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債務化解的基本思路芻議

時間:2022-04-01 05:02:00

導語:高校債務化解的基本思路芻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校債務化解的基本思路芻議

【關鍵詞】高校債務化解研究

【摘要】建議中央和地方政府為主導化解公辦高校債務,公辦高校要抑制盲目擴大規模的傾向,積極主動進行內部改革,力求教育事業規模、質量、結構和效益協調發展。本文選擇地方公辦高校債務化解問題作為研究內容。通過相關分析,提出地方公辦高校債務化解的基本思路和必須注意的幾個問題。

“十五”以來,我國高等教育改革和發展實現了歷史性突破,高等教育事業進入大眾化階段,高等學校辦學規模迅速擴大,辦學條件不斷改善,辦學效益進一步提高。目前,我國地方公辦高校數量較多,經過近幾年來的超常規發展,都有較大的規模。且大多擔負普通高等教育的任務,得到地方政府資助。由于地方政府財力有限,生均投入較低,基本依賴融資,經過一輪大規模基本建設,巨額債務可能釀成高校財務風險和社會風險,對高等教育事業的長遠發展產生負面影響。本課題選擇地方公辦高校債務化解問題作為研究內容。通過相關分析,提出地方公辦高校債務化解的基本思路和必須注意的幾個問題,建議中央和地方政府為主導化解公辦高校債務,公辦高校要抑制盲目擴大規模的傾向,積極主動進行內部改革,力求教育事業規模、質量、結構和效益協調發展。

一、化解地方公辦高校債務工作中要注意的幾個問題

1、地方公辦高校債務成因分析

地方公辦高校巨額債務是伴隨著1998年以后我國高等教育布局調整和1999年開始的大規模擴招出現的,主要原因如下。

(1)高等教育布局調整和擴大招生規模的需要

1998年開始,我國高等教育教育布局結構大規模調整,眾多國家部委管理高校下放到省級政府管理。以湖北省為例,截止2007年,該省先后接收管理部委高校10所,組建、升格綜合性大學11所,新批普通本科院校12所,批準設置42所高職學院。1999年6月,根據中央決定,全國教育工作會議提出“大幅度擴大高校招生規模”,高校招生人數和在校學生數快速增長。隨著高等教育布局結構調整和招生規模急劇擴大,各高校為了解決辦學資源緊缺問題,加大投入,重新規劃校園,大規模興建教學、運動、生活等設施,購置教學實驗設備,引進大量師資和高水平人才。為此,一些高校在沒有經費來源的情況下,不得不舉債加大辦學條件的投入。

(2)高等教育快速發展與高等教育投入機制不相適應

2005年以來,國家和省大幅度增加了教育特別是基礎教育和職業教育的投入力度。通過建立農村義務教育保障新機制和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新體系,農村義務教育問題和貧困生資助問題得到較好解決,但對高等教育投入增長有限。根據分級管理的原則,中央財政主要保中央部委高校,地方高校則主要依靠地方財政和向學生收費維持。高等教育教育布局大規模調整和擴招后,地方高校普遍存在投入不足的問題,特別是一些高教大省,存在“小馬拉大車”的現象,在優先保障義務教育后,矛盾更為突出。另一方面高校擴招后,基本建設經費投入機制沒有建立。加之地方公辦高校辦學條件基礎差、底子薄,貸款搞建設成為不得已也是唯一的選擇。

2、人口數量變化和高等教育規模關系密切,地方高校依靠規模形成的財力無法自主化解債務危機

世紀之交和“十五”時期,是我國高等教育改革與發展不平凡的時期。我國高等教育通過“共建、調整、合作、合并”等措施,建立了中央和省級政府兩級管理、以省級政府管理為主的新體制,有900多所高校參與了各種形式的共建、合作和合并,教育資源得到優化配置,組建了一批學科綜合和人才匯聚的綜合性大學和多科性大學。

“十一五”伊始,國家教育部門就提出必須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鞏固、深化、提高、發展”的方針發展高等教育。由此可見,高等教育發展的客觀形勢已經發生了變化。

相關研究結果表明,人口數量變化和教育規模關系密切。地方高等教育的發展和區域內大學適齡人口的變化情況也是如此。下面以湖北省為例進行分析。

《湖北省“十五”期間各級教育發展狀況分析及“十一五”期間發展趨勢預測研究報告》(湖北省教育事業發展“十一五”規劃研究課題組)預測湖北省“十五”期間各級教育學齡人口變化如下。

小學階段適齡人口將繼續下降,到2008年后穩定在290萬人左右的低水平上,2010年比2005年將減少17%。

初中階段適齡人口在2005年退出高峰期,快速向低谷方向運行,2010年人數將減少到155萬人,比2005年減少50%。

高中階段適齡人口在“十一五”前三年仍處在370-300萬人高峰期內,2008年后退出,到2010年下降到250萬人。2010年比2005年減少37%。

大學階段適齡人口將始終運行在高峰期,最高峰在2008年,達到650萬人。2010年人數比2005年還增加11%。

根據以上資料,我們認為,高等教育規模在“十一五”期間內達到最大,在目前國家高等教育招生政策發生重大轉變、大力發展中等職業教育、大學畢業生就業困難、新農村建設取得大發展的背景下,地方高等教育的發展在“十一五”以后相當長一段時期內將受到影響。由于收費政策的剛性因素,地方高校依靠招生規模形成的財力無法自主化解債務危機。

3、事業單位改革背景要求化解地方公辦高校債務

近年來,高校教師工資水平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2000年開始,高校實行崗位津貼為主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使高校教師的工資水平不斷提高。根據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全會關于推進事業單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精神,經黨中央、國務院批準,將改革包括高校在內的事業單位現行工資制度,建立符合事業單位特點、體現崗位績效和分級分類管理的收入分配制度。與此同時,在高校范圍內實行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已經提上議事日程。地方公辦高校在實施上述事業單位改革時需要較大的財力支撐,巨額的債務勢必嚴重影響地方高校改革的進程。

高校債務問題已經成為制約高等教育事業發展的問題之一,防范和化解高校潛在的財務風險,確保高等教育事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應引起各方面高度重視,各級政府和各高校要采取有效措施,積極化解風險,保證教育事業的良性發展。

二、化解地方公辦高校債務的基本思路

1、加大政府對高等教育投入力度,建立地方高等教育經費保障機制,幫助高校化解債務

高校是提供準公共產品的事業單位,不管高校是合并還是擴招,都是在教育體制改革框架范圍下、政府允許的范圍內進行的。解決教育問題,要依靠政府的投入和為高校創造良好的投資環境,增加政府高等教育的日常正常投入和發展投入,是貸款高校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增加財政撥款,針對已有債務,政府應該適當幫助高校化解貸款危機。從長遠看,中央和地方政府應建立地方高等教育經費長效保障機制,在保證地方高校正常運轉前提下,逐步化解債務危機,促進地方高等教育健康、持續、科學發展。

2、在籌集化債資金和增加地方高等教育財政投入總量上,中央應承擔更多責任

研究表明,1994年開始的分稅制財政體制改革以來,中央財政占全國財政收入的比重顯著提高,處于絕對支配地位。近年來,一方面由于地方政府將主要財力投入在發展區域經濟、建立社會保障體系(包括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新體系)、優先保障義務教育、職業教育等方面;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在1998年開始的高等教育布局調整過程中接收了大量的國家部委管理高校。因此在地方高等教育投入上“小馬拉大車”的狀況與我國當前的財力分配格局極不適應。要改變這種不合理的狀況,必須強化中央支持地方高等教育的職責和投入力度,特別是在化解高校債務方面。

3、完善教育成本分擔機制,制定更加合理的收費標準

根據世界各國高等教育發展經驗,建立教育成本分擔機制,使受教育者通過繳納一定的學雜費承擔一定比例的教育成本,在政府教育投入有限的情況下,已經成為多渠道籌措高等教育經費的一個重要手段。據2005年8月3O日《新京報》報道,原教育部副部長張保慶在《直言中國教育現狀5大問題》中透露,從1998年至今。高校在校生人數凈增1OOO萬。按照教育部的成本生均5萬的基本建設標準計算,政府在高等教育投入上要比1998年增加5000億。目前維系我國高等教育正常運轉的經費大約需要4000億元,而政府現有的實際投入只有8OO億元。因此政府應盡快組織各級相關部門,聯合出臺高校生均成本核定辦法,在厘清高校生均培養成本的同時,進一步完善教育成本分擔機制,按照辦學水平、專業差異與就業去向制定更加合理的收費標準。

4、強化高校風險意識和勤儉節約辦學意識,控制債務進一步膨脹

一些高校負責人認為,教育是社會公益事業,高等教育是“準公共產品”,在政府投入不足的情況下,負債發展是無奈之舉,缺乏責任意識和風險意識。同時,極少數高校沒有制定科學合理的事業發展規劃和校園建設規劃,不考慮承受能力,盲目擴張、貪大求全,存在鋪張浪費現象。地方政府應加強高等教育事業發展規劃管理,嚴格對新建項目以及銀行貸款的管理和審批,制定相關的制度,控制新增債務。

5、堅持多元化辦學,多渠道籌集還貸資金

貸款作為高校的一項負債,最終需要以資金來償還。所以要積極堅持多元化辦學,拓寬高校資金來源渠道。政府可出臺優惠政策,鼓勵民間資本、社會資本進入高校,投資高校后勤建設等,切實解決高校擴招帶來的宿舍嚴重不足問題。通過參加科研招標等方式,承擔科研任務,以獲取更多的科研經費,支持學校的發展建設。鼓勵捐資助學,通過完善捐助法規使捐助者在經濟與名譽上得到合法回報等方式,爭取企業、個人向高校捐贈。政府還可借鑒福利彩票和體育彩票的經驗,發行教育彩票籌集化債資金。

【參考文獻】

[1]楊帆:我國高等學校貸款風險與對策研究[J].學習導刊,2009(8).

[2]張莉:化解高校貸款風險的政府作為探析[J].事業財會,2006(6).

[3]高麗:論高校貸款的必要性及風險防范措施[J].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學報,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