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論信息不對稱和個人信用制度建立
時間:2022-03-15 08:09:00
導語:談論信息不對稱和個人信用制度建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我國消費信貸中信息不對稱問題嚴重,使得授信方無法全面、準確掌握信貸消費者的資信狀況,不得不以繁瑣的手續、嚴格的條件抬高消費信用門檻。欲降低這個門檻,為我國消費信貸業的發展創造條件,就要盡快建立健全個人信用制度,將信息不對稱對消費信貸業的消極影響降低到最低程度。
關鍵詞:信息不對稱個人信用
一般情況下,信用市場中授受信主體所掌握的信息資源是不同的,受信主體對自己的經營狀況及其信貸資金的配置風險等真實情況有比較清楚的認識,而授信主體則較難獲得這方面的真實信息,他們之間的信息是不對稱的。在信用合約簽定之前,非對稱信息將導致信用市場中的逆向選擇;而在信用合約簽定之后,產生信息優勢方(受信主體)的道德風險行為(Arrow,1989;張維迎,1996)。
信息不對稱程度越大,信用市場中產生逆向選擇與道德風險的可能性就越大,授信主體的信息成本就越高,市場的交易費用也就越大。現階段,擴大內需是我國“積極的財政政策”確定的戰略方針,為貫徹落實這一方針,銀行(我國主要授信方)相繼推出了住房、汽車、教育、旅游等消費信用,有效地啟動了消費并擴大了內需。然而,由于我國消費信貸中信息不對稱問題嚴重,授信方無法全面、準確掌握信貸消費者(受信方)的資信狀況,不得不以繁瑣的手續、嚴格的條件抬高消費信用門檻。欲降低這個門檻,為我國消費信貸業的發展創造條件,就需盡快建立健全個人信用制度,將信息不對稱對消費信貸業的消極影響降低到最低程度。
- 上一篇:刑事訴訟中被害人的權益保護透析
- 下一篇:探索目前中國證券市場的功能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