2)取消或減少該類別股份的權利,如在股利取得、剩余財產分配等方面的優先權;(3)發行該類別或者另一類別的股份認購權或者轉換股份的權利;(4)設立與該類別股份享有同等或者更多表決權、分配權或其他特權的新類別等。
[1]英國上議院1937終審的“CarruthvImperialChemicalIndustriesLimited”一案中,公司在所有人在同一房屋內的情況下先后召開了一系列會議,這遭到了上議院的批評:“一般來說類別會議應該只由該類別成員參加,以便保證對會議議題的討論不會受到其他對此持不同觀點的人存在的影響;如果不顧會議成員反對,外部人員仍然存在,那么就不能說類別會議已正當召開”。由此案我們可看到類別股東會議和全體股東會議分別召開的重要性和意義所在。參見何美歡.公眾公司及其股權證券(中),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第674頁。
- 上一篇:次債危機羊群效應思考
- 下一篇:電子貨幣及商業銀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