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專業發展共同體建設策略分析
時間:2022-11-01 10:39:47
導語:教師專業發展共同體建設策略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教師專業發展共同體是學校引導作為學習者的教師以自愿為前提,以分享、合作為核心,以促進學生學習的愿景為紐帶,實現相互交流和共同學習的一種組織形式。建設教師專業發展共同體已經成為當下中小學校推動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途徑,具有重要的實踐價值。學校可通過多種路徑吸引教師參與、多種方式搭建合作平臺、聚焦個體強化成長質態、突破局限促進經驗分享和主題統領提升育人素養等途徑打造和建設教師專業發展共同體。
關鍵詞:教師專業發展共同體;教師參與;合作平臺;成長質態;經驗分享;主題統領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師是立教之本、興教之源,承擔著讓每個學生健康成長、辦好人民滿意教育的重任。而教師能否落實好“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關鍵在于是否具備較好的專業能力。可以說,教師專業能力是學校教育教學質量、辦學效益以及學生生命健康發展的重要支撐。教師專業能力發展,一方面需要教師個人持續學習,另一方面更需要教師間、師生間互相學習,共同進步。然而,當前教師專業能力的提升主要依靠教師培訓,而教師培訓又存在如下問題:第一,培訓形式單一,以聽課、評課和教授、專家的講座為主,教師參加人數不少,但參與度不高;第二,培訓缺乏體系,可持續性不強,教師參與率較低;第三,培訓內容未能較好地針對教師在教育教學中遇到的困惑點和焦慮點,參訓教師興趣不濃,積極性不高,培訓效率較低。在此背景下,建設教師專業發展共同體,已經成為當下中小學校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途徑。教師專業發展共同體是學校引導作為學習者的教師以自愿為前提,以分享、合作為核心,以促進學生學習的愿景為紐帶,實現相互交流和共同學習的一種組織形式,是教師獲得可持續專業成長的有效途徑,為教師間、師生間的共同進步和發展提供了良好平臺,對于促進學校的文化變革和教師工作環境的改善意義深遠。筆者認為,學校對于教師專業發展共同體的打造和建設,可以采取如下五大策略。
一、多種路徑吸引教師參與
教師專業發展共同體同樣是一個團隊,學校不應該僅僅局限于單一、逼仄的發展視角去看待其發展問題,而需要站在全體成員的角度,從更多視角來推動共同體的專業化建設。教師專業發展共同體的建設,需要與教師個人成長的途徑區別開來,綜合性地考量全體成員的思維習慣和認知方式,設置能夠吸引更多成員參與的組織路徑,讓共同體的所有成員朝著共同的目標一起努力,共同進步。一是運用主題討論的方式,選擇共同體研究的方向。這樣可以避免過于小眾的研究方向,將研討的關注點聚焦在共同體中絕大部分教師在教學實踐過程中遇到的較為普遍、較為典型的問題。然后,學校應引導教師圍繞困惑點和焦慮點中具有典型價值的主題進行研討,這樣就可以針對性地消除教師在專業成長中的認知困惑,改進認知,提高教師的專業水平,提升教學效果。共同體所有成員都應該積極參與其中,主動將之與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聯系起來。在主題討論的方式設計方面,學校可引導共同體設置這樣的六大板塊:明確主題、輔助實踐、提煉反思、參與交流、分享悅納和積極改進。二是采用話題辯論的方式推進教師專業發展共同體的建設。在教師專業發展共同體中,教師對同一主題在認知上、理解上也會存在差異。所以學校可以引導教師在共同體活動中采用辯論的方式,激勵教師對自身所持有的觀點進行實踐和論證。這種為辯論而進行準備的過程,也是教師關注自我發展、提高專業水平、提升業務能力的過程。辯論的活動形式,有利于共同體成員快速地交流認知、碰撞思想,明晰自己認知中的差異、吸取他人的經驗成果,對教師豐富和反思自己的認知經驗起到推動作用。教師專業發展共同體是對某一主題有共同興趣、有共同志愿的教師組成的團體,學校在建設該共同體時務必要擺脫傳統意義上的講座、聽課等純輸入性的專業培訓,把教師從原本的被動者轉變成為積極的參與者,發揮每個成員的主觀能動性,為教師的專業化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源頭活水。
二、多種方式搭建合作平臺
合作意識和素養是教師實現專業發展必備的關鍵能力。學校打造和建設教師專業發展共同體的目的就是要擯棄教師在成長道路上閉門造車、孤獨前行的弊病,充分發揮共同體集體的力量,借助多維化的合作來推進所有成員的專業成長。筆者認為,共同體層面的合作學習,應該是學校在確定的研究主題下,首先將共同體中成員劃分成為幾個不同的研究小組,然后引導各小組針對研究主題,并將之進行細化和拆解,展開研究,這樣便于共同體成員從不同層面實現彼此補充和照應,推動研究的深入,形成多維化、立體化的認知。學校也可以引導教師針對特定研究主題,形成兩種不同的認知派別,然后分別從相對的視角開展研究,并定期展開討論,從而在不同的派別中發現教師不同的主觀意識和認知經驗,形成多維而高效的團隊協作與互動,讓研究的專題能夠逐漸清晰與深刻。此外,學校還可以鼓勵共同體成員用自己擅長的研究方法去開展研究,比如調查法、觀察法、文獻研究法、跨學科研究法、個案研究法等,然后讓成員通過對比研究結果,發現研究結果的相同處和不同處,各取所長,克服自己研究的不足之處。基于教師專業發展共同體大背景下的主題項目化研究,學校需要設置大統整、分類別、再合作的多層次研究層級,形成立體化的研究模式,真正為推動教師專業化發展奠定基礎。
三、聚焦個體強化成長質態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沒有自我教育就沒有真正的教育。這樣一個信念在我們的教師集體的創造性勞動中起著重大的作用。”教師專業發展共同體中的成員,彼此分享具有典型價值的經歷和案例,其價值不僅僅在于學習和悅納對方的教育方法和教學經驗,同時也可以產生彼此安慰、緩解壓力的作用。這便是學校構建共同體的另一維度的價值和優勢,即融通和凝聚的價值。教師專業發展共同體內部通常有不同層次的個體,如專家型的領軍教師、經驗豐富的骨干教師、剛入職的年輕教師等。當他們彼此之間相互傳遞信息、分享經驗時,就能形成具有網格效果的資源共同庫。事實上,領軍教師和骨干教師現身說法,不僅有利于實現教育教學資源和信息的分享,還可以激勵年輕教師努力成長為骨干教師,甚至是領軍教師。與此同時,這一過程也是骨干教師、領軍教師對自身工作和成長質態的重新認識、自主構建的過程,激勵著他們更好地成長,真正成為年輕教師學習的榜樣。這樣就使得不同層面的教師都關注自己的專業成長,能夠在教師學習共同體的督促激勵下不斷提升。從哲學層面來看,矛盾是推進事物發展的重要動力。這種動力是內因和外因的協同并進,而以內因為主要動力。[1]學校可以在打造和建設教師專業發展共同體的過程中嘗試以“尋覓內心真正的自我”為主題,開展教育名家故事會、經典文化誦讀會、合作項目化研究等,鼓勵教師進行自主拓展與研究,讓每一個共同體成員都能獲得關照自我、積極成長的愉悅體驗,幫助他們打開自己的心鎖,找到發展的障礙,從而在相互支撐之下,形成發展的動力,在專業成長道路上實現主動發展。
四、突破局限促進經驗分享
傳統教研組由同一所學校同一門學科教師組成,而教師專業發展共同體的成員構成是多樣化的,他們可以來自不同的年級、不同的學校、不同的地域,甚至是不同的學科。[2]這種多元性,正是教師專業發展共同體內在活力的體現。學校要充分發揮共同體的這一獨特價值,讓成員的獨特實踐經驗在群體之中產生共享的意義。比如,圍繞“自主性學習理念”展開實踐性研究,教師專業發展共同體中來自于不同學科的成員就可以借助各學科不同的特性來審視和把握“自主性學習”的本質內涵和獨特性。新課程改革以來,我國一直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但教師僅僅從單一的維度來研究,視野必將狹隘,收益也必然有限。這就如同魯迅先生在《給顏黎民的信》中打的比方一樣:“蜜蜂倘若叮在一處,所得就非常有限。”在共同體的引領下,語文教師可以從閱讀的視角,感知自主性學習在學生思維過程中的建構作用;數學教師可以從遷移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角度,提煉自主性學習的輻射效應;道德與法治教師可以在鏈接課堂內外的過程中,了解自主性學習的運用范疇……由于不同學科的教師所站的角度不一樣,關注自主性學習的領域、視角也會有所不同,所獲取的實踐經驗自然也不會一樣,這就為教師專業發展共同體專業化發展提供了全新的認知體驗。值得一提的是,學校在打造和建設教師專業發展共同體過程中要注意營造彼此理解、相互學習、團體互動的學習氛圍。例如,學校可以引導教師專業發展共同體成員把研究的成果作為分享的內容,和共同體其他老師進行分享。在這樣的過程中,教師不僅感受到自己在這個團隊中的價值和作用,形成自我感知的力量,還能促進共同體集體精神和文化的形成,真正彰顯共同體團隊在教師專業成長過程中的作用。
五、主題統領提升育人素養
傳統學校開展德育,往往由德育主任根據學校學期計劃組織開展活動,一般的流程是設計活動方案—開會討論—下發文件—班主任執行—開展活動—宣傳報道—活動反思。這樣的活動成功與否往往取決于活動負責人,他們的站位和工作責任心直接決定了活動的品質和效果。而教師專業發展共同體開展德育活動,可以圍繞同一主題,從不同角度開展多層次的德育。因此,學校在打造和建設教師專業發展共同體的過程中,要充分發揮不同教師的特長,圍繞同一主題,從不同角度開展多層次的德育,提升教師的育人能力。以“爭做新時代好隊員”主題教育活動為例,共同體成員可分成若干小組,有的小組舉辦“誦讀學傳”主題誦讀大賽;有的小組開展“說說我們的大英雄”先鋒故事會;有的小組可以進行“我是新時代好隊員”成長分享會……[3]活動之前,各小組教師圍繞主題,分別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有創意的做法,其他成員及時進行補充來完善活動方案。在所有成員交流過想法之后,大家思考這樣的問題:每個活動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各是什么?活動的亮點是什么?如何在不雷同的基礎,做出各自的特色?基于這樣的思考,共同體成員去修改自己的活動方案,最后形成一個相對完善的、有特色的活動方案。方案確定后,再開展活動。活動結束后,各成員結合活動進行反思,活動的優點和不足分別是什么?如何才能做得更好?這樣的德育活動,充分調動了共同體所有教師的積極性:既圍繞了同一主題,又各有特色;既有活動責任人的智慧,又有共同體所有教師的集體智慧;既注重活動結果,又注重活動過程。通過這樣的活動既可以培養共同體成員的活動組織能力,又能提升他們育人的能力,發展他們的專業素養。教師專業發展共同體的打造和建設要避免教師一個人戰斗,要在平等、合作的研修過程中,利用每一位教師的認知經驗,聚沙成塔、集腋成裘,使之成為教師之間彼此可以運用的有效資源。在這樣的共同體中,每位教師都是設計者、參與者、者和成長者,在貢獻自我力量的基礎上,促進自身和團隊成員的專業能力快速發展。
參考文獻:
[1]廖元和.內因和外因都是事物發展的動力和泉源[J].重慶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1(1):58-61.
[2]黃宏慧.一所學習共同體學校的誕生[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9:89.
[3]孫國平,李莎莎.增強少先隊員光榮感的幾點做法[J].少先隊活動,2020(Z1):10-11.
作者:孫國平 單位:南京師范大學蘇州實驗學校
- 上一篇:卓越教師培養品質的制度優化探究
- 下一篇:鄉村教師在職培訓的困境及對策