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失靈下的證券監管適度性研究論文
時間:2022-09-15 05:49:00
導語:市場失靈下的證券監管適度性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論文摘要】本文首先從亞當·斯密的“經濟假設導引出市場缺陷和“市場失靈”,進而對政府干預同樣存在缺陷進行經濟和法律分析,然后以監管的領域界定和強度把握為切入點,對監管的適度性進行分析論證,最后歸結出:只有把握好證券監管的適度性才是證券市場趨向理性和成熟的關鍵.
從證券市場誕生的那一天開始,其高效聚資功能極大推進了各國市場經濟的向前發展,但是,市場的先天缺陷導致的“市場失靈”所帶來的惡果又迫使國民呼喚政府的干預,此時,政府對證券市場的監管就成為了必要。然而政府的不適度監管不僅沒有使問題得到妥善解決,反而帶來更為嚴重的后果如何在市場自由調節和政府監管之間找到—個最佳平衡點,這正是本文寫作的目的所在。
一、證券監管的理論依據
(一)亞當·斯密的“經濟假設
古典經濟法學派的代表人物亞當·斯密曾假設經濟活動中的人為“經濟人”,認為人都有利己性,并以追求私人最大經濟利益為唯一目的。同時,斯密在他的《國富論》中還倡導“經濟自由主義”,認為經濟活動的出發點是人的本性,每個人的活動都受“利己心”的支配,政府應當放手讓個人追求自己的利益,并讓人有充分的經濟自由,政府對此決不可限制和干預。他還進一步指出,“法律應該讓人民自己照應各自的利益。人民是當事人,定然比立法者更了解自己的利益?!?。政府的理想角色就是充當“守夜人”。斯密的理論集中于一點即是:市場自由競爭秩序下,不允許政府插手經濟。這也正是古典經濟法學派的核心理念。斯密的經濟放任理論對西方國家的自由市場經濟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在長達一百五十年的歷史階段中,此理論以絕對優勢成為居統治地位的經濟思想。
(二)市場缺陷和“市場失靈”
應該肯定,斯密的“經濟人”假設及相關理論在市場經濟發展的初期階段推動了歷史的發展,促進了人類的進步,然而,人類社會進入社會化大生產以后,個人利益和社會利益之間的矛盾日益激化,個人私欲的惡性膨脹已嚴重阻礙了整個社會的發展,此時,單一的市場調節機制已顯現出不足,而隨后的1929.1933年的資本主義世界大危機則徹底動搖了人們對自由市場的信心,市場完美神話隨即宣告破滅。
其實,市場調節存在固有的缺陷已是不爭的事實,“市場調節機制并非萬能,它有其局限性,此即市場缺陷。市場調節要充分發揮作用,必須具備一定條件。在一定條件下,市場缺陷不顯露,不造成嚴重后果:但若條件不具備,或條件發生了變化,則市場缺陷立即顯露,并造成嚴重后果,表明市場的作用不再充分有效,這時人們稱之為‘市場失靈’。”“市場缺陷主要有三種原因造成:—是由于市場障礙,即在市場上存在阻礙市場機制發揮作用的因素,使得有些領域,市場機制不能進入施展其作用;二是由于市場機制具有唯利性,因而它是一種非理性的調節,有些經濟領域它不愿進入;三是市場調節具有被動性和滯后性,它是一種事后調節?!边€有學者從不完全競爭、外在性、公共物品、社會不平等等方面對造成市場缺陷的原因進行了分析論證。這些學者的論述一方面深化了人們對市場這只“無形之手”的認識和理解,另一方面,它迫使人們思考對策,尋求補救方法。于是,人們開始呼喚政府,期盼政府干預,以克服市場各種缺陷,使社會經濟的結構和運行保持協調、穩定并不斷發展。
(三)政府對證券市場監管的必要性
證券市場作為市場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同樣也存在上述缺陷。因此,為維持證券業的正常秩序,為保護廣大投資者和其他社會公共利益,國家對證券市場的監管就勢在必行。
用市場缺陷的理論來分析說明證券監管的必要性當然是合理的,但尚不充分,因為證券業是—個特殊的行業,這就決定了對它監管還有特殊的原因和根源。有學者把證券業的獨有特征歸納為兩個方面:第一,證券業是高風險產業,具有內在不穩定性。第二,證券業是一種帶有濃厚公益性的產業。可見,證券業的內在特點,決定了必須有一個規范而又具有權威的證券監管機關來對證券業實施監督和管理,以協調和解決證券市場缺陷所產生的各種矛盾。
二、政府監管之缺陷分析
(一)政府干預理論之質疑
雖然政府干預理論已為大多數學者所接受并在實踐中發揮著極大的作用,但對該理論持懷疑和否定態度的學者也大有人在。比如,公共選擇理論的代表人物詹姆士·布坎南就運用經濟學的分析方法和“經濟人”假設論證了政府監管失靈問題,還有芝加哥學派的斯蒂格勒教授從監管的成本及危害性角度對監管理論提出質疑。而70年代資本主義社會出現的“滯脹”現象,使人們又拋棄了政府干預的幻想,重新樹立起對市場的信心。此時,凱恩斯主義政府干預理論的有效性和合理性受到空前的挑戰,于是,“凱恩斯革命的再革命”爆發了。
(二)政府監管缺陷之經濟和法律分析
政府干預經濟的目的是彌補市場調節機制的缺陷和不足,使整個社會經濟結構趨于合理,實現公共利益的最大化。然而,由于政府和它的代言人以及監管的過程均存在固有的殘疾,因此,政府監管出現“失靈”也就不足為奇。政府并非完全理性的,“政府的缺陷至~r-n市場一樣強,所以政府不一定能糾正市場錯誤,反倒可能使之惡化?!闭O管決策的失誤和缺乏效率以及決策方式的“非民主”成分的存在都會造成資源配置無效,阻礙經濟發展。公務員之家
代表政府的監管者本身也是“經濟人”,他們在政治領域也是嚴格按“經濟人”的方式活動。人們眼中的政府官員并非“圣人”?!獋€監管者在作為市場交易主體時,他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而當他作為公共選擇主體時,也不完全按公共利益最大化原則行事,同樣存有“利己心”。如此我們不難想象,當監管者在代表政府實施權力時,若一味追求個人利益的最大滿足,那此時的政府監管則早已經偏離并犧牲了公共利益,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更是無從談起。
絕對的權力產生絕對的腐敗。政府機構不斷擴張,導致管制成本擴大,權錢交易日趨泛濫。執權者大肆利用手中的權力將公共產品轉化為個人利益的資源,其結果不僅影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實現,同時又將導致有限資源的過度浪費和資源配置的嚴重扭曲。
三、證券監管的適度性
(一)監管的領域界定
政府對證券市場的監管是基于市場缺陷導致的“市場失靈”,因此,監管的范圍應首先限制在“市場失靈”的領域。而對市場能自行調節好的經濟活動,政府就沒必要干預。所以,政府監管應嚴格局限于市場調節機制不能展現其功效或功能發揮微弱的領域,而不能隨意逾越這個范圍,否則,“政府失靈”就會顯現,并對整個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造成極大的負面影響。
僅僅將監管范圍界定于“市場失靈”的領域,還不能滿足“適度”的要求,監管范圍仍顯寬廣。其原因就在于,并非所有市場調節失敗的領域都需由政府干預來填補,而只有那些通過監管能產生積極效果并產出效益的領域,才是證券監管的最終落腳點??杀氖牵行┱坏┌l現“市場失靈”,就立即出臺一部行政法規或頒布一個政令或制定相關政策對市場“粗暴”干預,而不去深入仔細分析這些行政行為能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實踐表明,對于某些“市場失靈”,政府干預能夠起到積極作用,而對有些“市場失靈”,政府干預卻是不能奏效的。不僅如此,非理性干預往往會帶來更嚴重的后果,付出更大的代價。因為政府對證券市場的監管不僅是一種行政行為,也是一種經濟活動,是要計算成本的。所以,對通過監管不能產出效益的“市場失靈”領域,理性的政府是不會對其干預的,道理很簡單,強行干預不僅不能挽回因“市場失靈”導致的損失,而且白白浪費了大量人力和財力資源,這完全違背了監管的初衷。同樣,對于通過監管能產出效益的領域,也要計算成本,只有通過監管產出的效益大于其成本時,才符合經濟學原理,才是理性的監管。
(二)監管的強度把握
解決了證券監管的領域界定問題只是把握住了“監管適度性”的一個方面,還應在此基礎上從監管的強度上更深層次地透視它的內涵,點擊它的脈搏。從這一點出發,就要求政府對證券市場的監管要有適當的彈性,即對于同一監管領域在不同的歷史階段的干預力度應有強有弱。換句話說,是加強還是弱化政府的監管職能,要隨著社會的發展以及客觀事物的不斷變化而具體酌定。這也正是由證券市場獨有的高風險和不穩定性所決定的。以我國的證券市場監管為例,當證券業作為—種產業在我國誕生之初,我國政府對其的立場很明確:政府主導,加強監督和管理。此策略在短期內確實x,-l~國證券業乃至整個市場經濟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但伴隨著新問題的不斷出現和矛盾的日益激化,截止今天,這種行政集權式的監管體制已經不能適應形勢的需求,非但解決不了新問題而且使矛盾更加尖銳.資源的優化配置亦是空談。此時,“弱化政府監管力度強化證券業自律是使我國證券監管走向理性的重要步驟”,具體做法是,證監會應將“絕大部分證券市場的監管權力讓渡于證券自律組織,如上市公司信息審查、券商市場行為的監管、企業上市申請的審查等,而證監會行使職權必須受到嚴格程序限制,并不得過多干預。證監會集中在建立法規體系、規范市場行為方面發揮重要作用?!?/p>
四、結束語
證券市場的健康、有序、快速發展離不開政府的適度干預,這不僅要求矽啊對監管理念有理性的認知,轉變觀念,端正作風,同時,更需要立法機關秉持最為審慎的態度,在諳熟證券監管理論的基礎上,結合具體國情,科學而合理地制定、修改、補充證券監管法,以保障政府在面對“可怕”的“市場失靈”時,能夠臨危不懼,依法適度地對證券市場進行監督和管理。
- 上一篇:剖析工商行政管理行政強制執行論文
- 下一篇:課堂教學有效性提升措施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